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搞不出来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干什么?

回答
科研这玩意儿,一旦卡壳,那真是让人抓狂。感觉自己像个在黑暗里摸石头过河的瞎子,摸来摸去,不是石头就是水,就是找不到那块能让你往前迈一步的。这时候,实验室里的气氛也跟着阴沉不少,平日里还能扯几句闲话,这时候大家说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打破这稀薄的、带着点绝望的空气。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死磕”。这是最常见,也最“硬核”的做法。

泡在文献里,像海绵一样吸。 没日没夜地翻阅,从最近的几篇论文,一直往前追溯,看有没有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被否定。有时候,一篇几十年前的老文章,一个被主流观点忽略的细节,可能就是突破口。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个细分领域的前辈们了如指掌,甚至能背出几篇关键文献的名字。
一遍遍重复实验,检查每一个环节。 怀疑是不是自己哪一步操作错了,哪个试剂出问题了,仪器是不是没校准好。把所有能想到的可能性都过一遍,把实验记录本翻来覆去看,试图从中找出那个被忽略的“魔鬼”。有时候,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比如加试剂的顺序,或者摇匀的速度,就能决定实验的成败。
调整参数,尝试各种组合。 如果是条件优化类的研究,那就更惨了。温度、浓度、时间、pH值……能改的参数都改一遍,设计各种组合实验。一天下来,表格里密密麻麻的都是数字,但结果可能还是不尽如人意。你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研究方向。
和导师、师兄师姐“头脑风暴”。 这是关键时刻,也是最需要勇气的时候。你得把自己的困境,哪怕是最幼稚、最显而易见的错误,都坦白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提问,就能点醒你。但有时候,大家也同样陷入了沉思,你得到的答案可能只是“我也不知道,再想想吧”。

如果“死磕”一段时间依然没进展,大家就会开始“换个思路”。

“放下”一会儿,做点别的事。 有些人会选择暂时从实验中抽离出来,去做点脑力劳动以外的事情。比如,去跑步,听音乐,或者只是放空一下。等大脑放松下来,说不定灵感就突然冒出来了。我认识一个师兄,就是喜欢在周末去爬山,回来后就能想到一些新的实验思路。
和实验室外的同学朋友聊天。 聊聊生活,聊聊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时候跨领域的交流也能带来启发。你会发现,原来很多科学问题,是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的。
参加学术会议,听听别人的报告。 看看别人都在研究什么,有什么新的技术和方法。虽然可能跟你当前的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能开阔思路,激发新的想法。有时候,一个别人的演讲,能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研究的某个盲点。
学习新的技术或方法。 也许你现在的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你需要引入新的工具来解决问题。这可能意味着要花时间去学习一个全新的实验技术,或者学习一种新的分析软件。这虽然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但往往是突破僵局的关键。
重新审视研究的“初心”。 回到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它的意义是什么?有时候,太过专注于细节,会让人忘记了宏观的目标。重新梳理整个研究逻辑,可能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最初的假设或者设计。

还有一些“非主流”但也很有效的做法。

“偷师学艺”。 观察其他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是怎么做的,尤其是那些做得好的。他们是怎么设计实验的?他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有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操作,背后可能蕴含着很多经验。
“冥想”式思考。 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或者对着白板,就是不停地想,把所有已知的信息,所有可能的假设,都梳理一遍,在脑海里构建模型。这个过程很痛苦,也很漫长,但有时候真的能逼出一些东西来。
“转行”一下。 实在不行,就把手头的实验项目放一放,先去捣鼓一下别的,做点比较容易出结果的小项目,让自己找回点自信和成就感。等状态调整好了,再回来继续攻坚。
“诉苦”大会。 偶尔,实验室会组织一次“诉苦”大会,大家把遇到的难题都拿出来,分享一下失败的经验。虽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大家互相理解,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能减轻不少压力。

