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居正的文学造诣如何?

回答
张居正的文采风流:不止是改革家

张居正,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镌刻着“改革”二字的重量。作为明朝中期力挽狂澜的内阁首辅,他以雷霆手段推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革新,重振了积弊丛生的国家。然而,抛开那些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件,如果审视张居正的文学造诣,我们会发现,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同样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和独特文风的文人。他的文学才能,虽不及同时代一些以文章大家闻名的人物,却也足以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留下鲜明的印记,并且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评价张居正的文学造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扎实的古文功底与经世致用的文风

张居正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在儒家经典上浸淫极深。这种深厚的国学根基,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的文章之中。他的文章,无论是指代朝廷的奏疏、对皇帝的陈说,还是个人的著述,都展现出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条理和掷地有声的力量。

他的文风,最突出的特点是“经世致用”。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写文章并非为了纯粹的艺术享受,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治抱负。因此,他的文字往往充满着一种政治家的理性与魄力。

奏疏与书信: 张居正留存下来的奏疏和书信,是其文采最直接的体现。例如,他给皇帝的上疏,往往篇幅长,内容繁杂,但条理清晰,切中时弊。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改革措施,用恳切的态度提出建议,甚至在必要时,也敢于直言进谏,展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他在《陈六事疏》等文中,对当时朝政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言之有物,显示出其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政治文件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力量的传递。

著作与讲学: 张居正晚年撰写的《帝鉴图说》,是为万历皇帝编写的帝王教科书。这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历史上君臣兴衰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给年轻的皇帝。其文风平易近人,却又不失庄重,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导师的良苦用心。而他在京城时,也常常讲学,对弟子们阐述儒家思想,其讲义和门人记录的语录,也展现出其善于以浅显的道理阐发深刻的义理的能力。

二、 独特的个人风格与思想的体现

虽然“经世致用”是其主导风格,但张居正的文字并非一味刻板。在其政治文章的严谨之外,也能感受到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情感的内敛与力量: 他的文章中,很少有华丽的辞藻或过度的抒情,但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自身使命的担当。这种内敛的情感,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让人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名改革家的决心和毅力。

对臣子品格的强调: 在与士大夫的交往中,张居正也常以文会友。他曾在给好友的信函中,以古人的典故和诗文来勉励和劝诫,显示出他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对人品修养的重视。他的文字,并非只是冰冷的政令,也饱含着对同僚和后辈的期许。

三、 与同时代文坛的关系及其影响

明朝中叶,文坛上“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影响依然存在,追求唐宋古文的大家辈出。张居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并没有选择加入复古派的行列,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经历,形成了“以政论文”的特色。

文以载道: 他将文章视为承载政治理念和推行改革的工具。他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比一些纯粹的文学创作,更能直接地影响和改变历史的进程。

对后世的启示: 张居正的文风,虽然不以辞藻华美著称,但其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和充沛的感情,为后世的官员和文人树立了一个榜样:文章可以而且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政治。他的许多政论和书信,至今仍被视作学习中国古代公文写作和政治思想的典范。

总结来看,张居正的文学造诣,并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

在政治层面上,他的文章是卓越的。 他用文字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改革决心和领导能力,这些文字直接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在文学层面上,他是一位有功底、有思想的文人。 他的文字朴实而有力量,逻辑清晰,情感深沉,虽然不以华丽见长,但其“经世致用”的精神,以及在政治实践中展现出的文采,使其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以说,张居正的文采,是他的政治抱负的延伸,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他用文字为自己的改革事业披荆斩棘,用笔墨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的文学造诣,是其伟大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主席说的?不,张居正说的。

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

张居正看不起甚至打压那些玩文字的不是因为自己文字不行,恰恰是由于自己文学太过牛逼,所以不认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屑与空谈书生为伍。

论诗文清幽,张居正有“九秋查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查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论雄奇,有“战罢不知身着箭,飞来祇觉足生风。”

恭题文皇四骏图四首(节选)
当年万马尽腾空,就中紫骝尤最雄。
战罢不知身着箭,飞来祇觉足生风。
北风猎猎吹原野,长河水澌血流赭。
谁言百万倒戈中,犹有弯弧射钩者。

