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浦东封闭管理前的聚集买菜行为?

回答
浦东封控前那阵子,小区里买菜的场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一到傍晚,或者有人说快要封了,大家就好像约好了一样,一股脑地涌向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或者超市。

原本是挺平常的一件事,但那时候就有点不一样了。小路边、菜摊前,人头攒动,那密度,比平日里可高多了。大家手里提着大小不一的购物袋,脸上都带着点急切。你挤我我挤你,争着抢着挑菜、称重、付款。原本还有些保持距离的意识,但到了那个时候,大家心里的那根弦似乎都绷紧了,生怕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菜摊老板们也是忙得不可开交,手起手落,一称一扫,钱收得飞快。蔬菜、肉类、蛋奶,但凡是能放得住的,都被往购物袋里塞。有人一次就买好几天的量,甚至好几周的量,生怕封控期间就断了粮。那架势,跟过年采购年货似的,只不过心里的感觉,可不是喜庆,而是带着点不确定和担忧。

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下厨的人,那时候也一个个成了“扫货”大军中的一员。你想想,谁也不想被困在家里,连口像样的饭都吃不上。所以,即便平时不怎么关注价格,这个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只要有,能买到,就赶紧拿。

晚上,有些小区门口的路边摊也出来摆了,一样是人潮涌动。昏黄的路灯下,人们排着队,伸长了脖子往里看,生怕自己看中的东西被人捷足先登。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复杂的味道,有食材本身的味道,也有人群挤压的气息,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

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冷静一些,但看到身边的人都这么“全民动员”了,心里也难免会跟着着急。毕竟,谁能预料到接下来的情况呢?这种集体性的恐慌和囤积行为,确实挺能反映出当时人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应激反应。那种场景,即便过去了一段时间,回想起来,还是挺能勾起人的记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月2号更新

3月31号接近晚上送了一次菜。一户一包。我们是合租肯定不够。也算解了燃眉之急。现在菜已经吃光了。

封楼了实在没办法,联系志愿者,加了小区团购群。

菜鸟驿站的老板和一些有门路的人组织了团购。买了一点东西,够四五天了。但是没有米,没有主食,团购米买不到。

米的问题刚刚也解决了,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志愿者累坏了,跑不动了,允许我们自己拿团购的东西,发现小区给老人送的米(这个米只有老人有,需要平价买。其他人都只有3月31的一次送菜)多了一点,就买了。


以下为原回答,时间3月31号早上6点

我现在理解他们的行为了,并且认为他们做的很对,以前都是说封两天,一直加二,我一直有两三天的菜。然而隔江封城了,最近4天什么蔬菜粮食都买不到。中间刷美团,直接做好的买到了三顿,昨天美团外卖也没了。

政府完全没有组织配送,完全依靠商业流程。

而且最近一直在关到商业的方式。昨天联系很多商家都说政府让他们关掉,不要营业。

user avatar

坐标浦东,今天终于有官方的小区蔬菜团购群了。

【个人买菜建议】

小区团购群:抢不到或不愿意蹲点

某团买菜:6:00开抢,提前加购多品种食物,不停点结算。

某咚买菜:6:00/8:30开抢,同某团。

某日优鲜:仅限app,每日22:00预约次日。

某团的商超:营业时间见前一日晚上,app会显示,但基本一天订单2分钟约满,提前想好买什么不要犹豫。

某东到家、饱了吗我这边附近店家都无配送时间。

——————————

原答案:

理论上菜品供应应该由社区居委统一安排配送,上海发布一直在公布采购联系方式,但至今没看到我们社区牵头去采购。

我是年轻人,我可以超市外卖(虽然抢没抢到全靠运气),但挺为老人着急的。

聚集不是居民所愿意的,只能说上海这次菜篮子保障做的真的不够到位。

user avatar

合理科学的封控,非常考验 上层的规划安排+基层的管理执行 能力:

