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活得很潇洒随性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回答
那些活得潇洒随性的人,后来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潇洒随性”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拘泥于传统、不设限的人生,所以他们后来的走向也异常多元,难以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探讨他们的“后来”,并尝试细致地描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潇洒随性”的定义。这通常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社会规则、他人的眼光所束缚,勇于追随内心的声音,活出真实的自我,同时也能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一、 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升华:

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许多潇洒随性的人,并非不在乎物质,而是他们懂得区分“需要”和“想要”。他们不追求名牌、豪宅,而是满足于简单而高质量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平静的,因为他们没有太多不必要的欲望去折磨自己,也没有太多需要去维持的虚荣。
具体表现: 他们的脸上可能很少有焦虑和烦恼的痕迹,更多的是从容和自在。他们可能住在不大的房子里,但布置得温馨而有品味;他们可能没有豪车,但会享受慢节奏的出行方式,例如骑行、徒步,或者与三两好友围炉夜话。即使晚年,他们也能安然自得,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随性并不等于懒惰或停滞。恰恰相反,很多潇洒随性的人,对生活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探索不同的文化和风景。他们不被“稳定”所捆绑,更享受过程中的乐趣。
具体表现: 可能是一位中年叛逆的背包客,在陌生的土地上体验生活;也可能是一位退休后才开始学习绘画、音乐的老人,用热情点亮晚年;或者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在不同领域间游走,不断挑战自我。他们晚年的故事往往充满了精彩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
深刻的人际关系: 潇洒随性的人,不一定有很多朋友,但他们往往拥有几位真正懂他们、支持他们的知己。他们不刻意迎合,也不强求关系,而是用真诚和尊重去对待身边的人。
具体表现: 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不大,但关系却非常牢固。他们会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少数真挚的友谊,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在他们晚年,这些朋友可能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一起回忆往昔,继续人生旅途。

二、 物质层面的多样化与挑战:

另一种形式的“拥有”: 潇洒随性的人,可能并不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可能拥有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或“经验财富”。这可能包括丰富的旅行经历、独特的技能、或者对某个领域的深刻理解。
具体表现: 他们的“财产”可能更多体现在他们能够讲述的故事、他们认识的人、他们去过的地方。他们可能没有高额的退休金,但他们可能拥有稳定的自由职业收入,或者已经学会了如何用有限的资源过上充实的生活。
晚年的经济压力与应对: 这是潇洒随性生活方式可能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如果年轻时没有积累足够的物质基础,晚年可能会面临经济上的压力。但即使如此,他们的应对方式也可能与常人不同。
具体表现:
提前规划: 有些随性的人,虽然生活不拘束,但对未来也有一定的规划,例如提前学习一些易于变现的技能,或者在年轻时就建立起被动收入。
降低欲望: 当经济压力来临时,他们更有可能选择降低生活标准,而不是过度焦虑。他们可能搬到更小的城市,或者接受更简单的工作,依然能从中找到乐趣。
依靠社区和人脉: 如果他们长期以来都以真诚待人,可能在需要帮助时,会有亲朋好友伸出援手。
依然保持积极: 即使物质条件不佳,他们也可能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用积极的精神去面对困难,例如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来充实自己。

三、 影响与传承:

成为他人的榜样或警示: 他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成功还是挑战,都可能成为周围人的参照。
榜样: 他们的洒脱自在,可能鼓励许多人在压抑的生活中寻找喘息的空间,尝试活出自我。他们向世人证明,人生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轨道。
警示: 如果他们的“随性”导致了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或对他人造成了困扰,那么他们的经历也会成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需要在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留下独特的精神遗产: 许多潇洒随性的人,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在某些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成为文化符号或者精神偶像。
具体表现: 一位旅行作家,他的文字激发了无数人的旅行梦想;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和不羁的灵魂;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他们晚年可能依然活跃在自己的领域,或者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承下去。

具体的人生故事碎片:

那位放弃高薪工作,去乡村支教的年轻人: 后来他可能并没有赚到大钱,但他在孩子的眼中看到了最纯粹的快乐,他的生活因意义而充实。晚年他或许会回到城市,但他的经历让他比许多功成名就的人更懂得生活的本质。
那位中年离婚,独自去世界各地旅行的女性: 她没有在婚姻的失败中沉沦,而是选择用旅行来疗愈自己,发现更大的世界。她后来可能结婚,也可能一直享受单身的自由,但她的生命因为这次的随性而变得更加辽阔。
那位在街头卖艺,但对音乐充满热情的流浪汉: 他可能衣衫褴褛,但他演奏的乐曲却能触动人心。他的后来可能是继续流浪,用音乐感染他人;也可能是被某个音乐人发掘,走向了另一种人生。但无论如何,他的热情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那位选择在山间隐居,与自然为伴的老人: 他可能与世隔绝,但他的内心却与宇宙和谐共鸣。他的晚年宁静而祥和,不为外界的喧嚣所扰,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总结来说,那些活得很潇洒随性的人,后来的样子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可能获得了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和内心的宁静,体验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他们可能在物质层面经历了挑战,但凭借智慧和态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们可能影响了他人,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符号。
他们的故事,既可以是浪漫的理想主义,也可能是对现实挑战的勇敢应对。

