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方言版的翻译用词往往都特别粗俗?

回答
关于方言翻译用词粗俗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反感的地方。其实,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它并非简单的“方言就是粗俗”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方言”本身和“方言版的翻译”。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在特定地域的变体,本身并不会天然地带上“粗俗”的标签。许多地方的方言一样有其优雅、细腻、甚至充满诗意的一面。问题往往出在“方言版的翻译”这个环节。

那么,为什么这种“方言版的翻译”会倾向于使用粗俗的词汇呢?

1. 刻板印象与“乡土气”的标签:

在一些文化观念中,方言常常被与“乡下”、“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等标签联系在一起。这种刻板印象之下,为了强调“方言”的特色,翻译者(或者说创作者)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选择一些在他们看来更具有“乡土气息”的词汇。而在这个语境下,一些粗俗或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俚语、脏话,反而成了他们用来“标志”方言的工具。他们可能认为,用这些词汇才能让观众/读者立刻感受到“这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这是XX地方的方言”。

2. 喜剧效果的过度追求:

很多时候,方言被引入翻译是为了增加喜剧效果。粗俗的语言,尤其是那些带有一些攻击性或贬低意味的词汇,在特定的情境下确实能带来一种出人意料的幽默感,或者说是一种“接地气”的笑料。特别是当翻译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时,这种倾向会更加明显。译者为了让翻译听起来“有趣”,可能会放大这种粗俗的表达,认为这是制造笑点的“捷径”。

3. 对“原汁原味”的误读:

有些人认为,要体现方言的“原汁原味”,就必须把原文中任何可能被视为粗俗或不那么“文明”的词汇,都一股脑儿地翻译成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粗俗表达。他们可能忽略了,原文的“粗俗”可能是一种恰当的、符合人物性格或情境的表达,而将其粗暴地替换成另一种方言的粗俗词汇,很可能破坏了原文的语境和意图。原汁原味不等于粗俗堆砌。

4. 翻译者自身知识和选择的局限:

并非所有从事方言翻译的人都对该方言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其细微的语用和情感色彩。如果翻译者对外语的理解不深,或者对方言的词汇储备有限,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理解、或者自己最熟悉的、又带有明显方言特征的词汇,而这些词汇恰巧可能是粗俗的。他们缺乏更丰富的方言词汇来表达更 nuanced 的意思,只好“拣便宜”。

5. 被动的语境影响:

有时,即使翻译者本意不倾向于粗俗,但如果他们所翻译的作品本身就充斥着大量的粗俗语言(比如某些成人喜剧、黑帮电影等),那么为了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和语境,方言版的翻译也可能不得不采用粗俗的词汇来匹配。这是一种“被迫”的粗俗,是为了维持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6. 语言的演变和接受度: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包括方言。有些词汇在过去可能被认为是粗俗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其粗俗程度可能会有所降低,甚至在某些圈子里成为一种亲切或标志性的表达。翻译者在选择词汇时,也可能受到自身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们认为目标受众能够接受的程度。

具体表现和例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电影里的人物说了句“你这个混蛋!”,一个标准的翻译可能会是“你真是个混蛋”。但如果是方言翻译,为了突出地域特色,可能会根据当地的习惯,翻译成“你这个老B养的”、“你个龟孙”之类的说法。这些词汇在普通话里确实被认为是比较粗俗的,但在某些方言里,它们可能只是普通人之间发泄情绪的常用语,或者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称呼。

又比如,一些感叹词,在普通话里可能会用“哎呀”、“天哪”,但在方言翻译里,可能会选择一些在普通话听来比较粗鲁的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惊讶或不满。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

区分“方言特色”与“粗俗标签”: 优秀的方言翻译应该能够捕捉到方言的精髓,但并非通过堆砌粗俗词汇来实现。更重要的是挖掘方言在语气、节奏、韵律以及特定词汇的情感色彩方面的表现力。
尊重原文语境: 翻译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如果原文的“粗俗”是为了人物塑造、剧情发展或某种艺术效果,那么方言翻译也应该审慎处理,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当地最“出位”的说法。
提升翻译者的专业素养: 鼓励翻译者深入研究方言,掌握丰富的方言词汇,并具备高超的语用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恰当的表达。
引导观众/读者的认知: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也需要逐渐改变对“方言”的刻板印象,认识到方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应简单地将其与粗俗划等号。

