问题

王小波究竟优秀在何处?

回答
王小波的优秀,并非那种显而易见的、人人都懂的“伟光正”式优秀,而是深植于他文字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锋芒,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要说清他的优秀之处,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品味。

一、 那种“不羁”的智慧与趣味:

王小波的文字,最先让人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好玩”。这种好玩,不是低俗的笑话,也不是刻意的搞笑,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刻洞察之上,带着点儿痞气,又透着股子聪明劲儿的幽默。

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荒诞和错位。你看《黄金时代》里,王二和陈清扬那段“性”的叙述,在那个年代,简直是石破天惊。但他写得一点都不色情,反而有一种近乎哲学式的探讨,把性和欲望从被压抑的“脏东西”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人性表达,一种在压抑环境中寻找出口的生命力。这种“性”,是工具性的,也是反抗性的,更是解构性的,解构了那个时代强加在人身上的道德枷锁。

他的智慧,藏在那些看似跑题、实则充满逻辑跳跃的段落里。他能从一件小事,比如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联想到历史、哲学,甚至人性的本质。这种联想能力,源于他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以及一种自由的、不被框架限制的思考方式。他不像很多知识分子那样,写文章总是端着架子,一本正经地讲道理。他更像是一个在你身边跟你聊天的朋友,但这个朋友的脑子里,装着宇宙星辰和人间百态。

举个例子: 他在《关于情色的混乱》里写到,人在性行为时大脑的反应,跟人在吃巧克力时的大脑反应相似。这个类比,看似随意,实则是在挑战我们对“情色”的狭隘认知,暗示性不仅仅是身体的宣泄,也包含了一种感官的愉悦,一种与巧克力同等朴素而美好的体验。这种对比,既有科学的影子,又有文学的想象力,还有一种对禁忌的戏谑和挑战。

二、 那种“反叛”的思想与独立:

王小波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骨子里的反叛精神。这种反叛,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而是他对所有僵化的、压抑人性的东西,天然的抵抗。

他尤其看不惯那些用一套普适性的、僵死的理论去解释复杂人性,去束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他坚持“独立思考”,“反对一切非理性”,这在他那个年代尤为可贵。他敢于质疑主流的叙事,敢于暴露社会的阴暗面,敢于为那些被边缘化、被压抑的个体发声。

他的反叛,也体现在他对“愚蠢”的厌恶上。他认为,愚蠢不仅仅是知识的匮乏,更是一种思维的僵化,一种对权威盲从,一种丧失了独立判断能力的状态。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在与这种“愚蠢”进行着殊死搏斗。

举个例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猪的“特立独行”是一种对集体无意识的反抗。猪王因为不像其他猪那样乖乖地被宰杀,而被视为异类,最后也未能逃脱被宰杀的命运。这其中,寄托了王小波对个体在集体主义时代可能遭遇的悲剧的隐忧,也彰显了他对个体自由和独立意志的推崇。他没有把猪写成一个英雄,而是写成了一个被毁灭的“特立独行者”,这恰恰是他的深刻之处,因为他知道,真实的世界往往没有那么浪漫的结局,但坚持本身就具有意义。

三、 那种“真诚”的人性与情感:

尽管王小波的文字常有戏谑和反讽,但他骨子里却是一个极为真诚的人。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性的美好,都有着一种孩童般纯粹的坚持。

他与李银河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他文字中的那种不羁和浪漫。他会在信中称呼她为“宝贝”,会详细描述生活中的点滴,会用最直接也最温暖的语言表达爱意。这种在文字中毫不遮掩的真情流露,在他那个时代也是少见的。

他的小说里,即使是那些充满苦难和荒诞的情节,也总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写那些普通人,写他们的欲望,写他们的挣扎,写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慰藉。他没有美化他们的苦难,也没有妖魔化他们的欲望,而是用一种近乎慈悲的眼光,去描绘他们作为人的全部,包括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

举个例子: 《我的叔叔于勒》里,虽然于勒是个失败者,但他身上那种对生活的热情,那种对浪漫的追求,以及他与侄子的那种真挚的感情,都让这个人物闪闪发光。王小波没有嘲笑于勒的落魄,而是肯定了他身上那些闪光点,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一种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

