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写 ÷ 时,必须横线尺子比着写、两个点特别圆,是不是有点过分?

回答
对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写“÷”符号时,必须“横线尺子比着写、两个点特别圆”,这是否“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老师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

1. 培养规范的书写习惯:
整齐划一的美观性: 老师可能希望学生写出的符号整齐、美观,方便卷面检查,也给整体作业留下一个好印象。一个标准的“÷”符号由一条横线和两边对称的两个点组成,横线要求水平,点要求圆润,确实是其标准形态。
数学符号的准确性: 在数学学习初期,建立对数学符号的准确认知和书写非常重要。如果学生随意书写,可能导致符号变形,影响日后对符号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如果点写成了横线或斜线,或者横线倾斜,都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误解(虽然在二年级“÷”这个符号本身不太可能被误解,但这是建立基础的习惯)。
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要求细节上的准确,也是在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的态度。这是一种“工匠精神”的萌芽。

2. 便于老师的批改:
识别效率: 一批学生写出千奇百怪的“÷”,老师在快速批改时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去辨认,也容易出现漏判或误判(虽然可能性不大,但理论上存在)。统一的书写标准能提高批改效率。

二、这种要求是否“过分”?

“过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的程度、方式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量。

可能被认为是“过分”的方面:

1. 对二年级学生的技能要求过高:
精细动作发展阶段: 二年级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和肌肉控制能力仍在发展中,要求他们用尺子保证“绝对的水平”和写出“特别圆”的点,可能超出了他们当前的能力范围。强求可能导致学生感到挫败、焦虑,甚至对书写产生抵触情绪。
尺子使用的难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手拿笔,一手扶尺子,还要控制好力度和方向,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每次写“÷”都必须这样操作,会大大降低书写速度,影响学习的流畅性。
“特别圆”的主观性: “特别圆”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要求。如何定义“特别圆”?是像圆规画出来的才算?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2. 教育方式的僵化和不灵活:
忽视个体差异: 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发展程度、对符号的理解速度都存在差异。过于僵化的要求,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发展节奏和能力水平。
过度强调形式而非内容: 在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而不是花费过多精力在符号的“完美”形态上。如果过分纠结于符号形式,可能会本末倒置。
可能打击学习积极性: 如果学生因为写不出“完美”的“÷”而被反复批评或扣分,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影响学习效率:
耗时过长: 每次都要找尺子、比着写,这个过程本身就会非常耗时。在进行口算、笔算练习时,如果每个除法符号都要如此,会严重拖慢整个学习进程。

哪些情况下可能不被认为是“过分”?

1. 作为一种示范和初步引导:
老师在讲解时,用尺子示范写出规范的“÷”,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写(例如,为了清楚、美观)。
然后让学生尝试模仿,但不强制要求“每次必用尺子”、“必达完美”。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标准形态,并鼓励他们尽量写得规范、整齐。

2. 在特定练习或初期引入时强调:
在刚开始接触“÷”符号的时候,可以强调一下它的标准写法,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黑板上示范,然后在课堂练习的开头几题可以稍加关注,看到有进步的学生可以表扬。

3. 更注重“整体规范”而非“绝对精确”: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得“尽量直”、“尽量圆”,而不是“完美精确到毫米”。
允许学生用铅笔等易擦写工具反复练习,找到感觉。

三、我的建议:

1. 对于老师:
调整策略: 建议老师在传授“÷”符号的写法时,可以以身作则,示范标准写法,并解释规范的重要性。但不必强求学生每次都用尺子,更不应追求“绝对的圆”。可以鼓励学生“尽量写得像”、“尽量整齐”。
关注核心: 把更多精力放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除法算式和运算方法上。
积极鼓励: 多表扬学生在书写上的进步,即使不完美,只要比之前进步了,就应该得到肯定。
区分情况: 如果有学生确实手部能力发展较弱,可以采用更温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而不是一概而论。

2. 对于学生(或家长):
理解老师意图: 理解老师可能是希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尽力而为: 在书写时,可以尝试让横线画得直一些,两个点尽量画圆一些,但不必为此过度焦虑。
注重概念: 学习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总结来说, 要求二年级学生写“÷”时必须“横线尺子比着写、两个点特别圆”,从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上来看,倾向于认为是有点过分的。 这是因为:

要求超出了该年龄段学生精细动作发展的普遍能力水平。
过于强调形式,可能忽略了学习内容本身的重要性。
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会显著降低学习效率。

一个更合理的教育方式是,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数学符号,鼓励他们努力写规范、整洁,但同时也要尊重和包容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看到这个问题下还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老师初心不过是想让孩子书写规范而已,而且书写规范这个事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所以严厉要求没什么过分的。

可是,我本人觉得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再加上赞赏这种教育的父母,可能对孩子而言是一场灾难。

