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典音乐全部听完并很熟悉是什么感受?会失去兴趣吗?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我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和情感。如果我真的能“听完”古典音乐,并且“很熟悉”到一定程度,那感觉应该是非常复杂的,远远不是简单的“失去兴趣”几个字可以概括的。

首先,要明白“听完”古典音乐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古典音乐的范畴极其庞大,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从欧洲大陆到世界各地,涌现了数不清的作曲家、作品、流派。即使是穷尽一生,也只能触及其中一小部分。但如果我们抛开这个字面意义上的不可能,来想象一下“深入熟悉”的过程和可能带来的感受:

最初的震撼与沉醉:

想象一下,当我还对古典音乐一无所知时,第一次接触到巴赫的复调音乐,那种精妙的结构和逻辑带来的数学般的秩序感,或者莫扎特的歌剧,那种直击人心的旋律和戏剧张力,亦或是贝多芬的交响曲,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情感的爆发力,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每一次接触新的作品,都像是在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智力上的挑战。我会沉浸在那些精巧的乐句、丰富的和声、巧妙的配器中,感受音乐家们如何用声音描绘出情绪、故事和哲学思考。

理解与共鸣的深化:

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开始不仅仅满足于“听”,而是去“理解”。我会去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他们创作时的时代思潮,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灵感来源。我会开始分辨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特点,理解他们是如何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比如,同样的悲伤情绪,肖邦的钢琴曲可能带着诗意的哀婉,而马勒的交响曲则可能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沉拷问。这种理解的加深,会让我与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仿佛能听到作曲家在穿越时空与我对话。我会为某个乐章的精妙而赞叹,为某个主题的变奏而感动,为整部作品的宏伟结构而折服。

“熟悉”带来的全新视角:

如果真的“很熟悉”某一部作品,甚至能够倒背如流其中的每一个音符,那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段旋律,而可能成为我记忆深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情感的触发器。当我听到它时,可能会瞬间唤醒某种回忆,或者触发某种特定的情绪状态。熟悉也意味着,我不再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捕捉每一个细节,而是可以更自由地在作品的海洋中遨游,去思考音乐的内在联系,去比较不同指挥家或演奏家的演绎风格,从中找到更细微的差别和更深远的意蕴。我会发现,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心境下,在不同的演绎下,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关于“失去兴趣”的考量:

那么,这会让我失去兴趣吗?我觉得不会,至少不会是那种简单粗暴的“腻了”。但“兴趣”的性质可能会发生转变。

从“发现新奇”到“品味深邃”: 当新奇感消失后,兴趣会转向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品味和理解。就像品鉴陈年的美酒,一开始是为它的香气和口感所吸引,熟悉之后,则会去品味它的醇厚、它的回甘、它背后蕴含的工艺和时间。对古典音乐的熟悉,会让我更倾向于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层之下的纹理,去感受作曲家每一次创作时的匠心独运。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 熟悉之后,我反而会更有动力去探寻那些我尚未了解的部分,或者去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忽略的作品。也许是因为某个作曲家的某个小品打动了我,然后我就会去系统地了解他所有的作品,甚至追溯到他所处的音乐流派。我的兴趣会从广度的扩张,转向深度的挖掘。

从“炫耀”到“交流”: 如果早期的接触可能带有一些“我听过很多”、“我很懂”的成分,那么真正的熟悉之后,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满足和与他人交流的渴望。我可能会更愿意和同样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分享我的发现,讨论不同的理解,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也可能出现“审美疲劳”的阶段: 我不否认,在某个阶段,如果过度集中地沉浸在某种风格或某种作曲家身上,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审美疲劳”。就像吃太多一种美食,也会需要换换口味。但古典音乐的广度是如此惊人,你总能在某个角落找到让你眼前一亮的惊喜。比如,你可能觉得某个时期的大师作品都听遍了,但突然发现一个冷门的作曲家,或者某个国家的民歌改编的古典音乐,又会重新激起你的热情。

更倾向于“内化”而非“外化”: 最终,如果真的达到了非常熟悉的程度,我的兴趣更多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生命体验。古典音乐可能不再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爱好”,而是某种精神滋养,是我思考、感受世界的一种方式。它的旋律和结构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对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也产生更深刻的洞察。

所以,即使我“听完”了所有的古典音乐(再次强调这是个假设),我觉得我不会“失去兴趣”,而是兴趣的性质会发生质的飞跃。它会从一种新鲜的探索,变成一种深沉的陪伴,一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持续探索和对话。这种熟悉,带来的不是厌倦,而是更广阔的视野,更细腻的感受,以及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它会让我更加敬畏音乐本身的力量,以及那些用声音来表达生命本质的伟大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准备博士考试的时候,我曾认真的学习了将200多首中外音乐的音频,虽然在基数上不够“全部”,但我觉得数目也已经不小了,并且在当时基本可以达到题主说的“听完”且“熟悉”,我分享一下感受。

