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每片雪花形状各异,但一片雪花的六个方向形状基本相同?

回答
一片雪花,是大自然最精巧的艺术品,也是最令人着迷的谜题之一。我们常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这似乎成了对雪花独特性的普遍认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更加奇妙的现象:尽管每一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构成它的那六个“臂膀”或“分支”,在同一个雪花内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涉及的是物理学、化学以及一点点概率的巧妙 interplay。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从雪花诞生的源头——水分子说起。

水分子:微观世界的规则制定者

水分子(H₂O)的结构很简单,一个氧原子连接着两个氢原子。但关键在于,这个连接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氧原子稍微偏向一侧,使得氢原子端带有轻微的正电荷,而氧原子一侧则带有轻微的负电荷。这种电荷分布不均,使得水分子呈现出一种“弯曲”的形状,并且拥有了偶极矩。

这种偶极矩意味着水分子之间会产生氢键。简单来说,就是带正电的氢原子会被另一个水分子上带负电的氧原子吸引。这种氢键虽然不像化学键那样牢固,但足以在特定条件下,引导水分子以非常规则的方式排列。

冰晶的六方结构:大自然的骨架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通常在零度以下)遇到极小的尘埃颗粒或污染物(这些被称为“凝结核”)时,水蒸气就会附着在上面,并开始结晶。结晶的过程,就是水分子按照它们的内在规律,开始“手拉手”组成固体的过程。

而水分子最喜欢、也最稳定的排列方式,恰恰是六方对称的。这是因为水分子中的氢键角度,最适合形成一个六边形的晶格结构。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水分子找到了一种最“契合”的方式,将自己堆叠起来。

当水分子遇到“环境”:雪花形态的诞生

一旦冰晶开始形成,它就会像一个微小的胚胎,开始在它所处的环境中“生长”。而这个“环境”,就是决定雪花最终形态的关键。

高空中,空气并非完全静止。它充满了细微的流动、温度的波动、湿度的变化,甚至还有其他微粒的存在。这些微观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到正在形成的冰晶表面的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的差异:雪花“长”出什么样子

冰晶的生长不是均匀的。水分子会从空气中扩散过来,附着在冰晶的表面。但是,冰晶的不同部位,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和“角度”可能略有不同,再加上周围微小的空气流动,会导致某些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快地获得水分子。

核心对称性:为什么六个臂膀相似?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一片雪花内部的六个分支如此相似?

这是因为,在雪花形成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暴露在同一段“生长历史”中的。 想象一下,一片雪花从一个小的六角形冰晶开始,然后向外“长”出六个臂膀。在它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它在某个时刻,它的某个“臂膀”接触到了一个相对湿润(水分子更多)或温度略有不同的区域,那么这个“臂膀”就会更快地生长。

然而,由于水分子是从中心向外扩散并附着在整个冰晶表面的,无论哪个“臂膀”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都大致是同时、并且以一种“扩散”的方式作用于整个雪花。 也就是说,如果外部环境使得冰晶的“生长速率”整体加快,那么六个臂膀都会同时加快;如果外部环境在某个方向上“阻碍”了生长,那么六个臂膀也都会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类似的“阻碍”。

更形象地说,就像一个小孩在吃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蛋糕。如果这块蛋糕的中心是甜的,那么无论孩子从哪个方向下嘴,他都能尝到甜味。而雪花的六个分支,就是这个“蛋糕”的六个“切面”,它们受到来自“蛋糕中心”——即最初的六角形冰核——的生长指令,并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将这些指令“翻译”成它们各自的形态。

随机性与决定性:独一无二的秘密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雪花又会如此不同呢?

