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字不表音,那扬雄是怎么用汉字去记录各地方言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说汉字“不表音”其实是个相对的说法。严格来说,汉字确实是以形表意为主,不像拼音文字那样,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但你要说它完全不表音,那也不对。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吸收了语音信息的。比如,许多汉字都是形声字,字的上半部分(声符)就提示了它的读音。当然,这个读音是古代汉语的读音,跟今天的方言,乃至跟官话都有差异。

所以,扬雄当年记录方言,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用拼音一样,一个音就写一个符号。他的方法要复杂得多,也巧妙得多。

首先,咱们得知道扬雄想干啥。

扬雄生活在西汉末年,那个时候,虽然中央集权加强了,但中国各地还是存在着不少方言差异。扬雄这个人,特别有学术钻研精神,他对文字、语言、音韵都非常有兴趣。他觉得,咱们国家的文字能记录下这么多东西,为啥就不能把这些不同地方说的话也记录下来,让后人也能知道呢?所以,他写了《方言》这本书,目的就是记录和解释各地的方言词汇。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说。

1. 拿“通用”的字去“冒充”或者“类比”方言的词:

扬雄记录方言,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用他那个时代的“标准”汉字,也就是当时通行的官话(或者说当时的“雅言”),去对应那些在不同地区流行的说法。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北方说“吃饭”,南方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食”这个字在古代很多时候就代表“吃饭”。扬雄就会在他的《方言》里写:“凡,秦晋之间曰饍,而南楚之国曰食。” 这里的“饍”和“食”就是当时的通用汉字。他通过标注“秦晋之间”、“南楚之国”,告诉我们,在这些地方,人们说的“吃饭”可能是用“饍”或者“食”来表达的,或者说“食”这个词在这些地方有“吃饭”的意思,而其他地方可能不是这样。

他并没有创造新的字来记录方言,而是充分利用了现有汉字的多义性和古代字音的演变。

2. 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者“近音”关系:

虽然汉字不完全表音,但它还是有音的。扬雄在记录方言的时候,会参考当时的字音。如果某个方言词的读音,跟某个通用汉字的读音很接近,或者甚至相同,他就会用那个通用汉字来代表方言词。

比如,《方言》里说:“北燕、赵、魏、秦、齐、汉之间,凡言‘死’,皆曰‘不雄’。” 这里的“不雄”是并列的两个字,念起来大概是“bù xióng”。你可能会想,这跟“死”有什么关系?

这里面就有讲究了。在古代的某些方言里,“死”这个字的读音,可能和“不”或者“雄”的某个读音比较接近。扬雄记录下来,就是为了说明,在这些地方,人们用“不雄”这两个字(或者说这个音)来表示“死”的意思。他写下来的时候,用的是“不”和“雄”这两个字,但他的意图是记录那个方言的读音。

这就有点像我们今天有时候会用一些字来“谐音梗”,但扬雄那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他是在观察到某个方言词的读音后,去寻找一个最接近或者最能代表这个音的汉字。

3. 借用“假借”的手法:

假借是汉字使用的一种传统方法,就是借用同音或者近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词。扬雄在记录方言时,也使用了这种技巧。

比方说,他可能会发现某个方言里有一个词,意义比较特殊,在当时的标准语境里没有一个恰当的字能直接表达。他就可能会借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写。

《方言》里说:“凡陈、宋、卫、韩、魏、燕、赵、梁、赵,言‘疾’,皆曰‘告’。” “告”字在这里,并不是说“告诉”的意思,而是扬雄发现,在这些地方,人们用一个读音和“告”字相近的词来表示“生病”的意思。

4. 重点在于“注”和“释”:

扬雄写《方言》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他记录了多少方言词,更在于他给出了“注”和“释”。

