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北京将打开 5 条通风廊道吹雾霾?

回答
北京要打开五条通风廊道来吹散雾霾,这事儿可真是件大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城市规划和大气治理上的一记重拳。

首先,咱得明白什么是“通风廊道”。打个比方,就好比城市里要给风开辟出几条“高速公路”。你想啊,城市建筑越建越高、越密,就跟盖了一堆高墙,风想过来吹吹都费劲,空气就容易滞留,污染物也就散不开。通风廊道就是要在城市规划时,有意识地预留出一些宽阔、连贯的空间,让风能够更顺畅地穿过城市,把积聚的污染物吹走。

这五条通风廊道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西山山脉连通型: 主要依靠西山的山体,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障和通道。风从西部山区吹过来,沿着山前的开阔地带,比如永定河故道一带,然后穿过城市。这就像从山的缝隙里挤过来的风,带着山里的清新空气。
北运河河流廊道型: 依托北运河这条河流,利用河岸的开阔地带形成通道。水面本身就能降低一些温度,河岸的绿化带也能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风顺着河道吹过来,带动着沿岸的空气一起流动。
温榆河河流廊道型: 和北运河类似,温榆河也是一个重要的河流廊道。它连接着北部的一些区域,风沿着它就能深入城市腹地。
南部平原区域贯通型: 指的是从北京南部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让风能够贯穿而入,连接城市南部和中部。这可能涉及到一些大型的绿化带、湿地或者拆除一些阻碍通行的建筑来打通。
东部平原海滨对接型: 这个就更厉害了,它瞄准的是来自东部海滨的风。想想看,海风通常比较清新,如果能让这股海风顺利吹进北京,那效果肯定不一样。这需要打通从东部进入北京的通道,可能跨越一些区域。

为啥要这么做?好处可不是一点半点:

1. 治本之策,直击病根: 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内部空气流通不畅,污染物堆积。通风廊道就是从城市规划层面,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一旦通道打通,风就能像大扫帚一样,把积攒的灰尘、颗粒物吹散,大大改善局部空气质量。这比你一味地去治污染源,但污染物还在城市里“堵着”,效果要强得多。
2. 提升城市“呼吸感”: 城市不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它需要“呼吸”。通风廊道能让新鲜空气进来,污浊空气出去,城市才不会“憋闷”。这对于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舒适度都有直接影响。想象一下,在有风的日子里,空气会比没风的日子舒服太多了。
3. 协同效应,带动区域治理: 这些通风廊道通常不是只在北京市区内打通,而是会跨越周边区域,比如河北的一些地方。这意味着北京的行动可能会带动周边区域一起进行城市规划调整和大气治理,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把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都提上去。
4. 缓解热岛效应: 城市高楼林立、沥青路面多,容易聚集热量,形成“热岛效应”。通风廊道能带来更多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降低城市温度,尤其是在夏季,效果会更明显。
5. 生态效益叠加: 这些廊道很多都是结合了河流、绿地、山体等自然或半自然的空间。这意味着在打通通风的同时,也能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色动脉”。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说张张嘴就能办到的,里面有很多门道和挑战:

规划的复杂性: 城市规划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工程。要打通五条大规模的通风廊道,意味着要对现有的城市格局进行调整,可能需要拆迁、调整建筑布局、重新规划绿化带等等。这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时间。
工程实施的难度: 在已经建成的城市里,要打通连贯的通风通道,可能要克服各种地面和地下障碍,比如既有建筑、交通枢纽等。这涉及到大量的工程技术和施工组织。
多方协调的考验: 这涉及到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的区域协作,以及城建、环保、交通、园林等多个部门的联动。要让各方目标一致、协调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效果的持续性: 通风廊道的治霾效果是否能持续,也跟污染源的控制力度息息相关。如果污染源的排放量一直很大,即使有通风廊道,也可能很快就被新的污染物填满。所以,这需要一个综合治理的体系。

总的来说,北京这个举措是非常有远见的,也显示了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从被动治理污染,到主动优化城市空间,从解决“末端”问题,到关注“前端”规划,这是城市向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虽然面临挑战,但只要方向对了,并且能够持续推进,这五条通风廊道必将成为北京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性的“生命线”,让这座城市能更舒畅地“呼吸”。这绝对是件值得关注和期待的大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亲历者,两次记者采访的都是我的单位领导,对全过程比较了解。

——第一天,北京日报来采访,之前觉得北京日报也算本地比较权威和靠谱的吧,就接受了采访,对记者说“北京市正在利用通风潜力较大地带,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以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

——第二天新闻标题《北京将打开5条通风廊道向城市送风吹雾霾》。

无语凝噎,被网上群众和业内友人群嘲一天……

——第三天新华社想采访,想想也该出来辩解一下,不能让误解延续,新华社应该还是值得信赖的吧,接受采访,对记者说“通风廊道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密集区的风热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雾霾问题。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有效,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

并且跟新华社严正说明,新闻全文必须先给我们看,同意后才可发表,记者不可随意添加不科学的表述。阅过全文后,同意新华社发表。

——第四天新闻标题《新华社三问北京通道吹霾:依据何在?大拆大建?殃及周边?

