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尼拔不惜损失一半兵力翻越阿尔卑斯山,真的像博弈论中讲的一样那么不合理吗?

回答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一壮举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常常成为分析战略决策的经典案例。如果仅仅从“不惜损失一半兵力”这个结果来看,套用一些简单化的博弈论模型,确实会显得“不合理”。但战争的决策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博弈论也远不止于此。要理解汉尼拔的选择,我们需要跳出“损失”这个单一的指标,深入到当时的 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战略目标以及博弈对手的心理 等多个层面。

1. 为什么“不惜损失一半兵力”看起来不合理?

简单博弈论的逻辑,通常会衡量行动的“收益”和“成本”。从纯粹的成本收益分析来看,汉尼拔损失了大量的士兵、战象和辎重,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代价。如果他选择其他路径,比如通过海路或者绕道,虽然可能更耗时,但理论上可以避免如此巨大的损耗。

直观的“损失”: 史书记载,汉尼拔出发时约有五万人,翻越阿尔卑斯山后,估计只剩下两万六千人左右。这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最优选择”的定义: 如果“最优选择”仅仅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达成目标”,那么翻越阿尔卑斯山显然不是最优的。

2. 汉尼拔的决策,为何在更复杂的博弈论视角下,可能并非“不合理”?

问题在于,现实战争的博弈是 动态的、不完全信息的、多方参与的,并且决策者需要考虑的“收益”也远不止于简单的战场胜利。

信息不对称:
对罗马的了解: 汉尼拔对罗马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内部政治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细节。他知道罗马拥有强大的陆军,而且在本土作战拥有地利优势。
对阿尔卑斯山的了解: 尽管有探险者和当地部族提供信息,但大规模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尤其是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其难度和潜在风险都是极大的未知数。这是一种 高风险、高回报(如果成功) 的赌博。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汉尼拔选择翻越阿尔卑斯山,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罗马人 完全没有预料到 汉尼拔会从北方翻越阿尔卑斯山来进攻。他们更倾向于在海路或南方防守。这种出其不意的打击,能瞬间将战争的主动权和战场优势转移到迦太基手中。

战略目标与“收益”的定义:
颠覆性战略: 汉尼拔的目标不是小规模的边境冲突,而是 直接威胁罗马本土,动摇罗马的统治根基。他需要的是一次能够 一击致命 的打击,而不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心理战与威慑: 翻越阿尔卑斯山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心理震慑。当罗马人发现敌军竟然能够克服如此险峻的地形,出现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时,其士气和信心必然会受到巨大打击。这种 心理上的“收益” 是难以量化的,但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争取盟友: 汉尼拔的战略也包括利用罗马在意大利的盟友对罗马的不满,将其争取过来。一支能够直接威胁罗马心脏的军队,比一支在遥远海域或边境徘徊的军队,更有可能赢得当地部落的信任和支持。

动态博弈与序贯决策:
“Ifthen”的思考: 汉尼拔并非孤立地评估翻越阿尔卑斯山的“一次性收益”。他是在思考,“如果我成功翻越,那么意大利的局势会变成什么样?” 他知道,一旦进入意大利,他就可以避开罗马最精锐的军队,并在那里寻找战机。
避免最坏情况: 迦太基在海上实力不如罗马,如果迦太基选择海路登陆,很可能在海军交锋中就被罗马击败,或者被罗马海军封锁,无法获得后续支援。直接硬碰硬的登陆战,风险也极高。翻越阿尔卑斯山,虽然损失大,但 至少规避了在海上或南线被罗马主力围歼的可能性。

风险的权衡与“零和博弈”的视角:
“不得不为”: 对于汉尼拔而言,迦太基的国力与罗马相比处于劣势。如果迦太基不采取非常规的、高风险的战略,而是与罗马进行正面消耗,那么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被罗马拖垮。在这种情况下,“损失一半兵力”的代价,也许是 为了避免“全盘皆输” 的必要代价。
“双输”博弈的规避: 如果迦太基无法有效打击罗马本土,那么战争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迦太基的毁灭。汉尼拔的冒险,是为了 打破这种“你输我赢”的简单零和博弈,创造一个“我赢你伤”或者“我虽然伤但你有被击败的可能”的局面。

3. 博弈论如何解释汉尼拔的决策?