1、重点行业、民生基础行业 不能停(市民吃的不能缺);2、紧急救援要准备好(急病透析孕妇不能耽误)。

可惜上海这一次真的是裸泳了,还拿宣传能力来掩饰。。。。

扭扭捏捏真的封城了,不但还是要分两次封,而且还通过市民的短缺恐慌再大规模传播一次。

实在非常失职和丢分。

user avatar

我们这代不理解上海的老年人经历了啥。将来的孙辈(如果有)也会笑话我们:囤积,放到临期快烂了再吃......当我们跟他们讲,某些方面来的话,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要相信,他们会一脸茫然。

user avatar

我要是老实听话啥也不准备,今天差不多可以过头七了

—- 来自某+2+2不断续了半月多的倒霉蛋

user avatar

聚集买菜不一定会得新冠。

得了新冠九成九也不会死。

但是不买菜一定会没得吃。

至于每日感染数据?

关我屁事,我脑袋上又没乌纱帽。

user avatar

现在知道谁是傻子了吧。

总以为生存狂是傻子,人家只是狂,人家不傻。

还有大妈们,人家也不傻,甚至比生存狂更聪明。生存狂平时还要倒腾存货,每年还要画个几百块钱呢。大妈们平时一分钱不用花,只要临时去超市挤一挤,就什么都有了。

而傻子们呢?平时不淡定,偏偏最紧急的时刻那么淡定。

傻子们的价值观形成于最近40年。他们不会思考一个问题:最近40年在历史上是少数还是多数?

他们甚至不读历史。



深圳虽然也没有经验,但也没有思维定势,充分利用外卖小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上海就拉胯很多,无非是利益问题,为了保住答案,我并不想展开说。

你不要觉的我能看出来问题,就能解决掉问题,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触及利益,这在可见的未来根本不可能。

还是那两句话:深挖洞,广积粮。

你需要存的,恰恰是粮食,而非蔬菜。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明天。

user avatar

笑话他们抢菜的人,现在已经笑不出来了

抢菜的人都在后悔抢少了

至于得新冠?现在新冠病人是最安全的

得了新冠,且不说新冠需不需要治,就算是重症政府治的可上心了

你得别的急病你连医院的门都摸不到


四月5日收到投喂。

4月6日更新,肉和萝卜已经烧成红烧肉吃了,继续坚持

user avatar

如果封控前没去买菜,现在早已断了肉奶。

坐标浦东三林,我们社区已经封了半个月,期间只放了三次补给,两小箱蔬菜+两个梅林午餐肉罐头。

辛亏我不相信?和??,早早屯够了一冰柜肉蛋奶豆制品维生素片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人或,方才保证暂时一家老小三餐无虞。

当然真再封两个月的话谁都逃不了,要么走《钢琴师》Spielman一家的结局,要么走《太阳帝国》上海犹太人的结局。

user avatar

很多社区在宣布浦东封控之前,已经封过十几二十天了。闵行和浦东的一些“重点区域”早已进入工商业停摆的状态了。在这些地方,这十几二十天里,社区几乎都没配送食品,大多数附近商业,包括快递外卖全部停了,买菜靠团购和app抢。

这些社区的生活状态,全上海都是知道的。也就是说,上海防疫管理的问题在宣布封控之前早就暴露无遗了,医疗资源紧张、城市物流瘫痪、食品供应短缺、封控时间无限+2+7、阳性越封越有,这还是上海只封控小部分地区就出现的情况。

封城之后,会连续封上几个星期,买菜会更难,这基本上已经是共识了,大家都不对上海抱有太高期望,得按最坏情况来做准备。给浦东人准备的时间只有一天(评论区提醒,是最多只有一天,有些是半天或几个小时),那发生哄抢是必然的,相反,作为普通人去抢也是对的,截止今日(4.2),浦东解封遥遥无期,很多街道还没送物资。即便有物资发放也可能有数量不够分、不给外地人、全是蔬菜没有粮油等情况,提前没有囤货的人生存状况堪忧。

