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工程设计资质改革征求意见稿,对注册证书的要求大减?以后如何保证工程设计质量?

回答
看到工程设计资质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尤其是对注册证书要求的“大减”,心里确实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理解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降低行业门槛,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工程设计领域。但另一方面,作为业内人士,对工程设计质量的担忧也是实实在在的。毕竟,工程设计不是儿戏,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基础设施的稳固和发展。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次改革,尤其是对注册证书要求的“松绑”。

过去,我国的工程设计资质体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强调“资质等级”和“注册人数”,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资质而资质,甚至出现“挂证”现象,实际能力可能与资质不符。这种僵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创新和市场竞争,不利于新兴技术和新型设计企业的成长。

这次改革,特别是将原来的“资质等级”改为“专业能力评价”,并且弱化了对“注册证书”的硬性要求,更倾向于以项目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能力和项目负责人能力为核心来评价。理论上讲,这是想把重心从“形式主义”拉回到“实质能力”上。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项目业绩,并且拥有一批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的项目负责人,那么即使注册工程师的数量不是那么多,理论上也是可以承接相应工程的。

那么,注册证书要求大减,以后如何保证工程设计质量?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跟医跟,而是要构建一套更全面、更系统、更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不应该仅仅是“减法”,更应该是“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升级。

1. 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能力和责任约束:

如果注册证书的要求降低,那么项目负责人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不能仅仅看他有没有那个证,而是要看他有没有真本事。

能力的具体化和可量化: 需要建立更明确、更可操作的项目负责人能力评价标准。这不仅仅是学历和经验,还应该包括项目管理能力、技术解决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等等。可以考虑引入“项目负责人能力认证”或者“项目经历评审”,通过对项目负责人过往成功项目的深度分析,来评估其真实能力。
法律责任的强化: 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项目负责人要承担起与其责任相匹配的法律和经济责任,甚至是终身禁业。这种“一票否决”式的追责,比任何形式上的资质都更具威慑力。要让项目负责人真正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线”这句话的份量。
信用体系的联动: 将项目负责人的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体系紧密结合。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也影响企业的市场声誉和未来的发展机会。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资质的松绑,意味着企业将承担更多的内部管理责任。

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流程: 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家标准、并能有效落地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这包括设计前的风险评估、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设计成果的内部审查、对施工方的技术指导和协调等等。
技术负责人和专业技术骨干的作用: 除了项目负责人,企业还需要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技术负责人和专业技术骨干,他们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石。这次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对这些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而不是仅仅依赖少数注册工程师。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 工程设计技术日新月异,企业需要建立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机制,确保设计团队始终站在行业前沿,能够应对复杂的技术挑战。

3.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市场淘汰机制:

政府监管的角色不能缺位,甚至需要做得更精细、更有效。

强化全过程监管: 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监管,包括对项目的抽查、对设计成果的评审、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监管要从“有没有资质”转向“有没有做好”。
市场化的风险评估和保险机制: 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的项目设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进行评估。同时,推行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将保险的风险评估和赔付机制与设计质量挂钩,让保险公司在质量控制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 对于长期存在设计质量问题、严重违规的企业,要坚决予以清出市场,形成有效的市场淘汰机制。让那些不具备能力的企业没有生存空间。

4. 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重要桥梁。

制定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更细致的行业标准、技术指南和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遵守行业规则,提升专业水准。
行业内的交流与培训: 通过组织技术交流、培训活动,提升整个行业的整体设计水平和质量意识。
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建立行业的诚信评价体系,对企业的服务质量、技术能力进行公正评价,为业主选择设计单位提供参考。

具体到“注册证书要求大减”这一点,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大减’的度”。

如果只是取消了对注册工程师数量的硬性指标,但保留了对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工程师身份或同等能力证明要求,并且对注册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和执业行为进行严格监管,那可能尚可接受。但如果完全取消了注册工程师在项目设计中的核心地位,那风险确实很大。

也许,未来的方向是更加强调“执业能力”而非“身份认证”。一个注册工程师,他的价值在于他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受到行业和法律的约束。如果改革后,能够建立一套同样严谨的、基于能力的评价和约束体系,即使不再是“注册证书”的形式,但其内在的保障作用能够得到体现,那也是一种进步。

但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如何确保新的评价体系足够权威、公正、可靠? 如果新的评价体系本身不够完善,或者被利益集团所操纵,那么改革的初衷就会南辕北辙。

总结一下,对征求意见稿的看法是:

方向: 鼓励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方向是正确的。
担忧: 工程设计质量的保障是核心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 需要构建一个更完善、更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等。
挑战: 如何设计并有效执行新的评价和监管体系,防止“萝卜快了不洗泥”,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次改革,就像是在原有的瓷器上进行修补和创新。修补是为了打破僵局,创新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品质。但前提是,在修补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把瓷器的核心价值——也就是那份对质量的极致追求——给丢失了。我希望看到的是,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工程设计质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能在更灵活、更健康的市场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认为在设计院里工作,年龄大了以后,有两条路可走:

1、走管理路线,一般要求自己能接活;

