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和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回答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与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同为二战前苏德两国对现代战争模式进行的深刻思考与实践的产物,都旨在突破传统战线束缚,实现对敌人的决定性打击。然而,它们在核心思想、侧重点以及具体战术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同点:

打破静态战争的束缚,追求主动与机动: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共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让欧洲各国指挥官们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消耗性印象深刻。古德里安和图哈切夫斯基都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以步兵推进为主、炮兵支援为辅的线性作战模式已经过时,无法有效应对工业化战争的规模和烈度。他们都强调战争必须是动态的、流动的,指挥官应掌握主动权,通过快速机动来改变战场态势。
重视装甲力量的集中使用和突破作用: 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作战兵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其潜力逐渐被认识。古德里安是装甲兵的忠实拥趸,他认为坦克并非仅仅是步兵的支援工具,而是可以独立承担战略突破任务的核心力量。图哈切夫斯基也高度评价装甲兵的战斗力,并主张将其与空军协同,形成强大的突击集团。两者都认识到,装甲部队的集中运用可以实现对敌方薄弱环节的撕裂和突破。
强调空地协同的重要性: 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离不开空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的侦察、压制敌方火力、打击敌后目标等作用是实现闪电般攻击的关键。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也包含了对空军的运用,他设想空军能够协同地面部队,对敌方后勤、指挥系统进行打击,为地面部队的推进扫清障碍。
追求对敌方指挥、后勤和通信系统的瘫痪: 战争的胜利不仅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更在于瓦解敌人的作战意志和能力。两者都意识到,通过快速的穿插迂回,直击敌方的要害部位,如指挥部、交通枢纽、兵站线等,可以有效地扰乱敌人的部署,使其陷入混乱,失去抵抗能力。

不同点:

理论核心与侧重点的差异: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Blitzkrieg): 其核心在于“集中兵力、快速穿插、分割包围、消灭敌人”。它强调的是一种战术和战略的结合,通过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的摩托化,形成高度机动的突击集团,在选定的薄弱点上实施突破,然后深入敌后,利用速度和突然性瓦解敌人的抵抗。闪击战更侧重于“速度”和“突然性”,如同闪电般迅速命中目标,不给敌人反应和重整旗鼓的机会。它强调的是一种“快速消耗战”,通过迅速歼灭敌人主力来避免长期消耗。
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Deep Battle / Глубокая операция): 其核心在于“在整个战场纵深内,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相互协调的行动,形成全面压倒性的优势,并最终摧毁敌人的防御体系”。它更侧重于“体系作战”和“战略层面的整体性”。图哈切夫斯基设想的是一个多层级、多兵种的协同作战体系,包括前线压制、纵深突破、纵深追击等多个阶段。它强调的是通过多波次的冲击,不断突破敌人的防线,将其压缩到越来越小的区域,最终将其彻底消灭。这种理论更注重“兵力、火力、机动力的多维度优势叠加”,以及“战场纵深的有效利用”。

突破方式与目标的不同:
闪击战: 更倾向于在相对有限的正面找到敌人的薄弱点进行突破,然后将装甲部队投入到敌后,以点带面,迅速瓦解整个战线。其目标是迅速分割敌人,然后聚而歼之。
大纵深攻击: 则设想在更宽广的正面上,通过多点、多层次的突破,层层深入,最终吞噬整个敌人的防御体系。它更强调的是“渐进式”的突破与压缩,通过反复打击敌人的后方和纵深,使其整个防御体系在压力下崩溃。

对炮兵和步兵的作用定位不同:
闪击战: 虽然承认炮兵和步兵的作用,但其核心力量明显倾向于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炮兵更多地作为近距离支援,为装甲部队开道;步兵则以摩托化步兵为主,紧随装甲部队,巩固战果。
大纵深攻击: 则将炮兵的压制作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设想在进攻前进行大规模、持续的炮火准备,以摧毁敌人的前沿工事和火力点,为后续的装甲和步兵突破创造条件。同时,它也强调步兵的作用,认为步兵是巩固突破口、肃清残敌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且会与装甲部队协同作战。

战术的“渗透”与“穿透”侧重点不同:
闪击战: 更强调装甲部队的“渗透”,即利用速度和机动性钻入敌人的防御缝隙,然后向纵深发展。它是一种“剜心”式的打击,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
大纵深攻击: 更强调装甲部队的“穿透”,即通过强大的火力压制和兵力集中,在正面撕开缺口,然后将装甲部队作为“锐利刀刃”,不断向敌人的纵深切割,将其各个击破。

