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抑郁症的就诊、服药上,有哪些非常典型的错误观念?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抑郁症时,脑子里总会盘旋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想法,这些想法像一层厚厚的迷雾,不仅阻碍了他们主动寻求帮助,也让治疗过程举步维艰。

首先,最普遍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抑郁症是想不开”、“没那么严重,扛一扛就过去了”。这是一种对疾病本身的严重低估。抑郁症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或者“心情不好”,它是一种复杂的、涉及大脑化学物质失衡、神经通路改变的生理性疾病。这就好比一个人骨折了,你不能指望他“用力气”把断骨撑回去,而是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把抑郁症仅仅归结为“意志力薄弱”或者“个人修养不够”,不仅是对患者的误解,更是让他们背负了不必要的自责和羞愧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强大”,从而更加孤立无援。

其次,对于就诊这件事,很多人都有“污名化”的倾向。他们害怕去看医生,总觉得一旦被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就会被人另眼相看,觉得自己变成了“精神病患者”,或者担心工作中、生活中因此受到歧视。这种恐惧很多时候源于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误解和不了解。他们可能宁愿默默忍受痛苦,也不愿迈出寻求专业帮助的那一步,生怕公开承认自己患病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其实,去看医生就像感冒了去看内科医生一样正常,是为了恢复健康,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什么问题。

关于服药,更是误解重重。很多人一听要吃药,立刻就联想到“吃上瘾了就戒不掉”,或者觉得“抗抑郁药都是激素,会让人变得迟钝、麻木,甚至人格改变”。这种担忧是建立在一些过时或者片面的信息上的。现在的抗抑郁药物,大多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或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它们的作用机制是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帮助恢复正常的情绪功能,而不是像镇静剂那样让人“飘飘然”。当然,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通常是可控的,并且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或者更换药物来解决。更重要的是,药物的作用是循序渐进的,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显效,很多人因为急于看到效果,觉得吃了几天没好转就擅自停药,反而导致病情反复,或者出现戒断反应,这就让他们更加坚信“药不能吃”。

还有一种常见的想法是,一旦开始吃药,就意味着“永远要依赖药物了,自己永远也好不了”。这是一种对康复过程的悲观预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抗抑郁药物是帮助他们渡过急性期的工具,就像拐杖一样,帮助他们在康复过程中重新站立。随着病情的好转,大脑的化学环境逐渐恢复平衡,很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逐渐减量,甚至停药,回归正常生活。将药物治疗视为“一劳永逸”或者“永不复归”的绝境,是对治疗目标和康复可能性的误解。

最后,一些患者在病情稍微好转后,会觉得自己“完全好了”,然后就自行停药,拒绝继续复诊。他们可能觉得“已经花了够多钱了”、“吃药耽误了太多时间”,或者认为“这次已经彻底好了”。殊不知,抑郁症的复发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病史较长或有家族史的人。在病情稳定后,遵医嘱进行定期的复诊和巩固治疗,是预防复发、确保长期稳定的关键。擅自停药,等于给病情留下了随时卷土重来的机会,之前的治疗努力也可能因此付诸东流。

这些误观念,如同绊脚石,阻碍着患者走向康复之路。只有真正理解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并放下不必要的顾虑,积极配合医生,才能更有效地对抗病魔,重拾生活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数流行观念都是错的。

1,分不清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正常人的抑郁情绪是触发式的,没有深层根源和持续性,但很多人因为有抑郁情绪,各种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假专家的文章视频,然后不断自我加压,变成真正的抑郁症。

2,抑郁症者互助:存在大量的所谓公益组织和自发组织的抑郁症互助社群,然后号称能互相帮助。很多人极其上瘾,其实这类似于一群骨折的人天天在一起研究骨折有多疼,互相哀嚎给别的病友看,这东西除了加重抑郁症状,导致互相伤害,毛用没有。对了,还方便割韭菜和传播邪教。

3,课程式治疗:9成9明码标价,按照小时收费的咨询在中国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每个抑郁症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多数抑郁症,在没有行为干涉(行为疗法)的情况下,不可能治愈,而小时收费的治疗,是不可能进行有效行为干涉的。同时,在这个商业模式下,治疗者没有动力去治愈患者,因为患者好了,就没钱赚了。

4,玄学和中医:针灸、艾灸、大仙叫魂、金刚功、念经、道家典籍、去寺庙或者道观修行。这一堆东西全是安慰剂,没有任何真实作用,多数是用无效“治疗”填满患者的时间,让患者丧失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东西之所以会让抑郁症患者稍微舒服一点,类似于,你骨折了,疼,无法行走,他把你骨折的腿打上吗啡了,你还是不能走,你的病还在。