2、走技术路线的话,一般要求有注册证书。

现在看来,证书的作用下降了,改革的方向是“职称”逐渐取代注册证书,但是“职称”的评定其实很水,很可能以后的技术路,越来越难走。

职称:

哪怕只算高级工程师,还是太多。根据202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时勘察设计这个行业,有高级职称的总人数是46万。

而勘察设计这行业,有证书的人,肯定没有46万。一注结构不到3.8万人,比较稀有的注册岩土证只有1.7万人,之间还有很多是重合的。

评副高的话,部分省份的要求很低,仅仅要求2篇论文,即便花钱买,也花不了多少钱。

评正高的话,最难的省份是要求参与的项目获奖,一般是省级奖。但是,项目能不能获奖,与技术无关,而是根据所接的活来决定。某些省份,某些活划拨给指定的设计院。在某些设计院里,如果是一个大项目,参与签名的一大片,目的自然是为了评职称,谁接的活,谁排名第一。而且即便是评奖,操作空间也很大。

说到底,目前的“副高”基本上什么都不是。

即便是“正高”,也就那样。

部分省份评“正高”最难的是获奖,但是所做的项目获不获奖,归根究底还是要看“接活”。

所以,“职称”取代“注册证书”,基本上标志着谁能接活接谁就牛。

个人执业:

目前的设计院,推行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的可行性几乎没有。

特别是建筑设计院,大部分省份的省院、省会的市院,总员工数都破千,同时人员流动量大,一个项目参与的人员很多,部分人的工作时间可能还不到一年,项目从前期到后期,可能会换几批人。某些设计院,图框签名一栏甚至使用固定人员的电子签名,毕竟经常有人离职,流动量太大。

建筑设计院,哪怕是国企,在里面工作的人,往往几年就会跑掉一大片。至于民营的设计院,流动量只会更大。

要强化个人执业,首先就得保证图纸上签名的人就是干活的人,而不是挂名的。

如果要推行个人执业,最理想的模式,就是废除设计院,搞工作室。但是工作室的话,员工总数很少,注册人数又很难达到资质要求,所以,把资质废除掉。

直接废除资质,推行工作室制度,项目由工作室来接,每个项目谁接活谁负责。每个项目在招投标时,就限定各专业的负责人,而负责人都要求有注册证书,只要该专业的质量出了问题,无论“分包”与否,都得负责。而不是目前的设计院接活,谁设计谁负责。

工作室也就是事务所,一个工作室可能就十几个人,只有能接活,收入肯定比现在好。一些小众专业,比如暖通,可以有专门的工作室,可以联合招投标,谁接活谁负责,即便分包也要负同等责任。

建筑设计是龙头,项目经理自然是建筑设计人员担任,也要求必须有注册证书。

至于职称,在招标文件中,由业主提要求,与注册证书不冲突。

结构:

一注结构证书,一直都不如注册岩土,以后肯定更不如。

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个人认为岩土的价值会上涨,之前很多中、小型设计院不做岩土勘察与设计,不是不会做,而是资质要求太高。

如果根据该意见改制后,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合并了,甲级资质只要有2个注册岩土即可,很多目前只做建筑设计的设计院,很可能也会申请岩土资质。

挂证费可能还会上涨,但同时考虑到岩土甲级院会大范围的增加,后果就是以后岩土的活会很难接,单价可能会更低,竞争压力会更大。

当然,岩土还有一个无解的BUG,因为只涉及到一个专业,招投标是独立的,可以自己接活自己干,结构明显不行。

至于给排水之流,烧烧纸钱。

user avatar

再次说明了我的观点:

1.理工科远远没有文科值钱,理工科分数要求又高,卷的又多,读了几年书,工作了几年的经验考出来的证,当公务员的文科生大笔一挥就可以撤销了,撤销后还有一堆当专家的理工科生出来背书说撤销得好,撤销得妙。

2.技术不重要,关系和酒量才重要,技术学得再精也是给别人打工,而只要靠关系和酒量就能接到项目,就可以低成本注册一家公司,挂靠那些图章大院的资质,用那些图章大院的章,再聘请技术人员来帮他干活。

