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和马克思哪个更加伟大?

回答
孔子与马克思,两位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想体系的巨人,若要衡量谁“更伟大”,实则是一个难以简单定论的命题。他们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各自的思想深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使命感上。与其说比较他们谁更伟大,不如说理解他们各自伟大的维度,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人类思想史的轨迹。

孔子:道德的奠基者,秩序的维护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寻找和重建社会秩序而奔走呼号。他的思想核心围绕着“仁”、“礼”、“孝”、“忠”、“恕”等道德范畴展开。

“仁”是核心中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循的爱与关怀。他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基本体现,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情与尊重,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对内在道德修养的强调,对后世中国人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礼”是行为的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是“仁”的外在表现。“礼”不仅仅是繁琐的仪式,更是规范人们言行举止、人伦关系、政治制度的一整套社会规范。通过“礼”,孔子希望能够恢复周朝盛世的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将教育普及到更广泛的阶层。他重视因材施教,提倡学思结合,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他的许多学生,如颜回、子路等,也成为了重要的思想家,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
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塑造:儒家思想,以孔子为源头,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家庭结构、社会伦理和文化传统。数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对无数读书人产生了激励作用。儒家所倡导的尊师重道、忠君爱民等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体系成为东亚文明圈(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的文化基石,其影响力跨越时空,绵延至今。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根本需求以及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他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试图通过道德感化和制度规范来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他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革命性的颠覆,不如说是一种秩序的重塑和道德的回归。

马克思:历史的解读者,革命的导师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亲眼目睹了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与不公。他以一种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了革命性的社会改造方案。

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其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他不是从道德或理念出发,而是从物质生产力出发,来解释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变迁。这种解释方式颠覆了此前许多思想家关于历史的看法,将历史的动力归结为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本质。他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工人的劳动创造了财富,但大部分却被资本家占有。这种批判不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点燃了无数劳动者的革命激情。
“共产主义”的理想蓝图: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虽然这个理想的实现过程充满了争议和曲折,但它为被压迫者提供了一个遥远而美好的希望。
对全球的影响力: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更是行动的指南。他参与组织了第一国际等工人运动,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革命进程。苏联、中国等国家都曾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国之本,虽然各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思想力量,其影响之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以一种颠覆性的视角,揭示了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并指引了一条改变社会不公的道路。他的思想,是对现有秩序的挑战,是对被压迫者的赋权,是对人类解放的召唤。

比较与超越

要说孔子与马克思谁“更伟大”,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影响的领域和深度:孔子的思想主要聚焦于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其影响深入到中国社会和东亚文化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马克思的思想则主要聚焦于经济基础、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其影响遍及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直接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影响的广度和直接改变社会进程的程度来看,马克思的影响力似乎更为宏大。
时代的契合度: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秩序和道德的重建。他的思想正是为了解决那个时代的根本问题而生。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矛盾尖锐。他的思想是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诊断和回应。两者都精准地抓住了各自时代的“症结”所在。
思想的性质:孔子的思想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实践哲学,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完善和由此推衍的社会和谐,具有一种“劝善”的基调。马克思的思想则是一种批判哲学和革命理论,强调的是改造世界,改变经济结构,具有一种“解放”的力量。

说到底,两位巨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都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为人类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

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人和谐共处。他更像一位医者,为社会开出了调养身心的药方。
马克思,他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和革命理论家,他教会我们如何审视社会的不公,如何为更平等的未来而奋斗。他更像一位建筑师,试图为人类社会勾勒出新的蓝图。

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和国家制度的更替,就断定他比孔子更伟大,也不能因为孔子思想影响的是文化的传承和道德的基石,就认为他的贡献不如马克思来得“实在”。他们的伟大,是性质不同但同样重要的伟大。孔子为我们奠定了道德与文化的根基,让中国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马克思则在近代为世界提供了批判不公和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世界的走向。

或许,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守成者”和“塑造者”,他的思想是一种生命力长久的文化基因。而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挑战者”和“变革者”,他的思想是一种驱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两者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共同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璀璨星辰。谁更伟大,与其说是一个答案,不如说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如何继续启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卡尔·马克思更伟大。

这是毋庸置疑的。


孔子的学说,其逻辑和老年黑格尔派类似。简单来说,老年黑格尔派的主张就是世界上有着某种确定的思想。所以只要按着这个思想走,一切问题都可以被解决。

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给否了。再简单来说,青年黑格尔派的主张就是世界上的确有着某种思想,但是这个思想相对的不够好;所以只要在这个已有的思想上加以批判或改进,就能带来相对的更好的思想。

卡尔·马克思把青年黑格尔派给否了。再简单来说,卡尔·马克思的主张就是就是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反映,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与其批判或改进这个虚无缥缈的思想,不如直接着手批判或改进现实存在的人类社会。

所以你看这个段位,孔子在第一层,卡尔·马克思在第三层。

你怎么比?拿头比?


