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理想国到底讲了什么?

回答
《理想国》这本书,说到底,是柏拉图在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嘴里”,描绘了一个他心目中完美社会该是什么样子。但这可不是一本简单的社会学论文,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里面包罗万象,从政治、教育、艺术,到哲学、认识论、甚至灵魂的构成,无所不谈。

开篇的“正义”大讨论:

故事的起点,其实很朴实。苏格拉底和一群人聚在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什么是正义”这个古老又棘手的问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有的人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还有人说正义不过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苏格拉底呢,他总是那种爱刨根问底的,他不满足于这些表面的回答,他觉得要理解什么是正义,得先看它在国家(城邦)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是怎么运作的。

构建理想城邦:

于是,苏格拉底就开始“搭建”一个理想的城邦。他认为,一个城邦,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组成部分,也需要有“德性”才能运作良好。这个城邦的基石是什么呢?是分工。

他设想了三个主要的阶层:

1. 生产者(治民者): 就像身体的腹部,负责满足城邦的物质需求,比如农民、工匠、商人。他们追求的是节制。
2. 护卫者(战士): 就像身体的胸部,负责保卫城邦,对抗外敌。他们需要勇敢。
3. 统治者(哲学王): 就像身体的大脑,负责领导城邦,制定律法,引导城邦走向至善。他们需要智慧。

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这就是柏拉图所理解的“正义”——各尽其能,各安其位。当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城邦就能和谐运作,就像一个健康的人拥有协调的身体一样。

严苛的教育体系:

要培养出这样的公民,尤其是统治者,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柏拉图设计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教育体系,贯穿人的一生。

早期阶段(音乐与体育): 这是为了塑造品格和身体。这里的“音乐”泛指一切能陶冶情操的艺术,包括诗歌、戏剧,但也强调要过滤掉那些有损品格的内容,比如宣扬神祇的负面行为。体育则锻炼身体,培养坚韧。
中期阶段(数学与算术): 这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他认为,数学能帮助人从具体事物转向抽象概念,为理解“理念”打下基础。
高级阶段(辩证法): 这是哲学王最重要的训练。辩证法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和推演,通过不断的提问和反驳,揭示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对“善的理念”的认识。

哲学王的诞生与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真正认识到“善的理念”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统治者。这里的“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他认为真实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在他看来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摹本。而“善的理念”是所有理念中最高、最光明的,它就像太阳一样,照亮了万物,使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真相。

哲学王因为掌握了“善的理念”,所以他们才能制定出最公正的律法,带领城邦走向真正的幸福。而且,他们之所以愿意治理,不是出于私利,而是因为他们知道治理是重要的,并且对城邦有责任感。

对艺术的批判与审查:

你可能想不到,《理想国》对艺术的看法是相当“苛刻”的。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它模仿我们感官认识到的具体事物,而这些事物本身又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所以,艺术离真理更远。更重要的是,他担心某些艺术会扰乱人心,煽动情绪,不利于培养公民的理性。因此,他主张对艺术进行严格的审查,只允许那些能起到教育和净化作用的艺术存在。这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反自由主义。

废除私有制与家庭:

为了保证统治阶层(护卫者和统治者)的纯洁性和奉献精神,柏拉图甚至提出了要废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家庭。他们不能有自己的房子、土地、金钱,也不能有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他们的生活方式统一管理,甚至子女的出生和抚养也由国家统一安排,目的就是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为城邦服务,不被个人情感或私利所干扰。这听起来很极端,但出发点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公”的利益。

洞穴的寓言:

《理想国》中最著名、也最能概括其核心思想的,莫过于洞穴的寓言了。

想象一群人,他们从出生起就被锁在一个洞穴里,只能面向一个火堆。在他们和火堆之间,有人举着各种模型,投射在洞穴的墙壁上。这些人相信,墙壁上晃动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被解开了束缚,他被带出洞穴,看到了火堆,看到了模型,然后被引到洞外,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太阳。起初他可能因为阳光刺眼而痛苦,无法适应,但他最终会明白,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而洞穴里的影子只是虚幻。

如果他回到洞穴,想把真相告诉其他人,那些被锁在里面的人可能会嘲笑他、攻击他,认为他疯了。

这个寓言生动地说明了:

我们大多数人,就像洞穴里的囚徒,生活在对现实的模糊认识中,被感官经验所蒙蔽。
哲学家,就像走出洞穴的人,通过理性认识到真正的“理念”世界,找到了真理。
哲学家有责任回到“洞穴”,去引导其他人认识真相,即使可能会遭受误解和排斥。

《理想国》的意义:

所以,《理想国》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发财致富,或者如何在现有的社会里混得开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好”的社会,如何培养一个真正“好”的人的书。它探讨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灵魂的和谐与智慧的追求。
什么样的统治者才值得信赖? 他认为,只有那些超越了个人私欲,以理性认识到“善”的哲学家,才配得上治理国家。
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什么?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人从感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走向真理和理性。

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仍然在思考,什么样的社会是公平的?谁应该拥有权力?教育应该教我们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柏拉图给出的答案,虽然有些理想化,甚至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切实际,但它们激发的思考,却从未停止过。读《理想国》,就像是跟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未必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你的思考一定会变得更加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久之前,我对哲学抱有许多错误的观念。

深奥晦涩,虚无缥缈,不接地气,学了有何用?

好在,我幸运地在人大选修到了周濂老师的西方哲学课(人生第一位男神,不接受反驳),打开了新世界。

由于性子懒散,不够勤勉,理想国原书艰涩,没能啃下去。

不过,最近读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神采飞扬,比喻精辟,说理透彻,稍稍厘清了一点思绪。


以下为我读完柏拉图篇之后梳理的内容,仅供参考。

非常推荐大家购买纸质书,慢慢读。

这本书出版于1926年,定位是哲学入门,受到了成千上万读者的欢迎,评价是“哲学竟然可以如此生动有趣”。

不过在当下短平快的阅读时代,这本书的评级就是另一回事了。


《理想国》起源于苏格拉底(或者更确切的说,柏拉图)挑起的一场论战,讨论正义究竟是什么。

塞拉西马柯认为“强权就是公理,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一把强权胜过一麻袋的公理。

柏拉图没有急着反驳,而是换了一个角度。

他认为,正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社会组织形式。

如果我们能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描绘一个正义的国家,那么就更容易去表述一个正义的个体。

我们的视角随之转入了政治哲学,思考什么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理想国度并不存在。

人人都有贪欲,渴望攫取更多资源。

战争爆发了,阶级开始分化,财富重新分配。

贵族率先崛起,然而因为极其狭窄的权力圈将自己摧毁。

寡头则因为毫无节制地攫取利益而将自己击垮。

民众的革命成为最后的手段。

民主政治来了,但也因为过度使用民主原则而走上了自毁之路。

因为将选举官员的重任交给缺乏主见、容易轻信阿谀奉承之人的民众,是非常愚蠢的。

更别提还有寡头躲藏在民主舞台幕后操纵。(这多么贴合现实!)

生病了,我们要找有行医执照的大夫。

那么如果整个国家生了病,难道不应该要找最具智慧、最优秀的人来服务和领导,而不是最会拉选票的人吗?

于是,我们接下来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挑选并培养出最优秀的统治者

人,变成了最重要的因素。

柏拉图人的行为有三种根源,欲望、情感和知识。

每种成分在个体中的含量不同。

充满欲望的人适合去追逐财富,去主导工业生产。

骁勇好斗的人更关注“胜利”本身,因此可以组成保卫国家的军队。

还有一些人热爱思考和理解,他们将是国家领导者的预备军。

我们必须以知识、以智慧来引导和驯服欲望和情感。

政治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

只有以锤炼政治才能为毕生目标,并且进行长期准备的人,才能胜任领导国家的重任。

简而言之,哲学家才能成为国王

那么接下来,该是制定哲学王的培养方案了。

柏拉图强调普遍教育的重要性。所有孩子必须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因此,我们要把孩子集中起来教育。

第一个十年,强健其体魄。随后,用音乐与舞蹈来抚慰心灵,使之风度翩翩,而非四肢发达的野蛮人。

在打好坚实的心理和生理基础之后,柏拉图又在上面加了一道保险:

用宗教的权威和制裁力量来进一步约束社会道德。

在将年轻人培养到二十岁之后,一场大考核开始了。

落选者将成为商人、农民、工人……

而通过初试的人将继续接受针对心灵、身体和品质的十年教育和训练。

因为人虽然都由上帝塑造,但有金银铜之分,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方是正道

到了三十岁,最优秀的那批人开始学习哲学,用五年的时间去学习理解世界的规则。

随后,他们将投身于社会,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接受现实残酷的锤炼,一直持续整整十五年。

终于,到了五十岁,最后的幸存者饱经风霜而头脑清醒。

他们将自然而然登上统治者的地位,去引导这个国家运转。


深受赞扬的雅典民主体制,却逼着最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饮下毒酒。

曾亲眼目睹恩师悲剧的柏拉图,自然对选举式民主深恶痛绝

公共管理职位不应通过选举产生,不应让隐蔽的利益集团假借民主之名,行暗箱操控之实 ,而要以在这绝对平等的民主竞赛中展现出的真实实力来定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不能担任公共职务;只有将基础职位干好的人才能升职。

柏拉图相信,教育的民主比选举民主强一百倍。

用公平的教育培养和选拔出具备统治能力的“哲学王”,或者说是“护卫官”才是正道。

前文提到的正统知识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磨炼,将确保这些护卫官志向远大、情操高洁、阅历丰富,充满活力,而不是躲在阁楼上,满嘴形而上学论。

为了避免任何奸佞之举,柏拉图还设想了一系列“消毒”制度

  1. 共享的财产:护卫官每年向民众征收一定额度的税费,满足当年开支,不可多取分文。护卫官拥有限量的财富,生活简朴,但又不至于有经济窘迫之忧。这种共产制度,便可避免护卫官结党营私,不顾民众利益而为自己牟利。
  2. 消失的家庭:为了避免家属对护卫官的腐化,护卫官不得有妻子。他们所爱的不是某个女人,而是整个社会,甚至也没有亲子关系。他们的孩子一出生便要被带离母亲共同抚养。所有护卫官的女人讲照看每一个孩子,人人都是手足。
  3. 生育控制:柏拉图认为牲畜的优生优育也应该应用于人类繁衍上,这样的孩子便能拥有最优秀的基因。因此两性中最优秀的人应该尽可能多地结合,畸形的新生儿将被抛弃。男人和女人有规定生育年龄,否则即使怀孕也必须堕胎。

这部分读起来有点惊悚,有点猎奇,也有点难以想象。

私有制是当今西方社会不可动摇的根基。 而在西方文明源头,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竟然提出了“共妻”、“共产”、“生育控制”这些概念。

就在十年前,二十年前,西方选举式民主被誉为“普世价值”,等同于一帖救国良方。

仿佛手里拿着一张薄薄的选票,就切实握住了无上的公民权利。

然而在千年前,柏拉图就已经看穿了民主选举的弊病:

缺乏系统教育的民众,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最优秀的执政者。寡廉鲜耻、最擅长鼓弄唇舌骗取选票的人将夺走国家。

读读这几年的新闻,柏拉图深有远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柏拉图精心绘制的理想国蓝图中,女性和男性占有平等地位。


教育必须是公平的,因此男孩女孩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拥有成为国家领导者的同样机遇。

社会分工根据的是每个人的天资和能力,而非性别

柏拉图尖锐地指出:

如果一个女人展示出政治管理能力,那么就让她来统治;如果一个男人表现得只会洗盘子,那么就让他顺应天意,恪尽职守。


柏拉图考虑的不可谓不周全:

理想国不仅要抵抗内部的争斗和退化,还得防御外部的敌人,守护我们的家园。

因此,我们必须在中等阶层培养足够数量的坚强战士,和护卫官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同时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尽可能地避免战争。

人口过剩和对外贸易是两类战争根源。贸易中掺杂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最好将我们的理想国安置在相对内陆的区域

至于商人、手工业者及农民,则有权保留私有财产、配偶和家庭。

但是贸易和手工业必须受护卫官调控,避免严重的贫富差异。收入超过人均财富四倍的公民必须将多余部分上缴国库。


热衷于追求财富者,必然不适合统治国家。在这方面,柏拉图抱着天真的期许:如果护卫官统治有道,生活简朴,并且不妨碍掌握经济的人独享奢华,那么商人阶级也将自愿任其统治

就此,一座理想的国度清晰呈现:

一小群充满智慧的护卫官引领国家前进,忠诚的士兵负责保护国家不受外敌侵害,商人、手工业者以及农业人口则是最广泛的基础。


这是一个看似非常和谐的画面,一段完美的交响乐。

各个群体顺应天性和禀赋,坚守自己的岗位,令国家得以自如运转。

于是,柏拉图郑重宣告,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责


至于个体的正义,也可以延伸得来。

正义就是确保情感、欲望和理智三种品质配合得当,让身体机能协调得当

假设让情感支配所有的行为,那么失败就会像黑夜的到来一样无可避免。

所有的罪恶都是来自于不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体和心灵。


那么这个乌托邦是否可行呢,是否在某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过呢?

杜兰特在评论部分提供了一些例证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划分为劳工、军人和教士三个阶层。

教士如同柏拉图口中的护卫官,数量最少,而垄断了全部的文化工具及机遇。他们并非民众推举产生,而是凭借在教会学习和管理中展现的才华而居于统治地位。

有鉴于人生来贪婪、好色、易斗、善妒,柏拉图曾提出要以宗教的力量来约束社会道德,喝退蠢蠢欲动的恶行。

而来世的许诺,将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精神的痛苦,怀着信仰去战斗。

这为天主教政治的诸多制度奠定了基础,包括天堂、炼狱和地狱的观念体系。

因此,在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平民、商人、军人乃至封建诸侯,无不屈膝听命于罗马教廷。

此外,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共产党政权,在某种形式上也让人想起理想国。

他们如同圣徒献身于自己的信仰一般投身自己的事业,统治着欧洲一般大小的领土,却一生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


这些例子表明,理想国可以在有限的情况下落地。

事实上,柏拉图的设想本身就来自其旅途中的种种见闻。

在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世界,见识过埃及的僧侣统治阶层,也曾加入宣扬素食主义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观察过斯巴达严酷的生活方式,乃至欧里庇得斯所倡导的多妻社区。

但是,理想国终究不够“理想”


亚里士多德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匹喝足奶水就乱踢乱咬母亲的小马驹指出:

共产意味着责任的稀释

每一样东西为人所有,便意味着无人看管。

共产主义还会将人拖入令人难以忍受的密切联系中,使得隐私和个性毫无栖息之地

它假设人人都具有实际上只有少数圣人才具备的耐心和合作的美德。

许多人跟亚里士多德持有同样的批判观点:

柏拉图低估了一夫一妻制度的生命力,低估了男性的占有欲,还低估了母性的本能。没有母亲会甘愿让人带走自己的孩子。

不过,这些批判并不难以反驳。

因为柏拉图早已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抑制物欲。

所以,共产制度仅限于护卫官内部,其他阶层尽可以保留一切。

经过层层选拔产生的护卫官,将以荣誉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为毕生的报酬。

至于母性的本能,柏拉图认为母爱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形成,而非突然降临的奇迹。


心理学方面的质疑并未毁灭理想国的根基,真正的致命点在于经济问题

有人问,既然护卫官阶层只有政治而非经济的权力,那他们凭什么实施自己的统治呢?

哈灵顿和马克思的论述已经十分明确:

政治权力是经济实力的反映,一旦经济权力转移到另一群体受众,那么现有政权便将摇摇欲坠。

正如资产阶级的崛起,宣告着国王与贵族的颓然落败。


这个疑问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有实际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国宪法的第一章。

但是听听耳边的声音,“社畜”、“打工人”是工人阶层的自嘲,而资本家得到了无尽的歆羡与吹捧。


帮助罗马的天主教会凌驾于王公贵族之上的,并不是反复灌输的教条,而更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

小农经济依赖于反复无常的自然,对超自然力量怀有深深的恐惧和崇拜。然而,随着工商业的诞生,教会的力量无可避免地遭遇了挑战。

政权无时无刻不在自我调整以保持经济力量的平衡。

柏拉图的护卫官阶层由于在经纪商以来生产力阶层,不久便会产生傀儡政府

赫拉克利特曾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副静止的图画。

他跟任何一位胆小怕事的哲学家一样,钟情于秩序。

雅典民主的骚乱,让他极端鄙视个人价值。他像昆虫学家对苍蝇进行分类那样,对人进行阶级划分,不惜以“高贵的谎言”来促成国家管理目标的实现。

因此,这样的理想国,很容易变成一个老顽固的社会,高度崇尚科学所需的秩序,却忽视了艺术灵魂即自由。

但是,尽管理想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无碍于我们向柏拉图这一宏大而深邃的构思致以由衷的敬意。