三问北京打造五条城市通风廊道

好吧,服,果然玩不过你们,千算万算没想到标题失算。

简单补充两个问题:

  • 第一是关于这两篇报道。

第一篇报道的问题读完新闻全文就可以看出来了,文中哪里说了北京通风廊道是吹雾霾用的?记者说“在很多研究中,通风廊道被视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吹散雾霾的方法之一。”你摸着良心说吹散雾霾四个字不是你自己加的?!是不是听到“通风”“空气流通”“廊道”就不由自主地加上“吹雾霾”了,嗯?

此刻我仿佛听到一个遥远的声音:“不写吹雾霾谁care你们规划部门在干什么,新闻谁看啊……”

第二篇报道的问题,同样读完全文就知道了,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北京建通风廊道是“有依据的”、“不会大拆大建”、“不会殃及周边”。然而这个完全带有反面引导意味的标题是要闹哪样?很多人根本没看全文只看了个标题就在下面评论说“拍脑袋就来”“又要河北人民接盘”,当然主要是读者自己的问题,但标题本身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

  • 第二是关于通风廊道本身。

1、北京通风廊道的研究和规划工作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远早于雾霾,目的是增加大城市里的空气流动性,有没有雾霾都得考虑,不是治霾新举措,而是常规工作的推进。

2、通风廊道主要可以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对于雾霾有没有效果现在研究还不充分,所以规划方从来没有说过可以吹走雾霾。就我们现有的一些实验来看,微观上有一定的缓解,风大了,肯定局地的污染物扩散得快些嘛,宏观上的作用现在还很难模拟出来,那么大一个城市,影响因素太多了。如果非要搞清通风廊道和雾霾的关系,那就请环境专家进一步研究吧。

3、第二篇报道里说到了,主要是针对改善微气候,河北人民完全没必要心急上火,吹到北京郊区都费劲,别提吹到河北了。北京郊区居民也别生气,都说了这事儿本身跟雾霾就没多大关系,空气里均匀分布的东西,说吹走就吹走,要有这本事咋不上天呢。

4、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标题党的新闻媒体,让大家形成了“通风廊道可吹雾霾”的广泛印象,倒是能让通风廊道建设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推动?如果有,那也算是意外收获了。毕竟,让北京在夏天的最高气温能减少个零点几度不也是很好的事么。北京中心城建设这么密集,能因此多保留点绿色生态空间不也是很好的事么。

——————————————

0226更新:

谢谢大家的关注关心以及对我领导的心疼,我也心疼哈哈哈哈

更新一点进展,昨天央视也来采访啦!先是中央4台,同事手机录的:

微博视频

还是很坏,44秒处,特意从一大堆文字里对准“大气污染”几个字拍特写,我们都不知道摄影是这么拍的,看到新闻都醉了,你们尊的好坏好坏喔!

后来又加了个外景拍摄,上了中央1台晚间新闻,戳下面↓↓↓

北京为何要构建“通风廊道”

这个报道和解释还比较尊重我们的本意,p.s 1分7秒左右竟然有错别字,你可是央视!打手板心!