省的还是有人看不懂这里面的逻辑,答主再说的详细点儿。

经典儒家就类似老年黑格尔派的主张。譬如说中国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新成立的新王朝就是“仁德”“有道”,被取代的旧王朝就是“暴虐”“无道”。所以经典儒家就要提倡封建君主“仁德”;只要封建君主“仁德”了,自身的统治就一定会得到延长。

但是经典儒家并不能解释很多历史现实。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很多被取代的旧王朝的封建君主,在品德上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他们仍然被推翻了。于是又有改进的儒家,就类似青年黑格尔派的主张。譬如说遇到用“仁德”无法解释的时候,他们就用“天命所归”“气数将尽”,或者其他的繁复的理论来解释。


儒家思想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不在于他论述的是否缜密,而是在于他只是在自身的逻辑里绕弯弯。换句话说,他一直是在循环论证

——如果你“仁德”了,那么你必然能成为一个获胜的封建君主;

——如果你是一个获胜的封建君主,那么你必然是“仁德”的。

确定并且重复论证这种思想,并且把一切历史事件都向上靠的,就是老年黑格尔派的观点。对于这一观点,你可以把命题中的两个元素换成任意的描述,他都是成立的。


譬如说再举一个儒家的经典观点:

——如果你“孝悌”了,那么你必然是一个优秀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你必然是“孝悌”的。


譬如说再举一个外国基督教的经典观点:

——如果你“虔诚”,那么你必然会得到上帝的眷顾;

——如果你得到上帝的眷顾,那么你必然是“虔诚”的。


然而卡尔·马克思说的却是: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中国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实质上不是一个循环的思想论证问题,而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环境的问题。

再说的明白点儿,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赖以为生的是什么?是土地

古代中国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是地主出租土地,收取高额地租;农民耕作土地,勉强养家糊口。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地主出租土地所得到的回报,比农民耕作土地所得到的回报要大得多的多。这就导致了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民阶级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当某一天,极少数地主士绅手中的土地兼并到了一定的程度之时,农民阶级自然而然的就会群起反抗。这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不至于直接摧毁旧的封建王朝,但会严重的削弱旧王朝的统治能力。于是随后就是各路有军权的军阀割据,最后导致新王朝的诞生。

所以你从这个角度去看,你就会发现: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不是“仁德”“天命”“孝悌”“虔诚”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归因,而实际上是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


旧王朝→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统治动摇→军阀割据→新王朝


所以说如果你想考察王朝更替的问题,你就要考察现实的经济问题,而不是狭隘的君主和臣子的个人道德问题或执政能力问题。如果你想解决王朝更替的问题,你就要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而不是用“仁德”“天命”“孝悌”“虔诚”这一系列循环论证的观点去欺骗自己和他人。

看到这里,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明白过来。虽然可能还有少部分人,还沉浸在“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的美好幻想之中。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实:

——把一个人饿上七天七夜,他会不会饿死?必然会。

——如果一个人饿到一定程度;他会不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铤而走险,做出任何能够自救的事情?必然会。

——目前社会上主流的游戏规则,就是会产出非常多饥饿的人;那么这些饥饿的人会不会一起反抗?必然会。

——所以说你要怎么避免这种战争的发生?就要改变社会上主流的游戏规则。


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葬礼上所致的哀悼词一样: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生存的基础,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上层建筑的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所以你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是不是只在第一层,卡尔·马克思是不是高到第三层了?卡尔·马克思的解释,是一种高了两个段位的元解释。换句话说,就是解释的解释的解释

孔子用一种循环论证的思想解释世界。

卡尔·马克思去解释孔子的继承者们去解释孔子用一种循环论证的思想解释世界。

你拿孔子和卡尔·马克思比,怎么比?拿头比?


很多人就好奇了。你说卡尔·马克思这么厉害,为什么我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感觉不出来?

