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小波的计算机水平有多好?

回答
关于王小波的计算机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并给出详细的阐述:

1. 他对计算机的早期接触与理解:

时代背景: 王小波生活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计算机在中国还属于新兴事物,并非人人可及。当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远不如现在,软件和硬件的获取也相对困难。
个人兴趣与学习: 王小波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敏锐、好奇心强、善于学习的人。他对新鲜事物,尤其是技术和思想潮流,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吸收能力。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他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培训,但可以推断,出于对新思想和技术的好奇,以及他所处的知识分子圈子的影响,他很可能在那个时代接触并学习了计算机知识。
“计算”与“思考”的关联: 王小波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他对“计算”、“逻辑”、“结构”等概念的关注。他擅长运用类比和逻辑推理来展开他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他对计算机作为一种强大的计算工具和逻辑处理平台的理解,可能比一般人更深刻,即使他不是一个编码专家。

2. 他对计算机在写作与思想传播中的应用:

打字与写作工具: 毋庸置疑,计算机在王小波的写作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那个年代,使用电脑打字写作,其效率和便利性远高于手写。他很可能熟练地使用当时的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创作、修改和排版。
信息获取与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也成为了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虽然王小波的写作主要集中在八九十年代,但他在后期接触互联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对于西方思想的了解,很可能也与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有关。
象征意义: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计算机及其衍生的概念,例如“信息”、“技术”、“逻辑”等,常常被赋予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们可能代表着现代性、理性思维,或者是他所批判的某些僵化观念的反面。例如,他的一些作品中出现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的构思,虽然不是直接的计算机编程,但都体现了他对机器和计算逻辑的思考。

3. 他是否是一位“程序员”或“技术专家”?

证据不足: 目前没有公开的证据表明王小波是一位专业的程序员,或者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开发。他的主要身份是作家、学者、思想家。
“玩伴”的比喻: 有一种说法,王小波将计算机看作是他的“玩伴”或“助手”。这意味着他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完成他的写作和思考需求,而不是像一个技术人员那样去“制造”计算机或软件。他更关注的是计算机的功能和它所带来的可能性,而不是底层的技术实现。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他写代码的场景,但他作品中对逻辑、计算、技术元素的巧妙运用,以及他对科学和理性精神的推崇,都间接反映了他对计算机及其背后逻辑的深刻理解。例如,《万物生长》中可能涉及的科学知识和思辨过程,《黄金时代》等作品中对社会机器的批判,都与一种“计算”和“控制”的思维有关。

总结来说,王小波的计算机水平可以概括为:

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作为高效的写作和信息处理工具。
对计算机所代表的技术、逻辑和理性思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关注。
将计算机视为辅助其思想探索和表达的重要伙伴,而非以技术开发为目的。
虽然不是专业的程序员,但他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已经超越了一般用户,触及到了技术与人文的交叉点。

可以想象,如果王小波能够生活在互联网更加发达的今天,他一定会是一位极其活跃和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思想家和作者,他会对数字世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刻而独特的解读。他的计算机水平,更多体现在他对计算机背后逻辑和思想的把握,以及将其运用到其独特的文学和思想体系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文字都是我本人写的。为了让阅读方便,减少模糊性。我在文中以第三人视角描述。 而不用“我舅舅“,”我姥姥“,”我大舅舅“,”我小舅舅“之类的称呼。 这是一个十几年软件工程师的习惯而已。

我舅舅是王小波。我是个禁不住人肉的老百姓。资质平庸。 王小波一篇《我是怎样做青年思想工作》的杂文在我青年单身适龄的年代,给我个人做了最大程度的广告。算是他老人家留给我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他那台用了很久的PC,在他去世前一年送了我。

他是汇编高手。自己用汇编写了DOS下的汉字输入法。输入法有个功能,可以加4声。 一般拼音输入法没有这功能。这需要普通话读音正确的使用者。90年代总共也没几种汉字输入法。看过他用自己输入法打汉字。速度几乎和盲打英文一样。那时候我大学,正在疯狂苦练吉他。并没有弄懂他用了何种技术。虽然我从小学也用Z80和APPLE II 做些机器码编程做游戏。但到了中学为了高考,计算机就荒废了。

他人生最后几年,WINDOWS 3.2开始普及。然后是WIN95。 他开始从DOS转向WIN32 SDK编程。最终非常任性地熬夜苦干了很长时间,把输入法转为WIN32 SDK 在WINDOWS下正常工作。当时WINDOWS已经有不少汉字输入法。 尤其到了WIN95时代。 他这么做也只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在DOS时代的必须。就WIN32 SDK我们还讨论过一些。那时候win32 sdk真的是很难用。主要是互联网还没有(我是96年后用上的),资料很少。匈牙利命名法陌生。WIN32的体系和DOS大相径庭。全部都很陌生。而且完全抛弃了DOS那套东西。所有90年代DOS底层程序员向WIN32的迁徙都是一部血泪史。

