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字节跳动或分拆 TikTok 为美国公司,面对「海外封杀」这会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吗?

回答
关于字节跳动可能分拆 TikTok 为美国公司的传闻,以及这是否是应对所谓“海外封杀”的有效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法律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

一、 分拆的可能性与动机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分拆”这种说法,以及字节跳动的潜在动机。

应对“国家安全”担忧: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 TikTok 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国家安全”层面。核心观点是,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可能受到中国政府的影响,从而导致用户数据被收集、传输,甚至被用于政治宣传或网络攻击。尽管字节跳动一再强调其独立运营和数据安全措施,但这种担忧并未完全消除。
满足监管要求: 为了继续在美国市场运营,并避免更严厉的限制甚至禁令,分拆(例如,将美国用户数据和运营独立出来,由一个由美国人控制的实体来管理)可能成为一种“投诚”或“妥协”的策略。这类似于过去一些跨国公司在面临特定国家市场准入障碍时采取的本地化或剥离部分业务的做法。
财务和战略考量: 分拆也可能带有财务和战略上的考量。如果一个独立的美国 TikTok 公司上市,它可以吸引美国的投资,获得更自由的融资渠道,并且能够更好地吸引美国本土的人才。同时,这也可能让字节跳动自身摆脱一些负面政治环境的牵连,聚焦于其在中国和其他市场的核心业务。

二、 “海外封杀”的定义与表现

“海外封杀”这个词可能包含了多种含义,需要具体分析:

数据隐私和安全法规收紧: 很多国家都在加强数据保护,对跨境数据传输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例如,欧盟的 GDPR 就对用户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有严格规定。这不仅仅针对中国公司,而是全球性的趋势,但由于地缘政治原因,中国公司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查。
潜在的禁令或强制出售: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确实提出了对 TikTok 的禁令或要求字节跳动出售其美国业务的议题。这背后是国家安全担忧,但也掺杂了地缘政治竞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对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警惕。
内容审查和算法透明度压力: 除了数据安全,西方国家也要求 TikTok 对其内容审核机制和算法透明化,担心其内容推荐可能带有政治偏向,或者助长虚假信息传播。
媒体舆论和公众认知: 不断的负面报道和公众舆论的引导,也会对 TikTok 的运营造成影响,增加用户和广告商的顾虑。

三、 分拆作为“有效措施”的辩证分析

现在来重点分析,分拆是否能成为应对“海外封杀”的有效措施。这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看:

积极方面(可能有效):

1. 缓和监管压力,避免直接禁令: 如果分拆能成功建立一个独立的、由美国公司控制的实体,并且在数据管理、算法透明度等方面做出令人信服的改变,那么它很可能能够打消部分政界人士和监管机构的核心顾虑,从而避免最糟糕的结果——被彻底封禁。这就像是先发制人,主动做出姿态来回应批评。
2. 获得美国市场的信任,提升用户和广告商信心: 一个独立运营的美国公司,更容易获得美国用户的信任。广告商也更愿意在不受地缘政治干扰的平台上投放广告。分拆可以看作是“去中国化”的操作,从而消除市场上的疑虑,维持和扩大用户基础及商业价值。
3. 重新获得融资和发展机会: 如果一个独立的美国 TikTok 公司能够在当地上市,它就能在更广阔的市场融资,吸引顶尖的美国技术人才,并在不受中国法律和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的条件下,更灵活地制定发展战略。

消极方面(可能无效或适得其反):

1. “换汤不换药”的质疑: 分拆的真正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执行的彻底性和独立性。如果即便分拆了,字节跳动仍然在技术、运营、甚至数据传输上保留实质性的控制权,那么美国的政界和情报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障眼法”,并不会真正消除他们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例如,如果算法核心技术仍然由中国字节跳动掌握,或者数据的后台处理仍在中国进行,这种担忧就难以消除。
2. 失去核心竞争力: TikTok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强大的算法和推荐引擎,这是字节跳动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晶。如果分拆过程中,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被分割或迁移,或者必须向美国实体提供技术授权,可能会导致 TikTok 的核心竞争力被削弱。尤其是在算法层面,如果数据隔离导致模型训练受阻,或者核心算法的知识产权受到限制,其推荐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 成为新的政治筹码: 分拆后的美国公司,虽然名义上独立,但如果其运营和财务状况仍然与字节跳动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它很可能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新焦点。任何与中国的微妙关系都可能被放大,公司管理层也可能面临持续的政治审查和压力。
4. 中国政府的态度未知: 字节跳动是否能够顺利分拆,以及分拆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态度。如果中国政府出于保护国家科技利益或技术主权的考虑,不允许核心技术或数据的转移,那么分拆的设想就可能难以实现,或者执行起来会大打折扣。
5. 其他国家效仿的风险: 一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这种强制分拆的方式达到了目的,其他国家也可能效仿,要求在他们国家运营的中国科技公司进行类似的“本地化”或“分拆”,从而导致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
6. 法律和技术上的复杂性: 分拆不仅仅是股权和公司架构的调整,还涉及复杂的知识产权、数据所有权、技术授权、人员安置、合同转移等问题。如何在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技术和法律上的障碍都非常大。