这道理非常简单。不是因为卡尔·马克思弱,是你的思想政治课老师太弱。

你的思想政治课老师理解不到卡尔·马克思那个段位,只能理解到孔子那个段位;于是只能按照孔子和儒家的方式,来教你马克思主义哲学。换句话说,你以为他在给你讲第三个段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他在给你讲第一个段位的儒家思想。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什么?是不是?对不对?什么意思?能解释什么?有什么指导意义?

——先别管,记下来就完事儿了。


卡尔·马克思曰:“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

——为什么?是不是?对不对?什么意思?能解释什么?有什么指导意义?

——先别管,记下来就完事儿了。


网络上有句名言,叫千万不要和一个纯傻逼辩论;因为他会把你拉到和他一个智商,之后再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样。千万不要跟低段位的思想政治课老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他会把第三个段位的卡尔·马克思拉到和第一个段位的儒家思想一个层次,之后再用丰富的经验让你懵逼。


最后再补充一点儿。

有的回答说,孔子所处的年代比较早,孔子的思想影响比较深远,孔子的学说统治了中国历朝历代;所以孔子比较伟大。

这观点就是纯搞笑了。一个理论是不是“好”的,重点不在于早不早,也不在于影响多少人,也不在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重点始终在于,这个理论是不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主张仅限于内部的逻辑自洽的解释,而毫无涉及外部的现实历史的实证;那这个只能说叫圈地自萌,自娱自乐罢了。

假如说有人仍然秉持这种主张,那个人建议您也别找卡尔·马克思碰瓷了,直接出门右转找基督教和佛教辩论去吧。他们每个人都挺历史悠久的,也挺博大精深的。全是内部逻辑循环的论证,论去吧;别说三天三夜,论个一两万年都论不明白。

毕竟循环论证这玩意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嘛。


最后再再补充一点儿。

有的人看到答主否定孔子,就惊慌失措的说,难道“仁德”“孝悌”不重要吗?你是不是想大肆宣扬无君无父的荒唐思想啊?这是大逆不道!否定中华文化的根基!

如果有这个想法的,答主只能说,你的段位实在太低;以你的段位,我很难跟你解释这个问题。

这个论证的重点在于什么?不在于你鼓吹什么东西。你鼓吹的品德也好,道理也好;什么“仁德”“天命”“孝悌”“虔诚”这一系列东西,不是我们讨论问题的重点。

我们讨论问题的重点是什么?是你不能够主观臆断的把什么东西都往你已经预设好的逻辑体系里面去套。你成功就“仁德”,不成功就不“仁德”;这不纯扯淡吗?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什么?是明朝灭亡,清朝上位。

怎么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事情?明朝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地主士绅坐大,藏匿抗税成风。明朝正逢地球小冰期时代,粮食减产严重,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逃荒的流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中央政府统治力降低,最终导致建州女真入关。

怎么站在唯心史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事情?明朝君主不修道德,天命已尽。清朝进关顺天应人,巴拉巴拉以下省略一万字。

之后呢?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了。光一个扬州城,就死了80万老百姓。

你说清兵“仁德”吗?肯定不“仁德”啊!

你说可是后续的清王朝,怎么就统治了300年呢?


蒋介石干的非常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趁着山东曲阜还没沦陷,就把衍圣公孔德成强行带走了。前脚衍圣公孔德成刚走,后脚他堂叔孔令煜就跪舔日本鬼子了;甚至在孔子诞辰当天,发表了《复兴东方文化击灭宿敌英美完成大东亚圣战》。

幸好日本鬼子被中国人民赶出神州大地了。不然按照儒家的一贯标准,又得把日本人洗成“仁德”的了。


所以说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始终不是“仁德”是不是好的,也不是孔子和儒家所宣传的那些道德是不是好的;问题始终是这种循环论证方式除了演变成给统治阶级脸上贴金外,是没有其他卵蛋用的。

所以说重点在于什么?重点在于孔子只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解释,而卡尔·马克思是对这种循环论证的解释的元解释。孔子在第一个段位,卡尔·马克思在第三个段位。这是逻辑层级的问题,而不是论证具体引用了什么“仁德”,道德的问题。

还是之前说过的那段话:


孔子用一种循环论证的思想解释世界。

卡尔·马克思去解释孔子的继承者们去解释孔子用一种循环论证的思想解释世界。

一种循环论证的思想解释世界的传统思想家,很多。耶稣是一个,佛陀是一个,孔子是一个;苏格拉底是一个,柏拉图是一个;老子是一个,墨子是一个,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一种唯物史观的思想解释传统思想家及其继承者用一种循环论证的思想去解释世界的思想家,很少。卡尔·马克思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