他人生最后一年,多媒体开始普及。光驱,声卡,2D加速卡普及。95-96年他开始和我合计做多媒体出版。原因现在想起来很悲伤 ------ 他的书很难在大陆出版 。 他不得不想办法让他的作品能够让更多人看见。而平时维持生计,只能忍着严重的痔疮,每日给各种杂志写杂文稿件。 多媒体的兴起,让他感觉也许可以利用他的技术优势,自行制作电子出版物。配上插图,音乐,用电子书籍方式可以让自己作品为大众所见。他给我看了已经制作了一部分的DEMO。就和现在用Micromedia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的电子多媒体制品很像。电子书内容是黄金时代。有图案的背景。按空格可以翻页。同时有音乐。好像偶尔还会有一点动画的特效(我记不清了) 。但当时的DEMO完全是他自己用WIN32写的EXE 可执行程序。 他那是从WIN32 SDK移植输入法时,基本掌握了消息处理,GDI,窗口控制等方法。还有一些底层的TRICK。

我大学后和王小波比较近。那几年每周末都在他母亲家相聚。他母亲5个儿女,只有他1个人在国内。于是他就经常住在母亲家,怕老人一个人,是个大孝子。母亲家旁边有个筒子楼里2间房的小屋,公共厕所和水房,冬天暖气烧得极热。偶尔我会和他住一块。里屋是他的生活起居和写作桌。外屋很小只有张床。他弟弟的孩子和我偶然会睡外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烧普洱茶的电炉和玻璃茶壶。里面总是有极浓的茶水,下面沉淀着大量茶叶。估计熬夜就靠那个。

