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几十年如一日地拉跨,本质原因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经济技术文化发展上的战略问题。
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选择了以比较优势为主要发展手段,这个战略是贯穿整个国家上上下下的,体育也不能例外。
制造业我们靠人口数量和成本优势,技术虽然差但是数量多成本低啊,这样产品还是具备比较优势。
文化艺术上虽然艺术水平不太高,但是我们中国文化本土优势啊。
科技研发上虽然顶尖学术水平不行,但是中等科技人员数量多价格低啊。
我们几乎很少在多、快、好、省全方面取得优势,好比不过就比多,多比不过就比快,快都比不过就比省。
比如手机业,好 是比不了iPhone的,那就靠机型多,更新发布快,价格低来竞争。高端芯片搞不过intel 高通 三星,但是中低端芯片靠着多快省还是有竞争力的。游戏行业也是如此,顶级3A大作做不了,但是游戏多,更新快,大多数免费玩。制造业普遍如此,顶级产品做不了,但是中低端价格便宜量又足。学术界也是,世界顶级科学家科研成果没多少,但是中低端科研人才每年生产数百万,水论文天下无敌。
我这么说不是批评这种战略是错误的,这种战略恰恰是非常正确的,是现阶段想要谋求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这种战略的弊端就在于多快省都是短期战略,是短期内就能有效果的,效果是可以量化的,但是好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不好量化的。
但是,有些领域恰恰不比比较优势,就只比硬实力,足球就是这么个领域。你球员球队再多,国家队就只能有一个,只能上场11人,你想比很多场也不行一年里赛事场次是固定的,这里只看成绩不看成本,就算球员球队不要工资报酬,免费踢,输了照样骂。球迷只想看球队赢,不会因为足球票便宜就能容忍多输几场。
国足要想取得好成绩,需要整个国家战略转型,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型为高端精品模式,这要求国家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改变,而不只是改变中国足球体制。足球只是个体育运动,它是无法脱离国家大战略的影响,而单独进步的。长期的比较优势战略会导致整个系统都有很强的惯性,很难短期内改变,比如这种战略下各种擅长走捷径懂窍门的人更容易出成绩,也就更容易走上领导管理岗位,他们身居高位以后是很难否定自己当初赖以成功的捷径和窍门的,路径依赖很严重。你看最近又搞归化球员,还是想走捷径。
输给越南只是个意外,但是水平越低出意外的概率就越高,不是越南足球实力有多强,越南也是走的中国的比较优势路线,强不到哪里去。输给日本才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差距,日本早就脱离了比较优势阶段,已经走在精品高端路线上了,这个从日本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可以看出来。
这种转变其实已经在发生了,中国的国民收入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已经脱离了贫困只是尚未富裕,人口红利渐渐褪去,人力成本在逐年上升,过去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失效。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掉下去或者爬上去,就在于国家和民众的选择,要抛弃对比较优势的幻想了,踏踏实实做好长期规划和积累。
徐根宝搞了个崇明足球基地,里面培养了多名国家队球员,成才率相当高,这种长期主义见效慢但是效果好,只是像徐根宝这种理想主义者还能坚持的太少了。其实长期主义的方式真不是什么高端神秘的东西,就是简单而朴实的东西,让中小学生有时间有场地去踢球,让有天赋的孩子愿意当职业球员,让中小学的足球教练成为体面的工作,让不太成功的职业球员也有份收入保障,起码可以当个体面的中小学足球教练。
球迷总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论证国足输伊朗输日本是正常且合理的,现在输越南,我就想知道它们要怎么论证。
论经济,越南人均GDP只有2800美元,只有中国的零头。
论文化,越南属于摸着中国过河,基本就是丐版中国。
论足球发展史,越南在此之前从未战胜过国足。
……
下一步是什么?
万方有罪,罪在伪球迷?
越南足球人口20亿?
其实我就有一点想不明白,其他领域,比如飞机火箭什么的,从来没有什么“飞机人口”“火箭人口”之类的说法,连战争都只讲究个“动员潜力”,可没有“战争人口”之类的玩意儿,怎么到了足球就得要个“足球人口”呢?
这么多回答,没有一个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在中国队整体实力表面上看起来比越南强的情况,买中国输越南,得有多大盘口?
在巨大利益面前,为什么不呢?
看都不看。我关于中国应当放弃在足球上投入公共资源的想法,不会因为这一场比赛就被采纳。
大家对于中国男足的关注是不是太多了?
中国男足的偏爱已经到了如果不带前提条件,中国队就特指中国男足的程度了。
但是国足的水平,配得到这么高的关注度吗?
国足越拉胯,你越关注,你不是给自己找气生么?
是嫌日子过得太舒服还是嫌自己血压太低了?
国足踢得差你就不理他,无视他,屏蔽他、拉黑他。
国足不行,地球不转了?