他写一句话,比如“北燕、赵、魏、秦、齐、汉之间,凡言‘死’,皆曰‘不雄’。” 这句话本身就是在“注”,就是在解释“死”在这些地方有“不雄”的说法。

而他书的后面,还有专门的“释”的部分。他会告诉你,“‘不雄’,死也。” 这样一来,虽然他用“不雄”这两个字记录下来,但通过后面的解释,意思就清楚了。

所以,扬雄的方法,本质上是用“已知”(当时的标准汉字和词汇)去“描绘”和“解释”“未知”(各地方言的词汇)。

更深层次的理解:

音韵学的基础: 扬雄这样做,其实也是建立在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音韵学基础上的。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字音,知道哪些字读音相近,哪些字有送气不送气、声母韵母等等细微差别。扬雄就是在利用这些知识。
历史语言学的萌芽: 扬雄的《方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开创之作。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词语,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说法,揭示了语言的地域差异和演变。
“意”与“音”的结合: 汉字虽然以“形”和“意”为主,但在记录语言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音”。扬雄就是巧妙地在“意”的框架下,去捕捉和记录“音”的痕迹。他用字,不仅仅是表示那个“意思”,更是要通过这个字,去暗示或代表那个方言的“读音”。

总结一下,扬雄用汉字记录方言,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手段:

1. 直接引用通用汉字,但指明其在方言中的特定用法和意义。
2. 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关系,借用合适的汉字来代表方言的词汇或读音。
3. 通过详尽的注释和解释,说明方言词汇的含义及其在不同地区的读法。

他的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和细致的语言学实践,为我们后人研究古代汉语的方言和词汇,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他并没有创造什么“方言拼音”,而是用一套非常“中国式”的、基于汉字系统的方法,去攻克了记录方言这个难题。这才是他真正的伟大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下杨雄和《方言》一书成书的背景。

杨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年少时在成都的石室精舍中学习过,彼时石室中还能够读到不少先秦流传下来躲过了始皇帝焚书的竹简。这些竹简为文太守从京城带回,多是诗三百未曾收入的各地民风诗歌。杨雄就在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就有意识积累各地方言素材。后来杨雄在京为官,用几十年时间,采用调查的方法,通过和来京做官的各地輶轩之使交流,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方言词汇资料,然后写成《方言》一书。从内容来看,杨雄在去世之前似乎未能完成调查,最后几章仅有大纲,相对潦草,但在当时能用调查这一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实属不易。这是一部跨时代的著作,后世我们也用方言一词指各地不同方音。

中国的音韵学,起源于佛教的传入,受梵文音训的影响,才有了音韵学。杨雄所在的时代,可能中国已经有佛教传入,但那个时候反切这个注音工具都还没有,杨雄就是用汉字训音。

《方言》一书中,最常见的句式是“XX,某地谓之XX”,比如:

朦,厖,豐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或謂之厖;豐,其通語也。趙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謂之豐人。《 燕記》曰:“ 豐人杼首。” 杼首,長首也。楚謂之伃,燕謂之杼。燕趙之間言圍大謂之豐。


还有一种是先解释一下,然后说“XX曰XX”

逢,逆,迎也。自關而東曰逆,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读者只要认识这些字,就知道各地方言怎么读,不认识嘛……那就没有办法了。


其实用了形声字,有了声符,很多字当时怎么发音,有音韵学知识的话,是大概可以推出来的。


杨雄有时候还会用“犹、若”等术语,这个术语有时候是纯用来表音:

誣,䛳,與也。吳越曰誣,荊齊曰䛳與,猶秦晉言阿與。

䛳與和阿與就是纯表音的字,说明“誣”这个字,在荊齊和秦晉两地,词首还有个次要音节,这个音节杨雄通过加一个字记录。


杨雄应该还有一些形态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概念,杨雄的有时候会用“转”来表示,这个术语通常暗示有形态变化或者是有语言的演变:

㷄,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火也。

后世的音韵训诂之学,也喜欢用“转”字表示音的变化。可能在汉代,当时是上古汉语晚期,还有大量屈折的残留,文人还是有相关概念,多用“转”来表示,这个术语在后世得以保留。


