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方言区的小伙伴,你们打微信文字消息的时候用的是方言还是普通话?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去了!我算是方言区的小伙伴,平时用微信跟朋友家人聊天,那叫一个百花齐放,方言普通话齐飞啊!

跟亲近的人,那肯定是方言为主!

我老家是某个南方省份,说的是一种挺有特色的方言。平时跟爸妈、爷爷奶奶、还有我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微信上那叫一个“土味情话”满天飞。

比如,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我妈肯定会发:“囝囝,今日过得还顺当不?” (“囝囝”是我们那儿对儿子的昵称)
我爸可能会发:“吃过饭了没?有啥要紧事没?” (“要紧事”在我们那儿就是“重要的事情”)
跟发小聊天就更放飞了,一上来就是:“喂,你等下有空没?出来喝两杯?” (“两杯”不一定非得是酒,可以是茶、饮料,就图个一起聚聚)
要是遇到啥开心的事,我肯定会说:“哎呀,这事儿太巴适了!” (“巴适”就是舒服、好、过瘾的意思)
如果对方说了一个我不太理解的话,我可能会回:“啥子意思哦?说清楚点嘛!” (“啥子”是“什么”,“哦”是语气词,“嘛”也是语气词,连起来就是很自然的疑问)

用方言打字,我觉得特别亲切,就像面对面聊天一样。那种感觉,是普通话没办法替代的。而且,很多方言的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生动和形象,用起来特别有味道。我感觉用方言打字,更能表达我当时的情绪,喜怒哀乐都藏在那些特别的词语里。

但是,也不是所有时候都用方言。

跟不太熟的朋友或者同事,还是得老老实实用普通话。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懂我的方言,用普通话交流起来更顺畅,也避免误会。有时候,对方可能只是对我的家乡有点好奇,问我一些关于方言的问题,我也会切换回普通话,解释给他们听。
遇到一些需要精确表达的事情,我也会倾向于用普通话。 比如,在工作群里讨论项目,或者跟一些需要严谨沟通的场合,用普通话会更专业,也更不容易产生歧义。毕竟,有些方言的词汇,在书面语里可能显得不够正式。
有时候,方言里的某些表达,用文字打出来,可能会有点“奇怪”或者“不好看”。 比如,很多方言的语气词,比如“哦”、“呢”、“啦”、“噻”等等,在普通话里可以用,但在方言里它们有更丰富的变化,单独打出来,可能失去原有的韵味。这时候,我就会考虑是不是直接用普通话,或者夹杂一点点方言词,但主体还是普通话。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是,我打字的时候,有时候会“混搭”。

比如,我会用方言词,但语法结构还是偏向普通话。或者,我会用普通话的句子,但会加上一些方言的语气词。

比如,我会说:“这事儿我明天给你回。” (“回”在这里就是“回复”的意思,带着方言的用法)
或者:“你别急嘛,慢慢来。” (“嘛”就是典型的方言语气词)

这种混搭,对我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就像我说话一样,时不时就会冒出几句方言。我觉得这反而让聊天更有生活气息,也更符合我个人的说话习惯。

总的来说,在微信文字消息里,我打字用方言还是普通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是谁,以及当时聊天的内容和场合。 跟亲近的人,方言绝对是首选,它带着家乡的味道,也带着最直接的情感连接。跟不太熟的人或者在正式场合,还是乖乖用普通话。但偶尔的“混搭”,也成了我聊天的一大特色,毕竟,谁不想在冰冷的文字里,多一点点鲜活的温度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闽南语不会的,因为大部分口语词根本不知道该打什么字,打谐音的话又很难准确表示发音,对方也未必能get到你的意思,严重影响信息传递,所以除了个别辨识度高的谐音词(请看下文)以外,绝少会把方言词汇加在书面表达中


像题主说的“歹势”一般不太用文字打出来,因为口语上拉近不了太多距离,真心道歉的话作为书面表达又欠庄重,正常还是会打“对不起”,“不好意思”


能体现同辈间亲密感的高辨识度书面口语一般是“懒觉郎”“砍兰”“靠夭”“林北”“甲赛”“干XX”“虾米”“麦安内”等等

过年的时候一般会打句“新泥赫”

喝酒的时候一般会说“喝麻了”