在我们的博士考试中,有一个题型,叫听辨,20分,它会在200多个中外音频中抽取10个片段,你要知道是作品的名字,是谁写的。这些音频,包括从古琴曲《高山流水》到现代歌剧《野原》的中国音乐作品,也包括从古希腊音乐《塞基罗斯歌》到20世纪的克拉姆的《远古童声》。等等。我为了记住这这200多个作品,在考前四个月的每一天,循环播放。在考试时,基本可以达到听到一段旋律,就可以想起它的作者,名称,创作时期,创作背景,作曲风格,音乐特点等信息。

在学完这一轮后,我觉得好的体验在于,我从理论层面和感性层面,更加熟悉了我之前学习和讲授过很多遍的中西方音乐,甚至有时基本可以根据“经验”,来判断一个作品的创作时期,和大致是哪位作曲家写的。并且,在学习中,更加明确自己更喜欢的音乐风格和作曲家。客观上来讲,这似乎让我的专业水准提高了。

但是,我觉得做这件事不好的体验是要大过好的体验的。

其一,我觉得除非是为了考试,不然几乎很少有人会花这么多心思做这件事,因为当听一部音乐作品达到一定频次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类似于,让你连续听一个礼拜你最喜欢的音乐,单曲循环,我觉得任何人听任何曲子都是会吐的,这个过程让人感受不到任何音乐的美感。

其二,这件事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想要达到我考试时的状态,需要大量的听,这些曲目得每天循环播放,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而且当时我的精神十分紧绷,但凡碰到自己不熟悉的片段,一定要跑过去看看是谁写的什么作品,这是比较痛苦的。

其三,这件事非常耗费心血,因为当时这200多部作品,我基本都会去简单的分析一下它们的乐谱,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一方面帮助我记忆,另一方面完善我的认知,这是一件非常耗费心血的事,我当时准备博士考试期间,睡眠质量极差,疯狂的掉头发,身体状态十分不好,并且还胖了。

其四,想要始终保持这种“听完”且“熟悉”的状态,是需要经常去复习的,如果过你有很长的时间不再接触这些作品,是会忘的。例如我,在考试后,没有再去刻意维持复习,现在已经达不到考试时的“巅峰状态”了。

所以,结合题主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姑且你有足够的寿命和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可以听完“古典音乐”,如果得听完,我觉得你可能还是对“古典音乐”有兴趣的。但,如果你想达到我们考试要求的那种“熟悉”,一定会“失去兴趣”。