理论的实践与演变:
闪击战: 在古德里安的实践中得到了比较集中的体现,尤其是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其威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尽管后来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和修正,但其核心思想贯穿了二战初期的德国军事行动。
大纵深攻击: 是苏联军事思想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苏军的军事改革和训练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然而,由于大清洗等政治因素的影响,图哈切夫斯基本人受到了迫害,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尽管如此,其核心思想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尤其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等大规模战役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苏军强大的炮兵支援、大规模的装甲集团作战以及对敌方纵深的反复打击等方面。

总结: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是一种战术和战略的有机结合体,以装甲部队为核心,强调速度、突然性和集中突破,旨在快速瓦解敌人的防御体系,并追求快速的歼灭战。而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则是一种更具战略性和体系性的构想,强调在整个战场纵深内,通过多层次、多兵种的协同配合,以及强大的炮兵压制和装甲部队的反复穿插,最终实现对敌方防御体系的彻底摧毁。

可以说,闪击战更像是一次精准而致命的“手术”,而大纵深攻击则更像是一场系统性的“围剿”。两者都为现代战争的机动化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尽管侧重点和实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指向了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新战法,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一现代军事思想的核心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区别在于德国人认为自己的机械化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必须集中使用。

而苏联人预设了自己有压倒性的机械化力量,所以可以分散使用。

比如巴巴罗萨行动,德国人坦克部队只有3400多辆坦克,全部集中在17个装甲师,100多个步兵师加起来只有200多部突击炮可用,每个装甲军也只有四百左右坦克

而苏联人战前的计划和图哈切夫斯基理论里面,每个突击集团军的步兵师都要有100到250个坦克,突击集团军的步兵军坦克数量可能有超过600,远远超过德棍的装甲军,后面还有上千坦克的机械化军来纵深作战,这么庞大的坦克数量才能搞出来大纵深作战。

战前苏联人有30个机械化军,90个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加起来超过两万坦克,要是按照德国人那配置比例,苏联其实可以实现全面的机械化,整个战线展开的全是装甲部队,任何一个地方突破都是大包围。


或者说,闪电战就是乞丐版的大纵深,也是现实版,而大纵深其实是梦幻版。

虽然苏联坦克数量达标了,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坏的,常年失修……大部分还是基本没啥用的T-26和BT坦克。

而且缺乏更多的是运动力量,卡车严重不足,前沿的20个军需要100000汽车,实际上只有四万,还是早该被淘汰的GAZ-AA这样的老掉牙皮卡冒充正规卡车,又跟坦克一样大量年久失修。

所以苏联人牌面上看起来搞了个大纵深的架子,实际上遇到德国人的乞丐版大纵深就被暴打了……



PS

实际上,苏联人战争后期的打法跟德国人的闪电战反而很像,都是在突破口集中坦克部队,打穿后投入更多坦克部队进入突破口争取打出来钳形攻势合围。

比如说近卫第五集团军在维斯瓦奥得河战役,13公里的突破地段集中了200坦克来做突破,之后投入了两个坦克军接近四百坦克深入包围。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德国一个很充实很强的装甲军打突破了。

只是苏联人摩托化力量不足,所以打突破的那些坦克部队缺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只能短距离使用,突破后靠专业的纵深部队包抄而已。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苏联和德国分别发展的虐各自的第一假想敌波兰的战术。

德国三面包围波兰,国境太长波兰不可能严密设防,总归找得到薄弱点直接突的,所以德国第一波就搞闪击,迅速分割歼灭。

苏联和波兰是一条南北向几乎和经线平行的国境线,而且波兰长期反苏,有准备,加上苏联动员可能比波兰还慢,所以搞宽正面大纵深,先用合成部队突破波军阵地,再投入机械化部队——波兰国土越往西空间越小,正好适应纵深部队的逐步衰减。

user avatar

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快速进攻的基础。

德国闪电战的前提是机械化力量强,空军优势大,欧洲道路密度大,敌人国力总体上比自己差。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快速突击,迅速把重装部队插到敌人的致命深度。

苏联工业水平比德国差,预期作战区域比德国大(半个世界),设想大纵深攻击理论的时候也未必预期到机械化水平可以(像1944年那样)提高的如此之快。但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依然大胆设想了大纵深攻击理论,这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们脱离实际,而是因为苏联将军们为快速进攻设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前提——进攻线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有严重的阶级矛盾,随时会爆发工人起义来迎接红军。