总而言之,方言翻译用词“粗俗”并非方言本身的必然属性,而是多种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翻译实践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暴露了我们在理解和运用方言进行翻译时,可能存在的误区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提到用台湾牧师闽南语布道,突然想起在新加坡的很多教堂,每到重大节日(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圣诞节)时,都会有华语/闽南语的双语布道。里面用的词语,都偏向于使用口语化词汇/读音。像“食物”就不是按照厦门一般的习惯叫sit8-but8,而要读作chiah8-mih8,或者直接说chiah8-e5。还有“天父”也不是用文读thian1-hu7,而是用白读thinn1-pe7。

user avatar

大家说得都对, @李柰 君解释的这块儿也特别好。我换个角度说:汉语是单中心的diglossia。


大概“大数据”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我发现英文是叫big data,我震惊了。实际上,在我的汉语语感里,比较“正式”的科技词汇应该是比较“文”的,附带觉得英文的高大上词汇应该至少是拉丁词,最好是希腊词。所以上次做翻译的时候,差点卡在“风能”上,因为前一个是“光伏”photovoltaics,被负迁移了。


汉语的高层级语言是文言,即使是官话,其正式程度也不及文言。在口语中,高级语言是官话,其他各类方言土语都级别低于官话。所以呢,在天朝影响范围内,正式的、学术含量高的书籍文章,历来都是文言文。然后,由各地(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的文化精英再依本地口语进行阐释,而这些阐释又往往大量使用官话中的词汇和语法。地方上文化程度越高的人掌握的所谓“正式”词汇,其实就是官话和文言的词汇就越多。文化精英再因其地位和学识,影响中下层的民众。这层层替换其实就是东亚世界内,语言方面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也正因为这样的现象,才使得本来文言一致的先秦汉语,造就了后世汉语文言不一。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官话和方言的社会语用意义有区别,事实上形成了类似社会方言的区隔。


这一现象不独汉语中存在。在欧洲的历史上,拉丁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主要国家的官方或者正式文书语言,也在不同国家的交往中充当重要媒介。在当时的情况下,各地土话就是不能和拉丁语的正式和文雅的形象相比较。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像法国,制订和推广标准语,就是要废除拉丁语的独尊地位,而要使当时的口语(比如巴黎岛方言)拥有书面和官方的地位。有了官方地位,再有了标准化,这种语言和方言的社会语用环境完全改变了,因而就“正式”、“文雅”附身了。但即便是如此,只是高层级语言发生了改变,对于那些没有成为高层级的语言,其地位还是一样的,大家很熟悉的“Il
est défendu de parler Breton et de cracher a terre…”。

相反的例子是越南语,虽然越南语曾在一些古代越南王朝短暂拥有过官方语言的地位,但越南的主流官方语言是汉语,虽然发音是汉越音,但书面语言是文言文。在现存的保大帝御批等官方文献中,君臣书面往来均是文言文,而不是使用越南语,也较少夹杂越南语词汇。显然在他们心目中,越南语是粗鄙的土话。但是后来越南定越南语为国语,使用拉丁字母拼写,以河内音进行规范。对于今天的越南人来说,标准越南语即是正式和高大上。


反过来讲,在没有中心方言,没有标准规范的语言中,方言并没有粗鄙的意味。我们就说中华正音嘉绒语吧,因为日常生活中事实上不存在标准规范,所以各地方言的差异,并没有文雅和粗鄙的差别,而仅是代表地域的区别,至多是匹配到地域刻板印象。又如绰斯甲话,观音桥方言与业隆方言也有不小的差异,但是也仅是代表地域不同而不是文雅和粗鄙。


另外一方面,在很多所谓汉语方言翻译中,往往因为语气通顺的需要,或者刻意突出与标准官话的区别,在词汇的选取和使用上,特别使用了标准官话中没有或者不太使用的词汇,或者是非常口语化的词汇,实际上就是挑选了粗鄙的词汇。

比如举个例子:“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因而形成四季。”按网上的那些方言翻译风,这句话说成都话,恐怕就变成:“地球围倒太阳转圈圈儿,就整出春夏秋冬来。”

可是,事实上,成都话确实可以照原样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因而形成四季。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说方言的,也是这样教学的。

换个角度说,这句话要说普通话的口语,也可以说:“地球呢,绕着太阳打转儿,那么就有了春夏秋冬。”任何一本课本都不会这样写。

其实,现代标准官话的初衷就是文言一致,吾手写吾口。但是,由于文言文几千来的影响,书面汉语始终同汉语口语有差距。所谓方言翻译,除开刻意地选择低俗词汇的问题,也很大程度上是书面语与地方口语的差距。

