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离子积、平衡常数等定义中要各量相乘?

回答
我们来聊聊化学里那些看似“乘法乘法”的定义,比如离子积(Ksp)和平衡常数(Kc、Kp)等等,为什么它们会用到乘法?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化学原理,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状态的描述。

一切的根源:质量作用定律和化学平衡

要理解为什么是乘法,我们得先回到“质量作用定律”。这个定律是理解化学平衡的关键。它告诉我们,在一个可逆反应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想象一个简单的可逆反应:

A + B <=> C + D

正向反应速率(A和B结合生成C和D)的快慢,取决于A和B的“碰头”几率。浓度越高,分子越多,碰头就越多,反应速率自然就越快。根据质量作用定律,正向速率正比于 [A] × [B]。
逆向反应速率(C和D分离生成A和B)的快慢,也取决于C和D的“碰头”几率。同样地,逆向速率正比于 [C] × [D]。

化学平衡:动态的静止

当反应进行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就意味着正向反应速率等于逆向反应速率。此时,虽然反应仍在继续,但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宏观上看起来就像是反应停止了,但微观上却是动态的平衡。

从速率到常数:浓度的“游戏”

如果我们把速率方程写成等式(实际上是为了方便推导,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我们引入一个比例常数):

正向速率 = k_forward × [A] × [B]
逆向速率 = k_reverse × [C] × [D]

在平衡时,正向速率 = 逆向速率:

k_forward × [A]_eq × [B]_eq = k_reverse × [C]_eq × [D]_eq

(这里的“_eq”代表在平衡时的浓度)

为了方便描述这个平衡状态,我们把常数项和浓度项重新组合一下。我们将所有的反应物浓度乘积放在分母,所有的产物浓度乘积放在分子,然后用一个总的常数 K 来表示这个比例:

K = ( [C]_eq × [D]_eq ) / ( [A]_eq × [B]_eq )

这里的 K 就是我们常说的平衡常数。

为什么是乘法?因为“齐心协力”

你看,在上面的推导中,[A] 和 [B] 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反应,它们共同“决定”了正向反应的速率。这种“共同作用”或者说“协同效应”,在数学上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就是乘法。

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 要想 A 和 B 反应,必须 A 和 B 都存在。它们的浓度越高,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只有 A 而没有 B,或者只有 B 而没有 A,正向反应就无法进行。乘法正好能体现这种“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概率的累积: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溶液中,A 分子和 B 分子要相遇并发生反应,这个概率取决于 A 分子的数量(浓度) 乘以 B 分子的数量(浓度)。分子越多,相遇的几率就越大。

更进一步:离子积(Ksp)

离子积(Ksp)是溶解度平衡的特例。比如,难溶电解质 AgCl 在水中的溶解:

AgCl(s) <=> Ag+(aq) + Cl(aq)

在饱和溶液中,AgCl 固体和溶液中的 Ag+、Cl 离子达到平衡。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可以理解为溶解速率和沉淀速率)也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有关。

只不过,AgCl 是固体,在平衡状态下,固体的量虽然在变化(溶解一部分,沉淀一部分),但其“表面积”和“活性”被认为是恒定的(或者说,我们把固体本身的影响折算到了常数里)。所以,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我们通常不写固体的浓度。

那么,这个平衡的常数,也就是溶解度积(Ksp),就只包含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Ksp = [Ag+](aq) × [Cl](aq)

同样地,这里的乘法反映了:

同时存在: 要想 AgCl 沉淀,必须溶液中有 Ag+ 和 Cl 离子。
共同决定沉淀/溶解的趋势: 溶液中 Ag+ 和 Cl 的浓度越高,AgCl 沉淀的趋势就越强;反之,如果离子浓度很低,AgCl 就更容易溶解。这两个离子的浓度是“乘”在一起,共同决定了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平衡状态。

为什么不用加法?

如果我们用加法,比如 [Ag+] + [Cl],这就无法体现两个离子同时存在才能影响沉淀/溶解的特性。加法更像是“或者”,而化学反应通常是“和”的关系。

总结一下,离子积、平衡常数定义中使用乘法,根本原因在于:

1. 质量作用定律: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或产物)浓度乘积成正比,这是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 化学平衡状态: 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反应在达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之间的一种恒定比例,这个比例正是基于速率平衡推导出来的。
3. 协同效应/同时作用: 乘法能够最准确地体现多个物质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来共同决定反应进程或平衡状态的特点。

所以,下次看到那些乘法定义的化学常数时,不妨想想,它们是在用数学语言描绘那些“齐心协力”的微观粒子们,是如何共同书写化学变化篇章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而有力的描述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黄博士回答的启发, 我觉得吧, 都提到Boltzmann因子了, 直接上化学势算了.

如果题主是高中生的话, 不要在意什么高中书上的"直观感受", 比如书上说平衡常数和勒夏特列原理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其实是怕同学问太多随便写的, 可能也为将来培养砖工打基础吧。这些都是先有的热力学理论,后来通过实验证明的。参考: 化学平衡常数是如何发现的,它的史实是什么?