最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潇洒随性”的理解有多么深刻,以及他们能否在随性与责任、自由与规律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而他们的人生,往往比那些循规蹈矩的人更具故事性和启发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挺2B的问题,潇洒随性和懒散任性或者懵懵懂懂看起来完全一样啊!

在很多人眼里我倒是潇洒随性,工作前几年的简历都够写几页了。

比如,杂志编辑,出版社编辑,赋闲作家,武汉某报记者,北京某报主编,某产品大区经理,西藏某报记者。。。。

这些都是我大学毕业三年内做过的职业,够潇洒随性吧。

如今我还不是带着老婆和两个娃一起生活。并没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后来,安生留在了七月,七月不得安生!

安生是放纵不羁的灵魂,因为太渴望安稳而选择了流浪!她知道,我们不因选择而自由,我们因有选择的权利而自由。

这个潇洒随性的姑娘,她成绩差、烫头、偷首饰、喝酒对瓶吹、跟吉他手北漂又遭遇出轨、睡最便宜的旅馆、熟练地装轻佻,学了一身江湖本事,知道日子最粗糙的颗粒,后来她死了,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二十七岁。

她用四处的漂泊换七月的安心,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抬脚便走,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最终,她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同归于尽!

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愿你活的烈马青葱,不为他人所累;

user avatar

这个主要看你是怎么个潇洒随性法。




我见过最潇洒随性的人是尼泊尔人,Nepali。跟他们比起来,三和大神最多算是摸到了潇洒随性的皮毛,属于是形似而神不似,非常粗浅的潇洒随性而已,远远达不到灵魂的高度。在面对他们的随性潇洒的时候,习惯了儒家文化圈勤奋克制的你,会不由自主的问出一个终极深刻的问题:


what the fuxk


在中尼边境上中方这边一个小村子里我扎扎实实见识过一回,一群尼泊尔人到中国这边打工,主要是在工地上替一家藏族人搬运货物。当时中国这边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国家给补贴、自己出点钱,能把旧房子盖成漂漂亮亮的小楼。这群尼泊尔人就是过来给主人家搬运沙子、水泥、石子的,一天工资50块钱。


请当地小工的工资怎么也得一天150块,请尼泊尔人要便宜得多,所以都是雇尼泊尔人。这地方房子都是在山坡上,也只能用人力,所以村子里到处是劳碌奔波的尼泊尔人。


公路最多延伸到一个吊桥旁边,然后到村子还有500米左右的小路,这就是他们穿梭的地方。尽管吊桥摇摇晃晃,下面是咆哮的河水和几十米深的深渊,我腿肚子都在哆嗦,依然选择给他们让路。


因为他们扛重物的方式吓到我了。


他们背上是个竹子编的箩筐,仅仅用一根绳子吊在自己的额头上,然后就往里面铲沙子、石子什么的。等于说,整个重量全部负担在脖子上。无论如何,人的颈椎都不是身体上最适合负重的位置,事实也证明他们这么干是不大恰当的,你能明显的看到他们每个人的颈椎都严重变形,在脖子那里很奇怪的弯曲着,拱着一个大包。


人的颈椎当然不是进化来负重用的,他们还不得不用手死死的攥着绳子减轻一点颈椎的负重,这样还占用了双手,很难保持平衡。看他们在摇摇晃晃的吊桥上面一歪一歪的走路,同样是劳动人民,一种非常强烈的不适感抓住了我。


于是我趁他们休息的时候及时的向他们推荐了我老家的一种农具:背篼

背篼的负重主要是在肩膀上,固然长期负重也有可能造成肩周炎,但是怎么都要比颈椎变形要好得多。颈椎里面可是有颈动脉的,那玩意儿受到压迫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从小在四川山区长大,篾匠手艺是娘胎里带的,我三下五除二就用篾条给他们把箩筐改成了背篼。


篾匠手艺多年不用肯定是有点回潮,但是能用是没问题的,负重能力也绝对不会比用颈椎的绳子更少。我还亲自为他们示范了这玩意儿怎么用,他们也非常兴致盎然的尝试了一下,纷纷表示挺新鲜的。