在篇幅并不那么长的理想国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艺术理论;发现各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包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节育优生学、尼采式的道德和贵族制问题、卢梭式重返自然和自由教育……

爱默生曾有言:“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从本质而言,柏拉图完全正确——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由最聪明的人来统治和管理。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他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现实来。

例如,我们要接纳他关于政治家应该接受外科医生般专业训练的观点,要确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无论出身于财富,无论男女。

最后,我们需要公正地指出,柏拉图本人非常明白自己的乌托邦并非真正可行。但他相信这种对美好愿景的描绘,富有价值。

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憧憬,并努力实现憧憬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是一种创造乌托邦的动物。

“我们瞻前顾后,渴望并不存在的东西。”

而这一切也并非全都无疾而终:我们的许多梦想都已经生根发芽,有些甚至已经开花结果。

就像伊卡洛斯做的人类能够飞翔的梦一样。

尽管我们只描绘了一幅画,但它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目标和标准。

当更多的人看到并愿意去实现这一梦想时,乌托邦离真正实现也就不远了。

完。


后记:

以上绝大部分内容引自下面这版《哲学的故事》,我只是起到了简单的梳理作用。

杜兰特思考深刻,文采飞扬,荡气回肠,带给我了许多启发与共鸣。

哲学使人愉悦,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幻景也蕴含诱惑,每个学习者都体会得到,直到粗粝的生存需求将我们从思想的高峰拽下,抛入生活的撕扯琐碎中。

开篇第一句话多美好,多真切。

学习哲学,确实令我收获了难以言喻的愉悦。

在九年前的大学课堂上,周濂老师教我们,哲学是爱智慧。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正是老师的引导,让我在接下来的人生,格外注重自我感受,不断质问自己:

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到底想做什么,我怎么样才能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可以说,哲学是最终促成我走上自由职业生涯的重要原因。