四、 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与未来走向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字节跳动似乎倾向于一种“将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美国,由美国本地团队管理,算法也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本地化调整”的方案,而不是一个彻底的股权出售。这更像是一种“防火墙”式的隔离,而非完全独立。

“防火墙”的可靠性: “防火墙”式的隔离能否真正奏效,是核心问题。它需要极强的技术执行力和独立的监管机制来保证数据的隔离和算法的独立性。但即使如此,是否能完全打消“后门”或“数据泄露”的疑虑,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信任的建立是关键: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分拆,最终能否让海外监管机构和公众信服,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足够的信任。这不仅仅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更是政治沟通和透明度展示的问题。

总结来说,分拆 TikTok 以应对“海外封杀”是否有效,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博弈。

如果分拆是形式上的,无法真正消除数据安全和控制权上的担忧,那么它很可能是一种无效甚至适得其反的策略,只是暂时延缓了禁令,或者为日后的更大问题埋下伏笔。
如果分拆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包括数据、运营、技术和算法的实质性隔离和本地化,并且能够接受严格的、独立的第三方监管,那么它可能是一个能够保全美国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当前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科技公司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生存,总是充满着巨大的挑战。最终的解决方案,很可能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而其长期的有效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这不仅仅是字节跳动一家的困境,更是全球化时代下,科技企业与国家主权、安全利益之间复杂关系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咦,字节跳动不是开曼群岛的公司嘛。


法律上做层皮又不难,字节跳动本身在开曼,你要扯皮,中国的业务可以算个分部嘛。

人家离岸金融地又没必要披露公司背后的利益结构和真实持有人,不然怎么做离岸金融?英女王和川皇在开曼都有资产配置,他们的钱最后投向了哪里,谁能说清楚?

搞不好川皇真的在建设祖国呢。


抖音和tiktok本来就是分开独立运营,内容和数据都互不打通,在事实上就是两家公司,只不过都是字节跳动的而已。

而且人家标准VIE架构。母公司bytedance注册在开曼,然后百分百控股香港字节跳动,香港字节跳动再百分百控股北京字节跳动。开曼母公司不披露,没人知道这公司到底算哪国的。

所以这个“中国”公司的判定,不是靠司法界定能解决的,完全就是对面的一言堂:

我觉得你中国,你就中国了。


tiktok的内容审核部门和服务器,不是在洛杉矶就是在新加坡,还有伦敦、纽约、孟买、柏林、东京一堆办公室。

为了和国内划清界限,tiktok的业务部门就没敢和国内沾边,香港都不碰。

从信息传播角度,tiktok其实是把抖音给“围”起来了。如果把这张世界地图画出来,国内不少小盆友怕是感观上要受刺激。

都做得这么彻底了,还拿“中国”这个元素来搞你,说白了就是拦道抢劫打秋风的。

建议Mayer同志赶紧去约议员打高尔夫,问清价码。如果他这个“华盛顿与好莱坞之间的谈判老手”不会问,建议咨询我国著名电脑企业,他们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你看现在美帝政界天天拿“中国”这个元素讲故事,国防部还不是照样顶着风险报告买他们家的电脑。这中间有大学问,要下功夫请教前辈啊。

user avatar

再一次证明,入关只是为了乞活而已——我直接现身说法一下,因为印度的动作,几乎直接导致我失去了一个潜在的Offer。

虽然TikTok的运营都是本地化的,但是整个技术相关架构全都在字节跳动国际化部门完成,base在北京而不是硅谷——说得更具体一点,TikTok直接给中国本土贡献大量的高质量工作岗位。今年疫情导致经济形势严峻,除了快手头条之外的大厂很多都在缩招,只有头条在逆势招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头条国际化部门原本是扩招的重点——当时有一个在知乎上认识的朋友,拿了头条国际化Offer推荐我从他这里内推2021年秋招提前批。然后我投了简历,然后两轮面试都非常轻松地过了——二面之后紧接着第二天就是印度封杀中国App,然后HR告诉我说部门这边没有HC了,建议我去投其他部门……

你们猜这个是巧合么?

