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书籍记载中,少数民族为何总是发源于某山呢?

回答
书籍记载中,少数民族总是“发源于某山”,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蕴含着地理、文化、历史以及生存的多重逻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AI痕迹”,用一种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方式来呈现。

山,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根”的象征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人类的生存环境远比现在严酷。当人们迁徙、繁衍,需要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时,山地往往成为了天然的屏障和庇护所。

天然的避难所和保护屏障: 山地崎岖的地形,对于当时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少数民族来说,天然就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就像一个天然的堡垒,能够有效抵御外敌的侵扰,保护族群的生存和发展。在冷兵器时代,追兵很难在复杂陡峭的山地中施展骑兵的优势,这为少数民族争取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时间。
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方式的孕育: 每座山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高山、森林、河流、峡谷,这些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少数民族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必然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依赖山林的狩猎、采集,靠山泉溪流的灌溉种植,或是放牧牛羊于山坡草甸。这些独特的生存技能和智慧,代代相传,与山林融为一体,也就形成了与当地山脉紧密相连的身份认同。
精神寄托与文化起源的摇篮: 在许多原始文化中,山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古人认为山高耸入云,连接着天地,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或是祖先的魂灵归宿。因此,对山的敬畏和崇拜,自然而然地会成为部落信仰的核心。许多神话传说、创世史诗都与某座特定的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族群的祖先就是从这座山中走出来的,或是受到了这座山的庇佑才得以繁衍壮大。这种精神上的联系,使得“发源于某山”成为一种深深植根于文化血脉的叙事。

历史变迁与族群的“标记”

时间的长河中,无数民族的兴衰更迭,迁徙融合。少数民族之所以“发源于某山”,也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历史选择和文化烙印:

选择性迁徙与定居: 当某个族群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战乱、饥荒或其他变故,他们会选择一个相对安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域定居。而险峻的山地,往往是那些希望远离冲突、保留自身文化独立性的族群的理想选择。
“地名即族名”的现象: 在历史进程中,随着族群在某个特定地域的长期繁衍,他们的名称也常常会与居住地的地貌特征联系起来。例如,某某山下居住的民族,久而久之就可能被称为“山下人”或直接以山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族群。这种“地名即族名”的现象,在很多少数民族的起源记载中十分常见。书籍记载的“发源于某山”,很多时候是后人根据族群的起源地、迁徙路线以及他们自身对祖先发源地的追溯,所形成的文化与历史的融合叙事。

书籍记载的“视角”

我们需要理解,书籍记载的视角也往往是宏观的,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简化与聚焦: 历史的记载往往需要简化复杂的迁徙和融合过程,突出一个核心的“起源点”。某座山,作为一个具象化的地理标志,比描述模糊的迁徙路线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强调独特性与文化根源: 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在研究少数民族时,也倾向于追溯其文化独特性和起源的根源。将族群的发源地与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构建其独特的文化叙事,并与其他族群区分开来。

所以,“发源于某山”并非简单地指代一个地理坐标,它更像是少数民族生存史诗的一个缩影:他们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如何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自己的根脉和认同。那座山,既是他们肉体得以安放的土地,也是他们精神得以寄托的家园,更是他们民族记忆中最深刻的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前卒 之建议,将一点答案扩充成文,望方家指正(瞎BB的就不要来说了,没时间废话)。

原评论如下:

督工这个回答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

1、部分少数民族确实被战败逃进深山的。如苗瑶语系民族。贵州的月亮山、雷公山就是苗族战败后的避居之地;两广交界的大瑶山也是如此。——但,苗族瑶族的起源神话却不是说他们源自深山,而是源自“东方”平原、有海有河有稻田的地方 【见何光渝 《原初智慧的年轮 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与神话的文化阐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 可见少数民族也并不如督工所言那么爱给自己贴金。

2、其实不少南方少数民族就是起源于深山。 如僚、僰、濮,后来发展为壮侗语族、侗傣语族、彝族等。 【见尤中编著.《西南民族史论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2.——《对秦以前西南各族历史源流的窥探》】以及【方铁教授的《西南通史》】

3、为何“驱赶说”如此盛行? 首先,确实一部分南方少数民族在上古时期是被打败了。如苗族就流散到中国西南和东南亚。 其次,“驱赶说”迎合了底层汉族青年的民族主义心理。作为对比,目前我很少看到有民族学者把南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源流主要归类为”流散”,自顾颉刚、费孝通、方国瑜等先辈学者开始,大多持“本土起源”说。【参考费孝通《中化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就算《史记》、《华阳国志》等正统史书记载“西南夷”也是持西南本土起源说。——这与网络言论形成有趣对比,也可一窥时代风气。


现回答如下:

书籍记载中,少数民族为什么总是发源于某山?(少数民族是不是被驱赶进深山的?)