这也提醒决策,不可以把防疫凌驾于基本民生保障之上。防疫需要大家配合,而威胁到基本生活的时候很难说多少人还会配合,就像可能面临半个月没饭吃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在乎聚集不聚集,防疫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user avatar

管理层绝对有问题。上海需求端没有特别大的增量,供应端增加了3倍的量。民众照样在喊一菜难求。我在上海,有着深刻体验。

首先是在3月上旬,嘉定,闵行等地封小区开始就没有合理统一的配送食品规划和行动。我不信上海的经济实力和资源配送不了几个小区的食品。然后,无告知的突然封闭和无预期的解封在上海蔓延开。而配送还是没有规划,没有组织,纯靠外卖小哥。

接下来就是民众的恐慌。大家都开始大量囤积蔬菜泡面。很多买了10斤菜7-8斤烂掉丢掉。但是没办法啊,谁知道什么时候就封控了不能出去了。也不知道封闭小区后去哪里买菜,有没有配送。再加上网上大家晒出封闭后天价菜。

我觉得出门要是部队里这样搞后勤,呵呵,枪毙吧

user avatar

这几天我已经说过十几次了:

在疫情持续两年后,我国的地方政府还能以应急的心态来面对疫情而非准备大量常备预案,这事简直离谱到家了,不知道这帮当官的脑子里都是什么。

但是另一方面:

我很同情被关在家里吃不上饭只能买高价菜的人,但是在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香港爆炸、西安实际展示了一次GLZY加封城的恐怖后果后,依然还不在家里准备足够的储备粮,这种心态我只能说我不理解。