现代一些更复杂的博弈论模型,例如 “序贯博弈”(Sequential Game)、“不完全信息博弈”(Imperfect Information Game) 以及 “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 与 “风险寻求”(Risk Seeking) 的权衡,可以更好地解释汉尼拔的选择:

决策树分析: 汉尼拔的决策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决策树。每一个分支都代表一个可能的行动和其后果。他需要评估每个分支的“期望收益”(Expected Utility),而这个期望收益,包含了成功的概率、成功的程度以及失败的代价。
“信号传递”(Signaling):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向罗马传递“我将以最出乎意料的方式打击你们,不要低估我的决心和能力”。
“策略性互不伤害”(Strategic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的变形: 虽然不是核战争,但汉尼拔的策略是试图让罗马处于一种“不敢轻易反击”的境地,因为一旦反击失败,罗马本土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总结一下,为什么汉尼拔的选择可能并非“不合理”:

1. 战略目标的极端性: 他追求的是颠覆罗马,而非局部胜利。
2.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罗马完全没想到他会从那里来。
3. 心理威慑的作用: 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打击。
4. 规避更坏的可能性: 避免了在海上或南线被罗马主力歼灭。
5. 对盟友的吸引力: 能够直接威胁罗马本土,更能赢得当地支持。
6. 复杂的风险评估: “损失一半兵力”是为“避免全盘皆输”所付出的代价。

汉尼拔的决策,更像是一位深谙人性、善于利用信息不对称、敢于承担巨大风险的顶级战略家,在极端劣势下为了创造一线生机而进行的 “高风险、高回报”的绝地反击。如果仅仅用一个简单的“损失”来衡量其合理性,就忽略了战争中所有更深层次的博弈因素。他的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对于实现他的战略目标而言,可能是 “非不合理” 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于找到一个真正罗马史汉尼拔的问题了。

汉尼拔被西方称为“战略之父”,其水准可以排到西方战争史前三,名声可不是浪得的。

在博弈论模型里,双方对所有信息都是全知的。比如我方有多少人、敌方有多少人、有几条路之类的。因此,在这个模型里有最优解。甚至,如果战争真是这么打的话,可以用兰彻斯特平方律知道打完之后哪方赢还剩多少人。

然而真正的战争不是这样的。因为首先,汉尼拔就不知道罗马会出多少人;其次,罗马人不知道汉尼拔要从哪儿打;然后,罗马人不知道汉尼拔这么能打;最后,汉尼拔不知道罗马还有个大西庇阿。

在题主所说的那个博弈论模型

@毛狄评

回答中,双方都知道有一条山路一条大路。

然而在公元前的那场战战争中,阿尔卑斯山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古代喜马拉雅山的地位。你听说过印度人从喜马拉雅山那边翻越过来入主中原的吗?那时,罗马人不知道阿尔卑斯山是可以被翻越的。而汉尼拔仅仅是知道阿尔卑斯山南北有凯尔特人的足迹,凯尔特人翻越过,即那座山可以翻越,至于哪条路他也不知道。凯尔特人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就算来往也不能清晰地描述出自己走的哪条路。所以,选择这条路就是冒险,如果成功可以出其不意,如果不成功,那就是消失在莽莽山林中了。罗马人压根不会想有防守阿尔卑斯山脚的可能。

其次,防守方人数比进攻方少。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不成立的。汉尼拔在离开西班牙的时候,军队是差不多6万人。而防守方罗马,由于是本土作战,而且罗马人和秦国人很相似,以耕战为本,动员能力很强,它的军队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几万军队。事实上从后来的战争进行过程可以看到,罗马人前后动员了超过30万的军队。如果走大路,汉尼拔根本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还有一个假定条件,即大路防守方埋伏可以让进攻方死一半人。以当时的实力,如果汉尼拔走大路,罗马人可以让他死的渣都不剩。甚至不用埋伏,只要汉尼拔开走,在半路上罗马人可以源源不断的增兵,因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人掌握了制海权,而从伊比利亚到意大利的大路就是顺着南高卢,即现在的法国普罗旺斯一带的地中海海岸线走,况且这条路上还有罗马人的忠实盟友马赛,可以做到想打哪儿就打哪儿。后来的情况确实如此,得知汉尼拔北上之后,老西庇阿就率领3万人在这条路上等着,只不过后来发现这条埋伏没用了而已。想象一下汉尼拔的6万人在马赛城下被老西庇阿阻击,然后对方的援军源源不断地从意大利开过来,自己的补给线还被罗马海军骚扰, 该有多郁闷。