说到底,科研搞不出来的时候,就是一段极其煎熬的时期。但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磨难是最好的砺石”。经历过这种阶段,一旦突破了,那种成就感,那种对科学的理解,都会比一帆风顺时来得更深刻。不过,前提是,你得有足够强的毅力,以及愿意尝试一切可能性的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了下,除了看电影追剧刷知乎上网跟人扯淡之外,开始做现在这个问题的一年多快两年时间里,我主要干了以下这些事情:


自学法语


一开始倒是为了看几篇法文的paper,但是后来抱着字典啃了半个来月的paper,发现阅读基本上无障碍了,于是自信心爆棚跑去啃了本法文小说,吭哧了好长时间,发现根本看不懂。。。


喝酒


一开始喝精酿,尝试了包括修道院,酸啤,IPA,世涛在内的上百个品种,每种还都写了差不多几百字的品酒体验,最后发现最喜欢帝王世涛。

然后去喝威士忌,尝试了高地,低地,斯贝塞,艾雷岛,斯凯岛,朱拉小岛等主要产区里常见的六七百元以内的入门款单一麦芽,还试过包括山崎和白州在内的几款日威,最后发现最喜欢拉加16和阿贝漩涡。

本来还准备试试看白兰地和贵腐那些的,看了看价格,被吓到了。于是趁着特价买了一瓶雅文邑的vsop,告诉自己已经喝过了。


烘焙


脑子一抽买了个烤箱,于是放假在家的时候就和我妹做烘焙玩。。。


贴几个这几天做的东西:


重芝士蛋糕


冻芝士蛋糕


樱花曲奇


马卡龙


呃,好吧,我知道我为什么paper做不出来了。。。

user avatar

PHD身边的时间陷阱

对于一个读博士的学生来说,一天的科研工作可以从早晨八点开始,直至深夜,但是以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心情来进行这一天的科研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通常来说,在办公室就有一个坑,一个专门坑PHD的时间陷阱,而挖这个陷阱的往往就是自己。

一个PHD可以在早晨8:00起床,洗漱完了之后就可以在8:30左右到达办公室。走到楼下,去楼下的小卖部买了一个小面包就上楼了。到了之后,先去打一壶开水,去卫生间把昨天的杯子清洗一下,然后泡一杯咖啡放在办公桌前面。

8:30这个时候通常都会不由自主的打开电脑,然后链接无线网络,心想: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但是打开电脑之后,第一个打开的往往不是LaTex或者Word文档,而是各种各样的浏览器。首先登录的就是自己的邮箱,看一看有没有学校发来的邮件,老板发来的邮件。OK,如果没有,那就看一下有没有各种打折促销的邮件。如果有,那就看一下各类网购的网站,看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网上晃一下,就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

9:30。这个时候facebook上面一个消息弹了出来,原来是一个朋友留了一个言,登陆上去回复一下,顺便更新一下自己的最新状态,并且回复一些朋友的新鲜事。这个时候看到了一个不错的新闻,登录百度搜索了一下,去网易,新浪上面看一下网友们的评论,顺便灌了一点水。

坐了一个多小时,应该起来晃一下了,就哼着小曲去了卫生间,慢慢的洗了个手,就已经10:00了。这个时候,系里面的邮件来了,让大家后天交一份报告,于是慢慢的打开了Word文档。纠结了十分钟之后,不知道如何下手,突然想到Google是最好的老师,上去搜索了一大堆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里面,觉得先看一下再开始写自己的报告比较合适,于是已经过了10:30了。这个时候想到早晨自己起来得早,饭没有吃饱,就半个小时就可以吃今天的午饭了,不需要在早上科研了。这样理所当然的就觉得玩一会算了,就顺理成章的说服自己打开了Diablo 3,上去看了下自己过去的装备,今天没有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打造了一些新的装备,拆卸了一些没用的东西。