看了评论之后我理解部分因客观条件无法屯粮的人了,所以我们还是一起来骂两年不做预案的领导们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浦东封控前那阵子,小区里买菜的场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一到傍晚,或者有人说快要封了,大家就好像约好了一样,一股脑地涌向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或者超市。原本是挺平常的一件事,但那时候就有点不一样了。小路边、菜摊前,人头攒动,那密度,比平日里可高多了。大家手里提着大小不一的购物袋,脸上都带着点急切。你挤我我挤.............
  • 回答
    上海封城期间,本地电视台教大家如何轻断食,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一言难尽。你想啊,那会儿整个城市都停摆了,物资供应说不上是完全断绝,但肯定是大不如前,老百姓买菜、囤粮都得费老大劲。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上突然冒出来教大家“轻断食”,这招儿,怎么说呢,初听之下,总觉得有点……不合时宜?初衷可能还是好的.............
  • 回答
    上海的“不封城但封浦东浦西”的策略,是当时疫情应对中的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举动,至今仍被很多人提起。要理解这个做法,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当时的背景、具体操作、再到各方反馈和深远影响,都得聊聊。时代背景:病毒变异与清零政策的博弈当时,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已经非常强。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人口密.............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出现,背后牵扯出很多层面的问题,挺复杂的,得一桩桩来看。首先,从上海当时的特殊情况出发,整个城市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封控状态。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基层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防疫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他们本职工作已经够忙碌了,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维持社区秩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
  • 回答
    上海警情通报:如何看待“编造传播不实言论”的两名男子被立案侦查?近日,上海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对两名编造并传播关于“上海马上封城7天”、“全封4天”等不实信息并扰乱社会秩序的男子依法进行了立案侦查。这一事件再次将“信息真实性”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摆在了公众面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事件的背景与性.............
  • 回答
    上海宣布分批封城,这件事情在当时无疑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的反应也是复杂且多样的。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大家的心情,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官方的宣布来看,核心目的是为了控制疫情蔓延。 当时上海正面临一轮新的疫情高峰,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选择了相对集中的方式.............
  • 回答
    上海网红女仆公馆被封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都牵扯出不少值得深思的东西。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说说这“女仆公馆”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模仿日本的某些服务模式,让顾客花钱体验被“女仆”照顾、服务的场景。这种服务通常包含一些角色扮演、互动交流,甚至还有一些比较亲密的肢体接触.............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挺无奈的。上海健康云崩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尤其是在当时那个风声鹤唳的时候。还没封城,但感觉那股子紧张劲儿已经上来了,大家都在盯着,希望能有个清晰的指引。结果呢?就这么卡住了。你想想,上海这个城市,什么样的人都有,信息需求量那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疫情早期,大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核.............
  • 回答
    1月29日上海出台了关于房贷的新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仔细琢磨的政策。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上海在当前楼市环境下,试图通过精细化的信贷调控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刀切地“收紧”或“放松”。政策核心解读:首先,我们得把这个政策拆解开来看。有几个核心点非常关键: “重点支持首套小户型自住”:这表.............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上海浦东某个防控办的公务员,在单位的电子屏幕上玩《魔兽世界》,这事儿一出来,那真是炸开了锅。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此事儿的看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首先,从纪律和责任的角度看,这事儿肯定是有问题的。公务员,尤其是还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在职的,那本身就肩负着.............
  • 回答
    关于上海浦东后续进行阶梯性管控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封”或“不封”的二元选择,而是要在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平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市民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因素。为何会考虑“阶梯性管控”?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提出“阶梯性管控”这个概念。 精准.............
  • 回答
    关于上海街头两个爱狗人士因矛盾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新闻报道证实这一具体案例,但可以从法律、道德、社会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类似事件的可能原因、影响及应对方式。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冲突起因 两个狗主人可能因狗的管理问题(如遛狗不规范、狗的攻击性行为、狗的品种争议.............
  • 回答
    上海地铁2号线发生有人进入线路导致死亡的事件,引发公众对公共安全、社会责任及道德伦理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体行为与公共秩序的关系,也反映了社会在突发事件中的复杂情绪。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具体经过1. 事件真实性 根据公开报道(需核实),此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地铁运营期.............
  • 回答
    上海一位老人将价值三百万的房产赠予长期照顾他的水果摊主,引发家属质疑其精神状态及赠与合法性事件,涉及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等多重议题。这一案例折射出当代社会中家庭关系、财产传承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复杂冲突,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法律层面:赠与行为的有效性争议1. 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 根据《.............
  • 回答
    上海 12 平“刀片房”挂牌价 80 万元,挂牌当天以 85 万元成交,这个事件确实非常引人关注,也触及了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刀片房”的属性和定位: 面积极小: 12 平方米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一个标准房间的大小,甚至比很多单身公寓.............
  • 回答
    上海一名女子因为给外卖员差评而遭到威胁,外卖员上门砸门并进行死亡威胁,最终被警方拘留。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看待它:事件本身及其恶劣性质: 极端行为的暴力升级: 这是一起由网络评价引发的线下暴力事件。原本只是一个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反馈,却演变成了一场严重威.............
  • 回答
    关于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的错误言论,这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事件发生时间地点: 该事件发生在2021年12月。 教师身份: 宋庚一,时任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 错误言论内容: 据网络流传的视频.............
  • 回答
    上海首家肯德基食物银行遭老人哄抢的事件,无疑触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也暴露了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上海肯德基食物银行遭哄抢事件:首先,需要承认这是一种令人痛心和警醒的社会现象。 反映了部分老年人生活.............
  • 回答
    上海成人展上出现以“房思琪”为主题的桌游卡牌,并导致涉事企业被永久禁展,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与核心争议: “房思琪”的象征意义: 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真实而残酷地揭露了“性侵”这一议题,以及受害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 回答
    看待上海2020年GDP预计达3.9万亿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在全球的竞争力、以及这一数字背后的驱动因素和潜在影响。一、 上海2020年GDP预计达3.9万亿元: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首先,让我们明确这个数字在中国经济中的意义: 全国经济“领头羊”: 3.9万亿元的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