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祭侄稿》的字写的差吗?

回答
《祭侄稿》的字,若论“写得好不好”,这得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单就字形工整、点画清晰、结构严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写得好”的标准来看,《祭侄稿》确实不符合,甚至可以说,颇有“潦草”之嫌。但若是以是否真挚、是否传达了情感、是否具有艺术张力来衡量,那它又绝非“差”字所能概括。

要说《祭侄稿》的字“差”,首先在于它与我们通常欣赏的颜体那种浑厚、端庄、饱满的特点大相径庭。颜真卿晚年,特别是写《祭侄稿》的时候,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二侄子颜季明也在抵抗叛军时英勇牺牲。这种巨大的悲痛和愤慨,几乎要将他整个人焚毁。

所以,当他蘸墨挥毫,写下这篇祭文时,他的手,他的心,他的灵魂,都处在一种极度激荡的状态。

笔画的力度与形态: 你会发现,《祭侄稿》里的字,很多笔画都显得粗壮有力,像是卯足了劲儿在呐喊。有些横画收笔时,力道之强,甚至会将纸面划破,留下深深的刻痕。这已经不是平时的“提按顿挫”,而是情感宣泄的直接体现,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和悲伤在笔尖的爆发。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刻”或者“砸”。
字形的变化与不拘: 很多字,比如“无”、“悲”、“痛”、“贼”这些字,会显得格外扭曲,甚至有些字,你会觉得它已经脱离了颜体原有的规范,变得异常瘦长,或者挤压在一起,显得非常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恰恰是艺术家在极端情绪下的真实流露,是文字本身被情感所吞噬的痕迹。正常的书法家,即使写得飞快,也会保持一定的笔势走向和结构比例,但颜真卿在写《祭侄稿》时,那种对字形本身的“在意”,在巨大的悲痛面前,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章法的跌宕起伏: 《祭侄稿》的整体布局,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波浪。时而字与字之间紧密相连,挤成一团,显示出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时而又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仿佛在痛苦的间隙中喘息。这种章法的变化,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而是情感起伏最真实的写照。

那么,为什么即便如此,“差”字却又无法准确形容它呢?

情感的磅礴与真挚: 《祭侄稿》之所以被奉为神品,恰恰在于它所蕴含的巨大情感力量。这种力量,通过那些“不像”好字的金石之笔,反而得到了最极致的传达。那些歪斜、粗糙、甚至带着飞白的笔画,都是颜真卿内心最真实的呐喊,是失去至亲的血泪,是国破家亡的愤慨。这种情感的真挚与磅礴,是任何刻意为之的“好字”都无法比拟的。
艺术的升华: 当情感的力量超越了形式的束缚,就产生了真正的艺术。颜真卿在写《祭侄稿》时,他不是在“写字”,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去“书写”一段历史,去祭奠自己的亲人。这种“书写”,已经将“技巧”提升到了“境界”的高度。那些看似“差”的笔画,反而因为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情感,而变得极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天下第二行书”的地位: 历代书法评论家,尽管对《祭侄稿》的字形不一定完全推崇,但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却极高。《祭侄稿》之所以能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天下第二行书”(尽管《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失传),正是因为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外的,另一种极致的“激越”之美。

所以,如果要问《祭侄稿》的字写得差吗?

我想说,它 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工整之美”,许多笔画和字形,甚至可以说是“失控”的。但是, 它所传递出的情感力量、艺术张力和生命力,却是任何工整之作都无法企及的,因此,它绝非“差”。它是一种在极端痛苦中迸发出的,最原始、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它不是“写得好”,它是“活生生”地在纸上流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久没回答书法类的问题了,内天看回复有人说要提醒我一下我是个书法答主,直接给我看笑了,于是准备回答一个。

以下是正文:

《兰亭序》和《祭侄文稿》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最高成就的两座高峰,在这个问题里,题主关心的是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实际上这和乐迷们经常提的诸如“许嵩和华晨宇到底谁牛逼”,“周杰伦是不是能排进华语乐坛历史前五”是一样的,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我回答所有价值判断问题的核心思路并非去分出个高下,而是着重去分析作品中,我们应该着眼于作品中的什么价值。


