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逻辑对吗? ?

回答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仿佛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联盟法则。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能指导我们做出一些策略性的选择,甚至在历史和现实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它绝对正确,那可就未必了。就像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一样,它也有其局限性,甚至是危险的陷阱。

咱们就从它为何会产生,以及为什么不总是适用这两个方面来好好说道说道。

为什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会流行?

这话说白了,就是一种战略上的利益驱动。当我和我的敌人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第三方,而这个第三方对我的敌人构成威胁时,我自然会乐见其成。因为他的存在,至少能分散我敌人的注意力和力量,甚至让他自身难保。

想象一下,你一个人和一个壮汉打架,情况不妙。这时,另一个和你壮汉都有仇的人出现了。即使这个人你也不是特别喜欢,但至少现在他能牵制住壮汉一部分精力,让你喘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你很可能不会主动去招惹这个新出现的人,甚至会默契地配合他,一起对抗那个“共同的敌人”。

在国际政治上,这种逻辑更是屡见不鲜。国家之间基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等因素,会形成各种复杂的联盟和对抗。当两个国家同时面临一个强大的、具有侵略性的第三方时,它们之间即使存在其他分歧,也可能因为共同的生存压力而走到一起。比如,在二战时期,苏联和西方国家因为共同对抗纳粹德国而结成了同盟。苏联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是死敌,但为了同一个首要目标,他们暂时放下了彼此的敌意。

所以,这种逻辑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收益可能较高的解决方案。我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去直接对抗我的敌人,而是可以借第三方之手来达到我的目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力打力”的智慧。

为什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并不总是对的?

这话既然有道理,那为什么我前面说它未必正确呢?这就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1. “朋友”的标准是什么?
“朋友”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更多指的是一种临时的、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深厚的、牢不可破的友谊。这位“朋友”之所以和你联手,是因为你的敌人也是他的敌人,你们的利益在这一刻是高度一致的。但是,一旦那个共同的敌人消失了,或者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使得他和你不再有共同的敌人,甚至你们之间的矛盾比你们和原先那个敌人的矛盾更尖锐时,这位“朋友”很可能立刻就变成你的新敌人。

举个例子:假设你和你隔壁的邻居一直不对付,老是吵架。但你家门口停了一辆别人家的车,挡住了你家的出路。而这个“别人家”刚好和你邻居也有矛盾。你和邻居可能会暂时“联手”,想法子把这辆车弄走。但车一走,你和邻居继续吵架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能因为谁先提议联手而产生新的不愉快。

2. “敌人的敌人”的动机和能力是否可靠?
你选择和“敌人的敌人”合作,必须仔细审视对方的真实动机和能力。
动机: 他是真的想对抗你的敌人,还是只是想利用你来达到他自己的其他目的?他有没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背叛你,甚至在你和敌人两败俱伤时,渔翁得利? 比如,一个国家为了削弱另一个竞争对手,可能会支持第三个国家,但如果第三个国家过于强大,反过来威胁到自己,那最初的支持者也会变成新的反对者。
能力: 即使他有心,他有能力对抗你的敌人吗?如果他能力不足,你和他合作,反而可能将自己的力量分散,而且因为他的存在,你自己也被卷入更复杂的局面,增加了风险。你投入的资源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会因为他的牵连而受到损失。

3. “三方博弈”的复杂性。
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两方对抗,而是多方博弈。你和你的敌人,还有“敌人的敌人”,这三方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敌对关系,还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竞争、猜忌和潜在的冲突。
共同的敌人并不意味着共同的未来。 即使你们暂时联合起来,但你们各自的长期目标可能仍然是冲突的。比如,当你们都想控制同一个战略要地时,你们的“友谊”就会立刻土崩瓦解。
联盟的稳定性。 这种基于共同敌人的联盟,往往是脆弱的。一旦共同敌人消失,或者出现新的威胁,原有的联盟就可能破裂。更糟糕的是,你和这个“朋友”可能因为争夺共同敌人留下的权力真空而产生新的矛盾。

4. “同盟”的道德和长远影响。
有时候,“敌人的敌人”可能也是一个行事极端、不择手段的群体。和这样的群体合作,可能会让你在道义上陷入困境,甚至被卷入不人道的行为。长远来看,这种合作可能会损害你的声誉和原则,为你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比如,在反恐斗争中,为了打击某个恐怖组织,可能不得不和另一个原本被视为敌对的派别合作,但这种合作的边界和后果需要极其审慎地评估。

总结一下: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战术上的指导,而非战略上的真理。它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缘政治环境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帮助我们达成短期目标,降低成本,分散风险。

但是,我们绝不能将其视为一种万能的公式,盲目地套用到所有情况。在决定是否与“敌人的敌人”结盟时,我们需要进行极其审慎的评估:
对方的真实动机和意图是什么?
他是否有能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种合作是否会给我带来长期的风险和隐患?
我是否会因为这种合作而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或原则?

