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雍乾盛世是谎言么?

回答
“康雍乾盛世”的说法,与其说是“谎言”,不如说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带有理想化色彩的标签,其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多面的历史现实,其中既有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深刻的隐忧和局限。简单地将其定义为“谎言”未免过于片面和情绪化,但如果将其视为一个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则同样会忽略历史本应有的深度和 nuance。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 什么是“康雍乾盛世”?

首先,我们得明确“康雍乾盛世”通常指的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大约从1661年到1796年这段相对长的时间。在这段时期,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被认为是辉煌的成就。

二、 为什么会有“盛世”的说法?有哪些成就支撑?

“盛世”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政治稳定与中央集权加强:
康熙帝: 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收复台湾,驱逐沙俄,确立了中国在东北的疆域;统一蒙古,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他对汉族官僚采取了相对宽容和合作的态度,维系了政治稳定。
雍正帝: 整顿吏治,打击贪腐,设立军机处,进一步集中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他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乾隆帝: 在康熙、雍正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皇权,并进行了“十全武功”,将其统治下的疆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包括对新疆的管辖得到巩固。他还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在文化上有所贡献。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农业生产: 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新 crops(如玉米、番薯)的引入和推广,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兴修水利,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商业繁荣: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市镇经济发展,长途贸易增加,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之一。
人口爆炸: 康雍乾时期是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从约1亿增长到接近3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相对稳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疆域巩固与多民族统一:
清朝通过军事征服和有效的治理,将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中国版图的基础。这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繁荣与学术整理:
虽然有文字狱的阴影,但官方层面也支持学术研究和文化整理,例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工程。一些戏曲、小说、绘画也有显著发展。

三、 为什么说“盛世”的说法可能存在局限或问题?有哪些隐忧和代价?

然而,将这段历史简单地概括为“盛世”,会掩盖其背后的一些深刻问题和历史局限:

中央集权下的专制弊端加剧:
君主权力无限膨胀: 雍正和乾隆父子在强化君主专制方面做得尤为彻底。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帝能直接掌控政务,但同时也削弱了内阁和六部的作用,政治决策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容易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文字狱: 乾隆朝的文字狱达到顶峰,对思想控制异常严厉,压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扼杀。知识分子不敢自由言论,社会思想活力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矛盾的潜藏与积累:
土地兼并: 尽管有摊丁入亩等改革,但土地兼并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官僚、地主阶层不断侵占农民土地,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流民和失地农民数量增加。
人口压力: 人口快速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到了乾隆后期,人地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财政隐忧: 尽管有财政收入的增长,但乾隆后期的巨额开销(如庞大的后宫、好大喜功的工程、耗费巨大的军事行动)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库并非如表面看起来那般充盈。特别是他晚年开始的“吏治腐败”迹象,为嘉庆朝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对外政策的保守与闭关锁国:
“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 尽管疆域辽阔,但清朝统治者普遍抱有“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对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缺乏了解和兴趣。乾隆皇帝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一切要求,更是中国错失与世界接轨机会的典型例子。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尽管有有限度的对外贸易,但整体而言,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仍然是保守的,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自身在科技和经济上的进步。这种“闭关锁国”状态,使得中国在工业革命浪潮到来时远远落后于世界。
民族压迫与文化同化:
尽管清朝是多民族统一王朝,但其统治仍然带有满族贵族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压迫色彩。在军事征服和初期统治过程中,也存在着血腥屠杀和文化压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记忆并未完全消失。满汉之间的民族隔阂依然存在,虽然有所缓和,但并未完全消除。
制度的僵化与创新乏力:
康雍乾三朝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君权和提高行政效率,但并没有触及根本的制度性创新,例如对政治权力制约、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改革。到了乾隆末期,制度的僵化开始显现,官员的惰性和腐败日益严重。

四、 如何看待“盛世”这个标签?