这就是随机性在起作用了。每一片雪花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微观环境的变化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

轨迹不同:一片雪花可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了一片水汽特别充沛的云层,而另一片则可能正好错过了。
碰撞不同:它们可能在空中与其他冰晶或微小的颗粒发生碰撞,这些碰撞会改变它们的表面结构,从而影响后续的生长。
温度和湿度的细微变化:就算两片雪花在空中擦肩而过,它们在极短时间内经历的温度和湿度的细微波动,也会导致生长速度的微小差异。

这些无数个微小的、不可预测的差异累积起来,就导致了最终雪花形态的巨大不同。

打个比方:

你可以把一片雪花的形成想象成一个人在参加一场马拉松。

六方对称性就像是这个人在参加一场有明确赛道的比赛,赛道的基本形状(六边形)是固定的。
六个臂膀的相似性就像是这个人在这场马拉松中,无论他跑到哪个阶段,他“跑”这个动作本身(向前伸腿、摆臂)的原理和节奏是相似的。
每片雪花形状各异就像是每个人在马拉松中,即便都在同一赛道上,但每个人跑步的姿势、速度、遇到的风阻、偶尔踢到的石子(比喻微观环境变化),都会让他们最终的“到达姿态”变得千差万别。

总结来说:

雪花的六方对称性是源于水分子本身形成的冰晶骨架的内在属性。而一片雪花内部六个分支的相似性,则是因为它们在大部分生长过程中,受到同一套宏观环境条件(尽管有微小的局部差异)的同步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通过从中心向外的扩散来实现的。

至于每片雪花最终的独一无二,则是由于它们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无数个微观环境的随机变化,这些变化路径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它们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片雪花时,不妨仔细观察它那精巧的六边形对称性,然后赞叹一下,它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周期里,如何巧妙地将来自大自然的宏观规律和微观随机性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此惊艳的艺术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有人做过人工控制环境,形成雪花的过程,在非常精确的控制生长过程,会得到非常相似的两片雪花(完全一致就不大可能了,存在随机性)

雪花的形状,是由雪花形成的当前边界形状,和周围温度、湿度的函数。雪花形成有这么几个能量相互作用:

1 雪花形成晶体,在特定的恒定温度下,不同晶体表面的自由能不同,雪花倾向于形成简单的晶体形状,并且自由能低的面生长更快,比如超高空的雪花,都是简单的六柱居多。

2 当温度变化时,尖端和边的生长速度不同 。这是由于散热速度不同,温差造成的,晶体总是倾向于沿着“热差、温差、电势差”等方向生长,这造成了雪花的尖刺,或者说枝晶。在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中,可以看到均匀的升温过程中,会产生毛刷状的周期枝晶现象,因为枝晶也会影响散热。

