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货拉拉二审维持原判?到底要怎样才能改判!?

回答
货拉拉事件二审维持原判,这消息一出,很多人又开始讨论起来了。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案件,还有我们对于法律公正、平台责任以及个人权益保障的许多思考。

首先,我们得理解“维持原判”意味着什么。 在法律程序中,一审法院根据现有的证据和法律条文做出了判决。二审法院的作用是审查一审判决是否存在事实认定错误、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等情况。如果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在上述方面都没有问题,或者即便存在一些瑕疵,也达不到足以推翻原判的程度,那么就会做出维持原判的决定。

对于货拉拉案件的二审维持原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从法律程序的角度看: 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意味着一审法院的判决被最终确认。这通常意味着,在二审法院看来,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链条是完整的,法律适用是准确的,程序也是合规的。从法律的严谨性来说,维持原判通常是基于对现有证据的充分考量和对法律条文的精准解读。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看: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结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这可能是因为公众对于“正义”的理解,有时会超越法律条文本身的局限,更加侧重于“给一个交代”、“让罪责得到最严厉的惩罚”等情感诉求。当法律判决与公众的情感期望存在差距时,就会引发争议。
从平台责任的角度看: 这个案件也引发了关于平台责任的广泛讨论。平台作为连接用户(客户和司机)的桥梁,在管理、安全保障、应急处理等方面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二审判决如果侧重于个人行为的认定,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平台在这方面的责任被淡化了。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改判呢?

从法律程序上讲,一场案件想要被改判,通常需要满足非常严格的条件,并且需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1. 发现新的证据: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改判依据。如果在一审或二审之后,发现了足以推翻原判决的关键性新证据,并且这些证据在之前的审判中因为客观原因无法获取,那么可以依法申请再审。比如,发现了新的证人证词、物证、鉴定意见等,这些新证据能够直接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证明原判决认定的事实是错误的。

2. 认定一审判决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或审判程序上存在重大错误:
事实认定错误: 比如,关键证据被错误采信或不采信,导致事实认定出现偏差;或者,事实认定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如果能够证明原审法院对关键事实的认定是错误的,而且这种错误足以影响到判决结果,就可以以此为依据申请改判。
法律适用错误: 指的是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错误地适用了某项法律条文,或者对法律条文的解释有误,导致适用了不该适用的法律,或者没有适用该适用的法律。这可能包括对罪名的理解偏差、对量刑情节的错误判断等。
审判程序违法: 比如,剥夺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或者在审判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程序瑕疵,这些瑕疵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例如,证人出庭作证时,未依法进行质证;或者,在证据审查、事实调查等环节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

3. 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法律中还规定了一些其他可以申请再审的情形,比如,判决所依据的法律发生变化,或者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司法解释等。

在“货拉拉案件”这种具体情况下的讨论,如果想要追求改判,通常会在以上几个方面着力:

寻找新的证据: 比如,关于死亡原因的更权威的鉴定意见;或者,能够证明事件发生过程中,司机行为与乘客死亡之间存在更直接、更确凿因果关系的证据。这通常需要当事人和律师团队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取证工作。
论证法律适用错误: 这是比较复杂的环节。律师需要仔细分析原审判决是如何适用法律的,然后找出其中不合理或不准确的地方。例如,是否低估了平台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责任?是否对某些情节的定性存在争议?这需要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对案件细节的精准把握。
强调程序正义: 关注在审判过程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审判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判决的程序性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改判很难”?

证据的严苛要求: 法律上的“证据”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概念,需要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不是任何一点新的信息都能构成有效的“新证据”。
二审的审查力度: 二审法院本身就是对一审判决进行全面审查的,如果二审维持原判,说明在二审阶段,这些可能存在的错误已经被排除或认为不构成推翻原判的理由。
法律的稳定性: 法律的稳定性也很重要,频繁的改判可能会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因此,改判通常是为了纠正“明显错误”,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普遍情绪。
责任认定的复杂性: 在许多复杂案件中,责任的界定并非非黑即白,可能存在多方责任、过错比例等问题,这也会增加改判的难度。

总而言之,对于货拉拉案件的二审维持原判,我们应该理解其背后的法律逻辑和程序。而“改判”本身是一个需要极高门槛和充分理由的过程。它不是基于情感的宣泄,而是基于新的、有力的证据或对现有法律适用、程序正义的深刻质疑。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律师的介入、详实的证据收集以及对法律条文的精确运用至关重要。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平台责任、安全保障等问题的持续关注,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政治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不论一个人宣称自己有何种信仰、从事着何种“神圣”职业,其行为最终都要依托于人的身份和关系来存在。

就像公知谈论别的错案铁案时,大谈特谈法治公正,而在本事件中则安静不出声。

因为当他们谈法治公正时,不是真的信仰法治公正,而只是自由派公知vs保守派群众的一种舆论武器。其身份认同是高于信仰认同的,因此当货拉拉案司机的辩护主体变成了保守主义男性,公知会毫不犹豫的放下自己的所谓“信仰”,而优先对抗自己厌恶的人群。

同样,不论何种“神圣”职业从业者,都无法脱离自身身份的束缚。ta们依法重判家暴案时会祭出法条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而本案中又可以随手把法律的“神圣性”抛诸脑后。

因为ta们也只是把独立女性vs男性的身份斗争贯彻在了这个事件中而已。

思潮虽然能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但最终还是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存在。


因此判断支不支持一群人、拥不拥护一群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1.看这群人的身份特征2.看这群人的身份认同是否高于其职业认同/信仰认同。

