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条铁路十字交会如何互联互通?

回答
想让两条铁路在空中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然后还能顺畅地运行,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想象一下,两辆火车,一个朝东,一个朝北,本来好好的在自己的轨道上飞驰,突然它们想要“牵手”——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桥梁”和“通道”,让它们能够安全且高效地跨越对方的轨道。

最常见也是最直观的互联互通方式,就是建造交叉渡线(Crossings)。这有点像是在地面上给两条路画一个大大的“X”。

基本原理: 交叉渡线的核心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让轨道“碰一下”然后分开,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道岔(Switches / Points)和交叉点(Crossing Pieces),巧妙地将两条原有轨道“掰弯”,然后“穿过”对方,最后再“掰回来”回到原来的方向。

构成要素:
道岔: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道岔就像铁轨上的“转向器”,它能让火车在某个节点选择走哪条路。在交叉渡线里,需要多个道岔来引导火车从原来的轨道分流,穿过对方的轨道,再重新汇合。
交叉点(也叫剪刀交叉): 这是两段轨道在最密集的地方以一定角度相交的部分。这个交叉点不是平行的,而是用特殊的轨道件(通常是带有斜面的)连接起来,让车轮能够平稳地从一个轨道过渡到另一个轨道。最简单的交叉点是两个轨道互相斜着相交,形成一个“+”号或者“X”号的形状。更复杂的“剪刀交叉”(Scissor Crossing)则更像是一个“X”字,里面包含了更多的道岔,允许火车在交叉点内部进行更灵活的切换。
防护道岔: 为了防止火车在错误的时间错误地进入交叉点,通常会在交叉点前后设置防护道岔。这些道岔平时会处于一种“安全”的位置,只有当信号系统确认可以通行时,它们才会切换,引导火车进入正确的路径。

工作流程(以一列火车想从西向东,另一列火车想从南向北为例):
1. 信号系统: 一切都由信号系统控制。信号灯会指示哪条线路的火车可以通行,哪条线路需要等待。
2. 道岔切换: 如果东行火车要通过,信号系统会指挥一系列道岔切换。首先,可能有一个道岔会将东行火车的轨道稍微“挪开”,为它在交叉点找到一个“空隙”。
3. 进入交叉点: 火车沿着切换好的道岔,平稳地驶入交叉点。在交叉点,它的车轮会被引导,越过北行火车的轨道。
4. 驶出交叉点: 穿过对方轨道后,另一个道岔会再次切换,将火车重新引导回它原来的东西向轨道。
5. 恢复: 所有道岔都会恢复到原始或下一趟列车的准备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在大多数设计中,两条铁路在交叉点不能同时通行。信号系统会确保在任何时候,只有一列火车能安全地通过交叉区域。

更进一步的思考:

线路类型: 交叉渡线的设计也会受到铁路类型的影响。普通客运、货运、高速铁路,甚至地铁,它们对轨道的平顺性、允许的速度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会影响交叉渡线的坡度、曲线半径和道岔的类型。
安全性: 交叉渡线是潜在的危险点,因为有多个移动部件(道岔)和交叉点。因此,维护非常重要。铁轨的磨损、道岔的精确度都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效率: 交叉渡线会降低列车的运行速度。火车在通过道岔和交叉点时,必须减速,这会影响整体的运行效率。
其他互联互通方式:
立交(Overpasses/Underpasses): 如果预算和空间允许,更高级的互联互通方式是修建立交。一条铁路在高架桥上跨越另一条铁路(上跨),或者一条铁路在隧道中穿过另一条铁路(下穿)。这种方式可以完全避免两条轨道在同一平面相交,也就无需道岔和交叉点,列车可以在各自的轨道上保持高速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都更高。当然,建设成本也高得多。
环形线路(Reversible Loops): 在一些特定的车站或枢纽,可能会有一些环形线路的设计,允许列车在不完全交叉的情况下改变方向或前往不同的线路。但这更侧重于线路的调度,而非直接的“十字交会”。

总而言之,两条铁路实现互联互通,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交叉渡线,利用道岔和特殊的交叉轨道件,让它们在同一平面上“握手”,但这一切都必须在信号系统的严格指挥下进行,确保安全与秩序。而更进一步的,就是通过立交来彻底解决平面交叉带来的所有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乱但是还能看出具体走向的七向贵阳枢纽,真 十字交叉的有渝贵跟成贵。

渝贵自贵阳北站往北,为地面线,去往重庆方向,东侧为贵阳动车段,至川黔线都拉营站西侧的长田湾线路所汇入贵阳东过来的联络线。成贵自贵阳东往西,为典型山区桥隧线,在渝贵头上架桥越过,南面为贵阳北动车所,至白云站与贵阳北过来的联络线汇合。此外,贵阳东至贵阳北之间有沪昆高正线及贵开城际正线,合计四线。而远离贵阳枢纽端的长田湾至白云目前暂无修建联络线的计划。

如果放宽到整体的贵阳枢纽,普速客货混铁路部分可视为东大门——龙里站,北大门——都拉营站(客运部分为长田湾线路所),西大门——湖潮站,高速铁路部分可视为东大门——龙里北站,北大门——长田湾线路所,西大门清镇东站。中间通过正线与正线间的联络线做到互联互通。