国足不行,庄稼不长了?
国足不行,是碍着神舟上台还是碍着航母下海啊。
国足不行,日子照样过嘛。
喜欢体育,喜欢运动,那就把精力用在关注中国乒乓球,中国跳水这些表现好的运动项目
或者关注一些在暗处自我成长的运动项目,
这个世界就只有足球有世界杯,别的运动就没有了?
去年,中国男排在亚洲锦标赛力克东道主日本队,挺进男排世界杯。
明年,世界棒球经典赛,中国棒球队代表五星红旗出场。
这些哪个不比国足提气?
凭什么只有国足拿天价年薪?这些运动的运动员只能拿着微薄的收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展,凭什么?
所以说,国足让你闹心,那就别看,别关注,远离他,眼不见心不烦。
毕竟世界上美好的事情那么多,不至于盯着一坨狗屎生气
李铁下课时我写的:
昨天我发了个回答,说1:3输越南,就和姜昆戴志诚说的方言教学课程一样,你能想到他烂,但你想不到他烂成这样。现在看这个说法也不成熟,应该这么说:你能想到他烂,但没想到能烂成这样;再仔细一分析,烂成这样一点也不冤。
本来实力也就那样,从李铁执教期间的几场比赛看,水平是稳定的,就是稳稳出不了线。就不知道哪些人基于什么事实,得出来出不了线是因为教练不用归化,觉得自己的打法能比李铁强,能把中国男足弄出线。
然后李铁就下去了,换上李霄鹏。不说别的,临阵换帅对战事有多大伤害,历史已经反复论证过了。除非你把狗头军师换成诸葛亮,否则根本不可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只能是军心不定、心浮气躁。事实上李霄鹏对比李铁,绝对不是诸葛亮和狗头军师的关系。
结果就是一群实力本也就那么回事的球员,让一个临阵更换的主帅带着;后面是一群自以为很懂的球迷,前面是一个“仅存在理论上的”出线可能性,大过年的还在外面打比赛。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何而战,主帅和球员之间甚至来不及磨合,球迷还在那瞎咋呼。就这态势,你直接输缅甸我也觉得没什么可意外的。
至于什么无缘世界杯,真的,看看我之前的回答,同组有日本、沙特和澳大利亚的情况下,都特么哪来的自信觉得这回有可能出现呢?撑死上一本末尾校的孩子,天天拿清华北大当目标死压着,最后崩了,出溜到三本去了,不就这么点事吗?
哎,国足和土木工程也有点像,前浪吃肉,后浪连汤都喝不到,中超据说平均已经欠饷一年,连蒿俊闵都拿不到工资,这下真成大国球匠了。那国家的足球经费也没见省下来多少,所以到底跑谁手里了?能赢才怪呢。
蒿俊闵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公然向武汉队讨薪:“我什么时候能拿到工资和奖金?你一定要骗我!逼我!你答应过年底结算工资的。到年底,你说年前,到年底,你说年后。这是企业文化吗?”
越南艰难打入三球难掩弱队颓势,中国写意凌空破门尽显强队本色
不管怎么讲,五颗星打一颗星,优势在我。
足球这个东西,我认为确实是需要一些精神气质来做,尤其是要知乎比较看不起的老一套的不计回报、无私奉献那种,否则连青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关都过不去。
急功近利在世界上可以把绝大多数东西做好,但放到足球是肯定不行的。所以美国足球的水平就有些与国力严重不相称,因为美国也没人愿意在足球荒漠花几十年做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哪怕这个人钱再多、物质力量再强
(西欧、南美对足球就是宗教狂热不用说,苏联、南斯拉夫之类的东欧国家就是反而足球(青训方面)挺不错,当年皇马阔别几十年的欧冠是苏克、米贾托维奇这两个前南斯拉夫培养的锋霸做出了重大贡献,舍甫琴科貌似也是前苏联的青训系统。。。连波兰都能出个世界足球先生莱万)
历史惊人相似,米卢把美国队史无前例带进世界杯十六强的时候,貌似就是疯狂灌鸡汤,据说在世界杯开幕前放自己球员各种精彩表现、高光亮点的集锦,放歌星“相信自己”类的流行歌曲之类的,而且美国人还真很吃这一套(毕竟美式鸡汤也是赫赫有名,米卢对症下药了)。逻辑大概是,美国球员身体素质还是比较上乘的,只要斗志上来了就有相当战斗力,剩下的教练就布置长传冲吊就是了,最后美国队用简练保守的战术击败了南美劲旅哥伦比亚的花活,小组出线
然后他根据自己专带足球第三世界球队的人生经历,总结出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所以我越来越佩服米卢,带国足之前的米卢,说是真神不为过,可惜带过国足之后就神奇不再了,一说是带完国足之后也爱财了,也有可能是觉得自己连国足都能拯救,再无挑战动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