《方言》包括《尔雅》的一些材料,尤其是《方言》,同一概念给出各地不同的词汇,所以可以很方便研究方言地理学。

汉代方言区划的划分,最早就是靠《方言》划出来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用《方言》中的材料,结合上古音理论,推出得出各个地方语言演化的不同方向,甚至有助于进行汉藏语同源的比较研究。

就比如前述“㷄,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火也。”,这句话很明显是在提示“㷄、火和 "火尾"”三个字都是同一个词演变而来的,只不过大部分人都说“火”。齐人的"火尾"也是这个字,大家相对比较熟悉,㷄字听得较少,楚地人才这么说,㷄和火的关系,就像"火尾" 和火的关系,是一个字变来的。

联系“黑和墨”两字,还有其他类似例子也是类似的谐声。火字是个歌部字,齐人读 ,如果熟悉上古音,我们大概可以构拟处火字更早的上古音应该接近*xmal,有些学者认为*x-由*s-变来,可能更早就是*smal。这样构拟对不对呢,事实上,藏语的火就叫me,所以还是比较可信的。那么楚地又叫㷄,那可能就是这个词在演变成*xmal的时候,大部分地方就变成xal了,南方某些地方xal又变成了xɯʔ(上声)。

当然,这只是我在答题的时候随手一个很粗糙的推断。事实上杨雄的方言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杨雄的《方言》一书,是整体研究晚期上古汉语各方言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材料。这本书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方言学著作,算是开了全世界方言学、方言地理学等研究之先河。如果对杨雄的《方言》一书有兴趣,可以阅读以下书籍,这些书不一定是完全研究《方言》的,但是都对《方言》有一定程度的涉及。

