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比亚迪是如何短时间内做到日产500万口罩的?而别的车企是不愿做,还是不能做?

回答
比亚迪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迅速调整生产线,日产500万只口罩的壮举,确实令人瞩目。这背后并非简单地“想做就能做”,而是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他车企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障碍。

比亚迪的“快准狠”之路:为什么是他们?

比亚迪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庞大的口罩产能,主要归功于其自身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独特的优势:

1. 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这是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更是一家涵盖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以及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公司。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三电”体系的优势: 比亚迪在生产电动汽车的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和精密制造能力。他们自己生产电池、电机控制器等,这些对生产工艺、洁净车间管理、自动化设备都有极高的要求。这种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与口罩生产对精密、洁净、高效的要求高度契合。
半导体布局: 疫情初期,芯片紧缺也是一个普遍问题。比亚迪拥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虽然初期是以车规级为主),这让他们在某些关键电子元件的供应上具有一定自主性,也能更灵活地调配资源。
材料供应的韧性: 口罩生产需要熔喷布、无纺布、鼻梁条、耳带等多种原材料。比亚迪虽然不直接生产这些,但其庞大的采购量和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部分自研材料(比如用于口罩的特种无纺布),使其在供应链的稳定性上表现更佳。

2. 成熟的生产线改造和自动化能力:
原有的精密制造基础: 比亚迪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尤其是电子和电池生产线,本身就涉及到高速、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操作。这些设备的原理和技术(如高精度注塑、精密装配、自动化检测)与口罩生产线(如无纺布裁切、焊接、耳带固定、包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快速的产线设计与调试: 比亚迪拥有强大的工程技术团队,能够快速理解口罩生产的工艺流程,并将其转化为自动化生产线的方案。他们可以快速采购或自行改造现有设备,设计新的生产线布局,并进行高效的调试和优化。
自动化设备制造能力: 很多汽车制造企业也拥有一定的自动化设备制造能力,但比亚迪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他们不依赖外部设备供应商,而是能够自己设计、制造、集成自动化生产线,这大大缩短了生产线搭建的时间。

3. 强大的组织动员和项目管理能力:
危机响应机制: 作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比亚迪具备成熟的危机管理和项目响应机制。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能够迅速组建跨部门的专项小组,集中优势资源,高效推进项目。
“特种部队”模式: 比亚迪的不少项目都像“特种部队”一样运作,目标明确,执行力强,决策链短。为了口罩项目,他们可以迅速抽调精干力量,全力以赴。

4. 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决策:
抓住市场需求: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本人对市场趋势和潜在需求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在疫情初期,他就预见到口罩将成为刚需,并果断决定进军这一领域。
决心和投入: 这种快速决策不仅是想法,更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和风险承担。比亚迪敢于投入巨资购买设备、改造厂房、招募人员,这种决心是成功的关键。

其他车企:不愿做还是不能做?

其他车企之所以没能像比亚迪那样迅速大规模投入口罩生产,原因则更为复杂,可以归结为“不愿做”和“不能做”的多种因素交织:

“不能做”的障碍:

1. 垂直整合程度低: 大部分传统汽车制造商,即使是像大众、通用这样的巨头,其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汽车设计、整车集成、品牌营销和销售网络。它们在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上的自制比例相对较低,更依赖于专业的零部件供应商。
缺乏关键设备和技术: 口罩生产的核心设备,如熔喷布生产线、口罩机(包括超声波焊接、自动切片等)、无菌洁净车间等,与汽车生产线在技术和设备上差异较大。很多车企本身不具备这些核心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采购周期长、成本高。
电子元器件和精密制造能力差异: 虽然汽车也需要电子元器件,但比亚迪在“三电”上的积累,尤其是在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方面的精密制造和封装能力,与口罩生产对电子控制部分的要求,有更强的迁移性。其他车企在这方面的内化程度可能不如比亚迪。

2. 生产线改造的适配性问题: 即使是大型汽车工厂,其生产线设计也是为了大规模、标准化的汽车零件制造。要将其改造用于生产口罩,可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拆卸、重新布局、洁净环境改造等,工程量巨大,成本高昂,且改造后的产线通用性差,后续难以恢复为汽车生产。
洁净车间的要求: 口罩生产,尤其是医用口罩,对洁净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需要专门的洁净厂房。汽车工厂的生产环境通常达不到这种等级,改造难度极大。