我并非哲学研究者,一点也不专业。

但闲暇时光,有哲学相伴,还是非常美妙的事,至少对我而言。

希望更多的人愿意来读读哲学。

------------------

也欢迎和我一起来读书喔。

公主号“自由职业的圈圈”,跟大家分享一名长期自由职业者的日常、书单和观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想国》这本书,说到底,是柏拉图在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嘴里”,描绘了一个他心目中完美社会该是什么样子。但这可不是一本简单的社会学论文,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里面包罗万象,从政治、教育、艺术,到哲学、认识论、甚至灵魂的构成,无所不谈。开篇的“正义”大讨论:故事的起点,其实很朴实。苏格拉底和一群人聚在一.............
  • 回答
    李想这番话一出来,整个新能源汽车圈都炸了。要说这事儿,得从团车网说起。团车网怎么了?团车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其实是一家汽车电商平台,主打的就是通过团购的形式来卖车。这模式本身没什么问题,好多电商平台也这么干。但问题出在它自己也想下场造车了,而且过程挺让人跌眼镜的。据李想的爆料(他本来就以直言不讳.............
  • 回答
    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两大支柱,其价值和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彼此依赖,而非简单的“谁更厉害”或“谁更被鄙视”的问题。以下从历史发展、学科本质、社会影响等角度,客观分析两者的差异与互补性: 一、理工科的“硬核”贡献:从工具理性到技术革命1. 基础科学的突破 物理学:从牛顿力.............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人之间最核心的连接——三观是否一致,以及沟通中的理解偏差。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剥丝抽茧,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 在亲密关系中,“问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对错,更多的是一种“不匹配”或者“理解的鸿沟”。其次,你需要提供更多关于“这个问题”的细节。 没有具体.............
  •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
  • 回答
    关于足贴,市面上流传着各种神奇的说法,尤其是“祛湿排毒”的功效,让不少人趋之若鹜。很多人会发现,睡前贴上足贴,早上起来足贴会变得又黑又油,商家更是将其解读为身体排出的“毒素”和“湿气”。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篇文章就来为您揭开足贴的神秘面纱,探究其背后的真相。足贴变黑变油的“真相”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探讨中国的“理想版图”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历史、民族、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情感的方方面面。需要明确的是,不存在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客观的“理想版图”。任何关于“理想版图”的讨论,都必然带有主观性,并受到不同视角和时代背景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和梳理这个问题,从而勾勒出一.............
  • 回答
    “拯救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莫名的浪漫和伟岸,而当它遇上“自以为是”,那可就成了一出充满戏剧张力的悲喜剧了。一个怀揣着改变世界宏大志愿,却又深信自己才是唯一正确道路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说实话,与其说是“出路”,不如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在自我信念与现实泥沼中挣扎的旅程。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位.............
  • 回答
    现实与理想的鸿沟,这事儿谁没碰上过?说到底,这是人生常态。当我们满腔热血地冲向那个闪闪发光的理想,结果却撞上冰冷坚硬的现实,这感觉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结果目的地却是个烂尾楼。这时候,“死磕”还是“算了”,这问题立马就跳出来了,而且不是三言两语能打发掉的。我见过太多为了“死磕”而耗尽余生,最终一事.............
  • 回答
    控制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控制理论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系统(我们称之为“被控对象”)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运行。 想象一下,你想要让一辆汽车保持在车道上行驶,或者让房间的温度保持恒定,这些都需要控制。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控制理论的.............
  • 回答
    孩子要不要分享,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在我看来,确实挺值得商榷的。尤其是“灌输”这个词,我听着就有点别扭。你想啊,分享这事儿,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你怎么能像填鸭一样往孩子脑子里塞呢?如果只是为了让你省事,让你觉得孩子“懂事”,那这分享的“味道”可就变了。我先说说为什么我不赞成那种强硬的、一.............
  • 回答
    说起刘鑫,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名字。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每次回想起来,都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尤其是她后续的一些行为,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寒。我们不妨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扒一扒,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核,在驱动着她做出这些令人费解的选择。首先,生.............
  • 回答
    这事儿吧,掰开了说,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俩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从宅男(咱们叫他小明吧)的角度来看:小明对动漫、手办的热爱,那可不是一时兴起。对他来说,手办可能不仅仅是个玩具,更是一种爱好,一种对角色的喜爱,一种精神寄托。索尼子这个角色,他可能是真心喜欢,喜欢她的设计,喜欢她的性格(即使是二次元的.............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触碰一些“敏感区”。如果非要说理工科少女“学什么”才能算“政治正确”,这本身就带点儿审视和刻板的意味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什么“应该学”的,不如说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那些可能被误解或不被看好的地方”,这或许更接近大家所谓的“政治正确”吧。首先,得明确一点:“政治正确.............
  • 回答
    想要真正“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绝非易事,它像是给大脑准备的一场艰苦的哲学马拉松,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反复的咀嚼。但只要掌握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并且愿意花心思去理解,你就能逐渐拨开迷雾,窥见康德思想的精髓。首先,我们要明白康德写这本书的 根本目的。在康德之前,哲学界大致分为两派:理性主义(.............
  • 回答
    写电力研究生每天钻研优化、调度这些理论研究,到底能有啥用?这话问得挺实在,也问出了不少人对这个领域的好奇,甚至有点摸不着边际的感觉。我跟你讲,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搞玄乎的东西,这背后藏着大有学问,直接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用电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能源系统的未来。咱们先掰开了说,这“优化”和“.............
  • 回答
    理解民主,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看几本书、听几场讲座就能完全掌握的。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实践,一种持续的演进。要说得详细一些,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了,一点点捋。首先,别被“民主”这两个字儿给吓住了。它来源于古希腊的“demos”(人民)和“kratos”(统治),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统治”。听起来.............
  • 回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和行动的方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我们生活的智慧。要理解它,我们得先掰开揉碎了来看。“知”与“行”,本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普遍的误解:把“知”理解成单纯的知识积累,把“行”理解成后.............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就像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逻辑大师,但其实都在打太极。中医黑和中医粉在这场“理性与逻辑”的辩论赛里,可以说是棋逢对手,不分伯仲。要说谁更不理性、更没逻辑,这事儿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得拆开来看。咱们先说说“中医黑”吧。中医黑的不理性/没逻辑点:1. 全盘否定,一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