王志群:《<方言>与杨雄词汇学》

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

刘君惠、李恕豪、杨钢、华学诚:《杨雄方言研究》

丁启阵:《秦汉方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说汉字“不表音”其实是个相对的说法。严格来说,汉字确实是以形表意为主,不像拼音文字那样,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但你要说它完全不表音,那也不对。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吸收了语音信息的。比如,许多汉字都是形声字,字的上半部分(声符)就提示了它的读音。当然,这个读音是.............
  • 回答
    广府人常说粤语是“古汉语”,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粤语保留了许多中古汉语(尤其是唐朝时期的汉语)的语音特征和词汇。然而,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粤语词汇,用现有的汉字系统却难以直接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找不到对应的汉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番。一、 粤语的“古.............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行,这就给你整一句。你想想哈,这句子的意思其实挺明白的,但你念出来或者写出来,就感觉有点像生吞活剥了外国话似的,不自然,让人听了不舒服。比如说这句:“此项计划之执行需要诸位同仁的深度合作与充分调动,方能确保其最终之成功。”咱们拆开来捋一捋: “此项计划之执行”:这块儿说“这个计划的执行”就行了,.............
  • 回答
    确实,日语中存在一些特别精炼的词汇,它们所传达的意思,在汉语中要完整说清楚,可能就需要一长串的解释。 这并非说汉语表达能力不足,而是语言的侧重点和文化背景不同所致。下面我来聊聊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希望能说得细致些,让大家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差异。1. 「なつかしい」(Natsukashii)这个词,.............
  • 回答
    乾隆皇帝的汉人身份,以及他编写《贰臣传》的行为,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且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地考察历史背景、清朝统治的复杂性以及乾隆个人的政治考量。首先,关于乾隆皇帝是否为汉人:这基本上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皇帝,而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乾隆皇帝本人是满.............
  • 回答
    这句话“所有数字都能用20个以内的汉字表达”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数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但要说它“错在哪里”,那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表达”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咱们把“表达”理解成“能够用中文来读出、写出、以及进行数学运算”,那这句话基本上是成立的。毕竟,中.............
  •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
  • 回答
    关于“首尔”这个中文名称的由来,确实是韩国方面提出的。在韩国,汉字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直到上世纪中期,汉字在韩国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那么,有没有将“서울”(Seoul)用作汉字“首尔”来表示过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背后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历史背景:汉字在韩国.............
  • 回答
    这几个英文缩写,CMOS、VHDL、VLIW,它们之所以鲜少被汉字直接表达,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与其说是“没人用”,不如说是“没必要,也不方便”。首先,这些缩写本身就是高度凝练的技术术语,它们代表的含义远比字母组合要复杂得多。以CMOS为例,它全称是Complementary MetalOx.............
  • 回答
    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其在计算机中的呈现方式,是一门既深奥又充满智慧的学问。简单说来,计算机只能理解0和1,那么如何将承载着丰富含义的汉字,转化为这些冷冰冰的二进制数字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妙的编码和渲染技术。一、 汉字编码:让计算机“认识”汉字编码,就好比给每个汉字一个独一无二的身.............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什么“AI”不“AI”,就说说这汉字这玩意儿,怎么顺着它自己的路数,弄个不分男女的第三人称代词出来。这事儿,得从字的“形”和“义”上掰扯。汉字这东西,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有它自己的“逻辑”。这逻辑,很大一部分藏在字的“形”里,也就是它的“字形”。你看,很多字,它的形状就暗示了它的意思。.............
  • 回答
    关于“越南”的日语表记为何是片假名“ベトナム”而不是汉字,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一段值得说道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日语对外国地名或外来词的表记方式,通常会根据其词源和导入时期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历史悠久,且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汉字词语,日语会倾向于使用汉字来表记,比如“中.............
  • 回答
    安倍晋三前首相在台湾地震后,以手写汉字并拍摄视频的方式表达了日本将尽力提供支援,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且充满人情味的举动,值得深入探讨其背后的考量与影响。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手写汉字和拍摄视频都极具象征意义。 手写汉字“台湾加油”、“祈福平安”等: 在东亚文化圈,汉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情感连接。台.............
  • 回答
    汉语拼音是否能完全表达汉语,以及我们是否必须学习汉字,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涉及到了汉语学习的多个层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汉语拼音能否完成表达?从功能性上说,汉语拼音可以“部分”完成表达,但不足以“完全”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拼音的优势和作用: 发音工具: 这是拼音.............
  • 回答
    “yyds”,这三个字母,最近在中国互联网上火得一塌糊涂。你可能在评论区、弹幕、朋友圈里,甚至在一些不太“官方”的场合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果你不是一个天天泡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火?中国汉字好好地在那儿,为什么大家偏偏要用这三个字母来表达呢?说实话,刚.............
  • 回答
    鲁迅那句惊世骇俗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很多人听了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联想到“文化灭绝”之类的词汇。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情绪激昂的呐喊,而不是一个字面上的历史预言,再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了。首先得明白,鲁迅说这句话的时机。那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演变从未停止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每一次的书体变革都凝聚着智慧和创新。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迁,汉字也迎来了一轮大规模的简化运动,即“汉字简化”。然而,自简化方案确定以来,汉字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不再有大规模的简化或改革动作.............
  • 回答
    汉字情结与现实考量:中国朝鲜族为何与朝鲜汉字渐行渐远在谈论中国朝鲜族为何废除朝鲜汉字,以及为何不轻易恢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朝鲜族并不是“废除了”朝鲜汉字,而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和朝鲜半岛自身文字演变,自然而然地与朝鲜的汉字使用脱钩了。 并且,如今中国朝鲜族的语言文.............
  • 回答
    汉字顺序有时不影响阅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一、 汉字的特性及其对阅读的影响1. 象形性和表意性 (Ideographic Nature): 象形性: 虽然现代汉字已经高度抽象化,但许多汉字仍保留了其原始象形或指事的特征。例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