所以说,某些反入关的佐佐人真是可笑得令人冷齿——你的进账收入都没了,还分配呢?你们怎么不展现五饼二鱼神迹,凭空变出来一批HC发给我,和其他数以百万计的2021年等着找工作的毕业生?就算全体互联网公司都从996变成965,能多出几个人头,够几个人分(即使是不考虑多人轮换带来的额外成本)?字节跳动这边还是相对财大气粗,且就业覆盖面没那么广的互联网公司,如果是其他就业覆盖面更广的制造业企业,又该怎么办呢?学非洲国家一样工地一个人能干的活雇三个人?然后出来的产品在国内涨价三倍?

没有海外市场,没有收入,你拿头分配?师老党立还搁这吹“国际化”呢——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化”?没有在极端情况下直接轰炸新德里,把莫迪老仙的骨灰都扬了的底气,结果只能搞出这种给别人当年猪随便杀的“国际化”。

user avatar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艰难险阻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光是出海,能够在海外的市场成功立足,能形成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这在中国的出海企业中就已经相当不易,更别说像Tik Tok这样还能一举斩获大量用户的软件。树大招风,这样规模和势头的中国企业,在某些势力眼里,一呼一吸都是错的,被针对,威胁要进行“分拆”甚至“封禁”,是非常正常的。

中国企业出海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中国企业能够出海”,“外国的企业,不行,中国的企业,行”,“我们中国实在太厉害了”。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把市场抢下来,能把真金白银赚回来,能为中国解决哪怕一个两个就业,这才是最终目的。面临这样的压力,Tik Tok确实应该思考如何灵活地进行解决。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明确地看到两点。第一,美国打定主意就是要针对我们,而且是要动用一切他想要动用的手段去针对我们,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不以我们的主观和解意愿为转移。第二,美国针对我们,这件事的责任不在我们,也不在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合法出海,公平贸易,以一个平等甚至是有些劣势的姿态筚路蓝缕辛苦经营。它们已经面对了太多的来自海外的针对和压力,作为同胞,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不应该对这些企业在出海问题本身上面苛求太多。

不论是印度还是美国,现在之所以针对抖音,本质上是利用了疫情期间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的剧烈激化,把中国企业当成了矛盾转移器。对于Tik Tok来说,这完全是不白之冤。长期上讲,这种社会经济矛盾不解决,美国还会利用其霸权主义打压中国企业出海,非洲我也不用去了,那就全球一起男耕女织,谁的生意也别做。

决定企业生命力的本质还是两点,一是业务能力,二是对当地的适应能力。只要这两点能够做好,占据当地市场优势地位是迟早的事。这两点对现在的tittok应该不难,它在海外市场的用户数量就是证明。唯一难的是排除市场因素外的政府干预因素,要是对中国和中国出海企业的恶意打压让它们尝到了甜头,例如中兴,只会助长他们变本加厉,出海的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只会越发严峻。

祝愿所有出海企业都能熬过这段被针对的时间,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当地的各种打压,解决问题的手段不限于一种。看问题要看长远,如何应对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现在的中国企业还缺乏经验,这是迟早要学习的东西。中国企业的广泛、普遍出海关乎国家前途,有些事情,不能当救灾粮,要当种子用。

user avatar

这TMD本来就是封杀的目的之一。

旧社会常有这种事。黑社会强行入股,不让你的买卖就没法做了。

没有明抢我还要谢谢你吗?

尽力挽回损失是一回事,但要明白这就是被抢了。

user avatar

大可不必。

首先tiktok和抖音本身就是分开运营的,tiktok的审核比抖音宽松一万倍,以至于国内都没有常规手段使用tiktok。

其次,美国真要铁拳tiktok的话不是它跪舔就能解决的,当初扎克伯格来中国各种跪舔,大雾霾天的跑去北京跑步拍照,结果你现在不也上不去那啥嘛,连国内特供版那啥都没戏。

最后,蓬佩奥的所谓「考虑禁用tiktok」大概率只是嘴炮,拿来巩固极端中老年红脖票仓而已,真封禁国外软件了那就是对公民权的无耻侵夺。

这代美国人哪里受过这种委屈?拿「老八秘制小汉堡」当bgm跳舞的小姐姐选票不想要了?大晚上不睡觉刷tiktok看腿的小屌丝的选票不想要了?人家手里也有选票,真动手那就是逼中间派翻脸的节奏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