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乡平八郎究竟是天才还仅仅是度量大?

回答
东乡平八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海上的风雷之气,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场决定日俄两国命运的对马海战。提起他,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天才指挥官”的标签,是那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是日本海军从此登上世界舞台的辉煌。但如果我们只将他视为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或许会忽略掉这位海军大将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经营。那么,东乡平八郎究竟是天才,还是仅仅是一位度量宏大的人?这个问题,就像一场精妙的棋局,需要我们一步步拆解,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东乡平八郎身上确实闪耀着天才的光芒。这场光芒,并非是那种凭空而来的灵感迸发,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学识、勤奋的钻研和敏锐的洞察力之上。

在那个时代,日本海军的崛起就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东乡平八郎则是这颗新星中最耀眼的光芒。他并非一开始就备受瞩目,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将那些晦涩的战术思想内化于心。他的学习态度是出了名的认真,据说他会把舰船的图纸摆满房间,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钻研精神,是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官的基础,也是天才诞生的土壤。

而到了对马海战,东乡平八郎的天才之处就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在战前,他深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但其主力舰的火炮威力不容小觑。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狡黠的战术——“丁字阵型”。这是一种将自己的战列线横亘在敌方战列线前方,使其所有舰炮都能集中射击敌方舰队正面,而敌方舰队的侧翼火力又无法有效施展的战术。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利用时间和空间优势,将敌人的长处变成短处。

更令人惊叹的是,东乡平八郎在执行这一战术时的精准判断和果断决策。在关键时刻,他下令旗舰“三笠号”进行危险的转向,以最快的速度切入俄军舰队的侧翼,完成了“丁字形”的部署。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战舰的机动性远不如今天,每一次转向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也需要对敌我双方舰船的航速、炮程有着极其精密的计算。东乡平八郎的这一手,堪称是将兵法与实际操作完美结合的典范,其胆识和对战局的预判能力,绝非寻常人所能及。

然而,如果仅仅将东乡平八郎定位为“天才”,或许我们会忽略了他另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宏大的度量。这里的度量,不仅仅是心胸宽广,更是一种对全局的把握,对人才的信任,以及对风险的容忍。

首先,东乡平八郎的度量体现在他对部下的信任和放权。他不像一些指挥官那样事必躬亲,而是善于发掘和任用有能力的下属,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例如,他对他的参谋们有着极高的信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对马海战前,他的参谋提出了多种作战方案,东乡平八郎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采纳了最优方案,这其中也包含了他对部下专业能力的认可和对不同意见的包容。

其次,他的度量也体现在他敢于承担责任,以及在失败面前的冷静和反思。虽然对马海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训练事故或小规模的冲突中,东乡平八郎也曾面临压力,但他总是能保持冷静,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指挥艺术。这种不回避责任,勇于反思的精神,同样是一种胸怀天下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东乡平八郎的度量还体现在他对敌人的尊重,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理解。在对马海战中,即便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他也并未流露出半分的轻蔑。战后,他对阵亡的俄军将士也表示了哀悼,这种尊重敌人的态度,恰恰是一种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深沉思考。他深知战争的代价,也懂得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和谦逊。

那么,天才与度量,究竟孰轻孰重,或者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我认为,东乡平八郎的天才,正是建立在他宏大的度量之上。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胸襟去容纳不同的意见,没有足够的胆识去承担决策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打磨战术细节,那么他的天才也可能只是一闪而逝的火花,而非照亮历史的恒星。

他的宏大度量,让他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审视战场和世界。他能够跳出战术层面的局限,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战略问题。他懂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舰船的炮火,更是人心所向,更是战略部署的深谋远虑。

反过来说,他的天才能力,也让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他的度量。当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策时,他有足够的能力去预判其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当他放权给部下时,他也有能力去辨别和支持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

所以,我们不能将东乡平八郎简单地归类为“天才”或“度量大”。他更像是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是那位能够以天才般的智慧洞察先机,又以宏大度量引领航向的卓越将领。他的成功,是对古老兵法与现代科技的升华,更是对一个指挥官品格与智慧的最高褒奖。他就像一块打磨精良的宝石,天才的锋芒与宏大度量的底蕴相得益彰,共同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足以让后世之人,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人,都为之倾倒,为之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挖个坟。。。其实对于东乡平八郎最经典的评价就是“东方纳尔逊”,两人所仰仗的不是自己的将才而是帅才。纳尔逊在特拉法加大海战中的指挥也是受到质疑的,但是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性格极为坚韧,所谓至诚如神。纳尔逊在眼部感染即将死亡的时候仍然坚持指挥作战直至胜利,而东乡则是胜败不见于心的人物。