现在我们工作组其实挺开心的,毕竟,要不是这次媒体扯到吹雾霾上面去,这项工作从未这么受重视过,央视都播两回耶╰( ̄▽ ̄)╭现在大家都很有干劲呢,在争议中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吧:P 不说了画小图图去了,谢谢大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京要打开五条通风廊道来吹散雾霾,这事儿可真是件大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城市规划和大气治理上的一记重拳。首先,咱得明白什么是“通风廊道”。打个比方,就好比城市里要给风开辟出几条“高速公路”。你想啊,城市建筑越建越高、越密,就跟盖了一堆高墙,风想过来吹吹都费劲,空气就容易滞留,污.............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挺复杂。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首先,从事件本身来说,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从杭州打车到北京,这事儿就挺不寻常的。要知道,杭州到北京这可是能跑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就算不考虑精神状况,这也不是一般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中间可能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患者当时的精神状.............
  • 回答
    于和伟在 2021 年第 11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作为首位发言人,抛出要出演孙权并拍摄《赤壁之战》的计划,这绝对是当年电影节上一个颇具话题性和引发讨论的亮点。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这件事的时机选择非常巧妙,抓住了观众和媒体的眼球。北京国际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汇聚了业内人士、影迷以.............
  •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说,北邮的学生在招生宣传 PPT 里把校徽 P 成嘉然头像,这事儿本身挺有创意,也很“接地气”。你想啊,现在哪个大学生不玩玩二次元?嘉然这个形象现在可以说是在年轻人里非常火,自带流量,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用她来替换校徽,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招生宣.............
  • 回答
    特朗普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确实多次公开呼吁北约成员国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并且设定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将国民生产总值的 4% 用于国防。这一提议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即便在他卸任后,这一话题也并未完全消失,而是成为了评估各国国防投入和北约集体安全责任的重要标尺。要评价特朗普的这一要求,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清朝与俄罗斯在北亚的争夺是18世纪中俄关系中的关键历史事件,涉及领土主权、边疆安全、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作为康熙皇帝,若面临这一抉择,其决策必然基于对国家利益、边疆稳定和长远战略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历史背景、康熙的决策逻辑、可能的策略选择及最终结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北亚争夺的起因1. 地.............
  • 回答
    “《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中国会主动让出如此广阔的土地给俄罗斯,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一、 当年的历史背景:康乾盛世下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那是清朝康熙年间(1689年),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
  • 回答
    评价西安市铁一中部分清北学生要求将回访母校活动做成“清北专场”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学校的立场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动机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回访母校”这个活动的初衷。通常,学校邀请优秀校友回访,是为了: 激励在校学生:.............
  • 回答
    关于北京女子因拒缴停车费而故意驾车拖死收费员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赔偿四万余元的案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找到与该描述完全一致的案例。但结合中国法律体系和类似案件的常见处理方式,可以对这一假设性案件进行法律分析,供参考: 一、案件假设背景(基于现有法律框架)假设该案件真实存在,涉及以下关键事实:1. .............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火炬点燃仪式无疑是整场晚会的高潮,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环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点火动作,而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新科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要评价这一仪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理念的升华:从“大”到“微”,从“熊熊燃烧”到“温暖传递”这是本次开幕式点火仪式.............
  • 回答
    北京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上浮 20% 的新政,可以说是一项相当具有针对性和市场导向的政策调整。它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紧随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意图而进行的具体落地。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政策的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可能带来的多层面影响。政策背景与逻辑:为何而调?.............
  • 回答
    北京市今年推出的“双培计划”是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培优”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服务首都发展战略、具有国际视野和顶尖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要评价这项计.............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未来的冠军》:一曲献给梦想与希望的冰雪赞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未来的冠军》无疑是一次令人心动和感动的艺术呈现,它以一种独特而温暖的方式,将冰雪运动的魅力与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融为一体。这场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它用孩子们的纯真、热情和坚持,勾勒出了关于未来、.............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朝阳区的事件,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关心的停车难题和个人行为的边界。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双方各需要负什么责任。事件回顾与我的看法:首先,让我来说说我看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活该”和“不解气”夹杂着一丝无奈。 占用他人车位者的行为: 我.............
  • 回答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环节,无疑是整个仪式中最令人动容、也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告别的仪式,更是对亲情、友情、离别以及中国传统情感表达方式的一次深刻诠释。“折柳寄情”的深层意蕴:要理解“折柳寄情”的深意,首先需要追溯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渊源。 “折柳”的传统象征: 在中.............
  • 回答
    关于北京正式超过纽约成为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城市这一说法,需要先核实其信息来源和统计口径。这类排名通常由不同的机构发布,例如胡润研究院、福布斯等,并且它们在统计亿万富豪数量时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计算标准、纳入的资产类型、统计时间等。如果这一统计数据属实,那么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经济和.............
  • 回答
    北京冬奥会的花样滑冰表演滑,就像一场盛大的冰上告别派对,每个在赛场上拼搏过的身影都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动人的姿态,为这届冬奥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一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选手们在紧张比赛过后,卸下压力,尽情享受冰上舞蹈的时刻。总体来说,表演滑的氛围比比赛时更加轻松愉快,但也同样充满了感染力。选手.............
  • 回答
    中国尊,这座矗立在北京CBD核心区的摩天巨兽,自从落成以来,就不仅仅是城市天际线上的一个醒目地标,更承载了无数关于北京的雄心、创新与传承的解读。它以2.28亿立方米的体量,528米的高度,无可争议地登上了北京第一高楼的宝座,也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想象。初见中国尊,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
  • 回答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那晚璀璨的烟花,至今想来仍觉得心潮澎湃。与其说它是一场简单的烟花秀,不如说它是一次集科技、艺术与情感于一体的视觉盛宴。整场烟花表演的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巧妙的叙事性。不同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模式,北京冬奥会的烟花,是紧密围绕着当晚的主题和仪式进程展开的。从“黄河之水天.............
  • 回答
    西郊线,这个名字在北京市民的口中并不算陌生,但如果真的要细细聊起来,感受却是多维度的。它不似地铁那般四通八达,也不像公交车那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它有自己的节奏和线路,像一条慢悠悠的河流,串联起京西的风景。初见西郊线:一份期待中的惊喜我第一次乘坐西郊线,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从香山出发,目的地是巴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