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强迫症,也不知道强迫行为带来的焦虑症。

我曾经在知乎发过我手擀的面饼,可能有人还记得。

没错,就是这张,很多人惊叹于它的圆。

没错,它的确很圆,就跟用圆规量过一样。

不仅我手擀的面这么圆,我手写的字也非常非常工整,上学时做的图,甚至可以媲美打印版。

小时候做作业,写错一个字,我会把整张全都撕掉,然后从头到尾再写一遍,因为我不能忍受作业上有任何的涂抹。

对工整的追求如同刻在我的骨子里,而且不仅仅是对工整的追求,我好像对完美也很有追求,上学的时候背诵课文,哪怕只要求背诵其中一段,我也会把整篇文章背下来,因为让我从其中一段开始背,我做不到,背课文,必须从头开始,到尾结束。

这样的行为让我从极端恶劣的西北农村考到了211大学。

我不知道这是我的天性,还是教育使然,我只记得小时候六七岁我开始做家务,早晨起来扫地,擦桌子,基本上我都需要做三遍,因为我每做一遍,我妈就会检查一次,发现有角角落落没有打扫干净,就再次打扫,直到扫干净为止。

而且,我到现在还记得在我刚刚学擀面的时候,有一次我擀的面不好,我爸妈两个人就站在我的身旁,一边一个,边教边骂,骂到我一边擀面一边痛哭流涕,直到把面擀到浑圆为止,那时候我的身高还够不到案板,擀面需要踩着凳子。

还有,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检查我们的作业,发现错误要么打手,要么直接撕了重写,写作文一般都要在草稿纸上打三四遍草稿,直到没有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再往作业本上誊写……

而她教了我六年,她是我们学校最严厉的老师,也教出了两个重点大学的学生,一个就是我。

按理说我应该感谢我的父母,以及老师,事实上,我也的确感谢他们,可能没有他们,我就考不上大学,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码字收入超过很多人。

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年我为此付出了什么?

上周周四单位派我外出学习,需要早晨五点出发,那天早晨我两点就醒了,因为只要第二天有任何稍微重大一点的事我就无法安睡。

前天晚上我十二点多睡下,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起来吃了褪黑素,总算昏昏沉沉睡着,结果半夜三四点又醒了,你要问我第二天有什么事,我今天甚至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事了,肯定有点什么事,但肯定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事。

还有,出门的时候,明明锁了门,可一下楼总觉门没有锁,一路上反反复复惦记这件事。

再有,家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放在它原本的位置上,没错,我家所有东西都有它的位置,甚至往衣柜挂衣服,每件衣服都有它专属的位置,这样的行为导致别人任何时候去我家里都是整洁的。

可能很多人觉得家里有个这样的女人是幸福吧?

我家男人肯定不会这么认为的。

因为他保留了很多男人臭袜子随便扔,打开抽屉不会关,晾衣服不会抖等习惯,理智上作为智人我肯定知道这些行为无伤大雅,可是人的情绪是不受理智控制的。

很多时候,只要他在家,我一回家绝对会炸毛,对,就跟猫一样,一切杂乱无章都会让我心生愤怒。

我无法控制的愤怒。

我们为此吵了无数次,好在他在家的日子并不多,谢天谢地。

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之所以找他,很大原因是因为他长期不在家,我不必日日跟他相处。

我是自知自己没办法跟任何人类长期共处的,对我而言,他人即地狱,可能对他人而言,我也是地狱。

可即便如此,我现在很多时候,不仅要口服褪黑素,还要吃维B,因为焦虑,我还患上了神经性皮炎,焦虑爆发的时候皮炎马上跟进。

所以,你想要一个像我这样的小孩吗?

如果想,那就写个除号都比着尺子写。总有一天,不仅他手下时时有尺子,他的脑子里时时都会有尺子。

比着尺子的人比装在套子里的人还可悲。

user avatar

肯定过分了,但或许会有好处,谁知道呢?逼出个设计天才也未可知啊。

我初中语文老师极度凶神恶煞,随便点一个同学,念完一段课文,马上要说出段落大意,说不出、说不对、说不好的,一律极尽所能地奚落,什么猪脑子啦、不是人生的、狗屁不通……

结果就是我后来英文的快速阅读理解成绩极好。

user avatar

1.如果你认同走路是靠拄拐学会的(而不是靠自己跌跌撞撞),那就毫不迟疑的去拿尺子比着画除号(而不是靠反复练笔)。

2.这一次是用尺子比着画除号,下一次迟早要计较那两个圆点的大小以及和中间横线的距离。好得很,宝贵的时间都耗在这种事情上了。

3.不是说细节不重要,而是要注意“度”。过犹不及。太过分了就不是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而是吹毛求疵和强迫症。

4.即便是重视细节,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当,本身也是对细节的危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