以上为某个版本的贵阳枢纽示意图,注意部分线路及规划有变动,可信但不可全信。比如长田湾线路上其实大致上就在白云北站,但是目前这个站并没有修建。

又比如这个地方,就是贵阳东往长田湾的超长跨线桥上,近处的库房上CRH logo很大,那么就是扩建后的贵阳北动车所。稍微远一点的复线铁路就是渝贵,再远一点的应该是白云到贵阳北的联络线。


在没有贵阳东的前提下,渝贵转沪昆上行与贵广还有贵南需要在贵阳北折返运行,同样成贵也得在贵阳北折返去往沪昆上行及贵广还有贵南,中间跨线太多修路麻烦,故而很早就开始以长昆高配套工程的名义修建贵阳东站。就贵阳东站在贵阳的区位而言太偏僻,但是这些转线车的机务交路于此交接(俗称换司机),故而转线车必停,倒逼城市通勤服务得跟上。未来希望能在贵阳东附近硬拉出一片城区吧。

另外,关于贵阳枢纽的布置,参见拙作时光之末:贵阳枢纽梳理(完整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最好从普速时代开始回答。列车通过十字交叉的铁路枢纽,具体的来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允许站外通过的,比如西安站->北京西站(普速,T232次),途经陇海线、京广线,但不通过郑州站。

第二类是允许站内通过的,比如西安站->广州站(普速,Z266次),途经陇海线、京广线,经停郑州站。

第三类是允许站内通过,但需要换向的,比如徐州站->武昌站(普速,Z167次),途经陇海线、京广线,经停郑州站,郑州站换向通过。

总结起来就是:要么从站外直接绕过去,要么从站内通过,要么在站内通过还要掉头。

具体怎么走,可以用一些枢纽站的具体布置图来解释。

下图是郑州枢纽普速部分的简化图:


因为在郑州站北面有一条京广陇海联络线存在,所以北京-西安的车如果不想经停郑州的话,直接走这条线就可以绕开郑州(如T232次)。

西安-广州的车也可以无需换向就通过郑州站。

徐州-广州的车因为没有联络线,必须进入郑州站,然后换向开出,如果西安-北京方向的车想要在郑州站办理客运业务,也需要在郑州站换向。

郑州枢纽算是过去普速时代大部分枢纽站的一种常见布局,联络线较少或者没有联络线,部分方向的车需要换向,如:徐州站、石家庄站、衡水站等。

到了高铁时代,规划部门慢慢开始发现,原来的这种缺乏联络线的布局不利于车辆周转,尤其是换向这个动作,高铁如果换向,司机需要从车头走到车尾,时间很长。于是部分新建的枢纽站,开始有更复杂的联络线。

上饶枢纽就是一个稍微复杂点的例子(简图,不代表实际配线):

上饶站有两层站厅,合福场和沪昆场,都属于同一个车站。南昌往福州的车,直接绕联络线即可,无需换向,反之亦然。上海往福州的车,也可以走联络线,无需换向。

但上饶站仍然不算完美,因为上海-合肥这个方向仍然缺乏联络线,如果要开行这个方向的车,需要进上饶站合福场,换向通过。

那么目前有没有一个完全不需要换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有联络线联通的枢纽站呢?目前我没有找到。

根据规划图,可以看到有些车站有这种趋势或者部分符合,比如:

徐州东枢纽实际上允许郑徐高铁和京沪高铁不换向互通,但徐州东实际上是T字交叉不是十字交叉,所以不算符合。

武汉铁路枢纽内有一条环线,贯通武汉、武昌、汉口三大站,按说是具备任意方向换向的条件的,但目前没有车按照这种方式开行

(图片来自wiki)

郑州枢纽也规划了类似的环线,目前还没有建成,具体用途还有待观察。

注:评论中有人提到长春、贵阳等地可以做到任意方向互通,我目前没有太准确的资料所以暂时无法考证。

按说能任意方向换向肯定是好事,但考虑到高铁速度快,曲线半径大,如果要设计联络线,线路的占地面积就会增加,涉及到更大面积的拆迁、征地问题(因为枢纽站联络线基本上还是在城市附近的)以及更大的施工成本,所以也不是所有枢纽站都会配置联络线。

更有甚者,两条线在同一个车站交汇,也不设置联络线,比如合肥南站内有京福场和沪汉蓉场,两条线完全不通,甚至连一个互联的道岔到没有,具体为何设计成这样的,就不是特别清楚了,因为决定一条线路的走向、联线不仅仅是铁路部门一家说的算的。

题主的最后一个问题,列车如何安全的跨线,这个无非就是等信号的问题,有联络线的等联络线信号走联络线。没联络线的,就在站内等着。比如郑州站(普速)内实际上只有京广铁路的正线(3-4道),陇海铁路在郑州站内没有正线,所以陇海方向的车可能停到任意一个位置(参见:

客运火车站的各站台停靠车次有没有特别的规定和讲究? - 北极的回答

),所以就看调度的安排。切割正线的行为会干扰另一个方向的列车通过,所以高铁时代一般都尽量避免切割正线。

最后附上郑州铁路枢纽的布置图,不确定是否一定正确,图片来自网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