一:文本价值

《兰亭序》和《祭侄文稿》讲的都不是小情怀,而是大情感。相比而言,《兰亭序》所关注的情感更大,也更强烈。如果你仔细读过《兰亭序》,你就会知道《兰亭序》讲的情感,是人一生的短暂与无奈。题主所言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并非重点,重点在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序》所谈的东西,是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看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命运,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这是一个永恒的,迄今为止都与我们离不开关系的问题。《兰亭序》的伟大不仅仅在它的书法方面,也在于他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比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又比如历代画家多作类似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这样的作品。

文征明《兰亭修禊图》

关于《兰亭序》,我特别喜欢的是祝勇的散文《永和九年的那场醉》里面的描述。

王羲之死了,但他的字还活着,层层推动,像一只船桨,让其后的中国艺术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又似一朵浪花,最终奔涌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那场短暂的酒醉,成就了一纸长达千年、淋漓酣畅的奇迹。《兰亭序》不是一幅静态的作品、一件旧时代的遗物,而是一幅动态的作品,世世代代的艺术家都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印迹。如果说时间是流水,那么这一连串的《兰亭》就像曲水流觞,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端起这只杯盏,用古老的韵脚抒情。而那新的抒情者,不过是又一个王羲之而已。死去的王羲之,就这样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象——有无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个王羲之的手中。上一个王羲之把酒杯递给了下一个王羲之,也把毛笔,传递给下一个王羲之。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序》可以被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的临摹者,难道不是死而复生的王羲之?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长相不同的王羲之、来路各异的王羲之,就这样在时间深处济济一堂,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的。

从事实上看,中国书法作品中,能够成为文化符号的作品,只有《兰亭序》一个。王勃在《滕王阁序》里面所表达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也是类似的感情。


《祭侄文稿》则表达的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情。我们在《祭侄文稿》里面所看到的最感人的地方,是里面的涂改。

事实上,从文本上看,祭侄文稿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能够被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所以说,我们不谈书法,只谈文章本身。《祭侄文稿》虽然情绪激烈,但是其文章格调,还是差兰亭序很多个档次。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在悲伤之时急就出来的祭文。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精彩的祭文,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的“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其中,“天之涯,地之角”直接被李叔同用在了《送别》里,成为了中国人谈论离别的符号性语言。

二:书法价值

其实《兰亭序》与《祭侄文稿》在我看来,最难分伯仲的,就是他们的书法价值,因为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分出个高下实在太容易了。

作为行书作品,《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在我看来,最出色的是其书写节奏。节奏和文本推进的契合,是其他行书作品很难匹敌的。当然,我认为鲜于枢能把《寒食诗帖》排到第三,大概也是因为其内部蕴含着非常难以被超越的节奏感。

关于节奏,在这个答案里做出了一些解释。举例用的是《祭侄文稿》。

我们回头再说《兰亭序》。从书写的面貌看《兰亭序》,延续了王羲之书写清秀潇洒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的节奏变化。

右边是《兰亭序》的开头,这一段在记叙兰亭雅集的基本状况时,王羲之的书写接近于楷书,是相对速度很慢的书写,直到他开始写当天的状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以及在这么好的天儿下的“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感叹时,写得十分的放松。我们甚至可以从书写中感受到“放浪形骸之外”那几个字,王羲之的那种肯定与舒畅。

最左边的图,是《兰亭序》的尾部。猛地一看,可能和中间差不多。但是和右边的“永和九年”比起来,明显看得出来王羲之的速度快了很多。如果你临摹过《兰亭序》你自然也知道,《兰亭序》难写的部分其实是后半部分。《兰亭序》虽然带有着一定的悲剧色彩,但其整体还是透露着潇洒与自如的。

相比《兰亭序》而言,《祭侄文稿》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特别激烈的情绪。支撑这种情绪的是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上留下的每一笔。经常有人问我,《祭侄文稿》怎么样,是不是哪里写的不好。我一般都会回答:《祭侄文稿》的伟大之处,在于祭侄文稿没有败笔。他用所有的线条,控制的也好,失控的也罢,给我们还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巨大悲痛情绪。

