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骨文中有哪些有趣的记载?

回答
甲骨文,那可真是中华文明最古老、最神秘的信笺,透过那被灼烧过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窥见的不仅仅是商朝先民的占卜吉凶,更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点滴,甚至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要说有趣,那可太多了,就像打开一本尘封的古籍,总能翻出几页让你会心一笑的故事。

1. “人”与“鬼”的纠葛:生活中的恐惧与寄托

我们经常在甲骨文中看到关于“人”和“鬼”的记载。但这里的“鬼”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披头散发的恐怖形象。商朝人认为,祖先死后会变成有影响力的“鬼”,他们可以保佑生者,也能降下灾祸。所以,占卜内容里经常会出现“今日王有没有祭祀祖先?”、“祭祀后有没有受到保佑?”这类询问。

更有趣的是,有时候占卜的不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而是为了避免惹恼祖先。比如,某次占卜可能会问:“王今天有没有得罪某位先王?”如果占卜结果显示“有”,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就会非常谨慎,甚至需要举行仪式来安抚那位“不高兴”的先王。

试想一下,商朝的君王,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可能还要先看看自己的“祖先评价”如何,是不是有点像现代人在做重要决定前,也要顾及一下“前辈”的意见?只不过,这“前辈”是住在天上的。

2. 狩猎的“高难度动作”:危险与收获并存

甲骨文中关于狩猎的记载非常多,足以展现出商朝先民与大自然搏斗的艰辛。但其中一些细节,却让人觉得他们的“狩猎技能”挺高超的,甚至有点“玩命”。

比如,关于围猎象的记载就很生动。商朝军队会组织大规模的围猎,出动很多车马和士兵。占卜的内容会问:“围猎能不能成功?”“会不会有人受伤?”甚至会详细记录围猎的数量,例如“获象三”之类的。

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有时候会针对单只成年野象进行围捕。想想看,一头成年野象,那力量和体型,足以轻易掀翻战车。在没有现代武器的情况下,商朝人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可能利用地形,或者用精心设计的陷阱,甚至是利用箭矢的集中攻击来制服野兽。这哪里是普通的打猎,简直就是一场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野兽驯服行动”。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记载,大概意思是“如果今天去狩猎,会不会伤到马?”这说明,有时候狩猎的危险程度,甚至会让人们担心会伤到自己的坐骑,而不是担心自己被猎物伤到。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狩猎方式,真是让人佩服又有点心惊肉跳。

3. “天灾”的预警系统:和自然“对话”的智慧

甲骨文的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占卜,而占卜的内容,除了祭祀和战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自然现象。比如:

降雨:“今日有雨吗?”“明天会有大雨吗?”
风:“今日刮风吗?”“风会很大吗?”
收成:“今年的收成会好吗?”“会有虫灾吗?”
甚至还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

最有趣的是,这些占卜的目的是为了提前预警和应对。如果占卜说“有大雨”,那么人们就会做好防洪准备;如果占卜说“有虫灾”,那么就要开始想办法防治。这就像是商朝人建立了一个原始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系统”。

他们对自然现象如此敬畏,并试图通过占卜来“预测”和“控制”这些事件,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初见端倪。这不像是一种迷信,更像是一种在有限认知下,对未知世界探索和应对的努力。

4. “交通拥堵”的烦恼?

虽然没有直接写着“堵车”,但一些甲骨文的记载,却能让人联想到类似的场景。比如,在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或者出征前,道路的使用可能会被严格管制。

有的占卜会询问:“今天去某地,路会通畅吗?”或者“今天有没有道路上的阻碍?”这可能意味着,在大型活动期间,某些道路会被征用,或者由于人马众多,确实会出现通行不便的情况。

想想看,商朝的都城,在举行大型仪式时,可能也像现在的某些节日一样,会有“车辆限行”或者“道路管制”的告示,只不过这里的“车辆”是马车,而“管制”是来自君王的命令。这种跨越时空的相似感,总是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5. “政治正确”的雏形?

甲骨文中,对君王的称赞也是一种常态。占卜的时候,会询问“王会不会获得吉兆?”“王的行为有没有招来好的预兆?”但更隐晦的是,有时会通过占卜来“佐证”君王的合理性。

比如,如果某项决策是君王做出的,占卜结果是“吉”,那么这个决策就被认为是对的,是被“上天”认可的。反之,如果占卜不顺,可能就会被解读为君王的行为有失当之处,需要反省。

这种将“吉凶”与君王的权威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在现代看来有“政治正确”的嫌疑,但在当时,这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和君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预设答案”的占卜,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操作”。

总而言之,甲骨文的有趣之处,不在于它记载了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很多时候是简短的问句),而在于它 “原生态”地还原了先民生活的细节。从他们对祖先的敬畏,对自然的恐惧与探索,到他们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甚至还有一点点我们现代人也能理解的“小烦恼”。