所以,他们基于30年代bug满身的坦克和数量极其匮乏的卡车,敢于规划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作战模式——不需要对沿途的城市攻坚,反而可以从起义的城市得到物资、机场和卡车,部队连续作战,依然在宽大正面上保持进攻能力,不停顿地从波兰边境打到大西洋。要评价图哈切夫斯基一代人的军事思想,绝不能忽视这个政治前提。否则既理解不了为什么作战目标如此宏大,也理解不了苏联为什么要建立那么多的空降军。

他们视红军为革命的输出者,有能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不顺从的殖民地里支援或鼓动暴乱。实际上,在工业化西方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莫斯科十分重视殖民地,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新的和脆弱的后方。

……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不停顿”进攻理论,包含有进攻中的苏联红军在军事行动过程中与起义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内容。空降部队的主力应先于红军行动,使用经过训练的特种任务营在外国领土和外国的城市遂行特种作战。除了与暴动的工人进行联系外,他们的任务显然还包括对敌国的首脑机关和设施采取直接行动。到1938年,红军已拥有5个空降军,其中4个配置在苏联西部,1个配置在远东。每个空降军编3个空降旅和1-2个特种任务营。

当然,从二战初期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在卡车缺乏的情况下打运动战,还是大编队轻步兵空投夺取目标,战果都很悲剧。但你也不能说苏联30年代的这些设想完全脱离实际——苏联自己建立于1917年的全欧洲兵变,1929年欧洲美国日本一起大萧条,从苏联的视角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喜欢自己爆发危机,每十几年抽风一次,越是工业发达的城市越容易造反,苏联只要选在这种时间发动进攻就是了。你可以说苏联高层的政治判断有问题(大萧条后,发达工业地区反而是中产支持极右翼上台),但不能说基于这个政治设定以及与之配合的军事战略是完全空想。

实际上,随着二战后苏联工业实力的增长,苏联红军还真的在类似设定下打了好几场战役。比如控制捷克斯洛伐克,比如突袭阿富汗,都是轻装部队配合对方内部的亲苏人员,快速控制要点,然后才是主力跟进。中苏对抗的时候,北京军区也很担心苏联伞兵直接扑向北京,专门在北京部署了反空降力量。而朝鲜战争初期,北方部队联合南方的反李承晚力量,也打出过类似的大纵深突破效果。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最大的不同点当然是,根本就不存在能跟大纵深作战相提并论的闪电战理论。

详细说明写出来得一本书厚度,简要说明一下。

图司机提出,苏军在战时完善的大纵深作战体系首先是一套完整的战役组织法体系,按照扎哈罗夫的总结就是:

大纵深战役包括几个阶段:  
突破战术防御 由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共同实施;  
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达成方法是:以大量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进入在防御中打开的缺口,出动远程航空兵和机降空降兵,以击溃敌预备队,摧毁敌战役防御;  
发展战役胜利(战役追击) 一直进行到彻底击溃选定为战役目标的敌军集团,为实施新战役占领有利的出发地位。  
第一阶段是主要阶段,因为不突破战术防御,大纵深战役就完全可能无法进行,也就是会半途而废。互相协同的步兵、炮兵、坦克(数个梯队)和航空兵在实施突破时,在全纵深同时杀伤敌战斗队形,以一次突然的大纵深猛烈突击摧破敌防御,在防御中打开缺口,迅猛前出到战役地区。在此情况下,所有兵种都是为步兵作战。  
突破的要点是摈弃线式作战,对敌人实施大纵深打击,包括同时消灭、压制、牵制、合围和全歼敌主要集团,而不是把敌人打跑。  
为使大纵深战役从第一阶段向后面各阶段发展,必须向敌防御战役纵深投入快速军队(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伞降空降兵。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摧毁敌不移动的正面,使战役具有机动性。  
为了顺利进攻,突击群的战役布势不管何时都应包括:突破梯队——步兵(若干加强步兵军);发展突破梯队——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突击力的快速军队(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航空兵群和空降兵群。在主要方向宜使用得到技术兵器、运输车辆和通信工具良好装备的突击集团军(军)。  
取得大纵深战役胜利的其他最重要条件是:夺取制空权;使交战地区与敌人开进中的预备队隔绝;禁止敌人向其被冲击部队供应物质器材。  
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提出了那样一种作战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在战术上互相没有联系的突击群、牵制群和其他群及突破梯队和发展突破梯队[作者注: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发展突破梯队包括若干快速军队——坦克集团军、坦克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沿正面、向纵深、在地面和空中结合成一个有机突击整体,这一整体保障对敌人整个战役集团实施目标明确的打击,直至将其彻底消灭。在此情况下,进攻战役中的可能机动样式有:正面突击,向心突击(利用正面有利轮廓的双向突击),联合突击(在宽正面上组织数个猛烈程度不同的所谓分割突击),迂回(一翼或两翼),合围。

