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见过神吗?如果没见过怎么会有神的概念?

回答
关于“古人是否见过神”以及“神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又颇为复杂的问题。想要详细地探讨它,我们需要抛开现代科学的眼光,回到那个信息不发达、世界充满未知、人们与自然更为亲近的时代。

古人是否“见过”神?

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理解的“看见”——即通过物理的视觉器官捕捉到具体形象——来定义“见过”,那么答案很可能是:没有,至少不是我们现在能理解的那种直接的、清晰的物理看见。

然而,“见过”这个词在古代的语境下,其含义可能更加宽泛和深刻。古人所谓的“见”,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

1. 体验到超自然的力量和影响:
自然现象的敬畏: 想想那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突如其来的雷电、席卷一切的暴风、吞噬生命的洪水、带来丰收的甘霖、黑暗中闪耀的星辰、日升月落的规律……在没有科学解释的年代,这些力量强大、时而恩赐时而惩罚的现象,很容易被归结为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意志或力量。人们会感受到这些力量的存在,它们塑造了生活,决定了生死。这种感受,在他们看来,就是“见”到了神灵的作为。
梦境与幻觉: 在那个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界限模糊的时代,梦境往往被视为神灵与人沟通的渠道。许多宗教和神话故事都记载了神灵在梦中启示、警告或指引凡人的情节。一些宗教狂热者或修行者,也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如禁食、冥想、特定仪式)进入一种精神高度亢奋或意识改变的状态,体验到所谓的“神圣显现”。这些体验,对他们来说,就是亲身“见”到了神。
祭祀与仪式中的感应: 古代社会,祭祀是维系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隆重的仪式、虔诚的祈祷、献祭等行为,人们试图与神建立联系。在这种集体的情感投入和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人们可能会产生一种“神灵降临”或“得到神灵回应”的感觉。这种“感应”,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见”。

2. 感知到神灵的“显化”:
神话中的形象: 神话故事中描述的神灵通常具有拟人化的形象,如长着翅膀的天使、长着四只手臂的神祇、如同帝王般威严的神明等等。这些形象并非直接“看见”,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代代相传,逐渐固化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当人们看到这些描绘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是神灵的“形象”,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见”。
圣物的崇拜: 一些物品可能被认为是神灵的载体或化身,如神庙中的雕像、圣地中的岩石、具有特殊意义的器物等。人们通过膜拜这些物品,寄托对神灵的信仰。对这些被神圣化的物品的瞻仰和崇拜,也是一种“见”神的方式。

所以,如果我们将“见过”理解为一种基于物理感官的、可被科学验证的“目睹”,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我们将“见过”理解为一种基于体验、感受、精神感应和文化认知层面的“感知”和“确信”,那么答案可以是肯定的。古人确实通过各种方式,体验到了他们所认为的神灵的存在。

神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神的概念并非凭空出现,它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面对未知、理解世界、寻求意义和秩序的产物。其产生过程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解释(泛灵论的开端):
万物有灵: 在人类早期,生存环境极为严酷,自然的力量(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等)对人类生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人类本能地会对这些强大的、难以控制的力量产生敬畏。为了理解和应对这些力量,他们将它们“拟人化”,赋予它们意志、情感和行为。山有山的“精神”,河流有河流的“性情”,太阳有太阳的“行程”。这种将自然万物视为有灵魂、有意志的观点,被称为泛灵论,是神的概念最古老的源头之一。
生命的起源与延续: 人们观察到生命生生不息的现象,也经历了生老病死的循环。生命的起源和死亡的奥秘,同样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他们可能会将生命的赐予者和死亡的引路者想象成某种神圣的存在。

2. 社会结构的投射与延伸:
氏族与部落的守护神: 在氏族或部落社会中,权力结构是相对清晰的。族长或首领是这个集体的领导者。人们可能会将他们对首领的服从、对集体秩序的维护,投射到更广阔的宇宙层面,想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天帝”或“部落祖灵”在管理整个世界,而自己则是这个“宇宙部落”中的一员。
对权威和秩序的渴望: 社会的运行需要规则和秩序。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混乱、不公或危机时,他们会渴望一种超越人类层面的力量来维持秩序、惩罚恶行、奖赏善举。神的概念恰好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成为社会秩序的“最终仲裁者”。