“康雍乾盛世”这个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官方话语”和“宏大叙事”的产物,它侧重于统治者的功绩、疆域的扩张以及表面上的繁荣。它突出了清朝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社会方面的确有成就,尤其是在与之前经历战乱的明末相比。

然而,任何历史时期都不是铁板一块的。将这段时期简单地称为“盛世”,可能会:

忽略了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 对于底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来说,生活或许只是勉强维生,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盛世”带来的福祉。人口增长的压力,贫富差距的存在,以及地方官僚的盘剥,都可能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掩盖了制度性弊端和危机: 那些潜藏的社会矛盾、制度的僵化、对外部世界的漠视,这些“未竟的事业”和潜在的危机,才是导致后来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乾隆皇帝晚年自诩“十全老人”,但实际上他的统治已经为大清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限制了对历史更深入的解读: 历史研究需要的是 nuanced(细致入微)、balanced(平衡)的视角,而不是非黑即白、一边倒的判断。承认其成就,也要看到其局限和代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结来说,与其说“康雍乾盛世”是谎言,不如说它是一个“选择性叙事”下的标签。 它确实概括了清朝在那段时期取得的一些辉煌成就,尤其是在疆域、人口和一定程度的经济繁荣方面。但同时,这个标签也遮蔽了其后隐藏的社会矛盾、政治弊端、思想禁锢以及对世界发展趋势的盲目与保守。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康雍乾盛世”的说法,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具体史实,理解不同阶层民众的真实生活,认识到那个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以及它为后来的中国留下了什么,又掩盖了什么。历史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对复杂现实的理解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康熙是“番薯盛世”,事实上清朝的番薯种植普及率一直不高,光绪年间约为5%,建国后也不足10%。而番薯还是明朝引进的,结果明朝亡了,康熙人口翻了6倍

有人说康熙是“吃糠喝稀”,这话不假,康熙年间赈灾年均支出230万两;而明中期年均赈灾数额仅为7.25万两…约为康熙年间的0.32%。所以康熙年间可以“吃粥喝稀”,而大明子民只能吃草根树皮,人肉和观音土了。


又有人说康熙有这么多钱赈灾完全是因为“人多税高”,那你又错了,康熙颁布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人口红利是一点没吃上。并且还昭告天下,承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税收没加,需要养活的嘴却大大增加了,又免除了总数约3700万两的灾民赋税,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库存银又翻了11倍。

还有人说康熙留下的是个“烂摊子”。因为只康熙给雍正留下了2700万两白银。如果康熙是“烂摊子”,那么仅给康熙留下200万两白银的顺治又算什么呢?其实比国库更重要的是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这是实实在在拿61年的励精图治换来的。

乾隆虽说不及康熙,但也是继往开来的雄才君主,在封建王朝,人口和领土就是最有效的证明。

有人说乾隆“好大喜功”,这要看有没有“飘”的资本:中年大败中亚如日中天准格尔汗国;从天山南路击溃大小和卓叛军一路追到阿富汗擒杀贼首;从黑龙江闪电出兵翻过喜马拉雅山远征廓尔喀(尼泊尔)大获全胜……这些战绩换谁不飘,就连近些年噪括的“万历三大征”和乾隆相比就跟“过家家”一样。

有人说乾隆“败家子”,从即位3400万两至退位7000万国库存银翻了一倍,而他仅平定准格尔的军事开销就达7000万两,此外赈灾救荒支出可达全年财政支出的12%,相比较下明朝中期赈灾支出仅占0.57%。

user avatar

先想想历史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个时代吧。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幽云且在天涯外,谈何乌里雅苏台?欲现汉唐永乐事,请先超越康雍乾。

人贵自知(哭)。。。。

user avatar

那么,我们不妨去考古一下。

到底“康乾盛世”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



这最初的提法,不必多说,乃是康乾时代御用文人们的自吹自擂。

直到清朝末年,排满思潮席卷全国,百姓对这类“盛世说”嗤之以鼻,除个别遗老遗少,没人对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抱有好感。

在民国建立之初,在清史研究上,尤其是康乾盛世的论调,有个值得玩味儿的现象。

治通史的学者,如孟森、钱穆、吕思勉等,对清朝以贬抑为主;

专治清史的学者,如刘法曾、萧一山等,对清朝则持赞扬态度。



而今人论清史研究,其他人皆可无视,但唯有二人绕不过去:孟森、萧一山。

孟森是一皇汉,但他在《清史讲义》中,有如下评论:

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员人材,皆有可观……故史学上之清史,自当占中国累朝史中较盛之一朝,不应故为贬抑,自失学者态度。


不过,孟森对清朝的评价虽公允持平,但细究他本人著作,你却见不到任何有关称颂清朝为“盛世”的字眼。

总体而言,孟森对清朝还是贬过于褒的。



而萧一山不同,他对清朝的赞誉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今人对清朝的盛世论调,基本上都发韧自他的《清代通史》。