四、 那种“纯粹”的思考与表达:

王小波的优秀还在于他文字的纯粹性。他不受市场潮流的影响,不迎合所谓的“大众口味”,只是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有一种天然的节奏感和力量感。他善于运用短句,善于制造留白,让读者有空间去思考,去联想。他相信读者有能力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而不需要他用大白话一句句地解释。

他的思考,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深入,是从个体出发,触及普遍性。他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绘,去探究更宏大的哲学命题。他没有回避人性的黑暗,也没有歌颂虚假的善良,而是呈现了一种真实而复杂的现实。

总而言之,王小波的优秀,是一种“难得”的优秀。

难得的智慧: 他的智慧不是教科书式的,而是渗透在文字缝隙中的,带着趣味和反思。
难得的反叛: 他的反叛不是情绪化的,而是基于对自由和独立的坚定信仰。
难得的真诚: 他的真诚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和对人性的尊重。
难得的纯粹: 他的纯粹不是幼稚,而是对思想和表达的极致追求。

他像一股清流,在那个充斥着各种喧嚣和嘈杂的时代,用他独特的文字,唤醒了许多人沉睡的思考,点燃了许多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他的优秀,是一种让人读了他的文字,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杆,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拥抱真实自我的那种优秀。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倘若你常在知乎写回答,并越写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建议你看看《沉默的大多数》的序。

倘若你常对世界发表意见,认为自己所思所欲,全属正当,应该推而广之,建议你看看《沉默的大多数》的序。

倘若你因故沉默,又见世事荒谬绝伦,忍不住要向前一步说些什么,建议你先看看《沉默的大多数》的序,再做决定。

作家完成职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表达,可作家又最爱沉默。两者之间的矛盾,少有人思考。

作家常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又常一不小心就把一种思想,写成一种意志,统领成千上万人的意识,这其中的矛盾,也少有人思考。

王小波想到了: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

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因为这个原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

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一一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

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已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萧翁这重意思以后,我很以做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但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可以了。」

——《沉默的大多数》序

在比现在年轻一些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好像明辨了是非,一个问题抛到我面前,物理和数学的我可能无法解决,但世事伦理方面,比如谁在搞破鞋,谁是混蛋,谁是小人,我想我是明白的,因此胡乱说了很多话,如今想来,羞得无地自容。而王小波在二十多岁时,就明白了明辨是非很难。这是他比我优秀的地方。

一个沉默的人,一个认为明辨是非的人,突然写起杂文,大谈是非,其中矛盾,一个负责任的作家,不能不对此做出解释。

王小波于是又说:

「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写杂文。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伦理问题虽难,但却不是不能讨论。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考虑伦理问题时,想替每个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一得之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把是非交付公论。讨论伦理问题时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这是我最近的体会;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动机。

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暖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一一马上我就要说到,这些傻子也不见得是真的傻,但喊出来的都是傻话。久而久之,对中国人的名声也有很大的损害。前些时见到个外国人,他说:听说你们中国人都在说不知道。这简直是把我们都当傻子看待。

我很不客气地答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认识的中国都说不,但我不认识这样的人。这倒不是唬外国人,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

——《沉默的大多数》序

王小波说,写杂文,打破沉默,一是中年人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二是如果明理的人因为顾及清白,纷纷沉默,那么最后在说话的,就都是无所谓自身清白的傻子,这有损一个民族的形象。

从王小波的陈述中,我看到,他沉默是为了自己,他可以在沉默中学习人性,护全自身清白,而发声则是为了别人。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一个由沉默中掌握了智慧的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把自身清白放在一边,出来说点真的有良心有理性的话。

很多人有王小波的智慧,但他们都没有王小波的勇气,他们依然在沉默,依然在顾及自身清白。他们的智慧来源于先贤们的著述立传,但他们并没有打算承担起社会责任。所以我们能看到,如今在叫唤的,都是傻子。

最后,王小波说:

「伦理(尤其是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在于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内。我在这个领域里有话要说,首先就是:我要反对愚蠢。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朐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这就叫做愚蠢。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傻有时能成为一种威慑。假如乡下一位农妇养了五个傻儿子,既不会讲理,又不懂王法,就会和人打架,这家人就能得点便宜。聪明人也能看到这种便宜,而且装傻谁不会呢一一所以装傻就成为一种风气。我也可以写装傻的文章,不只是可以,我是写过的一一文革里谁没写过批判稿呢。但装傻是要不得的,装开了头就不好收拾,只好装到底,最后弄假成真。