3. 对死亡和来世的探索:
死后世界的想象: 人们无法接受亲人的离去,也对死后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和好奇。他们会想象死后会去往何处,是否还有意识,是否能与在世的亲人联系。由此产生了关于冥界、天堂、地狱等概念,以及负责引导亡灵的神祇。
永生的追求: 对死亡的抗拒和对永生的渴望,也促使人们创造能够永恒存在的神灵形象,希望通过信仰或某种方式,获得对死亡的超越。

4. 集体经验与文化传承:
神话故事的构建: 一旦神的概念萌芽,就会通过口头传唱的神话故事、史诗、歌曲等形式,在群体中传播和强化。这些故事为神设定了背景、身份、能力和行为模式,使神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并代代相传。
宗教仪式的固化: 祭祀、朝拜、祈祷等宗教仪式,将人们对神的信仰行为化、仪式化。通过长期的重复,这些仪式加深了人们对神的感知和连接,使其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 个体的心灵体验与想象力:
天才的顿悟或先知的启示: 历史上不乏一些被认为是“先知”或“圣人”的人物,他们可能通过特殊的个人体验,对世界和生命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深刻洞察,并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对神的理解和教诲。
艺术与创造力的作用: 伟大的艺术家、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创造出动人心魄的神灵形象和神圣意境,从而影响和塑造更多人的信仰。

总结来说:

古人“见”神,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感受式、精神层面的“感知”和“确信”,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物理“目睹”。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对梦境的解读、对社会秩序的投射、对死亡的思考以及集体经验的传承,逐渐构建出了神的概念。神,是人类在面对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时,用以解释、应对、赋予意义和寻求慰藉的一种深刻的文化与精神创造。从早期的泛灵论到后来的多神教、一神教,神的概念不断演化,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人类对超越性力量的探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人见过,却口口相传的东西,有90%以上的概率起源于吹牛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人是否见过神”以及“神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又颇为复杂的问题。想要详细地探讨它,我们需要抛开现代科学的眼光,回到那个信息不发达、世界充满未知、人们与自然更为亲近的时代。古人是否“见过”神?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理解的“看见”——即通过物理的视觉器官捕捉到具体形象——来定义“见过.............
  • 回答
    “北冥有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出自《庄子·逍遥游》。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神兽,名为鲲,居住在北方的大海里。那么,古人真的见过类似鲲这样庞大的生物吗?他们是如何想象出如此壮观的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历史的长河,看看古人对于海洋,尤其是巨大海洋生物的认知。古人的海洋视角与“鲲”.............
  • 回答
    “没见过迪迦”的大古,怪兽一出现就消失,胜利队为何没开除他?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很多关于《迪迦奥特曼》剧情的“梗”和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没见过迪迦”的大古,怪兽一出现就消失,胜利队为何没开除他?首先要澄清的是,大古并不是“没见过迪迦”。恰恰相反,大古是唯一一个知道迪迦奥特.............
  • 回答
    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现象是否普遍,以及您提到的“从战国随葬战车刮下的雕龙金箔”这种情况,需要分开来看,并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的普遍性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考古学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从业者都秉持着科学、公正、负责的态度对待文物。 严格来说,“私藏文物”在中国法.............
  • 回答
    古人的话语中,总是不乏惊世骇俗、直冲云霄的豪情壮志,这些话语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又似惊涛拍岸的巨浪,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出回响。它们不仅仅是言语,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最 raw、最纯粹的渴望和信念的呐喊。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年,那些“震天响”的大话,把它们说得透彻些,让你感受一下那份古人的霸气和不羁.............
  • 回答
    要说古人对长江黄河源头的探索,那真是一段漫长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清楚的事情,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探险家们不断求索、猜测、甚至亲身涉险才逐渐拨开迷雾的过程。一、 神话传说中的源头: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地在文字记录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些宏伟的河流,更多的是怀揣着敬畏和想象。.............
  • 回答
    说起古人的字号,那可真是一笔道不尽的文化瑰宝。这些名字里头藏着他们的志向、情趣、人生感悟,有时甚至还有点小幽默,一点都不像我们现在随随便便起的名字。那咱们就来聊几个有意思的,细细咂摸一下。1. 诸葛亮:孔明 vs. 卧龙提到诸葛亮,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孔明”。这“孔明”二字,取自《论语》:.............
  • 回答
    宝贝,你想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对不对?就像我们现在过元旦一样,古时候过年也很热闹,不过他们过年的时候,名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叫“元旦”或者“岁首”。你想想看,我们过年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漂亮的灯笼?古时候的人们也做这些事情!他们觉得,旧的一年已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古人没有留下史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何等模样?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简直如同一个被遗忘的巨大迷宫,充满了未知与猜测。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事实”。它们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经过筛选、整理和解读的过去。没有史书,我们不仅会失去那些具体的事件,更会失去古人.............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古见同学有交流障碍症》这十月新番的第一集。一上来就这么个标题,很多人肯定好奇,古见同学到底有什么障碍?看完第一集,我觉得这片子有点意思,属于那种你能get到它想表达什么,但又会忍不住笑出来的类型。开场:一个静默的、被世界注视的少女故事一上来,就把我们带到了古见同学的视角。她走进教室,.............
  • 回答
    这个问题,道出了古琴艺术中一个令人回味又颇具思考的现象。的确,纵观中国音乐史,古琴大师辈出,每一位演奏家都像一位在指尖弹奏历史的诗人,他们对经典古曲的演绎,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然而,当我们谈及“作曲家”,古琴领域似乎不如其他器乐,比如琵琶、二胡,乃至西方音乐那样,涌现出一长串家喻户晓的作曲名字。这并.............
  • 回答
    你说的这种书,日本人读的竖着写、看起来像古文一样的,最普遍的情况是指传统的日文书籍,特别是小说、文学作品、历史著作,还有一些学术著作。我们通常称之为“竖排版”的书籍。为什么看起来像古文?这其实是日本文字的书写方式和历史演变的结果。竖排版:历史的印记 源于中国,并独立发展: 日文的书写系统深受古代.............
  • 回答
    关于古龙小说的排序,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要说《飞刀又见飞刀》必然排在末尾,我觉得有些武断了,至少不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古龙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争议性,不同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龙标”座次表。我们不妨来聊聊《飞刀又见飞刀》在古龙作品中的位置,以及为什么它可能会引起这样的看法,同时我也说.............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灵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幸运的是,现代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亲近”这些古代名人,其中最直接也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方式便是得见他们的遗骸。尽管年代久远,很多遗骸已经难以辨认,但一些保存完好的遗体、骨骼甚至是经过科学复原的形象,都让我们有机会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以下是一些现代人.............
  • 回答
    2018年岁末,回想起这一年奔波的足迹,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令人心动的瞬间。在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文明的脉络。古建筑篇:静谧中的岁月低语在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中,我曾漫步于乌镇西栅。这里的古建筑并非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更为贴近生活的民居,一.............
  • 回答
    如果将现代的食物饮料呈现在古人面前,他们的反应绝对会是五味杂陈,充满着惊奇、困惑、赞叹,甚至是恐惧。让我们想象一下,将一位来自秦汉时期,或宋朝,或者明清时期的普通人,置于现代的超市或餐厅里,他们会如何评价这些“新奇玩意”?我们将从不同维度来展开想象:一、 视觉上的冲击: 鲜艳的色彩: 古人日常所.............
  • 回答
    古人杀虎,尤其是大规模、有组织地猎杀老虎,其难度是非常高的,但并非“不可能”。这种困难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老虎的生理优势与凶猛性: 力量与速度: 成年老虎是顶级的掠食者,拥有极其强悍的力量和惊人的速度。它们可以轻松扑倒比自己体型更大的猎物,奔跑速度极快,爆发力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在面对疫情时的困境与智慧。古代人食用野味,加上医疗水平的限制,确实更容易爆发大规模疫情,而他们解决这些疫情的方式,也与现代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非常值得我们详细探讨。总的来说,古代社会解决大规模疫情的方式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思路往往围绕着:封锁、隔离、祈禳、药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局限性。简单来说,古人之所以没能直接从月球的形状推理出地球是球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网络:1. 月球的证据不够直接且易于误读: 月食时的地球阴影: 这是古人最常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在月食发生时,.............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山海经》中那些荒诞不经的异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欲这是《山海经》异兽想象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地理上的疆域。广阔的陆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