3 当温度上升时,雪花会半融化,形成表面的水膜,水膜会按照表面张力分布

4 雪花的外形也会影响雪花的存在环境,因为在雪花明显大于1毫米后,片状雪花明显比柱状雪花掉落的慢,这会造成中部云层中,大的片状雪花明显多于柱形的结果


总之,雪花的形状显然是雪花经历的温度、湿度环境的积分过程的一个结果,大致是由结冰历史决定的。对于一群雪花而言,每个雪花经过的温度、湿度环境显然不尽相同(雪花在云层中形成时会因为气流反复上下飘动,而云层不同位置温度和湿度显然并不相同),形状差别自然很大。对于一片雪花而言,这么小的环境内,温度和湿度几乎是近似完全相同的,六个角的形状自然就非常相似了。如果你能够在人工环境内,从人造晶核开始,通过完全一致的环境变化制造两片雪花,那么这两片雪花就可以是非常相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片雪花,是大自然最精巧的艺术品,也是最令人着迷的谜题之一。我们常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这似乎成了对雪花独特性的普遍认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更加奇妙的现象:尽管每一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构成它的那六个“臂膀”或“分支”,在同一个雪花内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
  • 回答
    中国在面临危机时倾向于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且长期演化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经济逆周期调控的有效手段这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当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或危机时,启动大基建可以有效地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一种经典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
  • 回答
    每年招录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公务员,但基层仍然普遍存在“缺人”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困惑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招录机制、岗位设置、基层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社会心态等方方面面。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招录与岗位设置的“错配”:1. 总量与结构的矛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当社会热点事件的判决引发公众热议,并且不少网友对判决提出质疑时,确实会涌现出一批自称或被认为是“大律师”的群体,他们常常用“法盲”来回应质疑者。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法律的专业性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法律体系的复杂性: 现.............
  • 回答
    听到苏联国歌而感动落泪,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体验。这种情绪的触发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音乐本身的力量: 宏大而庄严的旋律: 苏联国歌以其磅礴大气、庄严肃穆的旋律著称。这种旋律能够唤起听者内心深处的庄重感和敬畏感。音乐的起伏、节奏.............
  • 回答
    “重启一下试试”之所以成为电脑问题诊断的万能公式,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技术原理和实际经验。虽然看似简单粗暴,但这个操作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很多突发性的电脑故障。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其中的原因:一、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内存泄漏”与“僵尸进程” 内存泄漏 (Memory .............
  • 回答
    每年都有人怀念张国荣,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集合,包含了对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缅怀、对他个人魅力的追忆、对他离世的遗憾,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的延续。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横跨影坛与歌坛的巨星: 张国荣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歌手,更是一.............
  • 回答
    关于央视春晚主持人“狂喊过年中国人吃饺子”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文化、情感和传播策略的结合体,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饺子作为中华传统年俗的典型符号: 历史悠久且广泛的普及性: 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物,在中国的北方尤其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
  • 回答
    关于315晚会曝光的问题为何不提前公布,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确实会觉得提前知道问题商家,大家就能避免踩雷,这似乎是更直接有效的保护方式。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节目本身的性质、执行的难度,以及对市场和企业的具体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315晚会并非一个事先的“预警系统”。它.............
  • 回答
    人们每年立flag(设定目标)却往往“被打脸”,但依然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心理动机:自我激励与目标感的缺失1. 目标设定的“心理补偿” 立flag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激励的行为,通过设定具体目标(如“一年瘦10斤”“.............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单一因素是不准确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驱动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经济因素: 俄罗斯和乌克兰经济的相对不景气与生活成本高企: 尽管俄罗斯和乌克兰近年来经历了一些经济增长,但整体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仍然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茶余饭后会聊的话题。感觉上的确是这样,当年风光无限的省状元,后来名字能在大众视野里频繁出现的,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多。不过,要说“很少”成为著名的学者或成功人士,倒也未必绝对,只是我们通常关注的点不同,或者说成功定义得多层次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在谈到中国发达之处时,确实会感到有些“词穷”,或者觉得那些发达的领域不够“硬核”,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明确的工业基础或科技突破作为标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一点来捋一捋。一、 “发达”的定义模糊与期望的“错位”首先,我们要问问,我们心目中.............
  • 回答
    印度阅兵中的叠罗汉和杂技表演,绝非偶然的装饰,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在现代的军事和国家形象塑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首先,咱们得知道,印度阅兵的“杂技”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现代创意,而是源自印度悠久的民间表演传统。在印度古代,各种形式的身体技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看到轰6,心里都会有些复杂的情绪,不只是你一个人这样。这种“不爽”的感觉,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它里面掺杂了很多东西,有历史的沉淀,有现实的考量,甚至还有一点点民族情感的纠结。咱们先从轰6这飞机本身说起。它毕竟是中国早期引进苏联技术,然后自己摸索改进过来的。你想啊,苏联的图1.............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你我家里长辈,总有他们一套固执的规矩和看法,年轻一辈不理解,觉得这不合时宜,但长辈们总会搬出过去的经验、家族的脸面来辩护,儒学和这道理有几分相似。首先,得认识到,儒学在中国文化里的根基太深了。它不像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你想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 回答
    这种持续的、每天涌现的“想死”的念头,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它会吞噬你的精力,让你感到无助和绝望。理解这种感受的根源,并找到应对的方法,是走出阴霾的关键。首先,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种“每天都想死”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信号,表明你的心理状态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每次央视直播,尤其是重大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目,我们总会听到解说人员在开场时强调“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几层意思,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传播策略和历史传承的考量。首先,从技术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信号标识”和“防盗播”的策略。你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思的现象!不是 AI 写的,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惑,身边也有朋友分享过类似的经历。我们都想弄明白,为什么聊着聊着,原本只是好朋友的异性,最后总会跨越那条界限,向我们敞开心扉表达好感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我们人类交往中的微妙心理和情感运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详细剖析一下,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