我知道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某人文革里装傻写批判稿,原本是想搞点小好处,谁知一不小心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成了风云人物。到了这一步,我也不知他是真傻假傻了。再以后就被人整成了三种人。到了这个地步,就只好装下去了,真傻犯错误处理还能轻些呀。

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还盼着变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但这一点并不是我的发现,是萧伯纳告诉我的。在他的《匹克梅梁》里,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个假痴不癫的杜特立尔先生。息教授问:你是恶棍还是傻瓜?这就是问:你假傻真傻。杜先生答:两样都有点,先生,凡人两样都得有点呀。在我身上,后者的成分多,前者的成分少;而且我讨厌装傻,渴望变聪明。所以我才会写这本书。」

——《沉默的大多数》序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小波也在表达,那些不像王小波的人,也在表达,而两者的表达,最终目的并无差别,都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自己表达中所承载的意志。

那么,王小波必须要证明,为什么他的文章,他的言论,比他的反面,更靠近理性和智慧。如他所言,世间没有一件事是不言而喻的。他需要证明《沉默的大多数》,真的是一本明辨是非的书。

很难找到一个标准,去衡量王小波是否自证成功。但王小波作为一名作家,说话之前,不仅考虑到说话内容,还考虑说话动机,并对自己的说话动机作极严苛的审视,而且生怕自己如自己所反对的事物一样,强力统领他人意志,于是说「这是我的一得之见,是非交付公论」。

就作文良心而言,王小波要比很多作家要优秀,因为他起码真的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件什么事。







谢谢。

公众号:吕不同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李银河最有发言权!

王小波之于李银河的生命,是一个浪漫骑士般的存在。用李银河的话讲,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能够抵挡爱情,更没有哪个女人能够抵挡这种浪漫之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看看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情书,说的情话吧:

一封王小波的来信


你 好 哇,
李 银 河。

我原准备到处哈哈大笑,连自己在内,笑到寿终正寝之时。可是我现在想认真了,因为你是个认真的人。

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我很想为别人做好事,尤其是对你。我真想把我能做的一切好事全献给你呢。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足够了吧?要无忧无虑地去抒情,去歌舞狂欢,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有了你我就敢。只要有你一个,就不孤独。

可是我很喜欢你,爱你,男孩子只能爱女孩子,可这不是因为——该死,生殖细胞。而是因为她可爱,有很多非爱不可的地方。比方说你对于我,主要是因为你可爱。

我的灵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绵羊一样。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它得到安慰。你对我是属于这个核心的。

你是我的战友,因此我想念你。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我觉得我爱了你了,从此以后,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对你无动于衷。我可不能赞成爱里面一点责任都没有。我当然反对它成为一种枷锁,我也不能同意它是一场宴会。我认为它该是终身不能忘却的。比如说,将来你不爱我了,那你就离开我,可是别忘了它。这是不该忘记的东西。

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我不喜欢安分过什么“日子”,也不喜欢死气白赖地搅在一起。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乎曰,你和我说话向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向对自己说话一样。

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以前我不知道爱情这么美好。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让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在我安静的时候,你就从我的内心深处浮现,就好像阿佛罗蒂从浪花里浮现一样。你别笑,这个比喻太陈腐了,可是你也知道了吧?亲爱的,你在这里呢。

也许你是去游山玩水,太好了!好好地玩玩吧,我真希望你玩得好。天热吗?千万不要太热。下雨吗?千万不要下雨,下雨什么也看不清楚。刮风吗?不要乱刮大风,最好是迎面而来的洁净的风。你迎风而去,风来涤荡你的胸怀,仰望着头上的蓝天,好像走在天空的道路上,真的吗?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就太好了!我要给你写诗。

我们常常把事情弄得太沉重了,咱们该轻松些,咱们应该像一堆疯子那样歌舞狂欢,对吗?生活本来是很美好的、很美好的啊!
---摘自李银河《爱你就像爱生命》

“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王小波就是中国的梵高和卡夫卡,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一位在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的浪漫骑士。

user avatar

我闲着没事搞了个发明。

1991年5月,王小波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这句话。他可能是中国最早写科技博客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代程序员。