大纵深战役理论在战前其实已经相对定型,苏德战争的年代经历的主要变迁是突破地段的兵力兵器密度逐渐提高,同时发展梯队的力量更加强大,另外指挥员在掌握第二梯队投入时机上也大有进步(虽然还是经常犯错误)。

1941年莫斯科反攻时,一个步兵师有时占据10公里的地域,火炮密度只有十几二十门,由于坦克数量不足,发展梯队只能拿坦克旅甚至骑兵师凑数。


1942年哈尔科夫攻势,一个步兵师的密度变成了平均4-5公里,火炮迫击炮密度能达到60门,第二梯队有了坦克军。

到了战争后期,1公里以内一个步兵师,每公里200门以上火炮迫击炮的火力密度以及坦克集团军这样强大的快速部队已经是苏军历次大规模战役的标配了


至于德军嘛。

Blitzkrieg这个词从未出现在二次大战之前和期间的德军军语中。当然,有人说这个词是英美媒体发明的其实也不对,战前一些德军杂志也都提到过这个词,在法国战役胜利后更是被高频使用。但总体而言“Blitzkrieg”的定义从来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更从未发展成什么严格的理论。

话虽如此,我们也可以事后总结一下所谓“闪电战”的内涵,按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研究办公室的首席研究员Frieser上校的话说就是:

“An analysis of German military publications before and during World War II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term blitzkrieg as a rule was used in a purely military context, in other words, as an operational-tactical term. This brings us to the following brief definition: By blitzkrieg we mean the concentratedemployment of armor and air forces to confuse the enemy with surprise and speed and to encircle him, after a successful breakthrough, by means of far-reaching thrusts. The objective is to defeat the enemy quickly in a decision-seeking operation.”
Frieser, Karl-Heinz. The Blitzkrieg Legend

简而言之,闪电战是纯粹的战役-战术级的军事概念,跟政治无关(换言之,有人跟你大谈“闪电战战略”、或者把闪电战跟什么“外交”挂钩,你可以认定他是胡扯无疑),强调的是结合装甲兵、空军,在达成突破以后,以快速的行动长途奔袭,迷惑敌军并将他们围而歼之。

那怎样达成突破呢?没有规定。先投入非机动部队还是先投入机动部队?没有结论。

从实践中看,你也会清楚地发现,德军在如何突破,如何组织歼灭战役的方式上从来没有一定之规。

被认为是“闪电战典范”的1940年法国战役,“镰刀收割”方案中德军让装甲师一马当先,靠自己的力量在默兹河上达成突破,步兵师则随后跟进,在装甲师打开的“装甲走廊”侧翼建筑起一道屏障。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中央集团军群的突破,一部分快速部队与非机动部队一起在苏军防线上打开突破口;另一部分快速部队作为预备队准备从突破口发展胜利,有没有大纵深战役的感觉?


1942年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的“腓特烈”行动,第三摩托化军的突破地段内,德国人干脆让第1山地师、100猎兵师这样的非机动部队和第14装甲师这样的机动部队齐头并进。注意图中间脚趾一样的三个蓝色凸起,就是三个师打出来的突出部。


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

自老毛奇时代以来,德军指挥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Auftragstaktik,即任务式指挥。这一指挥方式极其强调各级指挥官的自主性。上级指挥部只把任务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以及一些分界线之类的注意事项通告下级指挥部。至于用什么手段达成目标,那完全是下级指挥部的事情。这一点从根子上就决定了德军显然不可能搞什么固定的战役法体系,束缚指挥官的手脚。