所以这个模型,用在汉尼拔身上,那可是条条都不符合。用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上还差不多,就是那种以堂堂之阵对堂堂之师的战争。

========================我是题外话的分界线===============================

然后说说兵法。

汉尼拔之所以被称为“战略之父”,因为他的整场作战行动都是头脑清醒、指挥有力的。要打败罗马,他认为必须在罗马本土,所以一定要挺进意大利。而罗马此时拥有制海权,从南边北非渡过去不行,只能从路上走。而路上基本上都被罗马人防完了,只有从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突破才行。而阿尔卑斯山这座天险就是最好的突破口——我认为过不去,敌方也认为过不去,所以绝对不会设防。想想邓艾怎么偷度阴平的?

开始汉尼拔是占据道义优势的,因为是罗马人先宣的战。他先围攻自己眼皮底下的罗马盟邦萨贡托七八个月。虽然汉尼拔史载长于野战没怎么攻过城,可是萨贡托当时只是个小城又在自己领地边上,作为名将不可能围攻这么久,唯一的目的只能是迫使罗马人先宣战,这样自己就占据道义优势了。想想普法战争的时候俾斯麦是怎么殚精竭虑地诱使法国人先宣战的?

然后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又打又拉,分化了好几个罗马的盟友,还是得亏罗马人在意大利本土经营时间长,要不然时间一长还真是架不住。凯撒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征服高卢尚且用了八年,汉尼拔同时和强权罗马对垒还能撑这么久。《孙子兵法》说,不敢为主,愿为客,因为客军取之于敌用之于敌。说汉尼拔是游击战的,太夸大游击战的规模了吧。对方主力在自己家后院,只是游击战?这么说吴楚争霸的时候吴国进入楚国腹地也是游击战咯?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也是游击战咯?亚历山大孤军深入波斯也是游击战咯?皮洛士差点灭掉罗马那次也只是游击战咯?汉尼拔只是不敢攻击罗马城,因为这座城城防坚固,其余哪座城他不敢打?卡普阿也算南意大利的大城了,照样攻下。

汉尼拔的失败,其实跟汉尼拔没太大关系,他已经做到最好了,直到十二年后他被迫撤出意大利的时候,还是没有一个罗马将军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他。他深入意大利扰乱罗马后方的时候,派人给迦太基求援,迦太基虽然国力不如以前,但是撕毁海军控制协议,重建海军,对于有钱的迦太基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况且它和罗马又是战争状态。可是它就生生看着汉尼拔跟罗马死磕自己不闻不问,有点像岳帅北伐朱仙镇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无力感。