他的这个发明,是自行研发的输入法,改变了旧有输入法的系统机制,不但率先实现了在英文环境下,输入中文更加无缝接入,居然还有后续版本和优化更新:比如加入了自定义拼音字库,以及输入后再修改等“高级功能”。

多数人知道王小波是小说家,部分人分不清财经作家吴晓波和小说家王小波是不是一回事儿。却很少有人知道王小波可以算的上中国早期的程序员,在 90 年代初的时候因为国内应用软件缺乏,爱捣鼓东西的王小波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汇编和C语言,编了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任何一个都是大牛级的 GEEK 才会去尝试的东西,比如求伯君。王小波通过卖软件还挣了些钱,当时很多中观村的老板要拉他入伙,当然写代码这种来钱快的活对屌丝王小波还是有吸引力的,所幸他还是拒绝了人家。
王小波一个写小说的为什么沦落(/升级)成了程序员?这还得慢慢说。王小波大学在人大学的是贸易,毕业后在人大当了几年老师。后来去了美国匹茨堡大学读经济的研究生,到那老师跟他说你就是一写作的奇才,以后必能称霸话语文坛。老师又说你在我这什么都不用干了,好吃好住,毕业证照发,抓紧时间写小说。学成归国,王小波接着又回到人大做统计学的讲师。
因为做统计,各种分析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以前人手工计算,有了计算机当然最好使用计算机,基本理工科的都知道用 MATLAB 做个毕设和作业是多么重要。所以当时计算机对王小波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但是 90 年的时候,软件相当稀缺,电脑又相当不智能。王小波不得不自己写软件,当然开发软件也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他先是学会了 FORTRAN,汇编,C等各种语言,接着又要学习数据结构,算法的相关知识,还有编译原理。
在做出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解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王小波对写软件的兴趣已经没有多少了。因为他觉得写软件可以赚钱,写小说同样也可以赚钱。处于一个程序员的修养,王小波还是不断地从数据结构和算法来优化这两个软件。93 年的时候,王小波买了一台 286,这在当时是一台奢华无比的机子了,他自己也是这些认为的,高兴得一塌糊涂。不过这台顶配机子还是满足不了王小波的要求,后来他把时间花在了不断地去优化这台机子上面。
王小波可以算的上是个 GEEK。大学学的贸易,后来又学化学,再后来转到了数学系。他的同学形容他解数学题就像杀猪一样,特别来劲,一道一道解决,那感觉可能就像打 CS 拿人头一样爽。不过解多了也觉得没意思。
王小波小说里的男主角基本都是理工男,除了天天意淫还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其中一些还有自己的发明,比如《未来世界》里的王二是个工程师,整天想着和单位一起研制的永动机,还有《红拂夜奔》里的李靖发明过一个巨大的开跟号机器,在战场上,这台机器运转起来挥舞着杠杆边开跟攻击敌人,有的人死在根号 3 下,有的人倒在了根号 5 下。这些都只有 GEEK 才会想得出来。
王小波干过很多事情,下过乡,考过大学,出过国,学过经济,打过代码,成了小说家,去世的那一年完成了心愿做了编剧。总之不管他干了什么,他身上让我们尊重的还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以下内容是从王小波和朋友的书信里收集了他所做软件的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可以了解小波在软件方面的造诣。顺序按照原文的书信顺序,应该也就是时间顺序。

1988 年 12 月。

回来之前我曾往人大一分校计算机站写过一封信,问他们可要带什么软件,主管的工程师回了封信,我没收到。回来之后人家还提到此事。现在国内软件一面混乱,又逐渐有形成市场之势。首先以年兄学统计这一事实来看,回来做事非有会用的软件不可。Macintosh 根本就没打进中国市场,你非带几个可用的 IBM 微机软件回来不可。至于什么机器上能使倒不必太担心。我这个狗屁计算机室,IBMPS/2 就有二台。AT 机也不少。

