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知乎影评后,觉得这肯定是个大烂片了,不知道得有多尬。
结果看了电影,还看着挺舒服的啊,笑点有,视角细腻,绝不是胡乱圈钱的(但应该是要赚钱的,对赌协议可是签了个爽),真的看到用心和细节了。
想想还是期望的问题吧。
想再看到当年周星驰带来的震撼,所以很多人心理预期都很高。
这部戏特点显著,就是感觉有点零碎,突兀,快节奏。
这种平淡的感觉,很现实。
情节的发展,却离奇如梦。
很多人批判的第一黑点,是努力就会成功的价值观。我一直想,难道说周星驰现在真的这么不硬核了么?仅依赖努力的无用,他不该是体会极深的么,怎么现在开始灌这种鸡汤了,这还是周星驰么?
看了电影后,我笑了。
周星驰还是周星驰。
“光努力是没用的。”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我在知乎回答影响下认为绝对不会出现的观点,在电影中明确地表达了。
他没有迷糊,他知道真相。
这些观点不仅仅是用来欲扬先抑的,这是真实的表达。
一如杨超越火了之后,所有人都在头头是道地分析她为什么该火。在那之前呢,哪个网络分析家相信呢?
有人那如梦成功不合逻辑这个事来黑,也够无聊的。
当年的尹天仇,就那样了,继续平淡的生活。
很符合逻辑。
但是现实是什么呢,周星驰成功了。
哪个真实,哪个梦幻?
谁在梦里?
“新”的喜剧之王,鄂靖文会不会成功我不知道,王宝强会不会成功我不知道,但是如梦成功了,就不合逻辑吗?
(我其实觉得蔡徐坤成功才不符合我的逻辑,小声BB,没有恶意,粉丝不要生气。)
内容我就不剧透了。
还有其他感受,就是关于“完成度”。
《喜剧之王》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周星驰电影,当年看完之后,满怀期待的我傻眼了。
这就完了?
周星驰的自传,排到这就完了?
我就说前面情节总感觉缺点内容,原来本身就这样。
他的自传,不像是任何喜剧电影。
那就是一部文艺片,包装了周星驰的风格。
就像漫威+科幻,漫威+魔法,漫威+政治惊悚。
迟到了意料之外的东西,虽然是同样的口味。
那个离奇如梦的结局,既不是预想的逆袭,也不是真实世界的映射。只是一个新的经典。
而现在的《新喜剧之王》,结局更加突兀,似乎一如当年,找不到那个该高潮的地方。
就好像一开始,就没给观众留电影三幕式结构中,那个高潮的地方。
但是可怕的是,今日的如梦,却映照了现实。她和真实世界的周星驰一样,成功了。这个不再是周星驰自传的喜剧之王,却比尹天仇更加符合周星驰的人生,那个不想当明星却被迫成功的闺蜜,就好像当年的梁朝伟,这个连《喜剧之王》这部自传都没有碰过的伤疤,却在《新喜剧之王》中被周星驰亲手揭开了。
难受啊。
现在的周星驰,却开始真正回顾起了他的人生。
这个突兀的结局,是剧作能力有限的妥协呢,还是说主创人员是真的想过在“大年初一”留一个大团圆结局是最合适的。
一如电影中的那个导演,不断地和演员念叨着“因为我们这是大年初一给观众的电影,所以要和谐可爱一点......”。
又想起当年的新闻,旧《喜剧之王》的结局是尹天仇被枪打死,但是因为是贺岁片,所以结局强行改了。
或许,妥协与团圆,这两者都有吧。
有人总是说,不要分析那么多,解读的都是邪教粉丝,骂一句烂片就完事了。
一部怀旧向的电影,你要删除全中国观众几十年的记忆,要剪断他们思考解读的神经,然后才允许他们观看和评价?
笑死我了。
和这部电影一样好笑。
电影我不推荐任何人去看。
想看就去看,不想看就不看。但是永远不要因别人的评价而决定自己看不看。
别人说新喜是烂片,你就不看了,如果你之前看过周的电影,对周有一点了解的话,那肯定是冤了。
至于说全网吹周星驰时假装星粉跟着装逼,现在全网黑周星驰跟着说“再不欠电影票”自证清高的各位观众大爷,少碰点瓷,做个人。
荧幕外,故事更精彩。
很多人说,周星驰,你只配做个好演员,你根本不配做个好导演。
正如故事里那些小人物,你们怎么配做演员,你只是个死跑龙套的。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习惯践踏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坚持,成为了曾经年少追梦自己眼中的拦路虎?每个人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都是出生的时候就注定的吗?
还是说是在20岁的时候注定的?是在30岁的时候注定的?是在50岁的时候注定的?
还是说在被他人的评价桎梏了一辈子之后,躺在骨灰盒里,得到的盖棺定论?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不仅要知道有限性,也要抱有希望。
这个越来越焦虑的社会,确实容不下一点鸡汤了。
但是不至于,全盘否定。
发泄的收获,不一定大于汲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