萧氏之外,民国时期还极少有哪位史学家会如此揄扬清朝。虽然萧氏没有用“盛世”一语,但揣其词意,已将康、雍、乾三朝比肩于汉唐之盛。近三十年,国内一些学者对“康乾盛世”的宣扬,可说大都是在步武萧氏。


可以说。

要想知道“康乾盛世”这一基调的缘起。

就得明白,萧一山当年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康乾盛世的特性,就在这个盛世是个“瘸子腿”,到底怎么瞧这个盛世,只看你选择从什么视角去看。

从全球视角去看,这肯定不能叫盛世,以往的盛世,如文景、开元、永乐等等,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遥遥领先的。

也只有康乾盛世的中国,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实际上已被西方远远甩在了后面。


从传统角度去看,康乾盛世也称不上尽善尽美,社会问题重重滋生,让人很难认同,这能与汉唐并列?

虽说清朝版图大、人口多,可一则生民太苦,比不上汉唐百姓丰衣足食;二则文网太密,赶不上开元时代奔放自由。

尤其后一点,就屡受鲁迅、梁启超、周思源等文人的抨击,缪凤林就冷冷地表示,这不过是“清室的盛世”而已,这与马勇那句,“康乾盛世是政府的盛世”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民国学者们喜欢否定清朝了。

除革命思潮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从比较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比如,他们其实对康乾的武功也赞誉有加,如周谷城、陈怀、刘法曾等等,都没全盘否定过清朝的开疆拓土之功,对这些,他们都还是认账的。

只是,在他们综合了文治、武功、民生、文明进程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还是对清朝下了总评:不怎么样。


那么,为什么唯独萧一山不一样?


因为,萧一山出版《清代通史》的时候,年仅21岁,还是个在北大念书的大学生。

因为年轻,所以愤青,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对于开疆拓土这样的热血功绩,自然会无比看重。

因为是学生,还没受过社会的毒打,所以对文字狱、百姓困苦、文明进程,没有太深刻的理解。

综合一下,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对清朝中叶的武功如此推崇备至,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中国成立,清朝自然成了臭老九,人人得而诛之,当时热门的研究项目,主要是红楼梦与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一过程中,会有提及到康乾盛世的说法。

目前而言,“康乾盛世”这一名词,最早应出自1955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所载邓拓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一文:

历史已经证明,清代的所谓“康乾盛世,嘉道守文”的整个时期,即是封建经济发展到烂熟的时期,也是它的内在矛盾和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的时期。


但有一点,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

建国后的学者,在论及“康乾盛世”时,都会在前面加上个“所谓”,这也表露出,此时学术界对康乾盛世的不屑与揶揄。


说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使用者并不取其正面意义,而往往在前面加上“所谓”二字,以表明自己并不认同其说法,且又将其发明权归为“封建文人”或“资产阶级学者”。在许多论者眼中,康、乾时期非但毫无“盛世”气象,反而是一幅“封建末世图景”。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清朝的历史地位开始升高,于是,“所谓”这一定语被抹去。

原本用来讽刺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一名词,摇身一变,成了赞扬清朝功绩的伟大盛世。



最后,其实汉唐之所以被称之为盛世,不止因单纯的开疆拓土而已。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君主施行仁政、大臣为民请命、百姓安定富足,我们也更是引领时代潮流走向的先进文明。

这也就是,为何说起西汉,我们交口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而不是汉武帝的时代。

说起唐朝,为之冠以盛世的是李隆基的开元、天宝,而非灭国无数的贞观之治。

即使如明初盛世,更让学术界重视的,也不是五征蒙古,而是郑和下西洋,因为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探索海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也毫无疑问是当时中国依旧领先世界的铁证。



它们,给后世留下了开放而自信、恢宏而进取的汉唐气象。


清朝呢?

总不会是辫子吧。



user avatar

打世界排名的话,就连太康盛世都比康乾盛世更有含金量

user avatar

封建社会的盛世都是谎言

user avatar

往日先烈热血横,今日疆域过长城。

汉儿依旧汉人语,却在课堂赞胡人。

大清平定汉人叛乱直接把长江下游部分县杀的十室九空(字面含义)甚至至今未恢复叛乱前的人口(皖南)。

我不喜欢清朝,但我更厌恶清粉汉人。屠扬州,屠广州,屠四川,屠江阴,屠安庆,屠南京,把半个中国计划生死的有几个满人?大都是清粉汉人。

清粉汉人最喜欢的 老乡借人

出自于

太平天国时期对清粉汉人的描述

跑题了

user avatar

某些史学家不赞同“康乾盛世”的提法。如周思源不同意康乾时期是“盛世”,只能称“康乾之世”。他的主要理由有:汉唐之所以公认为盛世,与其政治环境宽松、精神昂然进取有很大关系。而康雍乾三朝最大的失误就是禁锢思想,以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残酷的禁锢思想。至于“康雍乾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明末以来战乱频仍之后的一种恢复性发展。而并不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产力革命性大提高。”