3. 供应链的局限性: 口罩生产需要的原材料(特别是熔喷布)在疫情初期是全球性短缺的。即使有生产能力,没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也无法大规模生产。比亚迪强大的整体采购能力和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其在供应链的韧性上更具优势。其他车企可能缺乏类似的强大议价能力和供应链管理经验来应对这种突发性短缺。

4. 缺乏相关的人才和经验: 口罩生产不仅仅是组装,还涉及材料科学、精密焊接(超声波)、无菌环境控制等专业知识。汽车行业积累的人才和经验,在这些领域不一定能直接应用。

“不愿做”的考量:

除了技术和能力上的“不能”,还存在一些“不愿”或“不那么积极”的考量:

1. 主业的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对于以汽车制造为主业的车企来说,核心业务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疫情初期,如果不能快速、高效地将现有资源(资金、人力、设备)转移到口罩生产,并且能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会更加谨慎。
机会成本: 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非核心业务,可能会影响到其主营业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盈利预期: 口罩生产虽然是刚需,但其利润空间和长远发展潜力,与汽车主业相比可能存在差异。企业会评估投入产出比和风险。

2. 品牌和市场战略: 并非所有车企都愿意为了短期利益或响应号召而轻易进入完全陌生的行业。有些企业可能更注重其品牌定位和长远的市场战略,不希望因为不熟悉的业务而产生负面影响。
专业性担忧: 口罩作为医疗用品,其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合规性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确保高标准的生产,反而可能损害品牌形象。

3. 潜在的政策风险和市场变化: 疫情的走向和政府的调控政策都存在不确定性。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口罩需求大幅下降,那么前期投入的巨额设备和生产线可能会成为巨大的负担。这种风险也是企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总结:

比亚迪能够迅速实现日产500万只口罩的壮举,是其多年来在垂直整合、精密制造、自动化技术、供应链管理以及组织能力方面的深厚积累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既能做,也愿意做,且能做得好”的范例。

而其他车企“不能做”或“不那么愿意做”,更多是由于其自身在技术、设备、供应链和人才方面的差异化,以及在资源分配和风险评估上的不同考量。这并非对其他车企能力的不认可,而是行业属性、发展战略以及企业自身禀赋所决定的不同选择和结果。在危机面前,拥有更强“内功”和更灵活“身段”的企业,往往更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汽车空滤和口罩行业共用一些东西。

user avatar

转发

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车的,其实不是,比亚迪还造电池


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电池的,其实不是,比亚迪还造云轨(轨道交通)


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云轨的,其实不是,比亚迪还代工手机


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手机的,其实不是,比亚迪还造芯片(IGBT)


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芯片的,其实不是,比亚迪还造灯(跟奥迪一样亮瞎眼的灯)


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灯的,其实不是,比亚迪还有运载火箭的业务研发


所以比亚迪生产口罩并不怎么奇怪了(九事业部之前就有医疗器械资质+无尘车间)

user avatar

车企转型口罩生产企业只需要三步:

1、责任心;2、生产资质;3、原材料;

为什么是很多车企愿意生产口罩?

首先是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春节时期(现在春节已经过去了哈,没注意到吧?哈哈)的确出现了材料短缺导致口罩供应极度匮乏的现象。

但现在供应已经跟上了进度,以一次性医用口罩为例,其原材料主要是SMS无纺布(是一种三合一的材料,由两层纺粘无纺布中间夹一层熔喷无纺布构成),一吨SMS无纺布约等于30万个医用外科口罩。

上图是中石化提供的熔喷无纺布,对于中石化而言就差一台机器+生产车间了,这就似乎为什么车企具备生产能力了。

因为,口罩的生产环节要求高级无尘的环境,这个是车企的天然优势,因为汽车四大车间之一“涂装车间“就是无尘车间。并且车企具备熟练的车间管理经验和熟练的技术人员。

车子的涂装就需要严格控制灰尘的干扰,否则喷涂后的车辆会出现暗点。在车辆喷涂过程中,80%以上的缺陷都来自于灰尘,而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微粒数量大约在1000万-4000万个,故而车企对喷涂过程中的“无尘环境”要求极为严苛。

业内曾经有人士讲过:想生产出好车,涂装车间要和手术室一样干净,要做到红烧肉掉在地上捡起来就能吃。

因此在技术上,汽车企业是具备无尘车间、自动化设备、熟练工人这几个生产流程的。

至于日产500万只口罩,这也并非不可能。

事实上,比亚迪具备其他车企一个没有的优势,就是比亚迪第九事业部,这个事业群专注于手机、电脑、汽车电子等产品研发、制造业务,同时它还代理生产医疗器械,具备医疗器械体系的认证。