好了,11:15到了,Office突然想起了敲门声,另外办公室的一个PHD来敲门了,喊大家去吃午饭,因为12:00的时候食堂里面人山人海。下楼吃饭,吃完饭了,12:00刚刚好,看着下面排队的人群,觉得自己提前下来吃饭非常的明智。

回到办公室,觉得刚吃完饭,可以休息一下,不应该马上投入苦逼的科研工作,于是再次打开了电脑,点击了浏览器,输入了新浪的网址,看了一下最新的体育新闻,最新的NBA比分结果,最新的足球转会消息。看了新闻之后,觉得不满足,打开了YouTube,看一看自己昨天没有看完的电视剧。

好,此时已经是14:00了。应该开始写自己应该写的论文了,打开LaTex,发现自己昨天思考的方法错了,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步骤。哎,还是翻一下别人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处理的吧。再次打开GOOGLE搜索,搜了一会,发觉Google的功能非常的强大,搜到了自己需要的论文,但是如果没有登录学校的数据库,就没法下载论文。那就打开了学校的图书馆网址,填写了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ok,一切顺利,下载好了论文并且去打印室打印出来。

15:00,突然瞅了一眼自己的日程安排,突然想起来这个时候是系里面的Tea Break,有免费的食物和咖啡,于是拿着自己的杯子就下楼,找到一些PHD同学,系里面的老师聊了一下天,吃了一些事物,谈论了一下最近的新闻。一个小时后,Tea Break结束,拿着自己的杯子返回Office。

现在已经16:00了,突然觉得自己的桌子有点脏,于是拿着抹布去了卫生间,弄湿了来Office把自己的桌子擦拭干净。16:15,这个时候想起来,炉石传说每天新的任务就在这个时候更新。拿出了Ipad,打开了炉石传说的app,看了一下今天的任务,就觉得自己今天肯定能够完成,于是玩了几把炉石传说。

在17:00觉得貌似可以开始下楼吃晚饭了,于是就喊上office的几位好友,一同前往楼下的食堂。在电梯里的时候,有人提议去外面吃一顿吧,改善下自己的伙食,在下面的食堂已经吃腻了。于是就去了地铁站,直奔外面的餐馆。吃完饭,就可以收拾收拾自己在office没有完成的工作返回宿舍了。

其实在PHD的办公室中,一直都有这种时间陷阱,会让人有一种自己总处于很忙碌的错觉。看着自己电脑右上角的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但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却一点都没有干。这种就是拖延症,让自己无法从这种状况下逃离,只能在一个漩涡里面越陷越深。


2014/08/16

user avatar

开完组会心情甚好,我要加一些细节描写。


妈的。

瓶子一扔。

瘫坐在座位上。

心如死灰。

打开微信朋友圈:“又他妈跪了不做了麻辣隔壁谁和我约饭?”

打开知乎。

打开知乎劝退问题集锦,点赞。

取消几个赞,关闭知乎。

打开微信,全是点赞,没有回复。

你们没有一个是好人。

关闭微信。

回到通风橱,黑乎乎一团,不想看。

破门而出,目标龙腾大道,距离基友所1.5km.

半路路过正大乐城,意大利面海鲜汤炸薯饼烤菠菜,30块。15分钟解决战斗。

买一杯奶茶,拿起电话,佛系拨号。

谁接住算谁的,不许不接。

不接打死。

边走边吐槽,吐槽时间一个小时以内。

我方心情甚好,对方心情甚差。

回所。

走到大楼门口,转身,改变方向到寝室。

走到寝室门口,转身,改变方向回实验室。

走到大楼门口,转身,改变方向。

重复以上过程三次。

回到实验室,洗瓶子。

收拾通风橱。

朕的实验台真干净。

打开谱图系统。

不想看,关闭谱图系统。

打开三国杀百度一区。

打开网易云音乐,点击Ed Sheeran。

黄老板的歌不适合没有女朋友的人听,差评,换歌。

Nightwish,专辑Once,Ghost love scores.