(顺带一提,这一点给普鲁士-德国陆军的私生子,旧日本帝国陆军学去并且“发扬光大”,昭和军官们的“自主性”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更进一步地讲,与战后的种种历史神话不同,德军高级指挥官们从来没有就装甲部队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达成过一致,不少高级军官如布施、索尔登道恩之流都并不相信装甲集群越过敌军主要防御地带的能力,加上德军屡屡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希特勒强行推入战争,因德国人的战役组织有时看起来非常“随性”。比如镰刀收割方案,德军其实对突破默兹河后该做些什么并无明确的计划;再比如巴巴罗萨,一开始只规定了要在边境地带歼灭红军,之后该干嘛也没有说法——于是就有了到今天还扯皮不休的“先打莫斯科还是先打基辅”的狗肉账。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部队自身高超的战术素养和一线指挥官的灵活应变,德军才能在前期屡战屡胜。

按哈尔德的话就是:

“The whole world is searching for the new methods used by the Germans—and they were not at all new—because war is always a system of expedients

“战争就是一整套的权宜之计”,对德军而言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至于二者的优劣倒没啥可比较的,不同的军队有自身的传统和实际情况,强行对比没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我以前在知乎军政板块,看无数人嘲讽督工,我比较疑惑,我似乎是听到过这个人线下开讲座的。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嘲讽?毕竟线下几百人开讲座,但凡有个把问题,总是会被人听出来的,二战不同于百年战争,史料是非常全的。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推到我的时间线。我了解了原因了。。。。

原来在中国,你讲军事,还真的只能讲点地摊文学。。。。

三名将的书,包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彼时还翻译成顾德林(23333),我都是拜读过的,还买了经典版本收藏。而苏军的著作虽然我没有收藏,但是确实读过,因为我实在是记不住苏联人的名字。。。

在闪击英雄里面有明确提到,所采取闪电战,根本就不是你们督工讲的什么机械化力量强,空军优势大。原因很简单,第一,德军(不含武装党卫队,下述全部是讲参谋本部)设想就是多线作战,主要的战略理论就是在主战场保持攻势,在次战场保持守势,这时候,就需要快。并且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必须速战速决。德军的精神支柱施帅讲过,欧洲现在是个大家庭。闪击的目标,主要是瓦解军事实力,促成和谈。而且OKW初期也没有什么

也不过是被波兰这种二线国家的实力衬托的结果。德国一共两个集群有3000辆不到的坦克,波兰有1000辆不到,问题在于波兰本身的战略展开就没做到,加上奢望英法支援。这才成就了闪击战。

欧洲作战一直有的问题就是头像,波兰军展开100万人,仅有6万人阵亡,70万被德军俘虏。同期你比较下亚洲战场?

同样的,德法打的一场,第一场是阿登,阿登哪里是道路密度大?阿登是森林,A集团推的快,是法国人脑残都跑去马其诺了。然后合围了低地国家。事实上,装甲部队被OKW和狼穴约束着,路差一直不大。直到40年6月,才是装甲部队的竞速,那时候法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力量,快点慢点本身不是闪击战的只要内容。


而大纵深,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里面明确讲过,做法是压制全纵深,挑选一点集中突破。这个是针对1战的战壕争夺来讲的。所以核心点一定是,首先全纵深压制,这点上,闪击战是不考虑的,闪击战考虑的是战术合围,予以瓦解防御士气,第二点是发展胜利梯队,这点上和闪击战也是不同的,闪击战的步兵集团主要是维护住交通线,而大纵深胜利梯队才是获取胜利的关键。

你可以看到德军的做法,无论是北方集群,还是A集群,箭头都是快速装甲师,其次是摩步,然后是步兵。而大纵深根据《大纵深作战守则》,箭头是突击梯队,之后是发展梯队,再之后是预备队,而突击梯队是加强了步兵战车和炮兵的步兵军,发展梯队才是机械化军或者骑兵军,这就是本质不同。

一句话总结,很简单,要谈闪击战和大纵深的异同,如果你说不出,闪击战是装甲力量集中使用,而大纵深总是有两个装甲集团,一个是突破集团,一个是发展集团,那就是地摊文学。

这是战术的部分。


再来看地摊文学当中的所谓就地补给的部分。

黑苏联的最大一个部分,就是讲苏联觉得全世界都会立即变红。而大纵深的正文其实对于补给有准确的说法,根据36-39年的训令,每个集团军群要准备两种防御,阵地防御或者机动防御,“防御不是被动防守,是为了补给和再一次进攻”,红军根本没有考虑过主要以当地补给来行动,而是设立一个100到150公里的防御纵深来获得补给,这很好理解,二战打的是钢铁,食物可以当地来,油料,弹药,零件可以当地拿?