以南方(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为例,“少数民族被驱赶进深山”这种说法一小半成立,一大半不成立。证据如下:

A、据中国汉文史籍记载,大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是本土起源。

1、在最早记述西南少数民族的正统史书《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明确记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魅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揲榆,名为侮、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璃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律都最大。自律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咙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魄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史记•西南夷列传】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古巴国蜀国时期,巴蜀以西以南就生活大量少数民族。那么,这些少数民族是被汉人驱赶的吗?并非如此。因为汉人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时间很晚。


2、而汉人是什么时候进入西南呢?《史记》也有记载: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

可以看到,战国时期,楚国才在秦国威胁下不得已开辟西南疆域。楚将军庄蹻攻巴蜀以外西南夷。然而,秦夺蜀地之后,庄蹻回不去了。那么他怎么办?“王滇,变服,从其俗”——自己在云南地区称王,并放弃汉人服饰、采用当地少数民族的方式生活(这是云南白族的来源之一)。自己也成为“西南夷”了。


3、《史记》之后,中国二十四史均有“西南夷”专章,大多从此说【此表述不严谨,经指出,特修改如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列专部阐述“西南夷”者包括:

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书•西南夷列传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三国志(归在蜀书诸葛亮传、李恢传等)

晋书(列传六十七•四夷•南蛮)

宋书(归在志•州郡)

南齐书(列传三十九•南蛮)

梁书(列传四十八•诸夷•西南夷)

【南北朝时期,一些“国”未能统治西南夷地区,大多不录(如陈书、魏书、北齐书)】

周书(列传四十一•僚、蛮)

隋书(列传四十七•南蛮)

南史(列传四十九•蛮)

北史(列传八十三•蛮、僚)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七•南蛮、西南蛮)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七•南蛮)

旧五代史(归入志•郡县志)

新五代史(四夷•三•南诏蛮、牂牁蛮、昆明、占城)

宋史(列传二百四十七•交趾、大理;列传二百四十八•占城真腊蒲甘邈黎三佛齐阇婆勃泥注辇丹眉;列传•蛮夷)

【辽史、金史不录】

元史(归入地理志)

明史(土司传)

清史稿(卷512•土司)】

并根据各种考证逐渐补齐。但均承认:西南少数民族古已有之,汉人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较晚,且一部分汉人在进入西南后“夷化”。

古代比较系统地阐述西南地区的史书是《华阳国志》(西晋常璩著——该书与《越绝书》并称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之“南中志”主要记载西南少数民族。略举如下:

“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㻽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华阳国志•南中志】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南中”(今天大渡河以西、巴蜀以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的一部分)这块地方“在昔日”是“夷越”(少数民族)的地方,他们分为很多部族,谁也不能压制谁,大家愉快地一起赶着牛羊一会儿去这里一会儿去那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赶牛羊四处走的主要是“西夷”,也就是藏族、彝族、羌族的祖先)。


这些说法在中国正统史书中延续到现在,至今未见哪一部正统史书记载“西南少数民族是被汉人驱赶进入深山的”。也就是说,汉文正统史籍基本证明:西南少数民族大部分就是起源于山地。


B、近现代以来的民族调查大部分证明“西南少数民族本土起源说”。

1、中国最早系统进行西南少数民族调查的学者是中山大学的杨成志先生。1930年杨先生根据数年田野调查撰成《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周刊》第11集129~132期合刊)。在关于云南人口与苗族的调查中,杨先生明确指出:

“内除历代相继由各省迁来的汉族外,有大半尽是土居的苗夷。”

“云南的民族,渊源广远,从历史方面来说,更可证明是西南夷故地。周时便有产里(今车里)和百濮国的对立。”【杨成志著. 云南民族调查报告. 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1930.】

也就是说,杨成志调查得出的结果是:云南少数民族是由本土起源的古代西南夷发展而来。


2、凌纯声先生在民国时期专事湘西苗夷调查,并根据田野调查撰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凌先生亦证明西南少数民族是本土起源。略举如下:

“贵州可称为今日苗族聚居的中心区域。且他处苗族,多自云南贵州迁去。因此近人多以贵州为苗族的起源地。如丁文江氏即说,苗家的老巢在贵州的东部和湖南西部。但据英人克拉克(s.R.Clarke)氏在黔二十余年实地研究的结论,以为贵州的土著民族为仡佬,而非苗族。现在贵州的苗,乃由他处迁来。又据法人萨维那(F.M.Savina)氏研究苗人迁移传说的结论,以为苗族初至中国,住于河南,由河南迁至贵州,贵州而四川,四川而云南,云南而东京,东京而老挝。”【凌纯声等著.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商务出版社, 1947.07.】

也就是说,在凌纯声看来,苗族是上古时期由中原迁至西南,而西南本土有大量如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以至于一些学者误以为苗族就是起源于贵州湖南。——也就证明了,除了苗族之外,大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是本土起源繁衍而成。


3、民国时期另一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学者是大夏大学(今华东师大)的吴泽霖、陈国钧先生,抗战时期两人随大夏大学避居贵州,经过多年田野调查撰成《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该书也证明西南少数民族本土起源说。略举如下:

“苗夷皆是中国最古居住之民族,惟在中国古书上,多总称为‘苗蛮’,实则为两个民族,不能混合为一。按夷族原为滇黔桂边境上之土著民族,早居西南地方,以至于今。”【吴泽霖,陈国钧等著.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 文通书局,1942】

该书并指出,苗族乃世居中原,炎黄时战败西迁而流散四方。即西南少数民族除了苗瑶语系,大部分是西南本土起源。


4、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两广大瑶山以及西南做过长时间的民族、社会调查,他也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土起源,而汉人迁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时间较晚:

“从海南岛的民族结构可以看得到这地区的历史层积。最早在该岛居住的是黎人,语言属壮侗语系,自成一语支,表示和同一语族的其他语支早已分开。由此可以推测在沿海还是越人居住的时代,有一部分已越海居住蓟了这岛上。继着黎人迁入的是另一部分说壮侗语系的人定居在海岛北部,称临高人,语言和今壮人相同,至今自认是汉人。其后,大约在明代,又有说瑶语的人移入,他们被人称为苗人,至今也自称苗人。按我上述的推测,他们是向南走得最远的瑶人了。其后动了宋元才有大量汉人移入,主要是在该岛的沿海地区。”【费孝通 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07】


类似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调查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借助这些资料,只是想说:迄今为止,除了正统史书之外,现代社科调查也证明西南少数民族多是本土起源。


C、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基本可证明“本土起源说”。

1、苗族是典型的迁进西南的少数民族。在其经典性史诗《苗族古歌》中记载了本族迁居历史,也就证明苗瑶语系多是迁居而来。略举如下:

“树种到西方,

住在山脚下,

树种要生根,

树种要发芽。

山岭还没犁,

山坡还没耙,

高处高凸凸,

低处深洼洼,

树种心难过,

回头看老家。”【节选自《苗族古歌》•犁东耙西】

这几句歌唱可证明苗族的“老家”在“东方”,苗族也从未避讳自己是迁居民族的历史(知乎上不少人以为少数民族都喜欢避讳这一点,这是读书不多、见识不够的结果)。


2、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光未然先生抗战时避居云南,深入彝族采集了许多民歌,并将其中一部集结成《阿细的先鸡》(即“阿细人的歌”,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在《阿细的先鸡》中记载了一首彝族的创世起源歌谣,摘录如下:

“他们穿的是树皮树叶

吃的是树果。

那时天上的阿发神,

已经将五谷的种子,

从天门里,

播散到地上了,

可是人们还不会栽种;

后来看到蜜蜂

嗡嗡地

到花间才蜜,

到蜂房做蜜,

人们也就到山坡上,

开垦了荒地,

把五谷的种子

种下去。”【光未然. 阿细的先鸡. 北平出版社, 1944.12.】

这说明,在彝族(阿细支系)中,将自己的起源繁衍变成唱词,在唱词里追溯祖先在山林里出生成长并繁衍成彝族。


3、在纳西族作家赵银棠记述的纳西古歌《创世纪》里,纳西族是这样来的:

“智者与慧者商量,贤者与能者商量,计划建造‘居那是里’高山,要给人类居住在山的周围。用黑石、黑土和金、银、珠、玉,堆积在山的四面;用白露三点,凝结冰山三座,砌上土石三层,种着红栗三棵,自松三株,翠柏三树,铁杉三种,成了三个高岩又三个高峰, “居那是里”完成了。天也修好,地也坦平。 这个人类居住的地方——“居那是里"的周围,常有“阿鱼阿米”、“米巴拉爸"、白骡狮子、黄金大象、“久高诺补”诸神守币着。”【赵银棠,玉龙旧话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08月第1版】

可见在纳西族的历史记忆里,纳西人起源于群山之中。


4、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中,大多具有“母题性”。即一类神话原型存在于多个民族的神话当中,这也证明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在民族起源上具有一致性。如:

 “怒族有蛇与蜂交配生其女始祖的神话,崩龙族流传着一百片树叶或茶树变成了人的神话,独龙旗也有人为树所变的神话,彝族有竹子生人的神话;藏族则流传着岩妖与猴交配生人的神话。”【李子贤著. 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P6】

这些神话有明显的山地特征,与草原民族、平原民族的起源神话有明显区别,也可见山地民族的起源和草原、平原民族的起源是有区别的。


此类口传文学、史诗也十分纷繁,不再一一举例。


D、所以、无论是古代史籍、现代社科调查还是少数民族口传历史、神话、歌谣都可看出:西南少数民族大多就是起源于山区,部分少数民族还是本土起源。因此,“被汉族驱赶”的说法是不严谨的。“驱赶说”顶多能迎合一下汉民族主义者的快感,但与“知识”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user avatar

难道不是所有民族都发源于山区吗?古代的平原没有你想像得那么宜居,只有生产力先发展的民族才能征服平原。

user avatar

因为民族的诞生本来就是地域的藩篱产生的,如果一直存在沟通,就不存在少数民族了。学过高中生物课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个吧。而容易制造地域藩篱的,不外乎大山、大川、岛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