爽。

开始虐小学生。

被小学生虐。

“草泥马连开四个无中生有推我两个前锋去你妈的不玩了!”关闭三国杀。

打开谱图系统,下载谱图。

黑乎乎一团。

处理。写报告。总结失败经验。

回到通风橱。

南无陀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耶稣上帝Woodward各路神仙求保佑。

边开反应边念大悲咒。

边加料边背诵八荣八耻。

背诵道德经。

背诵洛神赋。

开反应结束。回寝室。上床。睡觉。

第二天。

妈的。

瓶子一扔。

……

user avatar

我是搞计算物理的,目前在美国攻读PhD.

前一天晚上,提交了多个任务,第二天上午,满怀希望的来到了办公室。

和美国同学象征性的“Morning”"How are you."两句,然后就跟不认识一样。

下载数据,然后用自己写的软件处理一下,看到图像,尼玛,什么玩意儿, 这屎一样的数据什么结论都得不出来。

找师兄讨论,师兄说,代码是不是写错了?然后检查了半天,检查不出来。师兄说,我也不知道,你自己再好好想想。

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来,算了,不想了。换个参数再跑一遍。

打开B站,看到自己费劲巴力做的新视频点击量惨不忍睹,没能火起来。失望。

然后刷B站,哇,关注的UP主更新了,不错,看两眼,投币,收藏。然后看看这个UP主的硬币数目比自己播放量还高好几倍,再次伤心。然后再看看这个鬼畜,那个搞笑,一小时过去了。

打开知乎,看看自己的新回答没几个赞,再度失望。

然后刷知乎,诶,这个有意思,诶那个也不错..... 看到新闻以及其他人分享的经历,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感动泪下,就好像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然后打开朋友圈,发现又有妹子秀恩爱了,单身狗受到暴击。

然后打开微博,哇,这个网红发的自拍好漂亮,然而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老板来了,关闭,统统关闭 ! 迅速打开数据的界面。

中午到了,同学凑过来要不要一起吃饭,答应。于是开车去附近的中餐馆。

同学问我:“最近的实验进展顺利吗?”我说:“咱们能不能换个话题?”

然后同学说:“好啊,最近在找女朋友上有没有新进展?”我说:“咱们还是谈实验吧。”

同学说:“周日去不去XXX饭店? 那里据说特别好吃。”我说:“好啊好啊!”心里非常开心,又有盼头了。

下午找导师,导师把我批判一番,然后给出了一点建议。

兴致勃勃回到办公室,重新写代码,把建议予以实施。OK,小的系统没问题,然后扩展到大系统。满怀希望的提交了多个任务。

第二天上午,下载数据,仍然跟屎一样。这一天继续重复。

user avatar

我比较没出息,一般喜欢缩成一团躺在床上,YY自己有一天功成名就,随手一灌水就是一篇Nature,然后曾经骂过自己的老板哭着跑过来求合作,曾经看不顺眼的同事哭着跑过来求挂名,曾经拒过自己的期刊哭着跑过来邀稿,顿时觉得非常的解气,于是便有动力起床继续搬砖了……

user avatar

刷知乎。

旅游?没钱;
吃饭?没心情;
游戏?总是被虐;
导师?没事去找骂?

只要打开知乎,看着这里牛人如过江之鲫,还能和他们谈笑风生,学习人生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姿势水平。

然后,以为自己也成了牛人,忘了努力。

user avatar

科研搞不出来,最怕一段无所事事的真空期。 完全能理解那种无处着力的感觉,但问题都要解决。不建议长期用其他方式散心。散心不解决根本问题。散着散着,可能就毕不了业了。

一般科研搞不出来,是选题出问题了。 要么是选题方向错了,做了后发现和预期不一样; 要么是没考虑到课题的可执行性,做到一半发现特别难做。 让人难过的是,当初答应做坑爹课题,虽然自己有责任,但老板也有责任啊。 到最后,锅还是要自己一个人来扛。 真是无F可说。