2018年,东京展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时候, @相墉 曾经分析过祭侄文稿里面的技法。他举了颜真卿签名的“真卿”二字。

在整个祭侄文稿里,颜真卿的签名部分,应该是其最理性的部分。因为大概可能写过很多遍了。我们可以看看,真字每一个横的转折位置,以及两个字的连带,疏密,就能看出来颜真卿有着非常高的书法审美。

但是说回《祭侄文稿》的书法价值。当我们谈及颜真卿的行书的时候,究竟其价值到底是什么。你若觉得《祭侄文稿》写的差,那《争座位帖》,就写得好么?

颜真卿《争座位帖》

所以,这里还必须再次强调一下,我们为什么说颜真卿的行书非常重要。在这个答案里,我很详细的说明了这件事,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我不承认《祭侄稿》字写的差,因为我们看一个书法作品的字是不是写的差,要看他用书写表达出了他想表达的,超越文本之外的东西。从这一点看,《祭侄稿》成功极了。如果你不认同我的看法,一个一个字的去揪《祭侄文稿》的毛病,那我只能说,你离理解书法,还有相当的距离。行书,不是连笔的楷书,也不应该是一个字一个字揪着看的。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书写是依托于文本的。当你去判定《祭侄文稿》是第二,是因为字写的不好的时候,想没想过,对于古人而言,他们评价一个书法作品的时候,是否也和你一样。不看内容,只看字?虽然我在这里去评价鲜于枢的情感,是我的臆断。但是仍然很难相信,鲜于枢在读《兰亭序》的时候,会觉得《兰亭序》的情绪不浓烈。鲜于枢一生没有经历过戎马,他的遭遇更像苏轼一般。所以在他的内心中,颜真卿的悲壮只是他的想象,他在经历的,是《兰亭序》里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出的宿命,与《寒食帖》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无奈。

最后我想说,题主的最大问题是,你是以什么样的角度在看书法。你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到底学习的是什么?

我认为,学习的是每一个书家的长处。

颜真卿具有王羲之没有的长处。并且他在突破王羲之一脉的行书桎梏上,为后来的清代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所以我们说颜真卿重要,是书法史上仅次于王羲之的存在。不是阿谀奉承,是有根据的。