然后就继续用绳子背石头去了。


留下老篾匠我独自在风中凌乱。





当地藏族人及时阻止了我这个奇怪的甲米(汉族人),告诉我他们尼泊尔人就那样。


这些尼泊尔人在边境另一侧的村子里生活,每天上班需要走十几公里山路过来上班,理论上不可以在我国国界内过夜。他们来上班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会在路上薅漫山遍野野生的花椒,从而导致赶到工地的时候已经是大中午了,被扣掉半天的工资,25块钱。


而薅的花椒只能卖10块钱。


但是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花椒算是“额外的收入”,属于打野。


比这更诡异的事情还有,实际上这一段边境的管控并不算严格,只要你不走私那都没啥大事情。所以他们有时候会偷偷的不回家,免得每天走那么远的路,而是找个半路上的山洞啥的将就一晚上。


然后被熊吃掉

这地方是喜马拉雅山棕熊出没的地方,喜马拉雅棕熊总体上是一种性格温和的大型熊,是熊猫的近亲,身上的条纹都有点像熊猫,关在动物园铁笼子里还是挺萌的,我怀疑胖达实际上就是吃斋念佛的喜玛拉雅棕熊。然而他们并不吃素,一点都不介意送上门的小鲜肉,为了防止它们或者是野猪跑到村子里来,村子入口会安装十分复杂的围栏、梯子。


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置生死于度外,比起他们来说,俄罗斯人算什么战斗民族。




这群人一有空闲时间就在唱歌跳舞,看他们干活跟看印度电影似的,突然一群人就唱唱跳跳起来了。藏族雇主说了,最怕的就是他们扎堆,一扎堆肯定立马就唱歌跳舞去了,至于干活?玩儿够了再说。他们藏族人干活也唱歌,然而手里的活不会停,我说我们四川人干活也喊号子,“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那种,也是手里不停。尼泊尔人不是的,要是一不小心扎堆了,那必须要唱唱跳跳到兴之所尽才行。


怪不得只要50块一天。


至于向他们推广背篼的尝试,在见识了他们的潇洒随性多次以后,才算是彻底放弃了。


比方说,他们会在完全不会算账的情况下跑去当超市收银员。有个压根就不会用中文结账的小伙子就跑去应聘超市收银员,胸脯子拍得咚咚响的保证没问题,然后不管你买多少东西,都是28元。在他第三次收28元被顾客也就是我满腹狐疑的问到底多少钱之后,来自四川的老板娘嚎叫着冲过三排货架一巴掌抽在后脑勺上,赶了出去。


比方说,他们会在口岸的边贸市场批发啤酒和白酒回去卖,开着他们那种花里胡哨的塔塔车。付完钱之后第一箱酒搬过来,老板和司机会毫不犹豫的扯开,开怀畅饮喝得烂醉如泥,瘫在地上晒着太阳睡得跟死狗一样。批发商召集小工给他们装车,装好车以后,批发商就会过去踢地上瘫着的他们,踢醒了二话不说上车打火开车走人,整个驾驶室臭得跟酒缸似的,货也不点一下。我问批发商,这都喝这样了,交警不管啊?他说出了口岸关中国屁事,懒得管,也管不了。他们那边的公路稀烂,塔塔车的质量也跟胶水粘的差不多,不喝点酒还真的不敢开。所以他们车上才会画那么多各路神仙,能不能安全到达主要靠神仙保佑。




后来怎么样了?该咋样咋样


尼泊尔当然也不乏有识之士,一直没有停止过改良和革命的努力。尼泊尔实际上是苏联解体之后,整个世界上都很少很少的成功实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国家,于2006年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似乎中国发生过的一切都即将发生,土地革命,工业化,改革开放,仿佛都近在眼前。


然而,该咋样还咋样。


就跟背篼的遭遇一样,这玩意儿挺新鲜的,然后继续用一根绳子把箩筐勒在额头上。


到今天为止,尼泊尔的土地革命还是水中花镜中月,工业化则因为土地流转不自由而举步维艰,开放更是不可能,一开放,尼泊尔国内任何产业都会被轰成碎片。反对土地改革最激烈的反而是佃农,而不是土地拥有者地主,因为地主的地卖掉了他可以收钱,可以做别的产业,而佃农只能失业。土地交易跟佃农没有任何关系,失业以后又没有工商业接纳这些失业者,而他们恰恰又是执政党尼泊尔共产党的基本盘。