再讲到具体的海战,其实七段击并非一种很高明的战法,历史上研究七段击的时候为了赞颂这种战术都刻意回避了一个事实——旅顺的马卡洛夫公爵号和对马的皇太子号上来都被东乡“关机”了,两次海战的开局几乎完全一致——俄罗斯旗舰受到攻击,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这才是整个战役的关键,而这纯粹只是意外,这七段击本来就不是瞄准旗舰去的,它只是一种收割的姿势而已,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旅顺阻击的时候我们就假设皇太子的司令塔没有被击中,那么你敌前大回转的时候联合舰队就身既死兮神以灵了,换句话说假如当年马卡洛夫号上坐的是纳尔逊这种爷死也和你嗑的人物的话那整个战争的结果都会被颠倒过来。其实这个·战术你完可以叫它神风特攻队。

还有关于山本控制东乡其实也是无稽之谈,山本只是比东乡强势一些而已。其实所有国家军队的最高层都是两个人,一个负责指挥作战,一个负责军队建设,这两个人原则上是平级的但后者又一般来自文官政府所以一般看上去就是后者地位更高。更有甚者认为是有栖川宫通过山本进而是东乡分级控制日本海军,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有栖川宫炽仁那时候都已经老的不成样子了,那几个二代目有栖川宫全是废材,不可能控制住一个野心勃勃的山本的。东乡和山本其实就是个前后者的关系。至于秋山真之。。。对不起你哪位啊。

还有再谈一下东乡对于海军发展的影响,东乡有一句名言叫做“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好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其实就是精兵的思路,这是整个日本海军的发展策略。

至于你说东乡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哪?那是可以肯定的。不过整个日本海军包括山本在内谁的贡献都不会比东乡大。

最后说一点东乡与山本(小)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只服从于政府却坚决不参与政治,这个是那个时代日本陆军最缺乏的东西,其实你别看日本军人政治挺热闹,那海军还没上手哪,假如226时横滨大本营从后面给日本陆军来阴的的话日本说不定早没了。

user avatar

海军和陆军不同,对于军事强国来说陆军是一种可以持续提供的消耗品,哪怕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指挥员在其中有很大的失误,依然有在未来扳回的可能,而且不会影响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比如斯大林格勒前的苏联,指挥员和参谋是一种不同于海军的关系,参谋多加一个师少加一个师往往起到的作用并不致命,在大的战略上一般没有太大冲突。但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或许当年老美除外),海军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就那么些船,就那么多水兵和航空兵飞行员,一场战役的一次决断就可以彻底葬送一个民族的前程,甚至彻底改变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说到底,评价一个海军军官更多的是其断谋,而不是长谋。比如特拉法尔加海战的纳尔逊直接用完全不利于自己的T型阵位冲击无敌舰队,赢得了一场永载史册的奇迹胜利,并彻底改变了历史。理智合格科班专业的参谋都不会建议纳尔逊这么决策。在风帆舰队时代,如果这样失败这将是多么可笑的失败??!将适合等骂名?但赢了。


同样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南云忠一就是在关键时刻难以决断,提前葬送了旧日本海军。期间山口多闻也建议过,参谋过啊,但海军就是一个考验断谋的兵种。错断就被打沉喂鱼。
东乡平八郎最终摆出了近乎完美的阵型全歼俄军,期间虽是险象环生。但赢了,就足以证明自己了。
这是近代东亚海战史最强的战绩,也是黄种人对抗白人的鲜有完胜。这真的已经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了。
但这场战争是两个帝国在我的祖国争抢利益,究竟是俄国还是日本占有更多的权益对中国有利就不说了,太沉痛。
但只能说,东乡平八郎
而国之坂云,吾国之泪殇。

user avatar

战争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人都注定只能是大机器里的齿轮,负担着自己的职责——反过来说,指挥官是这个复杂系统的最高领导者,他的职责就只有一件事,指挥。