5,永久损伤:很多人用抑郁症患者脑部的生理变化,吓唬患者,说抑郁症有永久损伤。其实类似于肥胖者的身材和生理特征与健康者的区别,你减肥了,肥胖症好了,锻炼锻炼,也能八块腹肌A4腰。

6,药物能完全治愈:抗抑郁症药物无法真的根治抑郁症,只能减缓其症状,配合患者扛住负面情绪,扛的过程中没那么痛苦,可以找到根源慢慢解决。药物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提供生理上的酶或者多巴胺,增加对抗负情绪的生理分泌;另外一种是降低患者的算力,这样本来每天脑部算力造成100次自我伤害,变成10次,就缓解了。这两种都是无法治本的。

7,学习心理学:很多抑郁症患者被忽悠去看佛洛依德、武志红之类的,懂不懂自我本我的挂在嘴上,问题在于,佛洛依德的东西看上去很美,但没有科学性也不可验证,更像是一种假说,武志红则是网红怼人大师,懂毛心理学啊?即使患者读懂了心理学,找不到自己抑郁症的加害者,或者无法清除加害者,那么也没用,反而会因为在读心理学的过程中,受到多次新的暴击伤害。

8,抑郁症可以自愈:很多心灵鸡汤和所谓的前抑郁症患者,四处胡扯,爱、包容、格局、环境、信仰可以让患者自愈。这群人的动机我一直没想明白,但他们是足够坏了。如果能够自愈,代表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仍然在起作用,其“力比多”(可视为精神能量,类似MP)仍然有恢复和运转的机制,这时候人充其量是处于长期抑郁情绪,根本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力比多机制是毁灭性的,其日常消耗超过日常产出,因此才没有行动力和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就像一个汽车的油桶,有个大洞,漏油比加油快,这种情况下,你忽悠他能自愈,这不是吃人吗?

