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林黛玉的《五美吟》究竟是怎样的诗作水平呢?

回答
林黛玉的《五美吟》,单论其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用“绝代风华”来形容,绝不为过。这组诗,以女性的视角,重塑了历史上五位著名女性的命运和精神,每一首都是一幅精心描绘的画卷,又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息。

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五美吟》选取的五位美人:西施、虞姬、明妃(王昭君)、绿珠、红拂。这五位女子,无一不是才貌双全,却又都命运多舛,与权谋、战乱、离别、甚至生死紧密相连。黛玉选择她们,并非简单的才女对才女的共鸣,而是深层的心灵契合。她看到了她们身上流淌的,与自己相似的孤傲、敏感、以及无法摆脱的悲剧性。

我们逐一来看: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腰间似带六铢纱。
东王曾系荆轲臂,何处寻仇报国家?”

这首诗,开篇就定下了“倾城”的基调,但紧接着“逐浪花”三字,又暗示了命运的无常和飘零。第二句“腰间似带六铢纱”,写出了西施的纤弱之美,也暗含了她的柔弱无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东王曾系荆轲臂”,这句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宠爱西施,而越王勾践又利用西施来离间吴国君臣的典故。黛玉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没有直接写西施的美貌如何倾国,而是化用了“东王”(指夫差)与“荆轲”(此处有化用,将荆轲的刺秦行为与西施的被利用类比,皆为悲剧命运的承担者)的关系,来影射西施作为政治工具的悲惨。最后一句“何处寻仇报国家?”,更是将西施的个人悲剧提升到了家国兴衰的高度,字字泣血。西施的美,是她获罪的根源,也是她悲剧的开始。黛玉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被歌颂的美人,而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灵魂。

《虞姬》:
“肠断乌骓夜系瘤,英雄已死此为愁。
汉兵已略定中原,何不相随却为留?”

虞姬,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那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垓下歌》。黛玉笔下的虞姬,却不是从项羽的角度出发,而是完全站在虞姬的立场。开篇“肠断乌骓夜系瘤”,写出了虞姬对项羽的深深眷恋,乌骓马是项羽的坐骑,在这里象征着项羽本身。但“夜系瘤”的“瘤”字,写得极其凄凉,仿佛项羽的失败已经注定,虞姬的心早已破碎。第二句“英雄已死此为愁”,更是将虞姬的悲伤推到了极致——英雄已经逝去,留下的只有她一人面对无尽的愁绪。“汉兵已略定中原,何不相随却为留?”这句是灵魂拷问。当项羽的时代结束,中原已定,为何虞姬还要留在这世上?这里的“留”不是生,而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她选择随项羽而去,是解脱,也是对这段轰轰烈烈爱情的最后坚守。这首诗,道出了虞姬的决绝与深情,也隐喻了黛玉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无可恋的体会。

《明妃》(王昭君):
“绝艳惊人出塞庭,塞外风沙满面盈。
汉家礼法无穷已,何以别却汉宫人?”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亲女子。黛玉对她的描绘,不是简单的一句“琵琶马上弹”,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和亲背后的无奈与痛苦。“绝艳惊人出塞庭”,写出了昭君的美貌,但“出塞庭”三个字,已然是离家之痛。“塞外风沙满面盈”,更是将边塞的艰苦、孤寂,以及那种异域风情中的凄凉,刻画得淋漓尽致。昭君的美,在塞外成为了她唯一的依靠,也成为了她内心的囚笼。第三句“汉家礼法无穷已”,这是对“汉家礼法”的一种反讽,正是这些礼法,将一个鲜活的女子,送往了她不熟悉、不愿去的地方。“何以别却汉宫人?”这句充满了质问,充满了不甘。为什么美好的汉宫生活,只能成为遥远的记忆?为什么她要用一生的幸福,去换取所谓的“汉家礼法”和“边境安宁”?这首诗,饱含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国家政治牺牲女性的控诉。

《绿珠》:
“时人尽道是红颜,莫是红颜亦为奸?
闻说石崇皆作赋,莫愁前路无知己。”

绿珠,是西晋石崇的爱妾,因拒绝被调戏而坠楼身亡。黛玉对绿珠的评价,尤其独特。“时人尽道是红颜,莫是红颜亦为奸?”这句是在反思,世人只看到红颜祸水,却忽略了红颜背后无奈的境遇。黛玉是在质疑,绿珠的死,是因为她的“红颜”,还是因为她所处的环境,所遇的“奸人”?这里的“奸”字,可以理解为卑鄙小人,也可以理解为命运的奸诈。“闻说石崇皆作赋”,这里的“作赋”是指石崇写过一篇《绿珠赋》,是赞美绿珠的。黛玉借此来暗示,石崇虽然有才,但最终也无法保护绿珠。最后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看起来是一句安慰,但结合绿珠的结局,反而显得格外悲凉。仿佛在说,纵然有知己,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这首诗,充满了对女性被物化、被伤害的愤慨,也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哀叹。

《红拂》:
“长剑谁堪细细裁?何如共上北邙台。
丈夫为我而死,莫待零落风中哀。”

红拂,是隋末唐初的奇女子,嫁给了李靖。她和李靖的故事,相比前面四位,似乎是更为圆满的。然而,黛玉对红拂的解读,却别有新意。“长剑谁堪细细裁?何如共上北邙台。”“长剑”是英雄的象征,但“谁堪细细裁”?意思是,这世上有多少英雄,能配得上这把剑,能配得上巾帼的倾心?“北邙台”是古代埋葬死者的高处,暗指死亡。黛玉在这里,似乎在暗示,即使是像红拂这样与英雄结合的女子,也无法完全摆脱命运的阴影,甚至,她宁愿与所爱之人一同赴死,也不愿在爱人死后独自面对凄凉。最后两句“丈夫为我而死,莫待零落风中哀”,这是红拂嫁给李靖后,某种程度上的一种“预言”或“期盼”,如果李靖为了她而死,她宁愿随他而去,也不愿一个人孤零零地活下去,在风中悲伤哭泣。这首诗,将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推向了极致。即使是看似美好的结局,在黛玉眼中,也依然笼罩着一层悲情的色彩。