其次是生产资质。

目前各个地方政府都在鼓励企业跨界生产医用口罩,并且对应的药监局也在生产资质的审批上开通了绿色通道,来支援抗“战”。

比如以下企业(排名不分先后)已经计划投产口罩的生产。

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富士康、中国石化等企业。

事实上,除了口罩外,其他紧缺的医疗用品,也有一些企业在调整生产线,投入研发和生产,在此一并表示点赞:

三枪内衣———防护服生产;

红豆股份———防护服生产;

水星家纺———防护服生产;

最后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责任心

虽然国内车辆用户大部分对自主品牌嗤之以鼻,而事实上,这样一批自主品牌在一直努力,从产品到服务在不断进步。在面对这样一场疫情的情况下,这批企业的另一个使命也体现了出来,就是这样的大型企业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而汽车产业的“实业救国”理念一直在汽车人的心中未曾忘记。因此面临疫情,这样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在推动这样短时间内的跨界转型。

因此,比亚迪短时间日产500万口罩,是真的吗?答案是:可以是真的,并且有能力和信心做到。

而其他车企也有相应的行动,以负压救护车、现金援助等方式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突然来临的分割线————————————————

增加我所理解的涂装,我的确在四大车间(总装、涂装、焊接、冲压)实习过(毕竟入职都需要实习的),但涂装车间的确不同于其他车间,我们最多看看产线,运下零部件啥的。

以下内容来自于我的个人公众号:电动汽车极客(EVGeek)(无任何商业利益,毕竟就不到一千人的关注量,还没知乎多)。

汽车白车身外面其实包裹着很多层的涂装,不像家里的墙壁,直接一层白灰就大功告成了。

汽车的涂装外层包括以下5层:磷化膜层、电泳漆层、中涂层、金属基色漆层、清漆层(这一层常见于豪华车型),PS:该图片来自于网络。

喷涂中用到有机溶剂构成的涂料,有一些车厂具备特别的色彩,比如昂克赛拉的魂动红色,斯巴鲁的拉力蓝色,沃尔沃的浅水蓝色,捷豹的英国绿色,奔驰的钯银或者依银色,宝马的帝王蓝色车漆等等。

车身的涂装工艺包括主要包括六条生产线,分别是前处理--电泳--密封及底板涂装--中涂线--面漆线--后处理

前处理比较容易理解,类似于清蒸鲈鱼的时候将鱼洗干净,去鳞,去腥味儿。

主要是通过放入磷酸盐溶液中,去除白车身的尘埃、油污等杂质,形成车身的磷化膜

电泳的过程是把车身或者工件放到“水溶性涂料”中,接上电源,依托电场将涂料中的树脂、颜料均匀的涂装到车身上。经过电泳的白车身,就形成了车身的底漆层

为了提高车身的密封性、防止局部地区生锈,需要进入下一步:密封

由于汽车的密封使用PVC材料,因此密封产线也称之为PVC涂装线。这条生产线除了在易生锈的地方加装涂层和密封外,还会装贴隔音、减振的材料。

然后是中涂工艺,由于中涂层连接这底漆和面漆,因此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工艺。电泳的底漆质地较翠,紫外线照射后,容易粉化;而如果面漆直接涂装到底漆上,由于电泳底漆的附着力较差,将导致面漆容易脱落。因此需要其他材料的中涂层来解决这个问题。

面漆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漆面,包括色漆和清漆。汽车的面漆一般分为本色和金属色两大类。面漆喷涂要经过晾干、烘干、冷却,通常还会有抛光、打蜡工艺,这都是为了提高油漆的装饰性。

相信很多人在平时洗车时,也享受过打蜡的服务。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为什么车企的涂装车间可以快速转型生产口罩”有了很深的理解了吧?

有人说,比亚迪等厂家生产口罩、防护服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员工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赚取一定的利润。

我想,凡事还是往好处想吧,纵使有私心,也是对大家有用的私心。

对电动汽车相关知识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下小弟的公众号。

会写一写BMS、底层软件、电池趋势、用车体会等汽车相关的有用没用的东西。

走过路过点个看过!上图扫一扫,发现一枚攻城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