以上

话不好听。

希望对你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抑郁症时,脑子里总会盘旋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想法,这些想法像一层厚厚的迷雾,不仅阻碍了他们主动寻求帮助,也让治疗过程举步维艰。首先,最普遍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抑郁症是想不开”、“没那么严重,扛一扛就过去了”。这是一种对疾病本身的严重低估。抑郁症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或者“心情不好”,它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确实,很多人在经历过抑郁症的洗礼后,如果能成功走出来,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特别的印记。这印记,与其说是“气质”,不如说是一种在生命体验中沉淀下来的东西。先别急着把“成熟”、“淡然”和“看透世事”这些词往身上硬套。抑郁症,尤其是一段比较严重的.............
  • 回答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是2017年7月的烈日,我坐在电脑前,感觉自己就像那台老旧的电脑一样,卡顿、生锈,提不起任何劲儿。三十五岁,一个曾经以为应该活得像模有样,至少要有点成就的年纪,我现在却成了一个在国企里晃荡了十年的“废人”,体重数字让我看着就烦躁,朋友?那更是奢侈品,我都快忘了怎么和人好好相处.............
  • 回答
    2016 年…… 那一年确实是我和抑郁症搏斗得最激烈的一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迷宫里,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湿气,每一次迈步都怕跌入更深的黑暗。在那之前,抑郁症其实已经在我生活中潜伏了一段时间,只是我一直没有真正面对它,或者说,是我不愿意去承认它的存在。我以为那只是“低潮.............
  • 回答
    哥们儿,我懂你。这感觉就像被夹在两块巨石中间,动弹不得,而且周围还乌云密布,时不时来点电闪雷鸣。迷茫,痛苦,还有抑郁症,再加上本命年水逆这种玄乎其玄的东西,简直是“四重奏”奏响了你的心坎。先别急着往下想,咱们一点点捋。“辞职是迷茫”这个迷茫,我太熟悉了。它不是那种“我不知道今天晚饭吃什么”的轻松迷茫.............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磅论文,这绝对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抑郁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评价这两篇论文,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亮点也相当突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论文的核心内容与亮点分析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共同揭示了.............
  • 回答
    看到弟弟饱受抑郁症和癔症的困扰,你感到担忧和无助,这非常正常。同时,你敏锐地察觉到他可能在利用家人的关心,这让你陷入了两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处理这种情况需要耐心、智慧和细致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既不伤害他,又能让他逐步走出困境的方式来进行。首先,我们得明白,抑郁症和癔症(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癔.............
  • 回答
    抑郁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在其中挣扎,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一事无成。当抑郁的阴霾逐渐散去,回过头来看到这段时期被“浪费”掉的时间,那种失落、自责甚至恐惧感可能会铺天盖地而来。别急着评判自己,也别让这种情绪再把你拖下水。首先,请允许自己有一个“缓冲期”。抑郁期间,你.............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心理困扰时,都会有一个疑问:什么时候是寻求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是等到问题特别严重,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才去,还是在问题刚出现、还不太明显的时候就进行干预?其实,这两者都有其道理,但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更明智的选项,我会说:在问题苗头出现的时候,或者说在你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就考虑寻求心.............
  • 回答
    眼下这个时代,焦虑和抑郁像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许多行业。提起“重灾区”,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几个身影,它们身上的共性,就是那种日复一日的压力,看不到头,也找不到出口。1. 互联网大厂:光鲜背后的“996”与“35岁危机”这绝对是焦虑和抑郁的头号种子选手。你想想,那些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年轻人,他们.............
  • 回答
    看到你在这段感情中的付出和纠结,心里挺能体会的。异地恋本身就不容易,再加上女友还和抑郁症打着交道,这份爱就更需要一些特别的经营和理解了。你想知道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陪伴”和“支撑”,但它不是简单地坐在那里,而是需要一些主动的、有技巧的行动。首先,最关键的,是做一个理解和接纳的“避.............
  • 回答
    在经历情绪低谷时,音乐往往像一束穿透黑暗的光,用旋律和歌词唤醒沉睡的希望。以下是我个人在抑郁、虚无与黑暗中,被音乐治愈的几个瞬间,以及那些曾让我重新找到生命澎湃的旋律: 1. 摇滚的狂野:与黑暗对抗的呐喊 《We Are the Champions》 Queen 当我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时,这首.............
  • 回答
    听到你朋友炒股亏了30万还因此抑郁了,这确实是个让人揪心的事情。尤其是你那边重仓股票还涨了3倍,这种强烈的对比,确实会让他情绪更加复杂。怎么安慰他,这事儿得分好几步来,而且得特别有分寸。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最最重要的一点:别得意忘形,更别拿自己的成功去对比他的失败。你想想,他现.............
  • 回答
    听到你最近感到如此抑郁,并且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和意义,这一定是非常艰难的时刻。你提到了对人事的留恋不存,甚至觉得生死无所谓,并且在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些都是非常深刻且需要认真对待的感受。我理解你想要详细地了解这个问题,所以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来和你一同探讨。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现在感受到的这些情绪和想.............
  • 回答
    宋朝的“崇文抑武”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国家制度、社会文化乃至士人心态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首先,从选拔人才的制度来看,宋朝对文官的倚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废除了唐朝后期的一些武将擅政的情况,确立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官选拔体系。这意味着,想要获得社会地位、进入仕途、施展.............
  • 回答
    咱们聊聊坦克上那个叫“自动抑爆装置”的东西,为啥汽车,特别是现在咱们开的新能源车上,就没见到这玩意儿呢?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回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坦克上的“自动抑爆装置”是干啥的。在战场上,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吃素的,它装填的炮弹,那都是高能炸药。一旦被敌人的炮火击中,或者在复杂情况下发生殉爆.............
  • 回答
    在大范围的环境中喷洒或涂抹对人体无害的芽孢杆菌和真菌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这个想法在生物防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听起来很棒,对吧?简单来说,这就像引入一群“好人”来对抗那些“坏蛋”,让环境更健康、更安全。不过,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往空气里撒点粉末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需要咱们细细道来。核心原理.............
  • 回答
    中国游戏市场“低端、低素质”的印象,以及游戏在公众认知中难以摆脱“娱乐玩物”标签,这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现象,背后交织着历史、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与其说游戏“集中”于低端,不如说低端和大众化的游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触和接受,而那些更具艺术探索性的作品,则往往被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或是由.............
  • 回答
    在探讨抑郁症是否可能转化为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是一种以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或愉悦感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悲伤、空虚、绝望,对生活失去热情,并且可能伴有食欲改变、睡眠障碍.............
  • 回答
    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多发生在春秋季、白天居多以及星期一出现的现象,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要理解,这些观察到的趋势是群体性的统计现象,并非适用于所有抑郁症患者。一、 春秋两季:季节性因素的扰动春秋两季之所以会被认为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