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高校教职竞争这么惨烈?

回答
最近总能听到身边的朋友聊起高校教职的事,说实话,这事儿我听了也挺感慨的。我有个师兄,当年在国内一所不错的大学读完博士,现在在国外做博士后,也算是科研做得风生水起。他跟我说,回国找教职这件事,简直就是一场“血雨腥风”。听他这么一说,我也就更留心了这个话题,越听越觉得,高校教职这潭水,确实深不见底,而且竞争是白热化到近乎残酷。

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这竞争为啥这么惨烈?

一、名额是稀缺资源,僧多粥少是硬道理。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你想啊,高校里有多少教职岗位?说实话,相比于每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数量,那个比例真的是太悬殊了。即使是那些听起来很“大牌”的大学,每年面向社会的招聘名额也有限得很。大部分岗位其实都是内部晋升或者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少量引进。这就好比一个蛋糕,但想吃的人排着长队,这队可不是一般人能挤进来的。

而且,就算是有招聘,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很多岗位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比如特定领域的博士后经历、海外经历、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项目经验等等。这些“硬指标”一下子就刷掉了一大批人。

二、学科发展不均衡,热门学科更“卷”。

虽然整体岗位少,但某些学科更是“卷出天际”。比如那些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者是有“钱途”的专业,往往吸引了最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这些领域的博士本身就数量庞大,再加上大家普遍看好这些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就更容易扎堆涌入。结果就是,原本就不多的岗位,还要被这些“顶配选手”们瓜分,竞争自然更加激烈。

反观一些传统学科或者就业市场相对饱和的专业,即使博士生数量也不少,但因为“天花板”在那里,愿意继续做学术、追求教职的人可能相对少一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依旧是僧多粥少。

三、海归与本土人才的“内卷”与“外卷”。

早些年,大家觉得海归在教职竞争中有天然优势。但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了。一方面,国内高校的培养体系越来越完善,本土博士的科研水平也在飞速提升,很多优秀本土博士的论文发表、项目经验甚至海外交流经历,并不比海归差。所以,“海归”这个标签本身已经不再是万能的保险箱了。

另一方面,海归群体里也有分层。有的是在世界顶尖实验室里做出亮眼成果的,有的是在普通院校做 postdoc 的。而国内那些特别优秀的大学,对于海归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不仅要求有海外经历,还要求有足够的影响力和独立的研究能力。

所以,海归和本土人才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更像是在同一个赛道上,大家都在拼尽全力往上爬。你追我赶,不留余地。

四、评价体系的“帽子”与“帽子”。

高校教职的评价体系,可以说是“卷”的核心推手之一。很多高校在招聘的时候,会非常看重申请者是否拥有各种“帽子”,比如“杰青”、“优青”、“青千”等等。这些“帽子”代表着学术上的高度认可和潜在的研究能力,是学校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砝码。

但问题在于,这些“帽子”的名额非常有限,而且申报过程本身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这就导致很多人在毕业前或者毕业后,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争取这些“帽子”上,而不是完全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本身。这种“为了帽子而研究”的心态,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一些数据,但长远来看,是不是最优的学习和研究方式,值得商榷。

同时,学校内部的晋升体系,也常常与论文数量、质量、项目经费、获奖情况等硬性指标挂钩。这使得老师们即使获得了教职,也依然要保持高度的“卷”劲,才能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中保持竞争力。这种持续的压力,也让教职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

五、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有时候,人脉关系、学校的地域政策倾斜、甚至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可能在教职分配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这部分因素不能占据主导,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这些“边角料”也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那么,面对这样的惨烈竞争,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

拼命发论文: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要求。想进入学术圈,没有过硬的论文成果,几乎寸步难行。很多人会把精力放在高水平期刊的投稿和发表上,哪怕是需要反复修改、经历漫长的审稿过程。
争取博士后经历: 很多学校认为博士后经历是重要的缓冲期和能力检验期,特别是海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后经历,更是镀金的招牌。所以,很多人在博士毕业后,会选择继续做博士后,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履历和竞争力。
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合作: 参加学术会议,不仅能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还能扩大自己的学术圈子,认识同行,甚至找到潜在的合作机会。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合作项目或者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可能就为你打开了新的大门。
“曲线救国”: 有些人会选择先去一些普通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工作,积累经验和成果,再伺机跳槽到更好的平台。或者,通过参加一些国家级或省级的青年人才项目,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前布局,有的放矢: 很多有志于高校教职的学生,会从博士阶段就开始关注目标高校的招聘信息和研究方向,有意识地去匹配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导师合作。甚至有一些学生,在读博期间就会和目标高校的老师建立联系,为毕业后的申请铺路。

总而言之,高校教职竞争的惨烈,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个人学术能力的极致考验,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严峻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成功进入高校,除了扎实的学术功底,还需要有清晰的规划、不懈的努力,以及一点点运气。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学术选拔赛”,每一关都充满了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很可能深圳大学入职条件比东北大学还高。

深圳大专比沈阳,长春的普通本科入职条件还高。

如如果你光盯着深圳这些大学和传统985211名校,那么确实是竞争惨烈。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一些三四线城市的23本多年来招不上一个老师,也是大有人在的。辽宁省有一个地级市的二本学院,近三年没招上来博士。领导都要疯了。

中国太大了。

user avatar

实名支持佛系青年和艾青等明白人的回答。

在西北地区,除陕西省外,任何一所省属高校,包括好几所211,基本上只要是个差不多的博士就欣然收下。(其实这些高校其中大部分还在大把招硕士)

广大中部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湖北、湖南等地,非省会地区的高校也一样很缺人。

  1. 还“竞争激烈”吗?