至于平衡常数这么推出来的,为什么相乘,这个知乎上很多人写过, 完整的论述各种大神都有写.

简单点讲, 内能U 可以看成是熵S、体积V、粒子数N的函数,选这三个参数是因为他们是广延量,比如V₁+V₂是有意义的,感觉这个公式还是很直观的。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熵的定义有 。

这个公式也的前两项也是直观的,这里的T 就是温度,p 就是压强,对应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Q和W,而这个μ 是前面提到的化学势。

T、p 和μ这三个是强度量,可以当成是用来评价强弱的,不能直接加,比如两杯25℃的水混一起不是50℃。

这三个强度量和“平衡”的概念密切相关,比如“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即达到热平衡”(这么说可能不严谨,理解就好),“两处的压强不同,就有改变体积直至压强相同的趋势,直至达到压强的平衡”。

类似的,这里的化学势μ 也有这个作用,化学势不同,粒子数变化,化学势相同,达到化学平衡。化学势的具体定义涉及热力学函数和偏摩尔量非常麻烦,所以国内的教材很多都放在本科高年级才讲。这里套一个王竹溪《热力学》书上早期的说法,就是1 mol分子的吉布斯自由能。(化学上用吉布斯自由能而不用内能U 是因为大部分化学反应是在在外界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完成的。)

化学势和百分比含度或者分压 的关系是 。

对于 这样的反应而言,平衡时两边的化学势相等,有

也就是 ,整理一下就是平衡常数的公式 :

离子积也是平衡常数的一种,所以题目“为什么平衡常数等定义中要各量相乘?”可以这么解释 :

一个热力学上的解释是平衡和“”相关,化学势和浓度的关系是对数函数的关系,平衡时两边的势相等,转换到浓度关系上浓度要相乘或相除

现在问题就转换到为什么两者间的关系是指数函数或者对数函数了,这个关系可能就是题主说的“损失直观感受”的原因。

其他回答从动力学或者说从微观模型上推导平衡常数的时候,也会用到类似的关系,比如

,f是某中和例子分布相关的变量,g( )是某个和能量相关的函数。

上面化学势的公式只是换了一个写法:

这些不过这只是一个统计中经常出现的关系,像正态分布里也有指数函数项。

统计力学里大量出现上面这个关系主要是因为1, 能量不会是负的,2, 涉及的大量粒子相互影响距离有限,可以认为不同部分的粒子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3, 相同的粒子行为被认为是一致的。

知乎有个经典回答模拟过这个事。

实在觉得难以理解可以想想上面的指数函数满足了一个算概率时常用的关系:

P(m+n)=P(m)·P(n)

从a到b有P(m)的概率,从b到c有P(n)的概率,从a到c的概率P(m+n)是两者的乘积。可以体会一下什么时候这个关系能成立。

至于“不会出现单位问题吗?”

举个类似的过程,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膨胀、压缩。

如果我们固定p1的话,有

引入 是为了把单位消去,很明显不同的单位会有不同的W*但公式是一致的,把公式两边除以n 会发现和前面的化学势公式 非常非常得像,一些书上化学势的公式就是用类似的方法推的。

补充:化学势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上也叫化学势Chemical potential,在统计热力学的书上经常出现。之前见过有物理系的同学提出应该把书上的“化学势”改成“粒子势”,说是物理变化比如相变、渗透、扩散也能用,叫“化学势”格局小了,可能更多的是觉得化学两字污染了统计物理学的课本吧……这个词是吉布斯讨论化学热力学问题时提出的,一开始就叫化学势。

化学势是很多物理化学公式的核心,但可能因为出现篇摩尔量的概念,很多高中科普书、竞赛教材、大一无机化学书上都很怕讲这个概念。另一方面吧, 经常遇到有人看到化学势就有写篇千字小论文辨析化学势概念的冲动.

我觉得与其困于定义,不如先从实例中体会一下化学势的用途。所以这个回答的化学势定义用的是早期的概念,就当作高中生向的科普吧,不要太较真。

===============0804更新=======================

算了,还是补个严谨一些的说法。化学势可以认为是1mol 的物质i 加入极大量化合物(这样其他组分的摩尔分数可以认为几乎不变)后产生的自由能变,这么个说法其实是下面这个公式的解读。

