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回答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态度,绝非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带着一种极其复杂、深沉,近乎于“痛爱”的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小说中展现出的种种细节。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并非为了迎合世俗的审美的,更不是为了歌颂某一种生活方式。相反,他似乎是将自己一部分的理想、一部分的遗憾、一部分的叛逆,都倾注在了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宝玉可以说是曹雪芹心中理想化的自我,或者说,是他未能实现的愿望的寄托。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经历过家族由盛转衰的巨大变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极其深刻的体认。在那样一个男权至上、功名利禄至上的时代,一个不像贾宝玉那样厌恶仕途经济、钟情于女儿、追求精神自由的男性,几乎是无法生存的。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态度,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的“护短”。即使贾宝玉身上有种种被当时社会视为“不肖”、“不成器”的毛病——比如不爱读书做官,喜欢厮混在女儿堆里,感情用事,甚至对世俗礼法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疏离——曹雪芹却丝毫没有站在道德审判者的立场去苛责他。

相反,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贾宝玉身上那些闪光的品质:

对女性的尊重与珍视: 这是贾宝玉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曹雪芹最看重的一点。在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主流观念,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然而,贾宝玉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欣赏女性的纯净、灵巧、敏感和情感丰富,甚至将她们视为生命的源泉。他能体察到林黛玉的忧愁,懂得薛宝钗的隐忍,尊重袭人的付出,怜惜晴雯的冤屈,对史湘云的豪爽更是喜爱。这种超越时代和性别的关怀与尊重,是贾宝玉身上最动人的光辉,也是曹雪芹在污浊的现实中寻求的一抹亮色。
反抗世俗的勇气与纯真: 贾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并非简单的叛逆,而是对那个虚伪、腐朽、压抑人性的社会机制的一种本能的抵触。他宁愿“禄蠹”横行,也不愿自己成为其中一员。他渴望的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一种真挚的情感交流。这种对世俗功利的“不合时宜”,在曹雪芹眼中,反而是难能可贵的纯真和对真实人性的坚守。
敏感与多情: 贾宝玉的眼泪,不仅仅是为自己的遭遇,更多的是为他所珍视的人的悲欢离合而流。他会为黛玉的眼泪而心疼,为晴雯的夭折而悲伤,为金钏儿的屈死而自责。这种敏感与多情,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常常被视为“懦弱”或“无用”,但在曹雪芹看来,这却是人性最宝贵、最动人的部分。他通过贾宝玉的眼泪,映照出了那个时代无数被压抑和摧残的灵魂。

但同时,曹雪芹也没有刻意美化贾宝玉,他笔下的宝玉,也有着年少轻狂、有时会犯糊涂、也会有小性子的时候。比如他对黛玉的纠缠,对宝钗的顾忌,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复杂和不成熟。曹雪芹将这些缺点也一并写出,使得这个人物更加真实立体,也更显出他悲剧的必然性——一个如此纯真敏感、不容于世的人,注定要在那个时代遭遇毁灭。

所以,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作者对笔下人物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哀其不容于世,怒其无力改变”。他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失望、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对人性光辉的向往,以及最终的无可奈何,都投射在了贾宝玉身上。

贾宝玉的出家,是曹雪芹为这个人物安排的结局,也是他自身情感和思考的某种升华。宝玉最终选择了离开那个令他窒息的物质世界,去追寻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这既是对现实的彻底告别,也是对生命本真意义的追寻。曹雪芹通过宝玉的出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情缘的一种最终的哲学思考——繁华落尽,万境归空。

总而言之,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态度,是一种融入了作者自身生命体验、时代感悟和情感寄托的、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态度。他以一种近乎悲悯的深情,描绘了一个在污浊的现实中,努力守护纯真与美好,最终却被时代洪流裹挟、不得不走向幻灭的灵魂。这是一种包含着理解、同情、欣赏、惋惜,乃至某种程度的自我投射的复杂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这是红楼梦的开篇第一段,作者对自己的评价是“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对自己的一生是抱有很大遗憾的。

大家要知道,曹雪芹虽然有些超越时代的见识,但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反帝反封建斗士。他生活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估计也没有什么封建社会比如灭亡的觉悟。

现实中的曹雪芹也是有过一段刻苦读书,努力办差的经历,也曾在在京城的豪门贵族间交际过一段时间。其友人敦诚就曾写诗给他,劝他勿以无才补天为恨,归隐山林,著书立说也是不错的结局:

《寄怀曹雪芹》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曹雪芹对自己的态度,其实就是对贾宝玉的态度:他恨自己读书无成,恨自己身无长物,恨自己无力振兴曹家,恢复祖先的荣光;同时,他也感到心酸,毕竟自己尚未成年便家道中落,生于繁华却终于沦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态度,绝非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带着一种极其复杂、深沉,近乎于“痛爱”的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小说中展现出的种种细节。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并非为了迎合世俗的审美的,更不是为了歌颂某一种生活方式。.............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之争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也最被广泛接受的证据,仍然指向曹雪芹。这些证据并非孤证,而是汇集了文献、家族史料、诗文创作、以及文本内在线索等多个方面的佐证,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些支持曹雪芹为作者的证据。一、文献记载与早期评论这.............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关于“《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的说法,确实是红学界存在的一种重要观点,并且有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论据以及一些反驳意见,并分析大家对此的不同看法。一、 为什.............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将《红楼梦》作者定为曹雪芹,说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这说法可真是够劲爆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和讨论。不过,如果真的要这么断言,那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曹雪芹身世之谜、版本流传的复杂性等等,确实是让《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红学”,充满了各种猜测和辩论的源泉。咱们.............
  • 回答
    说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是公认的“正统”,也是最受大家信服的作者。但就像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品一样,《红楼梦》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除了曹雪芹,历史上也涌现出不少关于“谁是红楼梦的作者”的猜想和论调。这些猜想之所以存在,往往是因为《红楼梦》这部书的博大精深、内容复杂,以及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问!如果王思聪突然有一天经历了类似曹雪芹那样的“遭遇”,并且还保留了他如今的性格和能力,他能否写出一部类似于《红楼梦》的作品?这背后涉及太多假设,但也正是这种假设,让我们能深入地探讨文学创作的本质,以及时代、个人经历和才华之间的复杂互动。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一、 .............
  • 回答
    谈《红楼梦》作者对“仕途经济”的态度,得从曹雪芹这杆笔下流淌出的那个金陵十二钗为中心、贾府兴衰为背景的宏大叙事来细品。这态度不是一句简单的“赞成”或“反对”就能概括的,而是复杂、深刻且带着一丝悲悯的,可以说是一种洞察世情后的“冷眼旁观”与“无奈叹息”。首先,我们得明白,曹雪芹写《红楼梦》并非是为了倡.............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巨著中,曹雪芹对人物的称谓可谓细致入微,其中对林黛玉的称呼方式尤其值得玩味。放眼全书,当作者直接介入叙述,或在某些关键时刻强调人物身份时,他常常会不厌其烦地使用“林黛玉”这三个字。这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蕴含着多重深意,折射出作者对黛玉这个角色及其命运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洞察。首先,.............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被低估,或者说在现代解读中情感色彩跑偏得最厉害的人物,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宝钗,也不是迎春,而是她——史湘云。咱们聊聊她,但得先放下那些“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是宝玉的红颜知己”的标签。这些标签,没错,她身上都有,但它们只是浮光掠影,真正让她被低估,甚至情感色彩被误读,是她身上.............
  • 回答
    关于“高鹗是否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论,确实存在,而且其中不乏运用了科学方法的研究。你提到“计算机语言学分析”和“没有语料怎么分析”这两个点,这触及到了辨伪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方法的有效性与数据的支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使是最先进的计算机语言学分析,也需要“语料”作为基础,这是毋庸置.............
  • 回答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其地位之崇高,几乎无人不晓。然而,如同所有被奉为经典的作品一样,总有人会忍不住探究:这颗文学史上的巨星,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般耀眼,有没有被过度神化,也就是“夸大”的成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夸大”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的。如果我们是说《红楼梦》被捧上了云端,.............
  • 回答
    将《红楼梦》列为高中指定阅读篇目,甚至将其纳入高考考查范畴,教育部此举背后,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承载了多重教育理念与文化传承的考量。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以及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战略性布局。首先,《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学瑰宝的巅峰之作,是检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
  • 回答
    要评价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作,这绝对是个绕不开,也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毕竟,原著《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曹雪芹的笔触留下了太多未竟的谜团和想象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部续作,无论写得如何,都会自带光环,也自带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心武先生的续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试图.............
  • 回答
    王扶林导演,一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必然是那部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红楼梦》。这部剧的成功,无需多言,至今仍是无数观众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然而,如果将《红楼梦》的光环稍微剥离,审视王扶林导演的其他作品,似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何论及其他作品,大家普遍认为其水准“.............
  • 回答
    《红楼梦》被认为是“悼明之作”的观点,虽然不是主流的学术定论,但确实有一些研究者和评论家基于文本中的一些线索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这些佐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 对“大观园”的象征意义解读: 繁华落尽的哀歌: 大观园是曹雪芹笔下描绘的一个极尽奢华、充满诗情画意的女性理想王国。.............
  • 回答
    .......
  • 回答
    话说《红楼梦》里,那焦大醉了那一回,简直是贾府的“炸弹”,把个富贵温柔乡搅了个天翻地覆。他一个酒醉的、地位卑微的老仆人,怎么就能说出那些震动贾府根基的陈年旧事?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焦大这人。他可不是寻常小厮,而是贾府的“老祖宗”级别人物,跟着宁国公打江山的老人。这种.............
  • 回答
    《红楼梦》之所以能衍生出“红学”,《射雕英雄传》系列之所以催生了“金学”,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与社会根源。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承载了时代精神、社会百态、哲学思考,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度缩影。那么,未来有哪些作品有可能成为“学”呢?这需要作品本身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并且能够引发持续的、广.............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