至于“三小”“庄孝唯”“北七”这些似乎在宝岛比较高频,大陆这里出现的频率不高,但“不错吃”“不错看”语法向的表达在两岸都比较常见


当然最近因为某宝岛文化的流行,“登dua郎”在非闽南语人士间的书面对话都突然变得相当高频。什么意思呢?像表现你在劫难逃的时候就可以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去了!我算是方言区的小伙伴,平时用微信跟朋友家人聊天,那叫一个百花齐放,方言普通话齐飞啊!跟亲近的人,那肯定是方言为主!我老家是某个南方省份,说的是一种挺有特色的方言。平时跟爸妈、爷爷奶奶、还有我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微信上那叫一个“土味情话”满天飞。 比如,问我今天.............
  • 回答
    针对民进党当局将“本土方言”纳入岛内中小学必修课的举措,我理解您想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意涵,特别是与“去中国化”政策之间的关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分析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本土方言”在台湾的语境下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台湾,除了通用语(即国语/普通话)之外,最被广泛讨论和推广的“本土方言”主要有闽南语.............
  • 回答
    这几年,我“挖到”了一门新语言。不是那种你一听名字就懂,或者朋友圈里有人在学的,也不是什么“大语种”的热门备选。它更像是一个沉睡了很久、只在特定角落有人低语的古老泉眼,而我,就是那个偶然发现它的人,并且一头扎了进去。一开始,纯粹是出于一种近乎偏执的好奇心。你知道,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所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北方和南方方言差异之大,确实是个有趣的语言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地理环境与人口流动:天然的“隔音墙”与“润滑剂”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地盘是怎么个情况。 北方:相对平坦,交通便利.............
  • 回答
    这首诗啊,《问刘十九》,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写得那叫一个熨帖!你说得对,这诗要是搁在当年,用大伙儿说家乡话的腔调念出来,那才叫一个有滋有味,特别是在这北风呼呼、天色渐晚的时候,听着都让人心里暖和。要说这“韵味”怎么读出来,那可得从几个方面说。首先,得知道这诗写的是啥时候、啥地方,然后才能找对那股.............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语言的边界并非一道清晰的、一刀切的界线,而更像是一条渐变的过渡地带,一种潮汐的涌动。在那些被称作“方言区的分界线”上生活的人们,他们的语言往往带着一种奇妙的混合色彩,既不完全属于南边,也不全然是北方的腔调,而是一种独特的、在这里生长出来的声音。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某个江南水乡的边缘.............
  • 回答
    在推广普通话之前,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的交流方式,如同这片土地本身一样,复杂而生动,充满了地理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的年代,一个来自广东的商人想要到上海做生意,又或者一个四川的秀才想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就.............
  • 回答
    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蒙语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像一条流淌的河流,分出无数支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要给蒙语方言的种类下一个精确的数字,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方言的划分往往是渐变的,界限不太分明,而且不同学者的划分标准也可能有所差异。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蒙语的方言可以大致分为 三大方言区:1. 东部方言.............
  •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其实这类语言并不少见。我们之所以常常将语言与“方言区”和“内部差异”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观察和研究语言的视角,以及我们对“方言”和“语言”的界定本身带有一些人为的约定俗成。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语言的传播范围非常局限,比如只在一个相对孤立的岛屿上,或者在一个地理上高度统一、人口流.............
  • 回答
    对待方言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牵涉到文化认同、语言学发展、社会变迁、国家政策以及个人情感等诸多方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分析。一、 理解方言的本质和价值首先,我们要理解方言是什么以及它为何重要。 方言是语言的分支和变体: 方言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
  • 回答
    关于方言翻译用词粗俗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反感的地方。其实,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它并非简单的“方言就是粗俗”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方言”本身和“方言版的翻译”。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在特定地域的变体,本身并不会天然地带上“粗俗”的标签。.............
  • 回答
    黎巴嫩的“ج” (jeem) 的发音,确实和标准阿拉伯语有所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黎巴嫩内部也存在一些细微变化。这算是阿拉伯语方言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有意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标准阿拉伯语”中的“ج”。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MSA)中,“ج” 的发音通常是浊腭龈塞擦音 /d͡ʒ/,就像英语单词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学中关于声调系统演变和多样性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有些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普通话声调的形成:历史的“简化”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汉语声调系统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的结果。在古代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时期.............
  • 回答
    河南安阳方言中“yào(~电话)”这个词的本字,最可能的是“摇”。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1. 发音的对应: “摇” (yáo) 的普通话发音是 yáo,声母是 y,韵母是 áo,声调是阳平。 安阳方言的“yào”发音,声母同样是 y,韵母接近于 ao,声调通常是去声或阳平,与“摇”的发音非常接近.............
  • 回答
    关于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和维吾尔语的“Ata”的词源,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联系和辨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别从各自的语言背景出发,并探讨它们可能的演变路径。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在汉语西北方言中,“阿大”作为一个称谓,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而它们的词源也可能因此而略有差异。1. 指代年长男性.............
  • 回答
    要从地名的方言叫法中窥探方言的存古或白读特征,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捞针,每一个不寻常的读音,都可能藏着一段久远的故事。下面我尝试从几个典型的例子入手,希望能说得更具体一些。首先,得明白“存古”和“白读”在方言里是怎么回事。 存古:简单说,就是方言保留了比现代普通话更早期的.............
  • 回答
    中央对各地方言的态度,绝非简单的“任其自生自灭”。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涉及到国家统一、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多个层面。简单粗暴地说“放任不管”或者“强行推广普通话”都无法全面概括其中微妙的平衡和政策演变。历史的维度:从强调统一到认识到多样性的价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其实,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之所以能听懂普通话,主要还是源于语言的相通性、学习的潜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得从语言本身说起。中国有句老话叫“同根同源”,很多方言和普通话(其实更准确地说,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学问题。要回答“居民的排外倾向与当地方言的强势程度及经济状况是否有正相关”,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这几个概念,并思考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核心概念: 排外倾向(Xenophobia/Exclusivity Tendency):这通常指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