我们实验室有些人的工作,就是选题出了问题,搞得最后消极怠工,悲剧收场。 当做一件事,收效甚微,你却还要做时,不可避免到了后期,你会减少工作量。 因为你做,你做不出结果,你不做,你也不出结果。 努力就很绝望了。 所以我们实验室的那位,最后消极怠工。 博士劝退没学位,呵呵了。

情感上大家都可以理解消极怠工。 但这没用。 消极怠工似乎爽,但你知道,问题没解决。 玩着玩着,你自己心理又不踏实,还充满负罪感。

根本办法是: 如果年级低,跟导师提出换课题。 如果年纪高,这个课题继续做,混毕业;一边争取看看能不能做个短平快的小课题,或者该找下家找下家,该工作工作,做好下一步准备。

直面困难,不然还能怎样呢?

老板不负责,总要有人来负责吧,毕竟是自己的人生。

user avatar

刷知乎,学做咖啡拉花,学弹钢琴(后来学费太贵了不学了),刷网页,看牛人视频打鸡血,看《社交网络》电影,看很黄很暴力的电影,出去约饭,逛超市,漫无目的地漂泊在研究的海洋

嗯还有,书是每晚都要看的,小说历史经济政治都看,让自己永远在看书的路上。书不能停,停几天就觉得自己浮躁了。

尤其是像我这种在实验室没人管、一个人奋斗的人。嗯,真的特别孤独。搞出来搞不出来,别人知道的永远是有没有文章被接收。剩下的没人知道,也没人在乎。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只有知乎知道,只有微博知道,朋友圈也不知道。高兴是一个人,不高兴也是一个人。真的是茕茕孑立了。

真心羡慕那些实验室有着很好的传统、大家一起讨论问题、有导师时常能给建设性意见的同学。

也正常嘛,搞科研本来就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习惯了就好。学着一个人做研究,对自己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不是吗?也仅以此安慰自己了。



然后就发现这些东西并不能带给我快乐和满足,因为心里一直有科研在悬着呢!所以放松几天之后又老老实实地做科研了!

我对科研是真心的!

user avatar

因为送审了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而停更起点网文?