至少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改变的迹象和可能性。


所以,潇洒随性和贫穷愚昧是一对孪生兄弟,克制隐忍、勤奋努力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除非你真的是那个天选之子,或者你爸实力确实雄厚到了一定程度,比王健林还要雄厚的程度,否则还是不要潇那个洒、随这个性了。


王健林都兜不住你的潇洒随性。有钱一定不贫穷,却不一定不愚昧。


你看我吧,我跟北上广深写字楼里坐格子间的人比起来确实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潇洒随意了,然而我就要贫穷一些,虽然并不愚昧。

user avatar

活得很爽

1

我们西南分公司,在成都。很少见的是五十多岁的一个工程总,是北京人。

所以每次去的时候我都愿意和他跑出来,巡大街,走小巷,找到一个“老北京”的馆子,来上白牛二和爆肚——蘸!麻!酱!

对,你知道在成都,蘸麻将是很被鄙视的。

2

我原来以为这个老哥是因为,不能说,留在了西南。仔细计算一下年龄,不对啊,哪有十岁上山下乡的人。

后来才知道,老哥学习好......考上了央属院校,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个时候都是分配工作,让你去边疆你就去边疆。

老哥给系里老师都快跪下了,本来只有说想留在城市才这样。他说,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只要在一起怎么都行,“工民建”专业,去西藏,去海岛都行,只要和姑娘一起。

就来到了四川——当年还不是成都,只是一个地级市。

3

以前有个电视剧叫《孽债》,讲的是上海知青和云南的故事,一个是青春的记忆,一个是无尽的繁华。那个年头吧,都想尽办法往大城市走。

老哥反方向而行。

你以为是一个八十年代大学生扎根几层,兢兢业业的故事?不......一辈子嘛反正占了个大学生少的便宜,吃穿不愁,但是和同年龄段当上国企领导、厅长局长不同,一直就是个技术岗位。

这人就是好玩,钓鱼拿个区里冠军,麻将系统内出名,领导经常带着应付喝酒,活脱脱一个四川游侠。

4

我和他喝得有点high,就问他。

“当年回了北京怎么样”

你以为他会陷入沉思?no

“回北京能找到我老婆?能让我工作这么悠闲?在这大学生就我一个,每天差不多就得了,要不你以为钓鱼打麻将怎么练出来的”

确实,你说他努力吧,和同龄人比是有那么点不思进取;你说他不努力吧,除了工作不出彩,样样都出彩。

5

他有个儿子。

有时候我在想,摊上这么个喜欢游山玩水的老爹是不是心情挺复杂的。毕竟八十年代大学生孩子结婚都没房子。

我问老哥:咱们大侄子(md,其实也就比我小10岁),未来您不给设计设计?

“设计啥,儿孙自有儿孙福,做人的道理我教了,一本我给供了,以后自己想办法吧”

6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子女埋怨父母不提前安排的故事。

“大侄子”去了成都北边的绵阳,做起了农家乐生意。

用他老爹的话转述:北京和我也没啥关系,成都我也不想待,绵阳搞点旅游、挣点小钱,巴适得很。顺便还网店卖一卖绵阳那看着就辣到流汗的兔子肉。

7

作为文化意义上的北京人,我觉得和老哥还有他儿子,已经不好对话了。我们说事业上的进步,争先,在他们眼里根本没啥意思。

有时间吃么?有时间喝么?有时间乐么?有时间放空么?

那挣钱图什么?

没有那种大路货一般的价值观,潇洒的人们便少去了很多烦恼。他们不为了世俗眼光活,不为了父母的期待活,不为了子女的竞争优势活。

只为了自己内心真实感受而活。

8

其实老哥来到我们公司,也是体制内退休之后来找点收入——为了攒攒钱和老婆周游世界。人家算好了,五十万走一圈足够了。

于是绝对不主动加班,绝对不自己找事,按点打卡、保质交差。业余时间和我们耍一耍之外,都在认真准备旅行计划。

看着一个老式笔记本上工整的钢笔字写着那些周游列国的必备事项我就在想。

我自己那些朋友圈装b一般的图片和无病呻吟的注释文字,组成的矫揉造作叫个啥?