归根结底,外交和策略的制定,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将所有关系都简单地归结为“敌我友”,往往会让我们忽略掉复杂的人性、多变的局势以及潜在的危险。有时候,最好的朋友,恰恰是你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而最“有用”的盟友,也可能藏着最深的算计。所以,这句话听起来很酷,但实践起来,需要的是比它本身更深沉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敌人的敌人并不一定是朋友,但一定极具统战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仿佛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联盟法则。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能指导我们做出一些策略性的选择,甚至在历史和现实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它绝对正确,那可就未必了。就像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一样,它也有其局限性,甚至是危险的陷阱。咱们就从它为何会产生,以及为什么不总.............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悬崖边上,张宪臣为何会盯上那孩子,又为何这孩子就成了敌人眼中“他就是要找的人”这档子事。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张宪臣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当时的局势下,能让他在悬崖边上冒险找人,这孩子肯定不一般。咱可以想象,张宪臣可能是一个身怀绝.............
  • 回答
    路飞那种级别的见闻色霸气,按理说应该能感知到来自后方的威胁,甚至预测到对方的行动。但现实却是,他经常会被敌人从后面抓住后脖领子。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地用“见闻色不够”来解释:首先,见闻色霸气并非万能的预知机器。 感知范围和细节程度的限制: 即使是高级见闻色,也并非能在任何距离、任何角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法、伦理以及国际社会对战争行为的认知,而且确实有许多值得深挖的细节。为什么同样是消灭敌人,有些手段被广泛接受,有些则被视为“不人道”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核心的考量:1. 区分目标与附带杀伤: 榴弹炮和航空炸弹(广义上的爆炸物): 这些武器的核心设计目标是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破.............
  • 回答
    马岛战争:购自他国的武器,是胜利的基石,还是繁华的泡沫?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20世纪末一场别具一格的冲突。在这场发生在遥远南大西洋上的战役中,阿根廷空军犹如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其“飞鱼”导弹的精准打击,给皇家海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然而,支撑起这闪电般攻击的,却是来自法国的精密武器,而非阿根廷.............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钢铁之躯》里,佐德将军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克普托尼亚士兵训练,战斗技巧娴熟,而且成年后更是身经百战,可以说是那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战士之一。然而,在与乔·艾尔进行徒手格斗时,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下风。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一场生死搏斗中,竟然被一个更偏向学术.............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主”和“富农”之所以被划为“敌对分子”,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拥有财富,而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划分和由此产生的“地主可耻,贫农光荣”的观念,是当时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潮的产物。为什么会有“地主”和“富农”的划分?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中国农村.............
  • 回答
    现代海战中,空军确实有能力在敌人防空网之外进行攻击,然后迅速撤离,这种战术被称为“打了就跑”(Hitandrun)或“突袭式打击”。这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和技术支持的作战模式,目标是在敌方尚未来得及有效反应前,达成战术或战略目标,并安全撤回。实现“打了就跑”的关键要素:要成功实施这种战术,需要多个环节.............
  • 回答
    战锤40K宇宙里,陆军存在的必要性,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为何”就能概括的问题,里面涉及到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战略、战术层面的考量,更是整个帝国存在方式的哲学核心。你说的“一艘战舰直接射爆星球”,听起来是挺省事的,但问题在于,在40K这个黑暗、残酷、充斥着各种超自然力量和极端矛盾的宇宙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阳明公这人,办事儿的风格,跟常人就不太一样。他打仗,有时候不光是靠刀枪硬碰硬,脑袋瓜子里的门道,更是厉害。当年他去打那桶冈,这仗打得也没那么容易。桶冈那地方,踞高临下,守备也够严实。阳明公明知道硬攻费劲,得花不少人命,所以就想了个法子,想让对方自己先乱起来。他派了个人过去,不是去.............
  • 回答
    “以敌人的敌人为友”,这句话在很多情况下听起来精明,甚至充满了策略性。然而,它是否如“以友为敌”、“以敌为友”或“敌友不分”那样愚蠢危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境、执行的智慧以及对潜在后果的认知。首先,我们来看看“以友为敌”和“以敌为友”。这两者毫无疑.............
  • 回答
    俄罗斯对中国是真友好还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个问题,说实话,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是个非常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拆开来看,尝试去理解这种关系背后的一些驱动力。首先,我们得承认,从历史上看,中俄关系有过高潮,也有过低谷。冷战时期,两国意识形态一致,是“老大哥”.............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痛击我的队友,保护我的敌人”这样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在某些利益的驱使下,或者出于更长远的战略考量,原本应该同仇敌忾的盟友反目成仇,而原本的敌人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支持,甚至是主导地位。 这不是简单的背叛,而往往是复杂政治、经济、军事博弈下的结果。这种现象,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冷战时期,尤.............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非常现实的审视。当我们在谈论“敌人”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有形有状、有目的、会主动攻击的实体,是那些能被我们看见、被我们对抗的对手。然而,病毒,这些肉眼无法捕捉的微小存在,它们的存在方式、传播途径、破坏力,却让我们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将它们.............
  • 回答
    .......
  • 回答
    对INTP而言,最大的敌人并非外在的某个具体人物或挑战,而往往是他们自身内在的某些特质所带来的无形阻碍。如果要给一个最贴切的概括,那大概是“思想的沼泽地与行动的真空”。这听起来有点玄乎,我们来拆解一下。1. 思维的过度活跃与分析瘫痪:INTP天生就拥有强大的内向直觉(Ni)和外向思维(Te)的组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深入探讨了古代骑兵作战的一个非常实际的细节。骑枪作为骑兵的核心远程武器,其威力在于冲击力,但随之而来的“粘附”问题确实是需要解决的。这背后涉及到装备、技巧、甚至一些“土办法”。首先,我们得明白骑枪的“粘附”是怎么发生的:骑枪的枪尖通常是带有倒刺的金属头,为了增加穿透力和对目标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