其实,而经过规范整理的方言,基标准语的“土”的感觉就会下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方言翻译用词粗俗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反感的地方。其实,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它并非简单的“方言就是粗俗”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方言”本身和“方言版的翻译”。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在特定地域的变体,本身并不会天然地带上“粗俗”的标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交集点。日本人确实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字的组织结构上,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即便如此,二战以前,甚至到现在,日本人依旧有“翻译”的需求,而且很多时候是“翻译”成日本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说是把中国古文“翻译”成他们当.............
  • 回答
    身无分文,无处容身,这是人生至暗时刻,我知道你此刻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但请相信,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也并非绝境。翻身不是奇迹,而是策略和执行的结合。 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捋明白了。第一步:稳住阵脚,解决燃眉之急在想翻身之前,你得先活下去,站稳脚跟。 食物优先: 社会救助机构/慈善.............
  • 回答
    重庆高层突发火灾,13楼女子翻窗逃生不幸坠亡,这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我们对高层建筑火灾安全认知的不足,以及在突发情况下的慌乱与无助。值得关注的信息点:1. 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和地点: 了解火灾是如何开始的,是在哪个楼层、哪个房间,这有助于我们分析火势蔓延的规律和速度,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学中关于声调系统演变和多样性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有些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普通话声调的形成:历史的“简化”首先,我们要明白,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汉语声调系统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的结果。在古代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时期.............
  • 回答
    理解德语方言(口音)为何比法语方言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历史、地理、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等多个层面。这两门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也由此塑造了它们如今在方言上的巨大差异。历史根源的差异:破碎与统一的叙事首先,最核心的差异在于历史进程。德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统.............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学语言的女生比男生多”这事儿,现在确实是个普遍感觉,而且不少研究也指向这个方向。至于为啥喜欢说方言的女生比男生少得多,这背后嘛,可能得从好几个方面捋一捋。1. 语言学习的动机和环境差异: 社会化和认同感: 从小到大,大家可能都体会过,女生在人际交往、.............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说“十里不同音”,这确实是中国方言丰富性的生动写照。但如果问为什么中国的方言普遍不被视为独立语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语言学、历史、文化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和认识方式。语言与方言的界定:并非一道清晰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语言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北方和南方方言差异之大,确实是个有趣的语言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地理环境与人口流动:天然的“隔音墙”与“润滑剂”首先,咱们得看看这地盘是怎么个情况。 北方:相对平坦,交通便利.............
  • 回答
    讲淮语的人之间,确实常常会感觉认同感和凝聚力不如其他一些方言群体来得那么强烈。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首先,淮语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绕不开的第一个原因。 淮语并不是铁板一块,它内部的差异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方言区”,里面包含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小方言”。比如,苏北的淮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其实,那些只会说方言的人之所以能听懂普通话,主要还是源于语言的相通性、学习的潜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得从语言本身说起。中国有句老话叫“同根同源”,很多方言和普通话(其实更准确地说,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西安和太原虽然都是北方城市,历史悠久,但年轻一代在方言传承上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1. 城市发展与人口构成变化的速度和特点: 西安: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西安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和人口导.............
  • 回答
    一直有人会觉得,为什么中国南方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方言,彼此之间差异这么大,听起来就像是说着不同的语言一样?这背后其实是一笔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交织的账。咱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一、地理隔阂:山水阻隔,各成一统首先,得说到这“地利”因素。南方,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山峦叠嶂,河流纵横,简直.............
  • 回答
    在中国方言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西南官话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使用率之高令人瞩目。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让文章显得生硬、模式化的表述,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和逻辑性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看到西南官话的历史根基极其深厚。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特别常见。我们平时听别人说话,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听着不太“标准”的词,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特别地道,一下子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一点,语言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刀切的。尤其是普通话,虽然有国家标准,但它本身就是吸.............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涉及到语言学里挺核心的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方言”,很多时候是指同一个“语言”下的不同“变体”或“次方言”。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方言”就是一门“语言”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不是语言”就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学术上的界定,这本身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层面的东西。我琢磨着,大家之所以希望某个地方只能听到普通话,可能主要是出于这么几个原因:首先,为了沟通的便利性,尤其是对于外来人口来说。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从外地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大家说的都是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那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东北、四川、广东这几个地方的方言,似乎在各自的大区域内,听起来要比南方很多其他地方的方言要“统一”一些。当然,这里的“统一”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大区域内的方言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比起其他一些地方,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确实如此。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关键.............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说上海一个00后的女生教老外说方言,时薪能达到600块。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毕竟时薪600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那么,教方言怎么就能值这么多钱呢?这背后肯定是有一些门道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得从“谁在学”和“学什么”这两头说。“谁在学”:目标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