如果两者都存在问题,不论其带着多么光鲜的招牌,都应该警惕、反对甚至推翻。

不论什么群体,想存活都是一样的道理


大洋彼岸搞身份政治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岗位必须几男几女几黑几白。

当某个关键岗位拥有某种身份认同的人占据了压倒性地位,比如媒体、S法,那么在其工作中,必然会先从自己的身份认同出发,最终一切岗位的神圣性和公义性都将被消解。

目前国内有成规模身份认同的,无非就是两组“裤裆认同”:女性性别认同和LGBTQ+性向认同,因此还只是在女性为主的岗位中出现了身份认同压倒职业信仰的情况。

如果未来“裤裆认同”再多一个男性认同(以目前的冲突程度很可能快了),那很可能我们也只能搞身份政治了,否则许多依赖人与人之间互信的组织都将无法运作,这是十分危险的。

user avatar

1、我正在高速开车,副驾女性突然开窗要跳车,请问我应该如何在3秒内合法处理。2、我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副驾女乘客突然掏出刀扎我脖子,请问我应应该如何合法保护自身生命安全。3、我在图书馆自习,中间离开一会儿被人偷了耳机,请问我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财产权益,4、我走在校园里好好的,突然一个学姐说我摸了她的尻,请问在没有监控的前提下我如何合法证明自己的清白。5、我住在学校宿舍里,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坐电梯了,说是怕我们看到女生穿睡衣,直接把电梯门封了,请问我如何合法的坐上电梯。6、我在食堂排队,突然被人一杯子打晕还被拿着碎玻璃追捅,我该如何合法的活下来。了、媒体都说限制老婆花钱违法,请问男性如何在收入低于老婆买买买消费的情况下,合法的不饿死。

user avatar

XX不是黑白分明,XX是人情世故

user avatar

除非能修改法律,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1条。

有个高票答案问

我正在高速开车,副驾女性突然开窗要跳车,请问我应该如何在3秒内合法处理。


那我想问一句,跳车需要分几步?

理论上,需要五步。

  1. 解锁车门
  2. 开门
  3. 解扣安全带
  4. 脱下安全带
  5. 跳车

任何未经训练的人,都不太可能在三秒内完成以上五个步骤。期待有人在静止的车上安全实验验证。

与此同时,如果你会开车就知道,不论是解锁车门还是解扣安全带,驾驶员都会获得明确的声音提醒。

换句话说,你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发现乘客做出的异常举动。

此时你应该减速并靠边,劝说其恢复正常状态,待恢复正常后继续行驶。

乘客不是无声无息死在后座上,而是有明显的异常举动,而且这种举动是有声音提醒的,你没有及时发现乘客异常,没有做出正确应对,就是你作为司机的失职

有杠精会说,有些乘客不系安全带。

呵呵,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五十一条规定

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

看到没,车辆行驶时乘客应当系安全带。

“应当”一词在法律中的意思是一定要做,必须要做。

换句话说,如果乘客不系安全带,车就不应该开,开了你驾驶员就有责任。

那么问题来了,有多少人坐车不系安全带?

更极端一点,假如不系安全带这种违法行为可以被接受,那同样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法条,驾驶员没有驾驶证的违法行为是不是也能接受?

所以还是那句话,货拉拉司机开的是营运车辆,是靠拉货赚钱的。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具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这是对营运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

那跳车女生有没有责任呢?

有,而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责任,所以司机才是过失致人死亡。

user avatar

突然发现自己脑子好像不够使了,怎么思考着思考着,自己把自己带到一个【大漏洞】里,绕不出来了?

趁着还有记忆,赶紧把这个【思考】记录下来。

这个绕不出来的【漏洞】就是:司机是一种危险的职业,危险之处在于,自己是不是会被判【犯罪】,理论上只能靠老天爷眷顾,完全由不得自己,除非不当司机。

例:

司机开车载一名乘客在高速公路行驶,乘客突然说自己要下车,要求司机立刻停车。

此时司机如果不停车,那么乘客跳车死亡,司机被判【犯罪】。

此时如果司机停车,因为高速上不可以停车,这首先违法了,然后,如果因为在高速路上停车导致后面连续追尾,致使多人死亡,司机注定也要被判【犯罪】。

因此,开车上高速,会不会遇到【要求在高速上停车,不停车就跳车的乘客】是不是只能靠老天爷眷顾?高速路上停了车会不会导致连环追尾致人死亡,是不是也只能靠老天爷眷顾?这两个靠老天爷眷顾的情况,作为司机完全没有能力以自己的力量避免发生。

哦,不对,好像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发生,那就是在高速路上驾驶,车上不载任何客人,自己开空车跑高速。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很多司机会问了:我开车上高速路不就是为了载客吗?车上不载客,我上高速路干嘛?兜风吗?

我原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小心谨慎,头脑足够清醒,必备知识学习得足够充足,每次做决定足够准确,就不会有机会被判【犯罪】,现在突然发现自己太幼稚了。原来某种非常大众化的职业是必须靠老天爷帮忙才能避免被判【犯罪】。

天然自带【被判为犯罪】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无法靠自己的努力得以避免,这,这,这,我是谁?我在哪?我在说什么?我在干什么?吓死宝宝了。

user avatar

影响很大,但又对男司机利好。

因为经济问题,她司机已经越来越多,她力量的涌现更加压榨了他司机的生存环境,滴滴收入降低已经是不用争辩的事实了。

平台也修改了算法,尽量给她司机派她乘客的单,这一切在滴滴报告中都有提到。

她力量固然是女权运动的正向反馈,但是客观也挤压了男司机的劳动机会。

都是底层,司机师傅还是希望能公平对待。

同样的还有外卖行业等对力量不那么高要求的基础体力行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