SASSPSSStatistx 都有,可代表国内上等一般统计微机房的水平,可就是少了一种宜于作统计的语言。年兄如有 APL (Aprogramminglanguage)之 IBM 微机本,可给我寄 copy 来。我在美还有一个户头,连 manual 复印费一并写支票给你们。Glim 我也没有,如年兄有便人可捎来。邮寄太贵,能省就省吧。

1990 年 1 月。

我现在正给北大社会学所做统计,手上除 SPSS 没有可用的软件,国内这方面很差。我现在会用 FORTRAN,编统计程序不方便。闻兄谈起你们用S语言,不知是否好用。工具书也不知好找不。不管好歹,烦兄找个拷贝给我,要就算了。照我看只要能解决各种矩阵运算就够:当然也要有各种分布函数。反正也是瞎胡混,我就算努把力,少混点吧。

1990 年 5 月。

晓阳到底也加入了 IBM 的行列。照我看,苹果机还是买不得。因为 IBM-PC 的兼容机队伍庞大。INTEL 又总能推出新一代 CPU,将来还有大发展。买微机钱的投资是大事,时间、精力投资更为巨大,买 386 兼容机是明智之举。 我最近可能调入人大,投奔班长。最近胡思乱想想出了个理论来,还没认真推导,大抵是设立多个 Dummy (两分变量)构成的联合分布,其合计样本点构成一球面,点到点的距离以总误差计算。所以一样本点的对点就是它的否,误差最大。其余的正在想。

1991 年 2 月。

兄谈及 IBM 中文软件不可用,估计是图像版有问题,可至有 Colormonitor 之机器上一试。Mac 机国内亦有,唯不及美国多也。

1991 年 3 月。

你寄来的严氏 2.0A 我也收到,还没用。因为一者是 3 盘要倒,二者我自己写的 WK 也有重大进展。我也自做了词组功能,是棵B树,我觉得自写的软件自用,感觉是最好的。词组用处不是很大,主要用于定义人地名等专有名词,但是严氏软件对我还是有重大启示,拼音加四声是个极好的主意,写起东西来声韵铿锵,与其他软件大不一样。自写一遍,从分页到编辑键分配,都能合乎自家习惯,不是存心狗尾续貂也。如能见到严氏,可代为致意。

1991 年 5 月。

前次寄来软件,上机一试发现非有浮点处理机不能运转。因为缺少软件,国内机器一般不装协处理机,冷不丁撞出您这一件来,搞得不大有办法。

1991 年 5 月。

闲着没事搞了个发明。原有中文软件是用线扫描方式出汉字。我做了一个用调整字模发生器方法出汉字的系统,自以为很优越,可惜还未找到用户。用此法可以很容易地在西文软件上出中文窗口,还在 SPSS 上加了几句骂娘的话。

1991 年 9 月。

晓阳托人带来软件,周转很多日才到手里,软盘有些污损,坏一片烂一套,不可用矣。但是十分感念晓阳的好意。去年托人带来的中文软件(严氏 By×),我用着尚好,而且又用C语言仿编了一个,程序是我的,拼音字典是人家的,执此招摇撞骗,骗了一些钱。干这个事,熟悉了C语言,都是拜小阳所赐。

1991 年 9 月。

不过现在我对微机已无兴趣,因为发现写小说也可赚到钱。

1992 年 1 月。

编译程序一盘(有说明书,见 shou),源程序一盘。我的音典与严氏同名内容不同。功能上与严氏的近似,但是多了改进拼音字典的功能。按 F4 后可以把拼音重定义。也可加字,在拼音拣字时,按 enter,就进入国标拣字,拣到的字加入字典。这个软件由五个c语言(另有两个头文件)和一个汇编语言文件组成,可用 turboc 编译,但是汇编部分不必重汇了,可以把汇编文件写成的部分形成的 obj (我的磁盘上叫 wk5.obj)放到硬盘上,与其它c语言文件分开,用 turboc 的 commandline 编译器编一下,命令如下:tcc-mc-ewka:wk*.ca:wk5.objgraphics.lib 形成 wk.exe,但是必须有 yindian,cclib,egavga.bgi 三文件支持才工作。*.bgi 是图象板参数表,可以包括到*.exe 内的。但是要改改程序。你的机器好。我还用个老掉牙的 XT 机,简直落伍了。

turbo.c 你一定能找到。假如你用过其它c软件,有一点要提醒你,turbo.c 有一种极讨厌的特性,就是你在一个函数内 alloc 的内存,退出该函数时不会自动释放;还有一点也很糟,就是模型问题,在大模型下写的程序,到了小模型上一概不能用,我的程序是在 compact 模型下写的,就不能用 small 来编译,这两条是可以气死人的。