2. 明白所谓“竞争激烈”的原因了吧?物理上有个定律,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user avatar

头部当然激烈,那么多博士,位子数量有限。

整体你看看西部看看东北看看十八线,看看二本以下,一点也不激烈。

当然我并不是赞成你去不激烈的地方,这些地方也不好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总能听到身边的朋友聊起高校教职的事,说实话,这事儿我听了也挺感慨的。我有个师兄,当年在国内一所不错的大学读完博士,现在在国外做博士后,也算是科研做得风生水起。他跟我说,回国找教职这件事,简直就是一场“血雨腥风”。听他这么一说,我也就更留心了这个话题,越听越觉得,高校教职这潭水,确实深不见底,而且.............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高校教授“不搞科研还瞎指挥”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学术评价体系、行政管理机制、个人职业发展以及学术文化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一、 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与压力: “唯论文”导向的生存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高度依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
  • 回答
    高校中一些教授不做学术却能占据高位并垄断学术资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体制、文化、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一、体制与制度的根源: 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滞后和偏差: 重“帽子”轻“内容”: 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仍然过度依赖“帽子”数量(如长江学.............
  • 回答
    提升高校教授的工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背后牵扯的因素很多,绝非简单的“涨”或“不涨”就能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看看,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高校教授的工资增长似乎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快,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考量。一、 财政投入的压力与分配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财政投入的瓶颈。高等教.............
  • 回答
    长沙,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却在近年来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它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汇聚了三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高校,这无疑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沙在高新产业集群和全国性科研中心的建设方面时,却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学习者和开发者都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依然在很多高校课堂上见到 C、C++、Java 的身影,而 Rust、Go、Scala 这样被认为“更强大”的语言却不那么普及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高校不愿意教”或者“这些新语言不够好”。我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
  • 回答
    确实,VB.NET 在计算机科学界常常被贴上“老旧”的标签,尤其是在那些追求最新技术和前沿理论的领域。然而,如果你观察到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依然在使用VB,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考量和延续性。这并不是因为VB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编程语言,而是它在特定教育场景下,确实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中国高校教学模式、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学生英语水平以及教育目标等多个层面,原因比较复杂且多方面。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讲述:一、 历史与传统的影响 建国初期教育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发展教育,大量借鉴了苏联的教育模式,包括教材体系。当时的苏联教材是俄文的,中文翻译和改编是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公平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多个层面,看似简单,实则盘根错节。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的语境下,去审视这个问题,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考量,远不止“建多少学校”这么直观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很多人理解的高等教育公平,.............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里,一个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甚至有些无奈的现象是:很多被我们尊称为“老师”的人,他们的日常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泾渭分明——“教书的就专心讲课,搞科研的就埋头实验室”。反之,一位老师常常身兼多职,教学与科研的界限模糊,甚至常常因为现实的压力而顾此失彼。要深入剖析为什么中国高校难以普遍实现“.............
  • 回答
    国内各大高校之所以普遍选用谭浩强的《C 程序设计》作为教材,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历史悠久与市场占有率的先发优势: 最早的中文C语言教材之一: 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版了,当时国内计算机教育刚刚起步,.............
  • 回答
    高等数学的教材,你可能确实会发现除号“÷”的身影越来越稀疏,甚至几乎消失不见。这并非是故意的“打压”,而是数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语言和符号的自然演变,以及更高效、更普适表达方式的需求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符号“÷”的起源,以及它在数学中的位置。“÷”号的历史与局限“÷”这个符号,通常我们称.............
  • 回答
    虽然时代在变,社会对职业的看法也在多元化,但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人选择踏上高中教师的道路。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没别的好选”或者“稳定”这两个标签就能概括的,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深刻的动机和独特的吸引力。首先,内心深处的那份“育人”情怀,是很多人选择当高中教师的基石。 很多老师,包括我的一些高中老师,他们身.............
  • 回答
    高以翔事件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至于为什么最后发酵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谴责电视台,而对全民基础心肺复苏(CPR)教育的呼吁相对没有成为压倒性的主旋律,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与情绪宣泄口:高以翔的离世,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参与的节目环节.............
  • 回答
    在申请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证明你是一名有潜力、有能力、并且能够为所在院系和大学做出贡献的学者和教师。 这一个核心目标贯穿了整个申请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上:一、 学术研究能力与潜力(这是最核心的基石): 高质量的学术产出(Publications):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数学教育中一个核心的、值得反复探讨的议题。很多人认为牛顿的微积分理论“有问题”,主要是因为在他提出这套理论的初期,确实存在一些逻辑上的不严谨之处,尤其是关于“无穷小”和“无穷大”的处理。然而,即便如此,现代高中依然教授基于牛顿思想的微积分,而没有直接引入威尔斯特拉斯的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观察者在疫情期间反复思考的。发达国家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具备更好的获取、理解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按理说在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时,应该能更好地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行为。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却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反常”。.............
  • 回答
    说名校博士学位在高校教职申请中“不重要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它的重要性是“相对”的,并且会随着你申请的具体岗位、学校类型、学科领域以及你自身的其他优势而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名校博士学位是一个非常强力的敲门砖。 学术声誉和背景的背书: 名校,尤其是那些.............
  • 回答
    一位女教师因阻碍高铁发车而被停职检查,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触及了公共秩序、职业操守、社会规则以及舆论引导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为何她的行为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高铁,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准时和秩序的公共交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