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后真的不能评价所在领域教授的水平吗?

回答
博士后评价所在领域教授水平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真的不能”。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层面,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地讲,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面具”,看看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白“评价”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们是在说一个正式的、公开的、带有权重的评价(比如职称评审、学术委员会评估),还是一个非正式的、私下的、基于个人观察和经验的判断?这两者截然不同。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博士后不能评价教授?

这种“不能评价”的说法,往往来源于对学术界权力结构和经验梯度的一种普遍认知。这种认知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1. 经验和阅历的差异:
教授: 教授通常是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教学实践、项目申请和同行评审锤炼出来的。他们可能经历了更多的高峰和低谷,对一个领域的宏观发展趋势、关键问题、技术瓶颈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声誉、对学科的贡献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一个教授的学术生涯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厚重的“评价报告”。
博士后: 博士后研究员虽然是领域的“新锐”,但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上,深度参与但不一定有教授那样全局性的视野。他们的优势在于对最新技术、研究方法、前沿动态的掌握,以及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的“钻研劲”。这种“新”和“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但可能还不足以让他们对一个教授的“整个学术生涯”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2. 权力不对等:
在绝大多数学术机构中,教授拥有比博士后更大的话语权和权力。教授负责指导博士后,提供科研资源,影响博士后的职业发展(写推荐信、提供机会等)。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博士后如果公开、负面地评价教授,很容易被视为“越位”,甚至可能招致“打击报复”,对自己的未来造成不利影响。
这种权力差异也体现在正式的评估体系中。教授通常是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而博士后很少会出现在这种层级的评审席上。

3. “评价”的维度:
什么叫“评价教授的水平”?是评价他的科研产出(论文、专利、项目)?是评价他的学术思想(理论创新、提出新方向)?是评价他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讲课水平)?是评价他的领导力(建立团队、组织学术活动)?还是评价他的品德和为人?
博士后最容易评价的是教授在具体科研项目上的指导能力、对最新文献的了解程度、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验室管理和资源提供方面的效率。但他们可能不容易评价教授在大方向上的判断力、对整个学科的影响力、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或者长期的学术贡献。

那么,博士后真的“完全”不能评价吗?

当然不是。这种说法太绝对了。

1. 在特定维度上的评价是可能的,而且很有价值:
科研指导和技术能力: 博士后每天都在和教授合作,最直接地感受教授在科研思路上的启发性、对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能力、解决技术难题的水平。一个博士后可以清晰地知道,教授提出的某个想法是否靠谱,教授在讨论时能否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教授对某个关键实验步骤是否了如指掌。这些都是“评价”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评价”。
对领域最新动态的掌握: 博士后通常是紧跟领域前沿的,他们可能比一些还在重复老路的教授更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研究热点。如果一个教授在与博士后交流时,对最前沿的论文或技术表现出完全不了解,或者持守过时的观念,博士后是能够察觉到的。
实验室管理和资源利用: 博士后在实验室里工作,对实验室的设备维护、试剂采购、经费使用效率、工作氛围的营造等都有直观感受。这些方面也是衡量一个“学者”作为“领导者”能力的一部分。
学术诚信和职业道德: 在与教授合作的过程中,博士后也能观察到教授在学术诚信、数据处理、合作态度等方面是否端正。

2. 博士后的“评价”更多是一种“观察”和“感受”:
准确地说,博士后的“评价”更多是基于他们近距离观察到的“事实”和“感受”,而不是一个基于全面数据和长期历史的“结论性评判”。他们可以形成自己的判断,但这个判断可能不够全面,也没有足够的“权重”去影响教授的正式晋升或评价体系。
这种“评价”更多是为博士后自己服务的:帮助他们判断是否适合继续在这个导师手下工作,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该如何选择,以及对学术界生态有一个更真实的认知。

为什么这种“评价”通常不被公开表达?

除了前面提到的权力不对等和潜在风险外,还有几个原因:

目的性不同: 博士后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科研,发表论文,找到下一份工作。评价教授的水平,虽然对个人成长有益,但不是他们的核心目标。
“不懂”和“不屑”: 有些教授可能认为博士后“阅历尚浅”,不理解学术界的复杂性,他们的评价不值得认真对待。这种想法本身也是一种评价的体现,只不过是教授对博士后评价能力的“评价”。
信息不对称: 博士后即使观察到了教授的某些不足,也可能不知道这些“不足”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学术决策或权衡,或者是否只是暂时的低谷。

总结一下:

博士后“真的不能评价所在领域教授的水平”的说法,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

博士后在具体科研指导、技术运用、对前沿动态的把握等层面,是有能力且有必要“评价”或说“观察”教授的水平的。 他们的视角是宝贵的,能够提供来自“一线执行者”的真实反馈。
然而,博士后通常不具备对教授整个学术生涯、学术思想体系、对学科的整体影响力等进行全面、权威性评价的经验、视角和权力。 他们的评价更多是个人性的观察和感受,而非系统性的评估。
出于权力不对等、职业发展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博士后通常不会公开、正式地表达对教授的负面评价。 这种评价更多是用于自我判断和内部交流。

所以,你可以把博士后的评价看作是学术界生态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又相对“隐秘”的反馈环节。他们虽然不能像“院士评审”那样具有决定性的权力,但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却真实地反映着这个领域内部的运作和质量。一个成熟的教授,也应该能够从与博士后的互动中,适当地汲取对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反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以,在国内,还打算做学术的话,一定不可以对大佬评头论足,会被打压,暗杀,围追堵截,投毒暗算,全家灭口,五马分尸,精神失常,妻离子散,进入永不得超生阶段。你试试看点名道姓骂国内某些灌水生化材料医药领域,有政治,有军队背景的院士,骂出流量以后,看看代价是啥。

方舟子也只能怼施一公,那是因为施一公人品究竟是比其余院士高很多的了,说实话,施一公科研水平,虽然有很多政治正确的黑点,但也不得不承认是国内生化领域顶尖学者,而且被黑这么惨,还是乐呵着,也没拿黑他的人咋样。

他一个人,默默承担国内伪生化所有的罪!