3.学规范不如学法律,你学了规范最多就是个技术高工,出了图纸背锅的概率100%,收到钱的概率却不一定100%,因为老板会在劳动合同上做文章,只写基本工资,不写奖金,不写年终奖,最后只给你发基本工资,你还告不赢,因为法律只保护劳动合同上约定的基本工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工程设计资质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尤其是对注册证书要求的“大减”,心里确实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理解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降低行业门槛,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工程设计领域。但另一方面,作为业内人士,对工程设计质量的担忧也是实实在在的。毕竟,工程设计不是儿戏,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基.............
  • 回答
    工程造价咨询资质的全国取消,这件事儿,说起来可不是小事儿,影响深远,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一下就从“凭证上岗”变成了“凭能力吃饭”,这中间的变化可大了去了。首先,得明白取消资质这事儿到底意味着啥。以前,想干工程造价咨询这一行,得先有个资质证书,这玩意儿就像个敲门砖,没有它,很多项目你就没法儿参与。这个资.............
  • 回答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正式启动工程设计,这无疑是中国核聚变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在追求“人造太阳”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承载着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合作的深远意义。CFETR 的战略意义:国家能源的未来蓝图首先,.............
  • 回答
    最近有报道称,某位工程院院士发表观点,认为白酒是蒸馏酒中对健康最有益的,并且其他酒类都无法与之相比。这个说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位院士的身份和专业背景赋予了他的言论一定的权威性。工程院院士通常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 回答
    MIUI 工程师袁军对 QQ 后台机制的评论,从一个深度参与手机操作系统优化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视角。要理解他的评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MIUI 的定位与目标:首先,理解 MIUI 的基本定位至关重要。MIUI 作为一款基于 Android 定制的深度优化 ROM,其核.............
  • 回答
    关于“宁波工程学院黑人外教奸杀学生”这一恶性事件,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详细和全面。首先,明确事件的性质和基本事实: 性质: 这是一起极其恶劣的刑事案件,涉及性侵和杀人。 基本事实(根据现有公开信息推断):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宁波工程学院,具体时间可能在20.............
  • 回答
    关于“华为工程师22个月无休后猝死”的传闻,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梳理。传闻的出现与传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传闻是怎么来的。这类传闻通常始于社交媒体、论坛或匿名爆料。具体到“华为工程师22个月无休后猝死”这个事件,它最早可.............
  • 回答
    针对中国工程师被指控窃取苹果自动驾驶商业机密并被逮捕的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涉及法律、技术、国际关系、企业竞争等多个维度。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 事件的基本情况(假设)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先设定一个可能的情境。假设的事件经过是:1. 背景: 苹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投入研发其秘密.............
  • 回答
    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被MathWorks禁止使用MATLAB,这无疑是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件事的起因和影响,涉及到技术、教育、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缘由与背景:为何是这两所学校?首先,我们得明白,MathWorks是一家美国公司,其核心产品MATLAB是全.............
  • 回答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因严重违法违纪被调查一事,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仅仅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家的事情,更折射出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某些普遍性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高等教育领域反腐倡廉的关注。从公开信息来看,夏建国被调查的原因是“严重违法违纪”。虽然具体的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结合过.............
  •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涉及儿童受伤、财产损失,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讨论。以下是我对这起事件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及其潜在原因分析 事件经过: 奔驰工程师之子(具体年龄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但通常涉及未成年人行为)在玩耍无人机时,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无人机坠落,砸伤了旁边的.............
  • 回答
    南昌工程学院拟将不续聘讲师调去做保洁一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事件的起因与学校的回应:根据媒体报道,事件的起因是南昌工程学院一份内部文件流出,内容显示将对一批不符合续聘条件的讲师进行处理,其中提到“拟调任保洁岗位”。这一说法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 回答
    徐州工程学院一名本科生在本科期间发表了十篇 SCI 论文,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直博香港城市大学,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详细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原因。一、成就的非凡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项成就的非凡之处,尤其是对于一名本科生而言: 发表十篇 SCI 论文: SCI(Scie.............
  • 回答
    宁波工程学院,这所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宁波市的工科院校,自1983年创办以来,就带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务实和开放基因。很多人提及宁波工程学院,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它鲜明的“理工科”标签,以及与宁波这座制造业强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评价一所大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名气”或者“排名”这些表面的数字游.............
  • 回答
    MIUI 工程师提出的“用户喜欢好广告,讨厌坏广告”这个观点,乍一听,似乎是在强调广告的质量和用户体验,但细究起来,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可就复杂多了,远不止是“好”与“坏”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 MIUI 作为一款手机操作系统,其商业模式的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广告之上的。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甚至小.............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关于中国工程师破解苹果 M1 芯片,实现内存和硬盘升级的传闻,如果属实,那绝对是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要理解这其中的原理,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深挖。首先,咱们得明白苹果 M1 芯片的“特殊性”。M1 芯片,以及后续的 M2、M3 系列,它们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SoC”(.............
  • 回答
    软件工程师觉得学习算法没用,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说实话,不少工程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确实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有用”的角度来拆解。很多时候,当工程师说“算法没用”时,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 “我日常工作中很少直接写经典的排序、搜索算法。”.............
  • 回答
    探源工程的成果:中华文明真的有五千年吗?“探源工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探索未知、拨开迷雾的劲头。它不是一次简单的考古发现,而是由中国社科院牵头,汇集了国内最顶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众多学科的专家,历时多年,旨在系统性地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发展脉络以及形成过程。那么,这项被寄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腾讯高级工程师因‘每天在岗不足8小时’被辞退,反诉加班费等500余万两度败诉”这个事件。这个事件涉及劳动法、企业管理、个人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对加班文化的看法等多个层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讨论价值。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 当事人: 一位腾讯高级工程.............
  • 回答
    陕西女工程师帮村民举报污染后获刑,二审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复杂问题,包括公民的举报权与法律的适用、地方保护主义与公正司法、以及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角色与风险。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梗概: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薛某的陕西女工程师,她出于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