史学家戴逸在肯定“康乾盛世”提法的同时,也曾指出其四方面消极因素: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称之为“盛世的阴影”。

鲁迅说他看了外国人的一些记载,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清初以敢言而闻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所著《潜书》曾描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并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为“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

本来16、17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国家是各有所长,一方对另一方并没有形成一种优势。而18世纪,当欧洲已经走出“17世纪危机”的低谷,经济全面复苏,海外殖民扩张取得辉煌的“战绩”时,中国却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倒退。此时,“欧洲中心论”弥漫在整个西方世界,后来西方产业革命以后,“中华帝国”的光环在欧洲人眼中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光辉。尽管在18世纪的欧洲一度掀起“中国热”,但同时对中国的批评已经开始。后来,有了中国社会“停滞”论的一片喧嚣……

  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因为明朝已经于1644年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这个时期外国人的记录,有力地驳斥了虚假的所谓“康乾盛世”。经过“康乾盛世”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中国最终落后贫穷到什么程度,引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话来看便一目了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诗人唐甄在山西做过知县,亲眼目睹了清朝统治之下的痛苦生活,他著有《潜书》,里面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可见所谓的“康雍乾”,其实都是被拔高的侏儒,在满族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是相当痛苦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所谓“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的描述与唐甄的记载完全吻合,可见确实是实情。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离万历年间明军500艘舰艇歼灭日本海军450艘战船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