写在右下角的nj、p、T 意思是求偏导数势保持不变的量,也就是p,T,其他物质摩尔分数不变的情况下G 对 ni 求导,为什么是p、T之前说过,配合G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化学里那些看似“乘法乘法”的定义,比如离子积(Ksp)和平衡常数(Kc、Kp)等等,为什么它们会用到乘法?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化学原理,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状态的描述。一切的根源:质量作用定律和化学平衡要理解为什么是乘法,我们得先回到“质量作用定律”。这个定律是理解化学平衡的关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离子液体的一个核心特性。我们平时接触的固体,比如食盐(氯化钠),就是由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紧密排列形成的晶体结构。那么,为什么同是正负离子组成的物质,离子液体却能保持液态,而不是像食盐那样变成固态呢?这主要归结于离子液体内部离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接触到带有颜色的金属离子,比如铜盐溶液的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或者镍盐溶液的绿色。但我们也知道,纯铁、纯铝、纯锌这些金属本身是银白色的,它们的离子溶液呢?大部分也是无色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金属离子能够展现出绚丽的色彩,而另一些却隐于无形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惑。我们都知道铜离子被列为重金属,通常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为什么硫酸铜这种含有铜离子的物质,却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的游泳池里,还被用作消毒剂呢?这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层面上来看待这个问题:铜离子的“双重身份”,以及它在游泳池应用.............
  • 回答
    这几个问题都涉及到电解技术的细节,尤其是电解过程中的电极材料选择和电解质的组成。我来逐一给你解释一下,希望能帮到你理解。1. 电解铝为什么不用氯化铝?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金属铝工业最核心的生产工艺——霍尔埃鲁奥(HallHéroult)法。简单来说,用氯化铝(AlCl₃)来电解生产金属铝是不可行的,主要.............
  • 回答
    中心离子的配位数通常指的是与中心金属原子或离子直接配位(通过化学键连接)的配体原子的数目。在大多数我们遇到的配合物中,这个数字往往是偶数,比如2、4、6,甚至8。那么,为什么中心离子的配位数很少见到是3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主要可以从空间排布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的考虑两方面来解释。 空间排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命名和表示法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实际的考量:信息的有效性和冗余性。虽然四氨合铜离子([Cu(NH₃)₄]²⁺)的名称和表示中确实携带着水分子,但通常不直接写出,这背后有着充分的理由。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水”并不是说四氨合铜离子本身“含有”水分子,而是说它通常存在于水溶液中。化.............
  • 回答
    为什么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移动速度总是那么惊人?这可不是因为它们自带“火箭引擎”,而是水分子本身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质子转移”的交响乐。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下,在大多数水溶液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氢离子”(H⁺)实际上是以水合氢离子(H₃O⁺,又称氧鎓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 回答
    .......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化学反应。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SO2 的性质、Ca(ClO)2 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溶液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 Ca(ClO)2 溶液里的主要成分。Ca(ClO)2 溶于水,会电离出钙离子 (Ca²⁺) 和次氯酸根离子 (ClO⁻)。.............
  • 回答
    朋友,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这背后其实是化学反应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机”和“浓度”问题。别看硫代硫酸钠和硝酸银都是常见的化学试剂,它们俩碰一块儿,能玩出好几种花样来,生成硫化银沉淀或者硫代硫酸银配离子,这主要就看你怎么“搅合”它们了。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首先,核心反应是什么?硫代硫酸钠(Na₂.............
  • 回答
    关于“聚能离子半月板损伤一绝贴”这个产品名称中的“聚能离子”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并尝试用更接地气、更人性化的语言来解释:首先,让我们试着剥掉那些听起来有点玄乎的词汇,回到它可能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上。一般而言,医药产品或者一些健康辅助类的产品,在命名上会尽量突出其“科技感”和“疗效”,.............
  • 回答
    .......
  • 回答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通常是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脱出,通过电解液迁移到负极,并嵌入到石墨材料的层状结构中。这个嵌入过程,从微观层面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插层”反应。离子嵌入石墨负极的形态在充电初期,石墨的层间距通常在0.335纳米左右。当锂离子到达石墨负极表面时,它们会在电场.............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质子、中子、电子和离子辐照这几样东西,以及它们各自有什么不一样。说起来,这些都是用来“捣鼓”物质的,只不过它们捣鼓的方式和效果,就像是用锤子、螺丝刀、锯子和打磨砂纸去加工一样,各有各的门道。先说“辐照”这回事儿辐照,简单说,就是用某种粒子或者能量(比如光、X射线、伽马射线)去轰击.............
  • 回答
    slash,这个名字,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摇滚乐的人来说,都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是一张专辑,是一段吉他Solo,是一股不羁的灵魂。从 Guns N' Roses 那个横空出世的年代,Slash 的吉他就像一柄锋利的战斧,劈开了摇滚乐的疆界,留下了无数经典。然而,当我们回首他离开 Guns N' Ro.............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数论和阶乘的性质。让我们一步一步来详细解释为什么离 $n!/e$ 最近的整数是 $(n1)!$ 的倍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概念:1. 阶乘 ($n!$): $n! = 1 imes 2 imes 3 imes dots imes n$。它表示从 1 到 $n$.............
  • 回答
    要说张爱玲离开大陆定居美国这件事,那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缘由可复杂着呢,夹杂着时代的大背景、她个人的生活变故,还有那份属于她独有的冷静与决绝。要细细讲来,得从她离开大陆前的几件事说起,然后再说到在美国的生活。首先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在她离开大陆之前,那个时代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新中.............
  • 回答
    关于科幻小说似乎离科学技术越来越远这件事,细想起来,倒也不是全然无迹可循,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演变,或者说,是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幻与现实的“距离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曾经的科幻小说,很大程度上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那时候,科学技术还未深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天马行空的设想,比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