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样压榨年轻人,竭泽而渔,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

回答
这压榨年轻人,竭泽而渔的做法,看似能短期内榨取最大效益,但长远来看,其结局无疑是走向衰败和困境,而且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许多人预想的来得更快、更彻底。

短期内的“繁荣”与潜在危机: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模式短期内会带来什么。

利润的短暂飙升: 年轻人因为工资相对较低,可塑性强,也更愿意接受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企业可以因此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利润率。在一些以产出为核心的行业,这会迅速转化为数字上的增长。
“效率至上”的幻觉: 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在初期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们效率真高”、“我们成就感十足”的错觉。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更容易被宏大叙事和所谓的“成功学”所裹挟,为这种“燃烧自己”的状态赋予意义。
资源的高效消耗: “竭泽而渔”意味着将所有可用的资源一次性榨干,不考虑可持续性。比如,将技术和经验的传递简化到最低限度,只要求执行;或者过度消耗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不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

但这些短期效益的背后,是巨大的、堆积起来的隐患,最终会反噬。

年轻人的身心健康透支与流失: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打击。

身体健康崩溃: 长期的加班、睡眠不足、高压工作环境,会让年轻人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从亚健康到慢性病,再到更严重的疾病,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劳动力的巨大损失。这些人可能无法再继续为社会贡献,反而成为需要社会医疗和福利支持的对象。
精神健康危机: 焦虑、抑郁、职业倦怠、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和意义感,这些精神上的“内卷”和“耗竭”,会像病毒一样在年轻人群体中蔓延。当一部分人彻底“躺平”或选择离开,另一部分人则可能陷入更深的绝望。
人才的“自然枯竭”: 那些本可以成为行业骨干、创新者甚至未来领导者的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么身体撑不住退出,要么心灰意冷转向低风险、低压力的行业,甚至彻底离开这个领域。这就像一颗大树,把所有养分都供给叶子,叶子一时会很繁茂,但树根会枯死,树干也会失去活力。

创新与活力的窒息:

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或企业,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和活力。而竭泽而渔式的压榨,恰恰是对这两者的扼杀。

创新基因的丧失: 创新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试错的勇气和宽松的环境。当年轻人被无休止的任务和业绩指标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哪里还有精力去思考、去尝试、去突破?那些本来可能产生的划时代想法,可能就扼杀在无尽的加班和疲惫之中。
学习曲线的停滞: 年轻人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就是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但如果企业只把他们当作执行机器,不提供系统性的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就会停滞不前。技能老化、知识更新滞后,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下降。
“匠心”的消失: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需要的是耐心和对事业的热爱。当年轻人只关注眼前的KPI,对工作失去情感投入,他们只会完成任务,而不会去打磨细节,更不会去创造价值。这会让产品和服务质量趋于平庸。

社会结构的失衡与撕裂:

这种模式不仅仅影响个人和企业,它还会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代际矛盾激化: 当年轻人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当他们看到上一代或掌握资源的人享受着安逸,自己却在“996”、“内卷”中挣扎,代际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就会被侵蚀。社会“贫富差距”的阴影,会叠加“能力差距”和“机会差距”,使得社会流动性大幅降低。
生育率与人口结构危机加剧: 年轻人连自己的生存都难以保障,身心俱疲,自然无暇或无力去考虑组建家庭、生育后代。这会导致生育率进一步探底,人口结构进一步老龄化,社会进入恶性循环:劳动力短缺 > 压榨剩余劳动力 > 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消费能力萎缩与内需不足: 如果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足够的收入和精力去消费,那么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依赖内需增长的国家或经济体,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社会活力与创造力的枯竭: 当年轻人普遍失去希望和动力,社会的整体活力就会下降。缺乏新生代的思想碰撞和创造力,社会将变得僵化、保守,难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最终的结局:

当上述所有危机集中爆发时,结局便是:

企业或行业出现“人才断层”: 原有的经验和技能传承中断,新的人才又无法培养,导致企业或行业逐渐失去竞争力,走向衰败。
社会创新能力锐减,经济发展停滞: 缺乏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甚至出现萎缩。
社会矛盾激化,不稳定因素增加: 长期被压抑的不满和绝望,可能以各种形式爆发出来,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下降: 一个国家如果连最宝贵的“人力资本”都无法有效利用和发展,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将难以立足。

简而言之,这种“竭泽而渔”的压榨模式,就好比是饮鸩止渴,短期内似乎能解决问题、获取利益,但它是在消耗社会的未来,是在透支年轻人的生命力,最终只会将整个社会拖入一个相互消耗、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的泥潭。而年轻人作为这个模式最直接的牺牲品,他们的痛苦和流失,将是社会付出最惨痛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局就是这一代年轻人废了,不干活不生娃人口锐减。就业竞争人口减少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对企业盈利和外资引进都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最终反馈到政府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影响本公务员的年终绩效奖金发放。