希望各位学书法,别把自己学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祭侄稿》的字,若论“写得好不好”,这得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单就字形工整、点画清晰、结构严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写得好”的标准来看,《祭侄稿》确实不符合,甚至可以说,颇有“潦草”之嫌。但若是以是否真挚、是否传达了情感、是否具有艺术张力来衡量,那它又绝非“差”字所能概括。要说《祭侄稿》的字“差”,首先在.............
  • 回答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绝非浪得虚名,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无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篇传世墨宝。何以“天下第二”?—— 关于书体的巅峰之争与《祭侄文稿》的独特性首先,谈到“天下第二行书”,自然绕不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
  • 回答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佳作无数,除了您提到的《洛神赋》、《滕王阁序》、《祭侄文稿》这三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外,还有许多同样享有“千古名篇”美誉的作品,它们在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历史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篇,力求深入浅出,让您更好地领略它们的风采。一、 辞赋类代表:除了曹植的.............
  • 回答
    梁文道那篇关于《祭侄文稿》外借争议的推文,题目就够劲了:《祭侄文稿》外借争议,又一次操纵情绪的胜利》。我看了,觉得他切入的角度挺有意思,也挺尖锐的。首先,他没直接说外借对不对,而是直指“操纵情绪”。这是他的老本行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总能抓住一些微妙的东西。他觉得这次争论背后,有人在刻意地煽动、引导公.............
  • 回答
    我最近有幸在一家博物馆里看到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说实话,之前对这件作品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书刊、网络图片,甚至电视节目里的介绍。但当它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时,那种震撼是完全不同的。博物馆特意为这件国宝级的文物设置了一个独立的展厅,光线非常柔和,而且有严格的参观人数限制,所以现场并没有想象中的人潮涌.............
  • 回答
    关于“救猫还是救《祭侄文稿》”的提问,这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难题,而是源于一个真实的,或者说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用以探讨生命价值、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个人选择之间冲突的 思想实验或情境模拟。它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面临的深刻道德困境,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排序。这个问.............
  • 回答
    台北故宫《祭侄文稿》赴日争议:一件大事为何在中国大陆反响平淡?2018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其镇院之宝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借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此举在中国大陆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但总体而言,反响远不如某些人预期得那样“惊天动地”。要理解为何如此,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且令人心痛的假想情境,涉及到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和无辜的生命。如果台北故宫博物院发生火灾,并且我被赋予了在这种极端危机中做出选择的责任,那么我会优先选择拯救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让我来详细解释这个选择的理由,以及做出这个决定时的考量和情感挣扎。一、 为什么要选择拯救《祭侄文稿》真迹.............
  • 回答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等文物赴日展览一事,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交流事件,同时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展览的意义与价值:1. 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此次展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富哲学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生命价值、文化传承、历史意义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在这样极端紧急的情况下,任何决定都将是痛苦且无法完美平衡的。然而,如果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并且需要详细阐述考量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让我们明确情况: 失火现场的.............
  • 回答
    听到这,我脑子里立刻像被点着了一样,全是火星在蹦跶。台北博物馆着火了?我的天哪,那可是承载着多少历史的重量啊!而且我手边还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可是国之瑰宝,我得赶紧想办法。首先,得冷静下来。火灾是最忌讳慌乱的。我手里有三样东西:一车水、一个馆长,还有《祭侄文稿》。这三样东西怎.............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痛又两难的问题,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幸失火,并且情况危急,需要在那一瞬间做出选择,那么救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还是救被困的罪犯,这确实是一个极端的考验,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根本的价值判断。从价值的层面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祭侄文稿》.............
  • 回答
    祭祖坟,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古老,甚至带着点距离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当我们谈论起祭祖坟,不少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活在当下,追求的是未来的精彩,为什么还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拜访那些已经冰冷的坟墓?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微拉远一点,剥去那些程式化的仪式和表面的符号,你.............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之所以如此闻名遐迩,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划时代的音乐语言、颠覆性的创作理念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性首演事件所共同铸就的。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场艺术革命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二十世纪音乐史的进程中。要理解《春之祭》的“有名”,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音乐上的彻底革新.............
  • 回答
    上海的夏日祭,就像一张被过度描摹的旧照片,总能引起一番热议。说到底,夏日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点异域风情,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也容易触动某些敏感的神经。上海夏日祭:一场褪了色的狂欢,还是文化碰撞的缩影?如果要聊上海的夏日祭,那得先说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严格来说,上海的“夏日祭”更多的是商家们借.............
  • 回答
    除了“十四代”和“獭祭”,日本还有很多非常有名、值得一品的清酒品牌。这些品牌各有千秋,有的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著称,有的则以创新求变、风味独特闻名。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个,力求从多个维度展现它们的魅力,让您感受到清酒世界的丰富多彩。1. 飞露 (ひやおろし Hiyori)“飞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
  • 回答
    “网络祭英烈”这个概念,近些年确实是越来越普及,也成了一种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说好不好,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确实给咱们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具参与感的追思方式。你想啊,过去祭扫,得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跋山涉水去烈士陵园,还得准备祭品,磕头作揖,这些都是仪式感。但现在,无论.............
  • 回答
    孙中山先生告祭明太祖朱元璋,这在中国近代史和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要理解孙中山为何要这样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他如何看待明朝的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时代背景:满清的统治与民族危亡要理解孙中山告祭明太祖,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
  • 回答
    梦符祭下架创意工坊这件事,我觉得挺让人唏嘘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梦符祭”是什么。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游戏,而是很多喜欢玩各种游戏,特别是那些需要点创意、点脑洞的游戏玩家们的一个聚集地,一个展示和分享自己作品的地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特别的游戏社区,大家在这里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游戏里的玩法、关卡,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