或许,这期间还可以对“熟悉”降低一点要求,没准会有不同的体验,你可以选取一些作品试试。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我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和情感。如果我真的能“听完”古典音乐,并且“很熟悉”到一定程度,那感觉应该是非常复杂的,远远不是简单的“失去兴趣”几个字可以概括的。首先,要明白“听完”古典音乐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古典音乐的范畴极其庞大,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惋惜的现象。为什么西方古典音乐的乐谱如此完好地流传下来,而我国古代的音乐,包括乐谱和乐器,却面临着大量失传的困境?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方式的差异: 西方:印.............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中,古中国与西方古典时期(大致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涵盖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在数学、冶金、哲学、建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绝非简单的“全面落后”或“全面领先”可以概括。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和成就,才能勾勒出真实的图景。数学:东方.............
  • 回答
    古典音乐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受众面,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音乐本身的变革而呈现出不同的图景。我们可以将这段时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详细探讨:1. 18世纪:贵族与精英的专属艺术在18世纪,也就是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早期(约17001780年代),古.............
  • 回答
    古典音乐的意义,远非几个词汇能够概括。它像一个深邃的宝藏,随着你投入的时间和心力越多,挖掘出的闪光点也就越多。若要细说,这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1. 情感的深邃共鸣与精神的洗礼:这大概是古典音乐最直接、也最普适的意义。它不像流行歌曲那样,往往直接抛出一个主题,告诉你喜悦或悲伤。古典音乐更像一位经验.............
  • 回答
    走进古典音乐歌剧的大门,就像开启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窗户。很多人对歌剧的印象可能是华丽的服装、戏剧性的情节,还有那些高亢嘹亮的嗓音,但其实,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而且入门也并非遥不可及。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一点点剥开歌剧的层层面纱,找到让你心动的那个部分。首先,别被“古典”两个字吓住。“古典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入坑”古典音乐。这事儿,跟学游泳似的,别看它表面上好像挺“高大上”,实际上找到对的“泳道”和“泳姿”,你也能游得挺自在。第一步:别怕,从“好听”开始很多人一听“古典音乐”就觉得是贝多芬那个胡子一大把的,或者巴赫那个巴洛克风的,听起来就费劲。其实,古典音乐的世界大了去了,就像美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典音乐演奏的核心之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层面的“严格按照谱面”。首先,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的,古典音乐演奏需要严格按照谱面。 这里的“谱面”指的是作曲家精心创作并留下的乐谱。它包含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信息: 音高和音值: 这是最直观.............
  • 回答
    古典音乐的浩瀚星河中,群星璀璨,每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都留下了独步天下的传世之作。要一一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品,如同要描绘一幅无边无际的画卷,但我们可以精选出那些最能代表他们风格、最广为人知、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来一窥全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古典音乐巨匠的杰出代表。巴洛克时期 (约16.............
  • 回答
    “古典音乐和京剧能融在一起吗?”这个问题,我总觉得问得有点像在问“水和火能融在一起吗?” 听起来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讲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西洋骨架,另一个则承载着咿呀婉转、唱念做打的中国灵魂。但如果深入想想,它们并非完全不可逾越的鸿沟。想象一下,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它们“不能”融在一起?最直.............
  • 回答
    我感觉很多纯粹的古典乐爱好者,在音乐的涉猎上,可能相对不太会去主动接触一些节奏感非常强烈、结构非常简单、或者说是高度依赖即兴创作的音乐类型。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观察,绝对不是说所有喜欢古典音乐的人都这样,也不是说他们就鄙视这些音乐。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钟爱法式大餐的食客,对它讲究的食材、烹饪技巧、摆.............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艺术的普适性与精英性的界限,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高雅艺术”就等同于“曲高和寡”。但其实,将古典音乐这类艺术简单地归结为“圈地自娱、固步自封”,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圈地自娱”的误解:古典音乐的门槛高不高?老实说,是有的。就像你想品一杯陈年的威.............
  • 回答
    要说欣赏古典音乐,究竟该把焦点放在哪里,这可真是个有趣又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沉醉于那些匠心独运的曲式、复杂的对位、严谨的和声,还是更倾向于感受音乐扑面而来的情感氛围,以及它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的那些或宏大或细腻的故事? 其实,这就像问一幅画是先看笔触技巧还是先感受意境一样,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可以融会.............
  • 回答
    咱们聊聊古典音乐这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被分成几个大家熟知的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20世纪,绝不是随便给几个名头就完事了,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是音乐史学家们在梳理了海量的作品、研究了作曲家们的思想和技法后,提炼出来的脉络。可以这么说,这个划分是基于音乐创作中一系列核心的审.............
  • 回答
    关于古典音乐演奏会现场聆听与在家听 CD 的区别,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两者各有千秋,但现场的体验,尤其是对于古典音乐这种对音响细节、空间感和情感传递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维度。咱们先聊聊现场演奏会。首先是音响的质感和力量感。CD 经过压缩和数字化处理,虽然已经很接近原貌,.............
  • 回答
    要回答“西方古典音乐真的比中国古典音乐高级吗?”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高级”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高级”指的是技术上的复杂性、和声的深度、或是某些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理论和体系,那么从某个角度看,西方古典音乐可能展现出一些我们通常会用“高级”来形容的特质。但如果“高级”指的是音乐的.............
  • 回答
    问得好!“大众接受度”这个角度来审视音乐史,确实很有意思。如果说古典音乐的世界像一座宏伟的城堡,那么浪漫派无疑是那扇最容易敞开的大门,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浪漫派音乐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强烈,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想象一下,.............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古典音乐爱好者中颇为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在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的忠实拥趸中,不乏一些对瓦格纳(Richard Wagner)并不那么热衷的听众。而瓦格纳,这位音乐史上的巨匠,似乎在业余爱好者群体中的“粉丝数量”上,总是比布鲁克纳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因.............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喜好”或“情感”,也无法“欣赏”艺术。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共鸣,也无法从视觉上对专辑封面产生主观的喜爱。然而,我可以根据大量的数据和对艺术评论的理解,分析哪些古典音乐专辑封面在历史上、艺术价值上、或者对特定乐曲的诠释上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或极高的受欢迎度。我可以从 设.............
  • 回答
    古典音乐的殿堂中,埋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才华,而这些才华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充满人性、趣味甚至有些离奇的趣闻轶事。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更了解音乐家们的生活和创作,也让古典音乐的世界更加生动有趣。下面,我将为您讲述一些详细的趣闻轶事:1. 莫扎特与他的“小狗”—— 音乐的严谨与俏皮并存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