资本社会的行尸走肉而已吧。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偶尔扯扯闲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些活得潇洒随性的人,后来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潇洒随性”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拘泥于传统、不设限的人生,所以他们后来的走向也异常多元,难以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探讨他们的“后来”,并尝试细致地描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潇洒随性”的定义。这通常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被世俗的功.............
  • 回答
    “土狗”之所以能够在吃剩菜、不常洗澡的情况下依然活得很好,而某些“品种狗”似乎做不到,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它们的起源、进化适应性、基因多样性、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期望和饲养方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起源与进化适应性:“土狗”的生存之道“土狗”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中国(或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尤其是那些拼尽全力却始终感觉在原地踏步的人。每次看到身边有人,似乎毫不费力地就抵达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而自己却在泥泞中艰难跋涉,那种失落感和自我怀疑,简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吞噬着我们付出的所有意义。你说的“活在了别人的终点”,这描述太贴切了。就像一场马拉松,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根压在心头多年的扁担,总是沉甸甸的。咱们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话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去掰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首先,得说说咱们这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和观念。咱们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为了这个家,为了下一代,中国人愿意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有些人活得像在打一场永无止境的仗,那股劲头,看着都让人觉得累。但你想想,这背后总得有点什么在支撑着吧?要不,谁那么傻乎乎地往死里折腾自己?首先,驱动力是第一位的。 别以为那些拼命的人就只是为了名利,有时候,那是一种更深层的东西。可能是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告诉你“付出才有回报”,不努力就会被淘汰。也许是.............
  • 回答
    当下年轻人感到痛苦,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说得透彻,就得把那些摆在明面上的,以及藏在暗处的,都一一掰开揉碎了聊。一、 经济的重压:生存还是生活?这是最直接、最切身的痛苦来源。 高企的房价与租金: 看看大城市的房价,那真叫一个“望洋兴叹”。.............
  • 回答
    1885年,英国的《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84)确实扩大了选举权,使得许多之前被排除在外的男性——包括许多住在农村的农民和在城市里从事劳动职业的工人——获得了投票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被视为民主化的里程碑。然而,仅仅获得选举权并不能立刻改变他们“苦逼”的生活现实,这背后有.............
  • 回答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几个国家确实不像我们印象中那些传统农业大国那样,以“牛”字闻名天下。你可能不会听到像阿根廷那样每年出口成吨的牛肉,或者像印度那样牛的数量多到占全球一半。但这并不妨碍它们过得相当滋润,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富裕和发达。这其中的奥秘,其实藏在它们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深的、很多人都曾有过的困惑。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在事业上、学业上、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人,他们光鲜亮丽,才华横溢,似乎拥有一切。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或者偶尔瞥见他们生活的另一面时,会发现他们过的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好”,甚至可能比我们这些普通人还要艰难、复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 回答
    孔子啊,他定的礼义规矩那么多,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想不让人盯着他自己出错都难。您问他活得得有多谨慎小心?那可真是时时刻刻都得绷着一根弦,半分差池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咱们就说这“礼”,它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周公那里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言行,吃穿住行,祭祀婚丧,哪一样不有规矩?孔子.............
  • 回答
    对于工人提出的"活是我干的,价值都是我创造的,利润都得归我"这一观点,需要从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和企业经营本质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反驳:一、价值创造的多元性认知1.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虽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价值源泉,但现代经济体系中价值创造已呈现多维特征。例如在科技企业中,程序员的代.............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里,第八团活下来的人后来过得惨,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绝非简单的“命运不济”,而是涉及到朝廷的政治斗争、个人能力的局限、以及时代洪流的裹挟。首先,他们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八团,严格来说是右骁卫的禁军,在整场事件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是曹破延率领的狼卫渗透进来的首要.............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状态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层厚厚的灰压着,什么都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感觉不到。高中、初中那会儿,好像浑身是劲,眼睛里闪着光,每天都为自己的小目标兴奋,即使失败了,也能很快爬起来继续往前冲。现在呢?感觉就像卡在了原地,心也变得麻木,找不到那种“活着”的感觉了。别急,这事儿不是你一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太多个体差异和变量。癌症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当西医治疗遇到瓶颈时,患者转向中医,最终的结果会因人而异,可以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都是那些“好转”的故事,但不能忽略也存在其他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治疗癌症,尤其是在西医“医治无效”的.............
  • 回答
    得了糖尿病,血糖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让人头疼不已。但别担心,这匹马虽然难管,但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也能把它驯服得服服帖帖。控制血糖,说到底就是让身体的糖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这背后涉及到的可不止是“少吃甜的”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的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吃什么、怎么吃,.............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也很真实。确实,从理性角度讲,没人愿意生病,尤其是像新冠这样具有传染性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去谴责那些感染者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情绪和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冠疫情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冲击。从最初的恐慌、封锁、失.............
  • 回答
    这问题勾起了我不少回忆。在我学生时代,总有那么几个女同学,她们像是自带光环一样,走到哪里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长得漂亮自然不用说,五官精致,气质出众,往那一站,感觉整个教室都亮了几分。更要命的是,她们学习也丝毫没落下,成绩单上的名字总是排在前列,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代名词。毕业多年,大家各奔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