算了,还是地摊文学吸引人而已。

==============



不是一个具体名称? @Lee General

来看看美军刚解密的报告?是说只要苏联人不写这7个汉字,就不是?

我把链接放这了,自己读一下吧。


By 1936, the Soviet Army fully recognized deep battle and had defined the concept of
deep operations. Chief of Army Staff Tukhachevsky applied these theories and by 1936 had
created four mechanized corps capable of conducting deep battle. Unfortunately, Stalin
reversed the trend of operational thinking and army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Great Purge of
1937 to 1938.

"Events in the sprint of 1937 shook the Red Army to its foundations: . . . the
army was decapitated." Those who had originated the theory of deep
operations "were declared enemi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theory itself was
"disavowed" and eliminated from all the forms of instruc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与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同为二战前苏德两国对现代战争模式进行的深刻思考与实践的产物,都旨在突破传统战线束缚,实现对敌人的决定性打击。然而,它们在核心思想、侧重点以及具体战术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点: 打破静态战争的束缚,追求主动与机动: 这是两者最核心的共同点。.............
  • 回答
    关于闪电战的发明者,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的传承和具体的实践者。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简单来说,把闪电战的发明权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更准确地说,闪电战的诞生,是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其中古德里安将军是其最杰出的践行者和关键的理论家,而希特勒则是在其政治和军.............
  • 回答
    在莫斯科战役最关键的时刻,德国陆军最杰出的装甲指挥官之一海因茨·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提出一个看似保守却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后撤约一百公里,就地构筑防线,度过严冬,待来年春季积蓄力量再战。 然而,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将其视为“懦弱”的表现,并坚持向前推进。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
  • 回答
    提起“诺曼底登陆”的防御,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两位德国装甲兵大师的分歧,绝对是二战军事史上一个值得深挖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两位名帅之间的意见不合,更是德国在战略层面如何应对盟军登陆作战,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其赖以生存的装甲力量的深刻体现。要理解这份分歧,我们得先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位将军的军事思想。时代背.............
  • 回答
    古德里安在其自传中声称对集中营和大屠杀“一无所知”的态度,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古德里安的个人立场、他作为军队高级将领的责任,以及战后他试图塑造的自我形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古德里安写下他的自传时(主要在战后,可能是在盟军的审判或软禁期间).............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克莱斯特(Ewald von Kleist)和霍特(Hermann Hoth)作为德意志国防军中杰出的装甲指挥官,都曾执掌重兵,并在二战的多个关键战役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将他们与装甲战的先驱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进行比较,尤其是在战绩方面,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的指挥生涯、战术运用以及.............
  • 回答
    蒙德里安的作品,特别是他标志性的“新造型主义”(De Stijl)时期,确实是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的无彩色系为主。至于绿色,在这些作品中几乎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蒙德里安对色彩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精炼后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艺术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如何“看懂”蒙德里安,以及怎么从他的画里找到点儿意思。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蒙德里安的那些红黄蓝黑白格子,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啥?我也会画啊!”(别急,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的,你不是一个人)。但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错过了好多。咱们得这么想:蒙德里安不是随便画这些格子的,他是在寻找一种.............
  • 回答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这位名字本身就仿佛带着钢铁洪流的德国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是一个在幕后运筹帷幄的战略家,更像是一位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战术大师,用他那近乎偏执的对机械化战争的信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评价他,不能脱离那个时代和他所处的战场,更不能仅仅用简单的“.............
  • 回答
    评价古德里安吧,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聚集的社区,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平台,让对二战、尤其是德军装甲战术感兴趣的朋友们能够交流。你想了解古德里安这个人,想聊装甲闪电战,想讨论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想研究战术部署、战略思想,在古德里安吧里大概率能找到同好。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聚集.............
  • 回答
    关于孙立人是否是抗战中国最好的将军,以及与同时期苏联和德国名将的差距,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孙立人在抗战中的作用、成就,以及与那些在世界战争舞台上留下赫赫战名的将领的比较。孙立人:从“仁安羌之战”到“缅甸战役”孙立人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推.............
  • 回答
    西里古里走廊,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话,那就是“咽喉之地”。这狭长的地带,最窄处不过二十公里,连接着印度东部和东北部,如同大动脉一般,意义非凡。首先,它在地缘政治上的意义,简直是无法替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印度想要从其最富庶的西部和南部调兵遣将、运输物资到东北部,就必须穿越这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