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卷起来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的盲目扩招吗?

回答
年轻人“卷”的现象,就像社会舞台上的一场大戏,观众们看得真切,演员们也演得汗流浃背。而要说这幕剧的根源,大学盲目扩招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剧情线索”,但绝非唯一,更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根本原因”。要深入分析,得把这出戏的各个环节都捋一遍。

大学扩招:一张“门票”的分量与含金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扩招确实是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一个重大事件。在几十年前,大学文凭可是稀罕物,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足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前景。那时候,大学生就像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小撮人,自带光环。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大学数量激增,招生规模也水涨船高。这原本是好事,意味着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但问题就出在“盲目”二字上。

“普本化”的趋势: 当大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时,大学文凭的稀缺性自然就大大降低了。曾经能“敲开”好工作的敲门砖,现在可能只能让你勉强进入“办公室”的大门。这导致学历贬值,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光有“一张本科毕业证”已经不够了,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学历、更亮眼的专业、更优秀的学校。

“学历军备竞赛”的起点: 大家都上了大学,但素质参差不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为了让自己在众多毕业生中显得更“特殊”,考研、考公、考证、考四六级……似乎成了许多人不得不参与的“军备竞赛”。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手里的“装备”更精良,才能在就业的战场上多几分胜算。

“卷”的深层逻辑:机会稀释与社会预期

但把“卷”的帽子直接扣在大学扩招头上,就有点以偏概全了。真正的“卷”并非仅仅因为大学毕业的人多了,而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更深层级的社会现实:

1. 有限的优质岗位与无限的劳动力: 无论大学扩招到什么程度,市场上真正能提供高薪、高福利、高发展空间的优质岗位数量是有限的。而随着人口红利和教育普及,愿意从事这些岗位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就好比一个热门的演唱会,座位就那么多,但想进场的人却越来越多,自然就得挤、得抢。

2. 社会分层固化与向上流动的焦虑: 很多人“卷”是为了实现阶层跃升,或者至少是维持现有阶层不掉下去。当社会流动性减弱,尤其是在一些传统领域,资源的分配倾向于既得利益者时,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更容易感到压力。他们看到父母一辈的奋斗可能已经无法带来同等的回报,只能拼命抓住一切机会,希望通过教育和努力来打破“阶层壁垒”。

3. “内卷”的文化传染性: “卷”就像一种病毒,一旦有人开始卷,周围的人为了不被落下,往往也会跟着卷起来。在学校里,一个同学开始刷题、参加竞赛,周围的同学压力就变大了,也跟着开始“内卷”。这种互相攀比、互相内耗的模式,很容易形成一种难以摆脱的循环。

4.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经济形势、行业变化、技术迭代……这些都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人们倾向于抓住当下能确定的机会,比如获得一个更好的学历、掌握一项热门技能。这种“囤积”好文凭和技能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卷”的表现。

5. 消费主义和“面子工程”: 在某些语境下,“卷”也与消费主义和追求“体面”的生活方式有关。拥有名校文凭、进入知名企业、住着好房子、开着好车,这些都被视为成功的标志。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人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不惜“卷”到极致。

大学扩招的“角色”:一个催化剂,而非元凶

所以,大学盲目扩招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它并没有凭空制造出“卷”的土壤,而是加速了原有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的显现。它让原来一些通过努力就能相对容易实现的社会目标,变得更加困难,从而迫使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竞争。

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大学扩招,既不公平,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真正要解决“卷”的问题,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入手:

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而非仅仅数量: 关注的是让更多人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的“文凭发到手”。
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鼓励创新创业,发展新兴产业,让经济蛋糕做得更大,分配更合理。
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引导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鼓励多元化的成功标准,不要将个人价值完全与学历、收入、职位挂钩。

总而言之,年轻人“卷”是一个复杂多面的社会现象,大学的盲目扩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放大了学历的稀释效应,加剧了教育竞争,但“卷”的根本原因,还得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心理以及个体生存压力下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大学扩招没必然的关系。

或者说大学扩招的后果,只体现在了卷的一方面。

比如在本科率还很低的九十年代,你只要有正规全日制本科学历,那你就能获得很多工作,你能获得这些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你有本科学历。