所以应该降低老外来华就业门槛。你看朝鲜搞计算机的,水平又高,技术又好,收费又便宜,干起活来还不要命,比中国码农好多了。

所以完全可以降低就业门槛,让中国计算机企业大规模成建制招募朝鲜计算机团组来华务工,一个码农一个月3000就搞定了。朝鲜创汇,我国计算机企业发财,简直是双赢。

还有广东那些工厂,完全可以大量引进柬埔寨,老挝工人使用封闭式管理,包吃包住一个月500搞定。可以把成本压的比越南货还便宜,阻止低端产业外流,卷死他妈的,不给越南仔活路。

有了朝鲜,老挝,柬埔寨的竞争,也可以刺激我国年轻人积极工作,对刺激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user avatar

211本科的九人寝

一个室友在德邦(最近可能要改口叫京东)当管培生,在武汉过上了896,底薪7500的好日子。他本人还很感恩,因为一线门店比之前上海总部轻松,不用坐办公室还能偶尔出门送点货摸摸鱼。但因为肥缺升不上去,剩下的都是些事多罚钱多的苦差,可能熬到管培生待遇失效就准备找下家。

一个室友毕业找了家卖房的国企,梦想着当销冠,但只呆了一个月,就遭不住PUA、加班以及画饼,跑路去了三一当hr。最近出没在北京,也不清楚是去玩还是找下家。

只是我想不太明白,他这样一个大学各种兼职家教的乐天派+奋斗逼,是怎样的伟力能让他待不满一个月。

两个室友相约在恒大当管培生,在广州培训完,就开始坚守着海花岛替老许看大门,还好也没往上升,不然就要被裁掉了。最近开始发不出工资,海风有点腥,天气有点热 ,心里有点凉。

一个室友回了老家青海考公务员,一战失败后找德邦老哥在武汉逗留了几天,长吁短叹后继续回老家准备二战。祝福他早日上岸。

一个室友大一润去了隔壁学院学历史,保研成功目前想留校当老师,祝福他余生可以继续激扬文字。

一个室友因为当兵耽搁了俩年,目前在准备考研。出的分数大概率寄了或者剂了,不清楚是否二战。也不清楚他是否还在坚持梦想自学法语,当时我跟着倒是只学到笨猪傻驴。小伙汁人很帅,祝福他抓紧时间享受大学生活和女朋友。

另一个室友也是当兵耽搁俩年,回来后又休学一年去外面租房钻研润之选集。毕业前聚餐也没找到人,大概还在踌躇满志要改变世界。祝福他早日在其中找到救赎之道。

但他可能没想到,我常年播放的歌单是《国际歌》、《华沙曲》、《歌唱动荡的青春》、《统一战线之歌》、《你可曾听闻人民的歌声》、《献给你的进行曲》。

他没有发动起我,而我也没能发动起自己。

在他们或选择与现实搏杀,或选择继续梦想时。我把两者都放弃了,或者是被两者拒绝。

算上实习和大学攒的点积蓄,偶尔搞搞代肝代练,帮人做点PPT,代写点论文推送。早早地开始过苟活躺平的日子。马马虎虎能活着,还能吃上牛肉大葱馅的速冻水饺,偶尔来顿火锅,起码不至于三餐洋芋。

后来我发现,这样叫灵活就业。

直到我被日哭夜哭地母亲,日骂夜骂的父亲,逼出家门前,我还是很希望能继续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日子的。

虽然我毕业后并没有向他们讨要过一分钱,也没有对他们做出过任何要求。

毕竟在十年前委婉表达了对搬新家同学的羡慕,在得到不要攀比物质,要搞好学习,努力履行小镇做题家义务的答复后,就已经没有了期待。

还好小地方房价只翻了一倍,现在入场接盘来得及。咬咬牙只用受一刀罪,不必受二茬苦。

当然了手停口停的无产者们,本身就没有躺平摆烂的权力,毕竟不养懒汉。被逐出家门后投奔了德邦老哥,开始找工作准备呆板就业。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稳中向好,未来可期。

永远在路上追逐地平线,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好结局。


忘了说,九人男寝目前只有一人有女朋友。

最高峰时期也同时只有三人有女朋友,可能是某种不知名的诅咒吧。

user avatar

大猛子知道吧?