据说可以用 far,near 之类的前缀说明指针,其实是屁用不管。我干了一年多c,得到的结论是微机c还不能使人快乐,有时叫人怀念汇编。

f1 是提示键。我的打印机有汉卡,F5 你恐不能用。这个打印机是人家借给我的,性能非常之好,(美国 amt-525);但是不知能用多久。这个程序我还在修改中。与严氏的软件比,在硬的方面的优点是达到了很好的紧凑性,现在编译后是 55k,扩展余地大。缺点是图象更新没他的快(在我的老爷机上可以看出区别),不知他是怎么搞的,我很佩服。我的图像部分也是汇编写的,反复优化,也达不到他的水平,不得不承认技不如人。另外,磁盘文件的处理,我也写不好。还要请阳公指教。

1992 年 7 月。

小阳的信又用 MAC 机,看来你的机器不少,可喜可贺。我这一台老 PC/XT,用了六年换不下来,太惭愧,近来老想狠狠心,花几百块买个 286 主板换上,老婆又不同意,真是要命了。 我自编软件又有进展,把一部分程序递归化,出现了很新奇的特征。等我换了 286,就需要能写虚址方式的C语言了,未知晓阳能否找到?

1992 年 9 月。

你给我寄的软件因为是三寸盘,在这里很不通用,所以我也没用。盘上有什么,至今不知。我用C编的软件已经用熟,并做出了各种写小说的工具,别人的软件已不用了。现在主要是写书赚钱。从今年初开始写长篇,首先做了写长篇的专用软件,现在基本调通,开始写了。

1992 年 9 月。

递归论我没学过。我哥哥大概懂一些。我和你说的大概是计算机内的递归算法。我在美国读的书都是关于机器的。有关算法、数据结构等等,全在国内看的,也不知英文叫什么。在C语言里是指在一个函数(相当于其他语言的 subprocedure)内调用同一个函数。一般程序书里都能查到。

所谓保护方式,是指 286protectedmode。因为一般的 IBM 机器,不管是 386,486,只要是 dos 操作系统,实际能操作的内存只是 640K,相当于一个较快的 PC 机。想要用到 640K 以外的e×tendmemory,只有用 pretectmode 才能用上,我打算换 286,还是想用多于 640K 的内存。这就要有比现在的C更好的编程工具。

当然,我也不一定要用到保护方式,有各种 EMS 软件,不过我还是想往多里捞摸,多留一手。MSC 我只见过 5.0 版,7.0 版的性能还不知道。不过我猜现在流行的C应该有这些手段,到这时候了。 我有一段时间很关心 personalcomputer 的发展,属于想玩玩不到过干瘾的那种。这路东西的发展都是由处理机片芯的发展开始。从 8088 到 286,386 看文献就知道快了很多。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286 多了虚存保护,386 又多了很多用户多任务手段。486 据说把 386,387,和 64K 的高速缓存集成到一个片子上,不但整数运算快,浮点也快多了。不过不做科学运算,意义就小了。586 还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想必有惊人之处。不过到了我手上用作文字处理,也是暴殄天物。我有个 286 用用就算行了。太好的东西我也使不出来。 听说美国微机多媒体搞得甚火,微机接电视,音响,vedio 等等。这玩艺听上去倒是蛮有意思的。

1992 年 10 月。

当时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干,原来是机器坏了。居然叫人敲去 150dollars,老兄真是有钱。这种事叫我遇上,肯定自己修了。现在的微机修理都是换线换板,机器一坏,先找块表量量是不是电源坏了。只要不是电源坏,估摸是哪部分不好,就去买块版换上。送出去也是这么修,还要敲你手工钱。我看 150 什么板子都能买来。万一自己故障没找对,就说人家的板子不好,退给他。我的机器里什么牌子的板子都有了,都像你那样挨人敲,还玩得起吗?这么弄,还能有点乐趣。比方说,你爱 486,就去买块 486 主机板,把自己的主机板换下来,这种搞法不怕杂牌水货,坏了再换,反正便宜。我的问题在于这么搞都搞不起。