这件事情,以1990年为参照点,往后推十年,把学历改成硕士,往后推十五年把学历改成博士,也是一样的效果。

很多工作可以单纯通过搞定学历这个门槛来简单粗暴地获得。

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工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可以单纯靠学历去简单粗暴获得的工作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

或者说,用人单位考察的维度变得更多更细了。

以前可能单纯因为你是本科的,211的,985的应届生,就会给你这个工作。

现在可能每个用人单位都会有一个自己的院校清单,一般只从清单院校的特定几个专业的毕业生里面进行招聘。

用我以前经常说的概念就是,竞争从单一维度层面,变成了多维度且不确定层面了。

以前是只要卷赢高考,就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未来。

现在是,卷赢了高考,依然需要去卷很多技能和资质,这些技能和资质在你去学习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最后是否能用上,而你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没办法搞一个大包大揽搞定所有的。

于是,最后去竞争的时候,因为一些之前没准备到,或没准备充分的因素被淘汰了,就会忽然感叹,人生好难,实在太卷!都已经准备这么多了,依然还是被更能卷的人给卷到了!

再加上目前信息透明度比过去高多了,透明度高的结果是双向的。

一方面,你能得到远比以前多得多的信息,很多在以前你可能并不知道的高薪职位,在这个时代,都能被你知道。

另一方面,你知道了,别人也知道了,好职位大家都想要,于是竞争度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再加上,很多人都是明摆着用各种你不具备的人脉资源和背景去碾压你,对于此你也毫无办法。

比如在金融单位,你能带资入职,就相当于以前的电影剧组,你可以带着投资人的钱进组一样,你没有那个“资”,你就没有绝对竞争力。

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很多国内外商业大佬的子女,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高盛等金融机构工作,并且“主导”参与重要项目,然后那个重要项目往往都跟那个商业大佬有关系?