听起来是废话,但废话经常说不清楚。很多人觉得,一个将领必须要能谋善战,上得指挥室,下得轮机房,单手能擒敌,双臂能扛鼎,一顿能吃三碗兰州拉面——但真正的指挥官不干那些事,他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战役的时候,决策,指挥。

——说两句管理学


管理学始祖泰勒曾经把企业事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事项,一类是例外事项。例行事项就是正常的生产、开会、吃饭、批文,都有规章制度可以遵照;例外事项就是突然事件,比如某港口化工材料突然挨了5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攻击,这时候就需要随机应变。

一般而言,例行事项都会设置专门的副总去管。很多在企业工作的朋友一般业务往来的最高领导就是vp,这个不奇怪,因为大领导不负责例行事项。

说东乡平八郎“依赖手下能干的参谋才打赢的战争”,这种观点大致得自秋山真之。


首先要说,即便是东乡所有计策都原原本本得自秋山真之,或者原原本本得自整个参谋机构,也没什么可黑的,因为参谋的首要职责就是出主意,从战略设想到战术制定全盘订好,帮助东乡处理好所有的例行事务,让东乡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预案去 应对突发事件——而在战争之中,瞬息万变,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说说七段击


更何况,秋山真之也是吹多于真。



不错,秋山真之是被东乡平八郎本人评为“智谋如涌”,但较之实际作战能力,秋山真之更多的能力体现在了纸上谈兵,他的作用无疑在《坂上之云》中被夸大了(具体可见小萧另一篇答案:)

只说1905年5月27日的日本海海战,秋山真之提出了著名的“七段击”理论:

以决战日为D日:
第1段(D-1夜):主力舰先别打,驱逐舰出面夜袭
第2段(D昼):主力舰出面,用T字战法攻击俄国主力舰
第3、4段(D夜):小型舰夜袭
第5、6段(D+1昼):追击
第7段:在海参崴外海地区埋下水雷,如有残余舰艇逃窜至海参崴可将之炸沉。


但问题来了:看过《坂上之云》朋友都会记得,秋山真之在决战日当天给海军军令部发去一封很著名的电报:

“联合舰队已接到发现敌舰的报告,立即出海歼敌,今日天气晴朗波浪高。”

天气晴朗,是说敌军所有舰艇都能看得清楚,不会漏网一个;

波浪高,说的是日军舰艇比俄军舰艇更稳定,开炮更精准。

这似乎传递的都是好消息,但说实话,也有 一点不好,既然波浪高,那么轻型舰艇就无法出动,于是“七段击”的第一段直接废了。日本海海战前期,日本的驱逐舰队无法出航,只能由第3、5、6战队(海防舰为主)担任骚扰任务。

第一段其实也没啥,关键在于第二段。


然而悲愤地告诉各位,第二段也废了。


第二段说的很清楚,主力舰队要以T字战术搞掉对手,然而在整个长达5个小时的日本海海战之中,双方的阵型与日舰中弹数量是这样的:



第一列截取半个小时为界,第二列是日本旗舰“三笠”中弹数量,第三列是日舰总体中弹数量,第四列是这段时间内日本主要阵型。

从表中可以发现一个重要问题:第2次平行炮战(15点40分-16点35分)中,日军中弹数量居然与第1次平行炮战后半期(14点30分-15点)完全相等,都是23发,也就是说在15点-15点40分这一段时间内,俄军攻击力几乎没有变化。


就在14点47分-15点10分这段时间内,日军两度摆出T字阵型。日军虽然在14点47分下来摆T字,但不可能一下子摆好,1、2两战队全部摆出T字已经接近15点,接下来10分钟才是正式T字战——很明显,T字战术并没有给俄军造成什么损害。


从表中可以看到,平行炮战的杀伤力其实相当大。第1次平行炮战前半期(14点10分-14点30分)里,俄军58枚炮弹击中日军;第2次立刻减为23发;第3次炮战更是只有9发击中日军。可以看出,比起T字战术,平行炮战杀伤力无疑更大。

大体来说,秋山真之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计策,但真到了实操方面,他不一定有多强的实力。