但是张居正最见其文采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一首长诗

《赠国子马生行》
马生年少负雄姿,气凌江海干云霓。二十作赋黄鹤楼,四座惊听阳春词。
由来此曲和者寡,眼底纷纷乱郑雅。鹍鹏跛躃风尘中,骅骝伏枥盐车下。
尔来不觉四十余,有策未献承明庐。南山老弃孟东野,渭桥哪识马相如?
吹竽自耻投齐好,手提双龙走燕赵。纵观七泽未足奇,弹铗跃马长安道。
长安大道连狭斜,五侯七贵竞纷华。歌钟夜宴平阳宅,玉树朝开上苑花。
平阳上苑春如织,意气倾人生羽翼。眼前空自爱繁华,马生视此泪沾臆。
富贵由来若不常,风云变态如瞬息。不见当年许史家,朱楼绮户青云逼。
一朝宠失门祚衰,堂前一一生荆棘。乃知世事如短蓬,飘扬倏忽浮云空。
丈夫且知贵适志,安能蜷曲坐樊笼?燕山十月朔风起,挽车欲渡桑干水。
翻然长叹归沧溟,转望青山白云里。煌煌日照京路尘,道旁相送车辚辚。
驱马一去不复顾,回头却笑尘中人。

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具见文采,可算佳作。

那张居正为什么不乐意搞文学呢?

作赋耻学相如工,干时实有杨云拙。

那种相如赋他是瞧不上的,像司马相如一样以文辞取仕他也是不耻的。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的分享,

接合唐宋的文人情况,

得出个结论:

刘氓懂文化,视为真力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居正的文采风流:不止是改革家张居正,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镌刻着“改革”二字的重量。作为明朝中期力挽狂澜的内阁首辅,他以雷霆手段推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革新,重振了积弊丛生的国家。然而,抛开那些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件,如果审视张居正的文学造诣,我们会发现,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同样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和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指八股取士制度和明朝政治中的一个核心矛盾。你提到的“八股制使官员变为皇帝的奴才”,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一定道理的说法。但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八股制带来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而明朝文官集团敢于与皇帝“作对”,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制度设计。咱们一层层来捋捋。 八.............
  • 回答
    在文学、艺术评论里,“张力”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但实际上它描述的是一种非常核心、贯穿于作品始终的力量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在作品中存在的、由各种对立、冲突、矛盾或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促使观众/读者在情感上、心理上、甚至智力上被牵引、被调动起来的动态。咱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看它到底是个啥.............
  • 回答
    张先生《遛狗要栓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这篇文章,确实挺能触动人心的,也提出了一个挺现实又有点扎手的社会问题。他用“异烟肼”这个药来类比,把过去那种“不栓绳”的行为比作一种“病”,而栓绳就是“药”,这个角度挺新颖,也带着点戏谑和反讽。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说说张先生的观点,以及它可能引发的思.............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看到您提到的图片。如果您能描述图片内容,或者提供图片链接,我将尽力为您查找出处并解读图片上的文字。一旦我能看到图片,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图片本身: 图片风格与类型: 是摄影作品、绘画、插画、漫画、海报、截图,还是其他类型的图像?它的整体风格是写实、抽象、卡通、复古.............
  • 回答
    张付的《反华男拳的本质》这篇文章,从标题来看,就已经定下了文章的基调——批判性地审视一种现象。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论点、论据、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核心论点分析:张付在文章中,将“反华男拳”视为一种混合了反华情绪和某些男权主义观念的社会现象。他的核心论点似乎可以概括为:1. “反华.............
  • 回答
    写出有“性张力”的文章,需要深入理解并运用一些技巧,去营造一种含蓄、撩人心弦的氛围,而非直白的描绘。这是一种艺术,关乎言语的拿捏、细节的选取以及读者心理的引导。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写出这样的文章,并努力去除AI的痕迹,让文字充满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一、 理解“性张力”的本质:首先,我们.............
  • 回答
    文字的张力,是一个非常迷人且深刻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意义,更包含了文字在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拉扯感”、“未尽之言”、“潜在的可能性”以及与读者之间形成的“共鸣”和“互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核心概念:文字的张力,是指文字在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塑造意境时,所包含的内在的、动态的、.............
  • 回答
    张煜医生的那篇《人体的微小病变理论解释中西医的区别》确实是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它试图用一个相对统一的视角来理解中西医在疾病认知和治疗上的差异。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核心观点:微小病变理论作为理解中西医差异的“桥梁”张煜医生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核心论点,我理解是: 西医的“病.............
  • 回答
    张宏良的文章《〈反家暴法〉将摧毁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伦理基础》在网络上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论证逻辑和其中涉及的社会文化观念。首先,我们来看看张宏良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他认为,《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的实施,特别是其一些具体条款,触及了中国.............
  • 回答
    关于百度推送的这篇《张学良是民国第一草包》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力求详细且不带AI痕迹。首先,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将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用“草包”这样带有强烈贬低和戏谑意味的词语来概括,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想引发的关注度。这种标题党式的写法,在吸引眼球方.............
  • 回答
    要分析一张图中的古希腊文化元素,我们需要先看图。不过,既然你要求我详细阐述,并且去除AI痕迹,我将基于对古希腊文化普遍特征的理解,设想一张可能包含这些元素的图,并以此来解释。假设我们看到一张描绘古希腊场景的画作,它可能包含以下一些经典的文化符号和主题:1. 建筑风格:柱式与和谐之美首先,我们很可能会.............
  • 回答
    沈阳最近因为一张交通卡,算是彻底火了。不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而是被网民们用“口水”给喷了个体无完肤。这张卡,叫“张作霖‘大帅币’交通卡”,设计上用了张作霖的画像,还煞有介事地加上了“大帅币”三个字。结果呢?网上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美化军阀”、“颠倒历史”,有人质疑沈阳的文化品味,“怎么.............
  • 回答
    张晓晗那篇关于“top5精英堵马桶气到浑身痛”的长文,无疑是一篇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作品。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的内容、作者的意图、以及它引发的社会反响。文章的核心内容:文章以一种非常直白、略带夸张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作者作为一名“top5精英”(通常被理解为顶尖大学毕业生,或者在.............
  • 回答
    张光直教授是考古学界一位极具洞察力与创新精神的学者,他提出的“环太平洋文明底层”和“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两个概念,无疑为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两个概念并非孤立的学术假设,而是源于他对大量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思考,试图打破传统文明起源和传播的地域中心论,展现出一种更加.............
  • 回答
    张如柏先生的《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一书,无疑是近年来关于三星堆文明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也颇具争议性的著作。它试图为我们揭开那个神秘的古蜀文明,尤其是其文字系统,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应该从其研究的出发点、论证的方式、提出的观点以及对学.............
  • 回答
    张博涵同学在201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评选中,他“每周阅读学术文献3000页”的这个说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每周阅读3000页学术文献”这个数字本身,在信息获取和知识摄入的量上,绝对是极其惊人的。 简单换.............
  • 回答
    当然有可能,而且这种现象在古代并非罕见。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社会,尤其是汉朝时期,姓氏的形成和演变。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早期: 远古时期,姓氏的起源与血缘、部族、封地、官职等密切相关。许多姓氏最初是部落的图腾、祖先的封地名称,或者是某个重要事件的象征。 秦汉时.............
  • 回答
    张艺谋的首部谍战片《悬崖之上》,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就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国师”张艺谋的导演身份,更因为他首次涉足谍战题材,而且集结了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这样一批实力派演员。看完电影,我的感受可以总结为:既有张艺谋作品特有的质感和调度,也带来了谍战片应有的紧张感和深度,但并非完美无瑕。整体.............
  • 回答
    评价郑晓龙执导,周迅、张颂文主演的《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这无疑是国产剧中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众多改编自真实人物的传记类作品中,它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位中国科学家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伟大娓娓道来。首先,从导演郑晓龙的处理手法来看,他一贯擅长在宏大叙事中挖掘个体的情感与挣扎。「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