这男寝描写简直是栩栩如生,但是——

话说作者不是个女生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这玩意儿,一旦卡壳,那真是让人抓狂。感觉自己像个在黑暗里摸石头过河的瞎子,摸来摸去,不是石头就是水,就是找不到那块能让你往前迈一步的。这时候,实验室里的气氛也跟着阴沉不少,平日里还能扯几句闲话,这时候大家说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打破这稀薄的、带着点绝望的空气。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死磕”。这是最常.............
  • 回答
    研一了,科研搞不出来,没有想法……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这感觉太真实了,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那种迷茫、焦虑,还有一点点不敢承认的“我可能不行”的念头,简直要把人压垮。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气。你不是一个人,也不是第一个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很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他们的职业生涯初期,.............
  • 回答
    高校教授“不搞科研还瞎指挥”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学术评价体系、行政管理机制、个人职业发展以及学术文化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一、 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与压力: “唯论文”导向的生存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高度依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史、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以及对诺贝尔奖的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两弹一星”与中国大陆的诺贝尔奖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首先,要明确的是,“两弹一星”的成功与中国大陆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或者“有得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一个比较敏感也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博士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读博,尤其是我们常说的“拿个博士学位”,如果目的并非投身科研,那算不算“耍流氓”?先说结论,我觉得“耍流氓”这个词有点重,也太绝对了。但如果用更中性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如果读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名”或者所谓的“高学.............
  • 回答
    “知识贫穷”这个词,在咱们中国语境下,往往带着点儿沉甸甸的意味,甚至夹杂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断言:知识贫穷?那可不适合搞科研,更别提什么学术成就了。听上去,好像是个铁律,直接就把一部分人拒之门外。但细细咂摸一下,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粗暴吗?首先,得弄明白“知识贫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完全缺乏.............
  • 回答
    中国在发展自己的顶级科研杂志方面,确实有很多深入的考量和正在进行的努力。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为,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体制、资金、国际化视野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的沉淀与学科积累的不足中国在现代科研体系的建设上,起步相对较晚。在很长一段时.............
  • 回答
    科研之路,常如逆旅,杂念如潮水般涌来,稍不留神便会被拍打得七零八落。想要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静心前行,不被俗事纷扰,并非易事,它需要的是一份定力,一种智慧,以及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并非遥不可及的仙境,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慢慢筑就的壁垒。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俗事”,其实是我们内心不安的外在投.............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高等教育体系一个核心的“为什么要设置中间层级”的思考。简单来说,如果直接让博士生做科研,固然能集中人才,但很多现实问题会让这个模式难以有效运作,甚至适得其反。硕士学位存在的必要性,远不止是“让博士生做科研”的铺垫,它承担着许多更根本的功能。咱们一层层来剖析:1. 人才培养的.............
  • 回答
    科研遇到瓶颈,感觉“做不下去”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这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行走,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看不到光亮。首先,别因此过度自责,这是科研过程中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关键在于如何识别问题,并积极有效地调整自己。第一步:冷静下来,细致地“诊断”你的“做不下去”“做不下去”是一个宽泛的说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在学术界相当普遍,也相当令人玩味的存在——那些“不热爱也不抗拒,只为文凭”的博士生。在我看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审视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要承认,博士学位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训练和身份认证。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经过深.............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将区块链技术与科研数据处理相结合,甚至构思了以“挖矿”作为解算科研数据的激励机制。这个概念并非天马行空,而是触及了当前科研界面临的一些痛点,并且区块链技术恰好能提供一些潜在的解决方案。让我来为你梳理一下,科研组织为什么会考虑打造一款区块链货币,以及“挖矿”如何.............
  • 回答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遇到学生“不给力”的情况,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别急,这绝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导师都经历过。关键在于如何有策略地去引导和解决。下面我结合多年的经验,详细跟你聊聊,如何把这个“不给力”的学生给“拉”一把,并让我们的合作更顺畅。首先,我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不给力”到底是指什么。.............
  • 回答
    有些博士生坦言,他们对科研本身的“过程”并不那么狂热,甚至会感到枯燥、迷茫,或是发现自己更喜欢思考、解决问题、或是与人交流。但他们依然选择读博,这背后往往藏着一番复杂的心态和考量,绝非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1. 目标驱动,而非过程享受:有些人读博,初衷可能并不是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热.............
  • 回答
    这问题,我懂。那种感觉,就像你站在一个岔路口,前面是条清晰的路,却总觉得脚下的泥土有点硌脚,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科研这玩意儿,不是人人都能走通的。先别急着否定自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不适合”到底是咋回事儿?一、 先问问自己,这“不适合”到底是什么个“不适合”?你得诚实地审视一下,是.............
  • 回答
    “爱学习,但不爱科研”,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则道出了不少人在学习和探索前沿知识时遇到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背后隐藏着学习的内在动力、科研的门槛与挑战,以及个体性格和经历的差异。学习,更像是“吸收”和“理解”的乐趣。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就像打开了一个个奇妙的宝箱。看到书本上的文字,.............
  • 回答
    C7高校,科研996,师姐不友善,我该如何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刚踏入C7高校的校门,怀揣着对学术殿堂的憧憬,却瞬间被研究生生活的现实狠狠地“教育”了一番。传说中的996科研模式,比我想象中还要严酷;而那位理论上应该是我引路人的师姐,言语间却充满了冷淡甚至刁难。我有些茫然,也有些焦虑,但我不希望就这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不少想在学术界谋职的年轻人的心坎儿里。说它“对”还是“不对”,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读博,确实是冲着“大学老师”这个金字招牌去的。你想啊,大学老师,听起来多体面?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