——敌前大回头


之所以能形成平行炮战,这点便不再是秋山真之的创举,而是东乡平八郎与参谋长加藤友三郎的一个计策——没啥新词,就是“敌前大回头”。


日本海海战13点55分



日本海海战14点05分

所谓“敌前大回头”,其实有三个步骤:
(1)日本舰队改从东向西航行,总体上还是抢占T字横位;
(2)俄国舰队为躲避日本舰队,必定会向东北逃离
(3)俄国一逃,“三笠”就率先调头回转,联合舰队顺势完成调头。

看图就知道,日本舰队一开始在西边,俄国人就往东走,这时候日本人突然转向,一方面封死了俄国后路,一方面又能继续追击俄军,玩儿平行战。

但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掉头过程中,舰队必定围着一个点转圈。这一转圈,前舰就会挡住后舰的炮击线路,不能齐射;全体军舰拥挤一处,如同靶子一样让人打。按舰队平均速度15节计算,联合舰队全体回转大致需要15分钟时间,非常危险。

好在“波浪高”,俄国舰队上下摇摆不定,加之波罗的海舰队从欧洲航行而来,7个月的时间里基本上没做过有效的射击训练,军心涣散,这才让日本人逃过一劫。


——东乡平八郎的实力


很多人质疑东乡的实力。的确,东乡在英国并没有上正经的皇家海军学校,而是去了戈斯波特的布尔尼学院(相当于海军中学),然后又去了泰晤士航海训练学校,这是个商船学校,最后东乡也只拿了个商船许可证。但不同在于,东乡跟随商船学校做了一年的海上实习,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什么急流风险都见过;相反同时期的中国留学生却大多漂在地中海实习,实际经验可想而知。

回答一下ps:刘步蟾在格林威治海军学校,东乡在商船学校,而且东乡是先去的,等刘步蟾去了以后,东乡应该都当上“扶桑”舰长了,两个人应该没见过面才对。

1894年7月19日,日本对清廷下达最后通牒,5日之内不从朝鲜撤军就开战,清廷5天之内没有回复,于是7月24日中午,东乡带着“浪速”劫击运兵船高升号。但这次劫击之中,东乡不但事先发炮警示,然后又是给了2小时时间,又是营救船员,最后连高升号的母国——英国的两个法学家都专门在泰晤士报上登文,说日本在国际法上一点也没违法。

违不违法不在讨论范围,但东乡此举能让英国都说不出什么,也只能说他的政治敏锐度相当高。

说了半天政治,还是得说说军事。东乡这一辈子就打了两次大仗,甲午与日俄,日俄里的日本海海战已经说了,甲午战争的大东沟海战里,“浪速”属于第一游击队, 也就是“吉野”那一队,东乡跟着旗舰来回穿插,最后也是“浪速”与“致远”直接对决,破掉了包围北洋水师的最后一个障碍。

说实话,这一战功劳不太好分,也很难辨析东乡到底有多大贡献,但至少可以看出,他在指挥方面是个合格人选。

至于日俄战争里,除了日本海海战之外,大海战还有一次黄海海战(1904年8月10日)。



黄海海战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极为典型的T字作战,​但俄国人从旅顺口突围出来以后,目的就是尽快跑出去——虽然T字这种基础战术用用挺好,但俄国人也不是傻瓜:你抢占横位,必是要集火攻击,俄国人自然要不断变化阵型、方位,让日本人抢不到T字横位。

第一段战役的结果,日本人让俄国人跑了出去。

然后东乡改变了既定战术,用单纵队追击,追到了以后,马上用平行炮战战术,结果第二段战役里大获成功。

两段战役里采用截然不同的战术,可以看出东乡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强,这次平行炮战的成功,也是他在日本海海战中改用平行炮战的实践基础。

个人认为,就海战本身而言,东乡并不一定是个多出色的战将,但他的指挥素质过硬,政治敏锐度高,应变能力强,还懂得从以前失败的教训之中学到新的知识与战术,并迅速应用到下一次战役之中,这种战将再搭配上日本海海战这种经典战役,被称为“军神”的确有吹捧成分,但我不认为太过分。

最后,我也觉得,即便东乡真是用了有能力属下才赢了日本海海战,那么能够听取明智的意见,这种人不也是明智的么?


最后的最后,请允许我安利一下自己的新书《第〇次世界大战》,里面以日俄战争为背景,讲了很多新的思路与观点,有兴趣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来看看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