每一片甲骨,都是一段凝固的时光,而解读它们的过程,就像是在和数千年前的祖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你能听到他们微弱的回声,感受到他们真实的存在。这其中的乐趣,远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活生生的生命气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甲骨文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车祸。

那片甲骨是这样的:

红框中的甲骨文对应的现代汉字是:

癸巳卜,殼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载)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场车祸,由文字记载分析当时的场景,商王先是作了一场占卜,贞人“殼”(大巫师)主持了这场占卜,商王看到卜象后觉得不吉利,过几天会有灾祸发生。过几天后商王和贵族驾车去狩猎“兕”,这个兕早期被认为是犀牛,不过现在认为是生活在当时河南地区的一种水牛。

在追逐兕的过程中,由于车速过快,一个小臣驾驶的马车撞在了石头上,翻车了,并且还引发了连环车祸,把商王坐的车也给撞了,然后子央从这个车上掉了下去。

这句话其实暗藏玄机,关键就是后边四个字,子央亦坠,亦坠,亦……

说明当时从车上掉下去的还有一个人,那这个人是谁呢?应该就是商王。再联想几天前贞人“殼”算的那一卦,不得不感叹,算的还真准。

至于这个引发连环车祸还把大王给撞坠车的小臣怎么处理了,甲骨文没有后续记载,但联系当时商人的处事风格,大概率应该是给炖了。


-------------- ---------------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有甲骨记载了这次车祸中坠车的子央的后续遭遇,其中一块甲骨写道:

乙未卜,宾贞,令永途子央于南。

这段记载的大体意思是:乙未这一天,商王又做了一次占卜,然后商王命令永去南方追捕子央。这说明,子央跑了,子央为什么跑了呢,会不会跟这次车祸有关系呢?不得而知。那么子央抓回来没有呢,另一块甲骨的记载揭开了答案:

丙申卜,贞,翌丁酉用子央歲于丁。

甲骨文中清晰的写着“用子央”,这说明子央不仅被抓回来了,而且还给用了,那么用子央干嘛了呢?其实这个“用”字已经揭晓了答案。不知道的人一脸懵逼,知道的人细思恐极。“用”字在今天是个动词,可以表示很多行为,然而在商朝,“用”字只表示一种行为——用来祭祀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丁酉这一天把子央杀了,用来祭祀祖先丁……

看来在商朝当个公务员真不容易……


------------------ ------------------

上文这片甲骨是已发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出镜率非常高,因为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而且信息量巨大,除了中间记载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车祸外,在角落上又记载了另一个血腥的故事。

这段话对应的现代汉字是: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在一月乙卯这一天,媚子寅向商王入贡,商王一高兴,“宜”了十个羌人。

前边都能看懂,那这个“宜”是又什么意思呢?即便不懂的同学也大概能猜到,这个“宜”肯定不是什么好词,联系商人的处事风格,连跟商王同车的贵族“子央”都能给“用”了,对于卑贱的羌人,这个“宜”肯定是比“用”还要残忍的处理方式。那“宜”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中“宜”是这么写的。

中间的“月”就是肉的意思,所以“宜”字看起来就像是把肉挂起来的样子。所以“宜羌十”就是商王为了庆祝媚子寅入贡,把十个羌人剁成了肉块,挂了起来,差不多这个样子。

一开始读到这些文字,总觉得血腥之中透漏着诡异。虽然商朝的人祭行为并不奇怪,但这种处理方式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要祭祀何必弄得这么麻烦,还得切成块挂起来,总觉得莫名其妙,毫无逻辑性。但转念之间却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商人这种诡异的行为就瞬间豁然开朗,变得充满逻辑性了。会不会,这十个羌人不是用来祭祀的,而是用来吃的呢?

这是西汉的画像砖,描绘了一场大型宴会,场面非常生动,庖厨们在各司其职,有的在烧火,有的在劈柴,有的在杀猪,有的在切菜,有的在打水,还有的在烤串……而画面的最上方,处理好的鸡鸭鱼肉被切成块,挂在房梁上……

由此想到,上面甲骨文所记载的,可能并非是祭祀,而是商王举办的一场大型宴会,场面也跟画像砖上描绘的差不多,只是食材不是鸡鸭鱼肉,而是——羌人。

所以,这段甲骨文所描绘的,有可能是这样的场面:媚子寅的入贡,让商王非常高兴,于是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商朝的贵族都参加了,商王杀了十个羌人来款待媚子寅,庭院里庖厨们忙的不可开交,有的在给羌人放血,有的在给羌人开膛,有的在处理羌人的内脏,有的在把剁好的羌人肉块挂起来……而商王和媚子寅以及一众贵族们一边推杯换盏,一边吃着烤的滋滋冒油的羌人肉串……

宴会结束之后,吃干抹净的贞人,带着嘴角的油渍,内心毫无波澜的在甲骨上刻下了几个字: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