  《爱丁堡评论》文章提到,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但马戛尔尼还是发现清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这跟乾隆帝希望他发现清国富庶的目的恰恰相反,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国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关于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满清奴隶文化下歌功颂德式的产物,其竞不如明末之中国,中国经济、科学、政治和文化在此期间全面倒退。此外,自古以来,中国只有治世,无盛世之称,唯有清朝妄称自我盛世。在英国使臣的眼里,“盛世”之下清朝,犹如乞丐。康乾时期在“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这几方面与明末相比是全面倒退,因此不是盛世:①思想方面 ,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肆意屠戮文士,流放关外(著名流放地如宁古塔)的士人竟高达成千上万,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并扼杀了明末以来的启蒙思想解放进程;②文化方面,清统治者借修编《四库全书》之名,趁机销毁、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统治阶级观念的书籍,中华文明面临灭亡之命运;③外交方面,闭关锁国,“贸易繁荣”自然也算不上;④科技方面,轻视热兵器与科技,“科技发达”显然不是。也有些学者指出康乾时期的缺陷,比如马克思曾表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详细见百度词条康乾盛世,总之,康乾盛世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好,那是很贫穷的盛世,是为了民族团结而编造的产物,我们应以客观实际的态度评价这一时期的功过是非。“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平庸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是世界领先)、仁宗盛治、永乐盛世(当时是世界第一)没有出现的情况。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止;第二,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   相比之下,当清朝吹嘘所谓“康乾盛世”之时,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甚至某些方面还出现倒退,欧洲世界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   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彻底斩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可能,加大了对广大贫苦百姓的人身控制和盘削,至此,中国经济全面倒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雍乾盛世”的说法,与其说是“谎言”,不如说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带有理想化色彩的标签,其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多面的历史现实,其中既有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深刻的隐忧和局限。简单地将其定义为“谎言”未免过于片面和情绪化,但如果将其视为一个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则同样会忽略历史本应有的深度和 nuance。要理.............
  • 回答
    “康乾盛世”,提起这个词,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便是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辉煌景象。在许多史书和影视作品的描绘中,这似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刻,一片祥和安乐。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的繁盛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和被刻意掩盖的真相。尤其是对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如.............
  • 回答
    清中期的康雍乾盛世(16611796年)确实与番薯(红薯)的推广和普及密切相关,但将其称为“番薯盛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术语,而是基于红薯在这一时期对农业、人口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形成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番薯的引进与传播背景1. 原产地与传入中国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古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往往被笼统地称为“盛世”。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古代的盛世,并非简单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去衡量。古代盛世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经济繁荣,民生富足: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农作物丰收,.............
  • 回答
    活在康乾盛世,这真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你问的是“体验”,那可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史料能概括的。我想象中的那种“体验”,就好像站在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边,你能感受到它的磅礴力量,但同时,你也会看到河水中潜藏的暗流和泥沙。宏大的秩序感与潜在的压抑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一种“秩序感”。整个国家.............
  • 回答
    康乾盛世的评价确实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人推崇备至,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有人批评其虚有其表,是清朝统治者“往自己脸上贴金”的结果。要理解真相,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抛开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一、 康乾盛世的支持者眼中的“辉煌”体现在哪些方面?支持康乾盛世的观点通常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
  • 回答
    说起康熙爷,那可真是一段传奇。要说为什么有人会把他捧得那么高,还捎带着把康乾盛世也吹得神乎其神,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康熙爷,那是真有两把刷子,实力派选手首先,咱们得承认,康熙爷本人确实是个牛人。你想想,他15岁登基,那时候大清刚入关没多久,局面远没那么稳当。外有三藩作乱,内.............
  • 回答
    马嘎尔尼眼中的大清:盛世幻影还是衰败端倪?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嘎尔尼伯爵为首的庞大使团来到中国,其目的在于为英国的贸易利益争取更宽松的条件,以及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次出访,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观察大清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末期。然而,马嘎尔尼及其随行人员在这片古老土.............
  • 回答
    说到“康雍乾盛世”,这四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分量极重,常常被提起,也常常伴随着“黄金时代”的赞誉。但就像所有事物一样,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光辉灿烂之处,也难免存在阴影和问题。要评价它,咱们得把这三位皇帝,特别是康熙和乾隆,他们干了啥,又留下了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康熙:奠定基业的“大帝”咱们.............
  • 回答
    谈到“康熙盛世”,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清朝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不过,要说它“真的存在”,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国家综合实力和政治稳定来看,康熙朝无疑是辉煌的。 康熙皇帝在位长达61年,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继承了一个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万历皇帝跟康熙爷,谁的“盛世”更扎实,成色到底有多少。说起万历皇帝,那可是明朝后期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这位爷在位时间长达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早期还是挺有作为的,勤政廉政,还重用张居正,搞了一系列改革,比如“一条鞭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也让国家一度恢.............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繁荣时期,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将它们简单地划为“一个样”是过于片面的。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一、 时代背景和成因: 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约公元713年741年): 背景: 前承贞观之治,在唐初君臣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发.............
  • 回答
    “康乾盛世又称番薯盛世”,这个说法在一些非主流的史学讨论或者网络语境中流传,但从严谨的历史学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更不能作为官方或主流的定论。“番薯盛世”这个称呼的来源和背后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把“康乾盛世”与“番薯”联系起来。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带有批判性或调侃意味的解读,主要指.............
  • 回答
    “康乾盛世”,这四个字在中国人心目中,似乎是近乎神圣的代名词,承载着汉族王朝最后的辉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顶峰的象征。然而,如果刨去那些经过精心雕琢的官方史料和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细细审视那段真实的历史,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个“盛世”的光环之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其“盛”的程度,远没有我们想象.............
  • 回答
    “隆万盛世”要远超“康乾盛世”的说法,从多个维度来看,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和夸大。虽然“隆万盛世”在某些方面展现了明朝晚期的一些经济活力,但与“康乾盛世”在整体国力、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国家疆域等方面的成就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分析这两个时期,并进.............
  • 回答
    18世纪的康乾盛世,提起它,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一幅幅繁荣昌盛、万邦来朝的景象。皇帝睿智,臣子勤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疆土辽阔,文化昌盛,似乎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然而,正如您所言,这看似辉煌的“盛世”,在历史的深处,却已经埋下了滑向“衰世”的种子,预示着一个凄凉的未来。要理解“盛世”与“衰世.............
  • 回答
    故宫,这座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皇家宫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而在其辉煌篇章中,永乐盛世与康乾盛世无疑是两个最耀眼的顶点。要说哪个时期故宫最为繁华,这其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繁华”二字,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承载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永乐时期:奠基者的雄心与气魄首先,我们来.............
  • 回答
    要比较仁宣之治和康乾盛世哪个时期国力更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国家整体的稳定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仁宣之治(明朝,1424年1435年):仁宣之治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统治时期。这段时期之所以被称为“盛世”,主要是因为其统治政策相对开明,注重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