1992 年 10 月。

我现在从我哥哥那里弄了一套 TurboC++,软件方面暂时没有问题了。只是 286 还没买,因为听说中国要加入关贸总协定,这类东西要掉价;有钱先买家具。无论如何,我是用不到 486 的,因为要 286 也不是为了追求高速度,主要是要解决内存问题。我现在软件写得出神入化,大概 8088 上能做到的一切,我都做到了。自己觉得该告一段落,去写小说了。

1992 年 11 月。

先有朋友把你寄来的软盘倒了一下,看看是数字,就没动它。记得原来有一套干这种事的软件,是你给的,但是盘坏过,再也找不到了。今天写了个小程序倒出来,拜读了大作,甚是有趣。

1993 年 3 月。

我终于下决心买了一台 286,这些日子在改造软件,作了不少汇编工作。其核心是它在虚拟保护方式(virtualaddressprotected)下工作,以便利扩展内存(expandedmemory)。现在终于完全成功,我的软件现在可以编辑 400K 长的文件,可以把一部长篇小说全部调到内存里编写了。只可惜我这个机器还是低级,只有 1MRAM,并且没有硬盘,所以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个程序的缺点是太低级,有大量对端口(port)的操作,虽然效率是高的,兼容性不会太好。我的 XT 机给山妻用了,算起来我用那台机器已经七年,就如一位老友,骤然割爱,如心头割肉。

年份不详。

我们的 pc 机还没有和 Internet 连上。本来中国有几个国内网发展得很快,现在又出了问题,谁要上 Internet,必须到有关部门去登记,留个案底,以备当局监控,很有一点监狱的气味。我还不想找这份麻烦,再说,通过 Chinanet 联网,每月也要交七八百的月费,我也没有这么多的钱。既然×反对信息时代,我们就不进这个时代罢,有什么法子。所以还是写信好了。