更令人绝望的是,那个带资进组的竞争者并不是饭桶,你有的别人也都有,甚至比你还强。

而你再去研究一下比你大十岁,十五岁,二十岁,三十岁的人在职场上的奋斗历程,你发现,过去的机会确实远比现在多,而过去二十年的那个时代历程,未来是否还能复制,还很不确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如何拿下眼下这些为数不多的优质就业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大学不扩招,大家依然还是卷,学历不再通货膨胀,但依然还会创造出各种指标去筛选人,你以为你可以不用花更多时间去读研了,而实际上没有确定方向的标准会更令你抓狂,刷学历是所有竞争中确定性最强的一个标准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卷”的现象,就像社会舞台上的一场大戏,观众们看得真切,演员们也演得汗流浃背。而要说这幕剧的根源,大学盲目扩招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剧情线索”,但绝非唯一,更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根本原因”。要深入分析,得把这出戏的各个环节都捋一遍。大学扩招:一张“门票”的分量与含金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扩招确.............
  • 回答
    年轻人想快速致富,这确实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很多人都渴望改变现状,过上更自由、更富足的生活。但话说回来,“快速”和“致富”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往往伴随着相当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真的有那么一条普适性的、稳赚不赔的“快速致富秘籍”,那估计早就人满为患了。不过,我们可以聊聊一些年轻人确实通过努力和一.............
  • 回答
    起点对于年轻人来说,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维度,远远不止是一个“小说网站”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虚拟世界,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激发灵感的熔炉,甚至是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契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起点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性: 一、 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拓展: 满足求知欲与想象力: 年轻人正处于世界观.............
  • 回答
    当代年轻人,不是那种会把天塌下来当世界末日的人。他们更像是把一块块碎玻璃,用胶水一点一点黏回去的匠人。那些“悄悄崩溃”又“爬起继续”的瞬间,往往藏在最日常的角落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宣告,只有内心深处无声的呐喊和不屈的微光。第一种:梦想的碎片化与现实的硬碰硬。小雅是个从小就怀揣艺术家梦想的女孩,大学时就.............
  • 回答
    日本年轻人面临的困境,确实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社会压力。结婚、买房、生娃,这些本应是人生中自然而然的美好阶段,对许多日本的年轻人而言,却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而高企的失业率更是加剧了这份无力感。我们先聊聊“结不起婚”这件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经济拮据,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经济上的不稳定是绕不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现实,触及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痛点,我也认识一些正面临这些压力的朋友,听到他们聊起这些事,确实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无奈。你说年轻人“结不起婚,买不起房,生不起娃,失业率还高”,这几件事单独拎出来都够让人头疼的,合在一起,那真是压力山大。先说说“结不起婚”。这可不是说没对象,而是觉得结不起。结.............
  • 回答
    媒体起底网络占卜乱象,揭示了其中暗含的暴利敛财,同时指出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占星卜卦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现代社会中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业、就业、婚恋、财务等方面的压力普遍.............
  • 回答
    《国家宝藏》这部央视的综艺节目,可以说是给咱们中国的博物馆行业打了一剂响亮的“强心针”,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和公众认知度。过去,很多人可能觉得博物馆是那种灰蒙蒙、陈列品枯燥的地方,除非是特定学术研究或者带孩子来科普,否则很少有人主动去逛。但《国.............
  • 回答
    很多人在聊到“内卷”和“竞争”时,常常会混淆二者,觉得它们几乎是同义词,都是为了赢过别人而拼命。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有着挺本质的区别,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和一个还在发育的孩子,虽然都在成长,但方式和目的却不太一样。首先,让我们说说“竞争”。竞争,打个比方,就像是赛跑。大家都站在起跑线上,目标是跑到终点,.............
  • 回答
    国内年轻人所面对的普遍性竞争压力和“内卷”现象,绝非一日之寒,更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是一个由经济结构、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增长等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宏观的经济层面说起。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咱们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
  • 回答
    “累”和“丧”,这两个词在国内年轻人语境里简直是国民级的日常了。一聊起生活,似乎总有说不完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沮丧。但有趣的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隔壁的日本和韩国,同样能听到很多关于他们年轻人“丧”的讨论。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日本和韩国的年轻人似乎并没有我们这么“卷”,没有我们这么为了生计和发展拼尽.............
  • 回答
    是的,日韩两国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往往是双向的、相互强化的。尽管人口数量在减少,但对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和“卷”的程度可能反而有所增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日韩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之间的关系:一、 少子化背景下的“赢者通吃”与资源.............
  • 回答
    苏芒对“内卷”的解释,说年轻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从而导致竞争压力,这番话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又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表面看,这解释似乎挺有道理: 欲望高: 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从社交媒体上的晒车、晒房、晒旅行,到朋友圈里.............
  • 回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语文作文题目,以“中国你的名字叫什么?”为核心,引发了不少关于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讨论。要说它是否直接体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趋势,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而是要结合题目本身的开放性和考生解读的角度来理解。题目本身:一个敞开的问号“中国你的名字叫什么?”这个题目本身非.............
  • 回答
    2019年高考全国卷I的语文作文题目,我个人认为,是一道非常贴近时代、考察考生综合素养的优秀题目。它没有回避当下社会的热点,也没有追求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与社会、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表达。题目回顾:“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 回答
    2020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摆在了考生面前,无疑触及了当下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普遍面临的深刻问题。这个概念,简而言之,是指个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由于算法推荐、社交圈子等因素,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趋同,视野也因此被限制,如同被包裹在自己的“茧”中,与外界多样化的信息和观点隔离开来。看.............
  • 回答
    2019年的高考数学全国卷,在我看来,可以说是相当“有想法”的一套卷子。它不是那种一味追求难度、让学生头皮发麻的题目,而是更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整体感受下来,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审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深度,而不是简单地考你记住了多少公式。先说说它的.............
  • 回答
    福建省2016年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这确实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当年比较关注的一个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数线低就是因为试卷简单”,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试卷本身的特点、当年考生的情况、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等等。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试卷本身的可能性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古希腊古罗马与中国,这绝对是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议题。两者都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璀璨起点,各自孕育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体系。但要说“比”,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比较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理解它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独特贡献和发展脉络。为什么说古希腊古罗马可以和中国比?之所以能拿来比较,是因为它.............
  • 回答
    持续内卷510年后,什么一技之长会变得像身份证一样,人手一份?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仔细琢磨一下,有一些苗头已经显现,并且在未来几年会愈发明显。我们得把目光放长远,看看那些正在悄悄改变的职场需求,以及未来我们必须拥有的“硬通货”。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技之长”的概念本身就在发生变化。以前可能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