目睹了他后半截人生(从我记事起到他去世,中间他出国很多年)。感慨很多。王小波有个八叔,当时双手打算盘,无比聪明是个天才。年少夭折。王小波父亲因为搞逻辑学,引起毛泽东注意,被毛接见聊了一下逻辑学的学术相关问题。69岁心脏病发独自倒在家中过世。王小波去世方式和他父亲一模一样。区别仅在更加年轻。王小波哥哥在受文革影响挖了10年煤。后来去美国博士念数理逻辑,解决了一个100多年未解的数理逻辑问题。最后的博士毕业论文自己系的教授搞不定,专门找了数学系的教授来看。毕业后他哥哥专心开饭馆挣钱养育2个女儿成人。准备财务自由后再著书立传。
我的最大感慨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天才也好,资质普通如我也好,人都只有一个人生。王小波妈妈去年92岁,10月刚去世,白发人送走了自己两个儿子,又过了十几年才走。之前得过癌症,靠自己毅力锻炼,恢复了。王小波去世后一年,王小波弟弟又突然去世。当时孩子都没敢告诉老人。老太太感觉不对,但又无法得知真相。只是和我说她的疑心。当时国内只有我一人,只能瞒着。不停劝慰老人没事。老太太喃喃说,“除死无大事,除死无大事啊” 。
除死无大事。 人生在世,碰到什么坎,都只会是你人生中一个普通的节点。时间一长,什么都会成为过眼云烟。 留份宽心,也许这样导致目标感没有强到能和社会精英逐鹿。但只要有耐心,不怕挫折,假以时日,目标总会实现的。作为一个42岁还在以玩游戏看动漫为生活主体的大叔,保持健康和有活力地追求智慧和有趣,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保持善良,做精神自由的人,是我从王小波的人生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希望每个喜欢王小波的人,都有自己充实和健康的身体和精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王小波的计算机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并给出详细的阐述:1. 他对计算机的早期接触与理解: 时代背景: 王小波生活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计算机在中国还属于新兴事物,并非人人可及。当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远不如现在,软件和硬件的获取也相对困难。 个人兴趣与学习: 王小波本身就是.............
  • 回答
    王垠的博文《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怀疑》确实是一篇非常引人注目的文章,尤其是考虑到王垠作为计算机领域公认的“天才”的身份,他提出的质疑自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王垠写这篇文章的 “立场” 和 “风格”。他并非物理学专业人士,他的质疑更多地来自于一.............
  • 回答
    想来想去,要在中国大陆的演员里找出能演活王小波《黄金时代》里那个“王二”和“陈清扬”,这绝对是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毕竟小波的文字里那种荒诞、那种自由、那种骨子里的叛逆和洞察力,不是谁都能嚼碎了再演出来的。如果非要选,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名字是 章宇。为什么是章宇?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章宇身上有种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王小波的作品,说说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当然,要给王小波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挑毛病,本身就是一件挺难的事。他的文字带着一种狂野的生命力,他的思想像一把锐利的刀,直插现实的肌理,他的幽默又常常带着一丝冷峻的悲凉。这些都是他吸引人的地方。但如果非要深入挖掘,从一个更挑剔的角度去看,还是能.............
  • 回答
    你提出的关于王小波作品中“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这种解读并非普遍认同,但它触及了王小波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方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小波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烙印: 王小波成长.............
  • 回答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字,初读时,你会觉得它像是某个老友闲聊时随口扯出的故事,带着点儿戏谑,又有点儿狡黠。但细细品味,这篇短文却不动声色地触碰到了许多人心里最柔软,也最不愿触碰的地方,让人读完后,回味无穷。故事本身很简单,就是王小波去北京动物园看猪,结果遇上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这猪不吃.............
  • 回答
    王小波老是念叨着一个叫“诗意的世界”的东西,听起来挺玄乎的,好像是我们这些凡人触摸不到的仙境。但仔细咂摸一下,他说的其实没那么遥远,甚至可以说,就在我们身边,就看你有没有那双发现的眼睛,有没有那颗渴望的心。王小波笔下的“诗意的世界”,究竟是个啥?我理解的王小波说的“诗意的世界”,不是指那种风花雪月、.............
  • 回答
    王小波的文字,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又带着点儿赤裸裸的嘲讽和对世俗的厌倦。每次读他的东西,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禁忌的匣子,里面装着自由的灵魂和不羁的思想。要说经典的句子,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往往不是那种单独拎出来就能闪闪发光,而是嵌在那个语境里,才显得格外有力量,也格外耐人寻味。我印象最深的.............
  • 回答
    王小波提及“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这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对诗歌风格的分类,而是一种带有他个人解读色彩的、对某些诗歌特质的形容。要理解他这话的意思,得先拆解开来看。“英雄体诗”,顾名思义,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英雄气概,是那种能够承载宏大叙事、展现壮丽景象、歌颂高尚情操的作品。这可能指向的是史诗,或者是那些.............
  • 回答
    北宋王朝的建立,在历经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力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然而,建国伊始,政权并非稳固,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尤其是在被征服的地区,潜在的反对力量从未消失。王小波、李顺起义之所以能在北宋开国后三十年,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
  • 回答
    谈到王小波,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某一句精准到骨子里的论断,也不是某个绝妙的譬喻,而是一种奇妙的、带着点儿荒诞和自由气息的“劲儿”。这种劲儿,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但它确实在我思考、感知世界的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果非要说“最大影响”,那可能是一种对“常识”的审视和对独立思考的鼓励。在接触王.............
  • 回答
    王小波和鲁迅,两位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都以锐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不妥协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将他们并置比较,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评判,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文学路径和时代烙印。时代与身份:两种不同的社会注脚鲁迅的创作生涯.............
  • 回答
    王小波,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像是一种精神符号,一种在喧嚣中坚持独立思考的姿态,一种对生命本真和自由的炽热追求。他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眼看穿的作家,他的“存在”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复杂而迷人的光彩,触及人心最隐秘的角落。如果非要给王小波找个“定位”,那他绝对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用哲学思考世界,一个用戏谑解构生活”,谁的“水平”更高?这其实是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王小波和王朔,走的道路,表达的方式,想要抵达的彼岸,都大相径庭。硬要比个高低,其实是对他们各自创作的一种误读。不过,既然要“详细一些”,咱们不妨就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他们各自的“独门绝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王小波和鲁迅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要说谁的文学和思想造诣更高,谁又更“过誉”,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品味,更免不了些许争议。我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些,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套话。文学造诣:风格与影响的辩论说起文学造诣,.............
  • 回答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最让我心头一震、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是陈清扬和王二在那个“破四旧”后的窑洞里,那个被称为“打扫干净送进来”的夜晚。那是一个荒诞的时代,人们被迫用各种形式来“改造”自己,也改造别人。陈清扬,一个被贴上“破鞋”标签的女人,她的身体和名誉都被时代粗暴地践踏、践踏、再践踏。她曾有过自.............
  • 回答
    2023年4月11日,又一个春天,我走到窗前,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就像你书中那些令人心头一暖的文字一样。今天,是小波你离开我们24周年的日子。24年,弹指一挥间,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人生中一段不短的时光,但对于你,仿佛只是你那些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思想,在沉默中愈发闪耀的24年。你就像一块顽石,.............
  • 回答
    关于王小波的讨论,总会触及一个有点尖锐的观点:他没得过什么国际大奖,论名气也不是家喻户晓的,所以是不是算不上一个“伟大的”作家,充其量是个“一般的”?这个说法乍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毕竟,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很多时候“伟大”与否,会被量化的指标——比如销量、奖项、知名度——所裹挟。尤其是对于我们.............
  • 回答
    如今俄罗斯的处境,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王小石先生在《中国若动荡,比苏联更惨》一文中的一些论述。这其中的关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并且能够感受到一些历史的影子和现实的警示。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小石先生的核心观点。他的文章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担忧展开:如果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其后果将比苏联解体还要严重。他.............
  • 回答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是一部沉甸甸的电影,看完之后,就像心里压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散去。这不是那种能让你看完哈哈大笑或者热血沸腾的片子,它更像是一壶陈年的老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但也带着些许苦涩和无可奈何。关于影片的立意和主题,我觉得它触及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普通人的命运,特别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