————

明明可以用代码的手艺当互联网时代的开拓者,成为张朝阳、李彦宏之类的互联网巨头,却自顾自的要写小说,这样的优秀之处,实在是叫人佩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小波的优秀,并非那种显而易见的、人人都懂的“伟光正”式优秀,而是深植于他文字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锋芒,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要说清他的优秀之处,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品味。一、 那种“不羁”的智慧与趣味:王小波的文字,最先让人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好玩”。这种.............
  • 回答
    瓦王,我们都称他为“老瓦”,一位如同磐石般坚毅的战士,他在边境线上战死的消息,至今仍然让许多人难以置信。那是一场怎样的战役,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君主,最终倒在了沙场?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瓦王是“战死”,而是他选择了在那个时刻,以那样的方式,去守护我们的家园。那一年,北方的蛮族部落,一股一股地涌来,比以.............
  • 回答
    关于王尼玛的长相,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复杂的问题,因为他本人一直以“蒙面”的形象示人,所以我们看到的“王尼玛”其实是他创造的一个符号和虚拟形象,而非其真实面貌。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关于“王尼玛”长相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基于公开的讨论和大家的推测,以及他个人在某些节目中透露出的“线索”:1..............
  • 回答
    王自如,这个名字在中国数码圈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追逐潮流、关注科技产品的人来说。他最开始为人熟知,是因为“ZEALER”(值客)这个品牌,以及他本人在视频里那个标志性的“你们好,这里是ZEALER”。要说王自如“awesome”在哪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而且这些维度是相互关联,共.............
  • 回答
    关于“海贼王路飞”这位知乎用户的经历,我无法提供任何详细信息。原因如下: 信息不对称: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无法访问和追踪特定社交平台(如知乎)上个别用户的账号状态、封禁原因或个人经历。这些信息高度私密且受平台管理。 隐私与安全: 即使我能获取到一些零散信息,出于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考虑,.............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王力宏支持者们所要求的“实质证据”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对李靓蕾爆料的不信任,到后续的各种猜测和辩护,支持者们追寻的证据指向也更加具体。以下是对其诉求的详细拆解:一、 对李靓蕾爆料真实性的质疑与求证: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要求。支持者们认为,李靓蕾的.............
  • 回答
    赵章成被称为“炮王”并非基于他在军事上的实际炮术成就,而是源于他作为演员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和个人影响力。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赵章成饰演的角色往往是与火炮、武器相关的,或者是具有阳刚、勇猛气质的,这使得观众对他的印象与“炮”这个意象联系起来。此外,他本人可能也因为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色,或者在宣传中被.............
  • 回答
    北京出现新地王,李嘉诚却在大陆房地产撤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宏观经济分析、市场趋势判断、以及李嘉诚先生本人一贯的投资哲学和风险偏好。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探究李嘉诚先生的深层考量。一、 北京出现新地王:市场信号与解读“新地王”的出现通.............
  • 回答
    关于王小波的计算机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并给出详细的阐述:1. 他对计算机的早期接触与理解: 时代背景: 王小波生活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计算机在中国还属于新兴事物,并非人人可及。当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远不如现在,软件和硬件的获取也相对困难。 个人兴趣与学习: 王小波本身就是.............
  • 回答
    王小波,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像是一种精神符号,一种在喧嚣中坚持独立思考的姿态,一种对生命本真和自由的炽热追求。他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眼看穿的作家,他的“存在”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复杂而迷人的光彩,触及人心最隐秘的角落。如果非要给王小波找个“定位”,那他绝对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
  • 回答
    王小波老是念叨着一个叫“诗意的世界”的东西,听起来挺玄乎的,好像是我们这些凡人触摸不到的仙境。但仔细咂摸一下,他说的其实没那么遥远,甚至可以说,就在我们身边,就看你有没有那双发现的眼睛,有没有那颗渴望的心。王小波笔下的“诗意的世界”,究竟是个啥?我理解的王小波说的“诗意的世界”,不是指那种风花雪月、.............
  • 回答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最让我心头一震、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是陈清扬和王二在那个“破四旧”后的窑洞里,那个被称为“打扫干净送进来”的夜晚。那是一个荒诞的时代,人们被迫用各种形式来“改造”自己,也改造别人。陈清扬,一个被贴上“破鞋”标签的女人,她的身体和名誉都被时代粗暴地践踏、践踏、再践踏。她曾有过自.............
  • 回答
    谈到王小波,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某一句精准到骨子里的论断,也不是某个绝妙的譬喻,而是一种奇妙的、带着点儿荒诞和自由气息的“劲儿”。这种劲儿,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但它确实在我思考、感知世界的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果非要说“最大影响”,那可能是一种对“常识”的审视和对独立思考的鼓励。在接触王.............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用哲学思考世界,一个用戏谑解构生活”,谁的“水平”更高?这其实是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王小波和王朔,走的道路,表达的方式,想要抵达的彼岸,都大相径庭。硬要比个高低,其实是对他们各自创作的一种误读。不过,既然要“详细一些”,咱们不妨就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他们各自的“独门绝技”.............
  • 回答
    2023年4月11日,又一个春天,我走到窗前,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就像你书中那些令人心头一暖的文字一样。今天,是小波你离开我们24周年的日子。24年,弹指一挥间,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人生中一段不短的时光,但对于你,仿佛只是你那些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思想,在沉默中愈发闪耀的24年。你就像一块顽石,.............
  • 回答
    王小波和鲁迅,两位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都以锐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不妥协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将他们并置比较,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评判,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文学路径和时代烙印。时代与身份:两种不同的社会注脚鲁迅的创作生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王小波和鲁迅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要说谁的文学和思想造诣更高,谁又更“过誉”,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品味,更免不了些许争议。我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些,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套话。文学造诣:风格与影响的辩论说起文学造诣,.............
  • 回答
    要说王小波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这事儿不那么容易一言蔽之。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大家,也不是那种呼风唤雨的领袖,但他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一批特定读者群和后来者,那真是深远得不可估量。不被主流“认可”,却被读者“追捧”的独立个体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王小波的作品,在那个年代,不算“主.............
  • 回答
    关于王小波在知乎上是否“被过誉”,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毕竟,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以及大家对“知识分子”的期待,都与王小波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张力。首先,咱们得承认,王小波在知乎上确实拥有相当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提起王小波,很多知乎用户会立刻想到他的“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