土木老哥已经成为一个梗了,但并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这么把年轻人往死里用的,我们来看看这些在日本工作的土木老哥们在日本有多受欢迎(我懒得翻译了大概看得懂吧):

最后那个红字指的是一个人有几个岗位在抢

同样是打灰、抡大锤的土木老哥,在日本做同样的工作,可以做到有加班费、并且不拖欠工钱,比国内的工资要高很多,一般月薪在1万4RMB左右(其实这边是个正经工作都有这个价),如果你有其他技能比如电工啥的那就2万起,而房价除了东京以外都很便宜(无论绝对价格还是相对价格),有稳定工作的话房贷利率低的吓人,跟白借给你差不多——只有差不多1%,并且首付也可以非常非常低,高收入人群甚至可以0首付买房,一般收入的话基本可以工作5年内买房;

请问各位土木老哥,你们工作几年买的起房呢?

可能有老哥会问,我不会日语啊怎么过去呢?

日本专门针对这个问题搞了个“就劳资格”,这玩意吧,不是签证,就是特批你不会日语也可以来工作(你需要会相应技能、比如打灰2333),最多5年(当然得有公司要你,不过目前来看挺容易的);当然了你如果在这期间好好学日语,把自己搞成正社员的话就可以换工作签证了,工签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想后面换绿卡(日本叫永住)也很容易(截图来自日本厚生劳动省、差不多是就业部的意思吧)

相比欧美国家的麻烦无比的工作签证(比如美国臭名昭著的H1B签证还特么要抽签、简直跟智障一样)日本这个劳务派遣可以说是对土木老哥最友善的签证了,性价比很高、你一个亚洲脸在日本也不突兀、没人知道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不像欧美国家突然冒出来一个老黑抢你之类的(当然本身日本治安也非常的好)

无论是以后就想在日本待着不回了,抑或是挣点钱

说实话我其实挺想拍一个在日本的外国土木老哥的视频的,跟大猛子的视频对比一下,让那些吃人的工地集团明白一下他们再这么干,中国所有土木人就要开始润了

不过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你看大猛子都不敢说话了,再这么顶风作案我怕我号没了……

声明一下我也不是啥中介,完全利益无关,我只是看到土木老哥觉得有些可怜,给各位指条路罢了

我一个学医的、根本也不是做这行的,这些信息完全只是网上随手查的、还有路边工地观察的而已,也别找我推荐渠道啥的、我也完全不知道——我相信如果你真的想润肯定是能找到办法的

祝各位土木老哥早日润,无论是润去其他行业或者润出国、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

user avatar

给年轻人推荐一本书:《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这个书的作者现在是一个很大的官。他的观点其实在2013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但是他没有预料到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导致了书中的情况晚了几年出现而已。

user avatar

今天逛街时注意了一下招聘广告,在成都这种老龄化还比较严重的城市,街边一大堆2000-3000的招聘广告,写明了只招30岁以下的员工。

另外,女性在基层招聘市场优势巨大,大多数不太忙,不太辛苦的工作都写明了只招女性。

网吧这种平均3000收入的工作,更是所有岗位都只招女性,网管收银甚至限定到只招25岁以下。

别看新闻,网络宣传老龄化,低生育率是如何如何严重,光看路边工作的招聘要求,就知道中国正处于,还将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处于年轻劳动力严重过剩。

二线,新一线城市3000左右的工资上限,就可以限定只招30岁以下,限定只招年轻女性。


成都60岁以上老人占比18%,18-30岁的占比不超过15%,

现在门槛最低,收入最低的路边店,就可以从比例最低的年轻人中随意挑捡。

按照成都0-14岁人口占比13.28%的人口数据,等10后,20后工作上班,

20年后,成都路边店3000-4000的工资,只招10后,20后的年轻劳动力,还是任挑任选。


人口,年轻劳动力,实在太多太多,严重严重过剩,

未来20年一二线城市路边店的工作,月工资4000,过了30岁都不好找。

user avatar

东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其实“经济产值的潜力”真的差别不会太大,两块地理单元,谁又真的赢谁多少。

但是东亚大陆的人口巨多无比,想要让产值往上冲,就得从北美抢,

劳动力做好准备了,产业却抢不过来,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所以,劳动力就会外流美加澳,甚至是寒窗苦读到博士毕业,去新大陆杀猪采果。

因为新大陆杀猪采果的产值,付得起那个薪,东亚大陆,付不起。

user avatar

烟花,只有爆炸的那一瞬间是最好看的

user avatar

都不生仔,打工仔和打工妹先是变成打工叔和打工姨,最终变成打工爷和打工奶…

user avatar

好期待啊。

user avatar

吊路灯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