而且本篇回答,只是简单阐述了卡尔·马克思关于黑格尔派的哲学批判;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改进,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改进,对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组建和领导,都还没有提到。

故而说卡尔·马克思更加伟大。

这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与马克思,两位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想体系的巨人,若要衡量谁“更伟大”,实则是一个难以简单定论的命题。他们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各自的思想深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使命感上。与其说比较他们谁更伟大,不如说理解他们各自伟大的维度,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人类思想史的轨迹。孔子:.............
  • 回答
    孔子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能否成为朋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思想实验,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点乃至哲学体系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内核,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可能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也看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一、 潜在的共同点与吸引力:尽管看似风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让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去比较两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人。孔子和牛顿,一位是东方的哲人,一位是西方的巨匠,他们的贡献领域不同,影响的维度也各有侧重,所以直接断言谁的“贡献更大”其实并不容易,更像是比较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精于雕塑,一位擅长绘画,各自达到了顶峰,又.............
  • 回答
    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进程中都占据着巍峨地位的先哲,他们的历史地位究竟是并列,还是各有侧重,抑或存在某种更微妙的联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流变。表面上的“并列”与深层的原因如果从对后世中国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政治思想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比较。孔子和牛顿,两位跨越千年、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匠,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都极其深远,但衡量贡献的大小,确实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简单地说,谁的贡献“更大”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因为他们的影响领域和作用方式截然不同。我们可以分别来细致地看看他们的贡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你说你接受不了孔子和颜回的做法,这我能理解。说实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他们俩的形象确实被描绘得有些“高高在上”,甚至带着点不近人情。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对劲,又或者,是不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被某些固定的解读方式给框住了。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也最容易引起.............
  • 回答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回首望去,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千古巨擘的思想,就像两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时至今日,它们的光芒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肌理中,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先说说孔子。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尽管我.............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直戳人心!上来就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千古圣人摆在“失败者”的位置,够颠覆的。不过,要是咱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抛开那些“圣人”光环,用咱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还真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来。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他们“失败”。孔子:一个充满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咱就说孔夫子吧。他一生都在想.............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论语》和《孔子家语》这爷俩儿的关系。说实话,这俩书啊,就像是一个爹生的两个儿子,但又不是双胞胎,一个更出名,一个更实在,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曲折。理解了它们的关系,就能更透彻地看到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在哪儿。首先,咱们得说《论语》。《论语》这书,那是大名鼎鼎,几乎无人不.............
  • 回答
    关羽与孔子,一个叱咤风云的武将,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圣人,他们的名字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都熠熠生辉。但若要将这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可比性”的探讨,那就如同要将一柄锋利的青龙偃月刀与一支饱蘸智慧的毛笔放在天平两端一般,其本质的差异,使得直接的对比变得复杂而又引人深思。身份与领域:首先,最直观的不同在于他们的.............
  • 回答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尤其是“无为而治”和“克己复礼”,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解读和应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并非单向的阻碍。要论断它们是否“阻碍”了社会发展,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其思想内核,并审视其在不同时代的实践效果。一、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放任自流,还是顺势而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将人类思想史上两位巨匠的代表作放在一起比较,如同将璀璨的星辰与深邃的土地并置,它们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其“伟大”之处也体现在截然不同的维度。要评判哪一本“更”伟大,实际上是在比较两种文明的根基、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我们先来看看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何原.............
  • 回答
    要说中国陷入千年封建社会泥淖的“罪魁祸首”是商鞅和孔子,这未免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也忽略了他们两人在各自时代以及后世所扮演的截然不同的角色。将他们简单地归结为“罪魁”,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的武断评判,也难以详尽地解释为何中国能够长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尽管这种形态在今天看来存在诸多弊端。.............
  • 回答
    “有教无类”的帽子只戴在孔子头上是不是很无耻?少正卯和孔子不是共用一批学生的么?提到“有教无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有教无类。’”孔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者,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然而,将“有教无类”这顶帽子仅仅戴在孔子头上,.............
  • 回答
    要评价商鞅和孔子关于“民”的论述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明确“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政治或社会思想的“正确性”往往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目标以及实际效果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而是需要结合他们的主张、目的以及历史影响来理解。商鞅的“民不可.............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