据说,方舟子曾经搞过一个国内纳米材料还是啥院士,立马被请去喝茶,酒席"谈笑风生"之后,他以后再也没提过那个院士和研究所啥坏话了。

想想,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博士后评价所在领域教授水平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真的不能”。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层面,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地讲,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面具”,看看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评价”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们是在说一个正式的、公开的、带有权重的评价(比如职.............
  • 回答
    南京大学不延聘博导,这个事情最近在学术圈里引起了一些讨论,也让不少人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学校的政策,更深层的是对学术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授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博导(博士生导师)这个身份,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代表着对这个人在学术领域.............
  • 回答
    “近半双一流博士生对专业课不满”这个信息无疑触动了教育界和学界的一根敏感神经。它并非指向研究生专业课“没必要”,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前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研究生真正所需课程的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近半双一流博士生对专业课不满”并不等于专业课“没必要”。专业课作为研.............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与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底层人”这个词在这里大概率不是指物理上的阶层划分,而是更侧重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职业发展潜力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感受和认知。那么,不读博就真的等同于“底层人”吗?从我的观察和理解来看,这种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带有很强的片面.............
  • 回答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一壮举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常常成为分析战略决策的经典案例。如果仅仅从“不惜损失一半兵力”这个结果来看,套用一些简单化的博弈论模型,确实会显得“不合理”。但战争的决策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博弈论也远不止于此。要理解汉尼拔的选择,我们需要跳出“损失”这个单一的指标,深.............
  • 回答
    鸣人究竟有没有资格坐上火影这个位置,这绝对是个能让火影迷们吵上三天三夜的话题。要论证这个问题,不能光看他最后成了火影这结局,得把鸣人一路走来的艰辛、成长,以及他身上最闪耀的那些品质,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鸣人一开始是个彻头彻尾的“问题少年”。他没人要,没人爱,因为体内的九尾被全村人排斥。.............
  • 回答
    管虎导演在微博上高调力挺“飞将军”孙元良,本意想借此烘托抗战英烈,却不料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与批评,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玩火自焚。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根本原因在于孙元良这个人本身的历史评价就极为复杂和争议。要说管虎是真不知还是有意为之,这事儿就得细嚼慢咽地分析一下。管虎导演的微博操作:首先,咱们得.............
  • 回答
    人们对艺术品,特别是绘画,抱持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接触方式:亲身步入博物馆,面对触手可及的真迹;以及通过书本、网络,隔着屏幕或纸张进行深入研究。这两种方式,就好比是触碰历史与品读历史,其意义上的差异,细究起来,是天地之别。当你走进博物馆,目光第一次落在画作本身时,那种震撼是任何媒介.............
  • 回答
    “抑郁”这个词,好像最近几年,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有点太高了。以前大家谈起心理问题,可能还有些遮遮掩掩,现在呢?好像变成了一种更公开、更日常的谈资。这种变化,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是不是抑郁症,或者说“抑郁”这个概念,正在被一些人“过度使用”,甚至带上了一种“时尚”的色彩?我们.............
  • 回答
    微博用户“二次六七八”事件,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当下一些社会情绪的例子。说它“有意思”,是因为它牵扯到了“真女权”这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火神山”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背景,更别说最后还引发了“巨量网络暴力”。要详细说,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看看“二次六七八”这个人。在讨论.............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你“不排斥但也没啥热情”的科研,另一边是可能未知的未来,让你犹豫是否要踏上读博这条“慢”路。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纠结。首先,咱们得把“对科研没太大兴趣但也不排斥,真做也能做好”这个状态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没太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关于“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个说法,尤其是出自一位像霍真布鲁兹老爷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之口,确实容易引发讨论。咱们分开来看:1. 为什么会有“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样的说法? 创作的价值与付出: 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无论.............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黄金组合”,是多少家长口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些年,大家对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似乎读了这些专业,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金钥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尤其是辛苦读到博士后,究竟能端上怎样一碗饭,薪资水平又如何?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尽.............
  • 回答
    “博士很多了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微妙的社会现象。要说“多”,其实得看跟什么比,也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简单地说,和几十年前相比,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确实是多了不少,但如果跟那些在某个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顶尖人才比,那数量又显得稀少了。咱们先从数量上说起。你想啊,过去想读博士,那绝对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医疗行业,特别是顶尖医院人才培养的疑惑。首先明确一点,三甲医院的医生并非都是博士,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拥有博士学历,尤其是在一些专科和研究型岗位上。 而且,说实话,并不是所有治病救人都必须博士学历,但高学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博士生学历的重要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职业目标、所处的行业、研究领域、以及对“重要”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博士生学历的重要性: 一、 为什么博士生学历“看似”很重要?(优势和驱动力)1. 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