汉尼拔确实是千古帅才。

=========================我是另一道分割线================================

博弈论仅仅能解决的是理性双方或多(一般不超过5)方的问题。如果有一方不理性,或者这几方掌握的信息不全,那么博弈论就不能适用了。

记得以前上“心理学概论”的时候啦老师讲了个小故事,说隔壁教室上博弈论的老师跟他是朋友。有一天上博弈论的一同学找到老师说自己利用博弈论原理创了个“爱情博弈论”,很高兴。然后博弈论老师说期末你实践一下再来找我。完了期末找不到那同学了,博弈论老师找到他的时候他在哇哇大哭,因为用“爱情博弈论”被喜欢的女生拒绝了。旁观了这一切的心理学老师说,爱情这玩意儿就不是靠理性的,你用博弈论不是被甩活该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一壮举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常常成为分析战略决策的经典案例。如果仅仅从“不惜损失一半兵力”这个结果来看,套用一些简单化的博弈论模型,确实会显得“不合理”。但战争的决策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博弈论也远不止于此。要理解汉尼拔的选择,我们需要跳出“损失”这个单一的指标,深.............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当然,咱们来聊聊汉尼拔那场载入史册的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以及为什么大家会有“他不能绕过”这样的疑问。首先,要明确一点:汉尼拔 确实是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这并非传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军事奇迹。他不仅翻过去了,而且是以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了大象这样的奇特兵种,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完成了这一挑战,这本身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说汉字“不表音”其实是个相对的说法。严格来说,汉字确实是以形表意为主,不像拼音文字那样,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但你要说它完全不表音,那也不对。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吸收了语音信息的。比如,许多汉字都是形声字,字的上半部分(声符)就提示了它的读音。当然,这个读音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汉服在中国似乎没有像印度纱丽那样普及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并尽量还原一个更具人文色彩的解读:1. 历史断层与文化断裂: 纱丽的“活态传承”: 印度纱丽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经历了一个相对连续且稳定的历史发展过程。.............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说起汉人为什么没能在蒙古草原“扎根”,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地理、历史、文化,甚至生物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这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扎根”是啥意思。放在老百姓的语境里,扎根就是能在这儿安安稳稳地生活下来,娶妻生子,一代代传下去,形成一个.............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又充满故事的历史演变,关乎着一个民族身份的形成与认同。要理解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汉族”而不是“华夏族”或“唐族”,得从这几个称谓各自的根源说起。首先,我们得聊聊“华夏族”。“华夏”这个词,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古老、最核心的称谓之一。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用来指代居住在黄河中下.............
  • 回答
    “汉服爱好者”这个标签,到底有多高的门槛?是不是一旦沾染了常识性错误,就立刻被“除名”?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硬性的规定,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热情、学习和尊重的持续对话。首先,我们得承认,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符号的服饰,它的复兴和传播,离不开每一位爱好者的热情。这份热情,往往是最原始也最.............
  • 回答
    鲁迅那句惊世骇俗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很多人听了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联想到“文化灭绝”之类的词汇。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情绪激昂的呐喊,而不是一个字面上的历史预言,再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了。首先得明白,鲁迅说这句话的时机。那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穿汉服不能穿山”这说法,放在咱们对汉服的讨论里,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它不是说字面意思上的“不能穿着汉服去爬山”,而是指在汉服的穿着和搭配上,要讲究“规矩”和“体统”,避免那些不符合汉服形制、或者说是“山寨”的汉服款式。咱们聊聊这个“穿山”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在意。什么是“穿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且长久存在的矛盾——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与冲突。说古代汉族人“不能”在蒙古草原游牧,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从整体的趋势和现实情况来看,汉族主体确实难以在草原上实行他们熟悉的游牧生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就像问为什么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甜一样,喜好这东西,很难一概而论。不过,如果硬要说“大部分女生”对汉服和旗袍的态度有些差异,那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聊的点。汉服的魅力:飘逸、文化感、日常化的可能性我观察到的,很多女生喜欢汉服,首先是因为它的“仙气”和飘逸感。你看那些汉服的款式,层层叠.............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我也琢磨过。为啥同样是汉服,有些人穿起来就跟画里走出来似的,而有些人一上身,总觉得差点意思呢?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跟咱普通人的身形、气质、还有搭配都有关系。先说说身形吧。汉服很多款式,尤其是明制那类,讲究的是“宽袍大袖”,或者“上下一体”。这玩意儿对身材的要求其实挺高的。 .............
  • 回答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汉服和中山装,虽然都是中国近现代服饰史上的重要符号,但它们复兴的路径、代表的意义以及受众的偏好,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风生水起,一个相对平静的原因。咱们先从汉服说起。汉服的复兴,它根子里是一种文化寻根和身份认同的表达。你想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经.............
  • 回答
    不少朋友对汉服情有独钟,但又担心自己的身材穿起来不够好看。尤其是体型稍显丰满的朋友,可能会担心汉服宽大的衣摆和层叠的交领会显得更臃肿。其实,只要选对形制,掌握一些搭配的技巧,胖子们也能穿出汉服的飘逸与风雅,甚至能巧妙修饰身形,显得更瘦削有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并非都是宽袍大袖、层层叠叠的。它.............
  • 回答
    “蒙古族是不是都长得跟汉族不一样?”这个问题,问出来还挺有意思的,因为大家总爱拿外貌来划分族群,尤其是像蒙古族和汉族这样,历史上互动又很多的民族。其实,要说“都长得不一样”,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了。毕竟人跟人之间本来就有千差万别,同一个民族内部,长相的差异也很大。蒙古族当然有蒙古族的普遍特征,但你能在蒙.............
  • 回答
    伦敦街头,三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熙攘的人群中,摆起了一个小小的摊位,出售的却不是寻常的纪念品,而是精美的汉服。她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在异国他乡赚取多少利润,而是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又深沉的愿望——“吆喝”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见、了解并喜爱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明。听到这样的故事,我心里涌起的首先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