从艺术上看,黛玉的《五美吟》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 深刻的心理洞察和情感共鸣:黛玉的诗,不是简单的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而是将自己敏感、多愁善感、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验,投射到这些女性身上。她能够抓住这些女性命运中最核心、最动人的那一点,并将其放大,引发读者强烈的共情。

2. 炼字精妙,意境深远:《五美吟》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黛玉的反复揣摩。“逐浪花”、“系瘤”、“满面盈”、“零落风中哀”等等,这些词语,看似平常,实则饱含深情,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悲凉美学。它们直接触及读者的心灵,带来心灵的震颤。

3. 化用与创新:黛玉并非照搬史实,而是巧妙地化用典故,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这些历史人物新的生命和解读。比如在《西施》中对荆轲的比喻,在《红拂》中对“北邙台”的意指,都显示出她非凡的艺术才情。

4. 女性主义的早期萌芽:虽然不能完全用现代女性主义去解读,但黛玉的《五美吟》无疑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对男性中心社会牺牲女性的不满,以及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追问。她不把这些女性仅仅看作美丽的点缀,而是将她们置于历史的洪流中,探讨她们的独立人格和悲剧命运。

5. “冷”与“愁”的极致体现:黛玉的诗,向来以“冷”著称,这组诗更是将“冷”和“愁”发挥到了极致。她的美,不是艳丽的,而是清冷的;她的愁,不是浅显的,而是深邃的。这种“冷愁”的美感,在《五美吟》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也正是黛玉自身精神气质的体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五美吟》并非是面面俱到的历史评传。它们是黛玉基于自身情感和理解,对这些女性命运的艺术化再现。有时,她的解读会带有她自己强烈的个人色彩,甚至有些“过度解读”。但这恰恰是“林黛玉”的可爱之处,她的诗,是她灵魂的低语,是她对世界最真挚、最尖锐的回响。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五美吟》是《红楼梦》中,乃至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组极其出色、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们不仅展现了黛玉超凡的诗才,更折射出她对人生、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可以说,这组诗,是黛玉才情的绝响,也是她一生悲剧命运的艺术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多文章可参考专栏

以及公众号

而黛玉最终结合自己的前世之记忆,此生之经历,终于在书中读出来了一些对历史真相的感悟。而这份感悟,就被她写在了《五美吟》中: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道:“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当然,《五美吟》也是《红楼梦》作者在读遍古代文人之思想后,结合华夏历史从人文角度诞生的对无情的封建社会之下一个个鲜活生命抗争之奇绝,凋谢之悲剧的慷慨之歌。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官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第一首五美诗,表达的是黛玉对西施这位绝色美女作为高层政治斗争工具和牺牲品的一生命运的叹息和悲悯,虽然西施也因为卷入了政治而流芳千古,可她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一生却没有被当成一个有主体性的人来看,仅仅因为她的魅力而被当作一颗棋子,连感情都不能自主,更谈不上任何普通人的幸福,她孤独地作为一个礼物,一个道具在吴王的宫殿里时,估计会回想到遥远的度过了童年时代的家乡吧,容貌远不如她的东施姑娘,至少可以在乡下自由自主地度过一生。

虞姬

肠断乌啼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第二首五美吟的主题是 项羽失败时在帐内自刎而亡的虞姬,传统上一般认为,虞姬的死仅仅因为她只是个依附于项羽的妾,所以项羽失败了之后暗示她看着办,她就老老实实毫无抗拒地尽忠而死了。但在黛玉所做的第二首五美诗里,虞姬却是有自己思想和决断的奇女子,在这个一片黑暗的绝望断肠之夜,虞姬对着这个她跟随一生的男人却是失望甚至还有幽幽的恨意:也许她在恨他刚愎自用,生生把一手好牌打成烂牌;也许她在恨他现在还是这么固执,不肯再回江东重振河山,而只是一心求死。因为他的决定也把她逼上了绝路:作为败者的从属人员,与其像黥彭那样曲志投降,最后也不会有好下场(黥彭最后的结局是被刘邦阵营做成人肉酱吃掉了),不如现在就决意去死,好于在这个残酷冰冷的世界上活着受辱。想来也是,项羽最爱的姬妾如何能是一个无思想无意志的木头人呢?而主动饮剑自刎也并非麻木只能遵守命令坐以待毙的人能做到的。于是在黛玉的心中虞姬应当是一朵像尤三姐那样,明丽动人而又清醒果断的黑牡丹,也许她比项羽明智果决,却无力在那个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毅然选择了主动自刎,这是一种解脱,也更是一种沉默的反抗。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官,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王昭君的故事更能说明封建社会制度及运行的荒唐,王昭君同样是一个美丽聪明,有才华有魅力有思想的女性,她被选入了汉朝皇宫中,成为了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那个角色——皇帝满足自己雄狮一般得到江山后可以无休无止满足对美女需求的欲望的三千佳丽中的一个。当然,皇帝的心欲比眼瘾大无穷倍,而眼瘾又比真实能力多无穷倍,导致他实际上只能看看画师画的美女像的最上面几个翻翻牌子,可是这个决定画像顺序的权柄却落在一个贪财画师手里,而他的周围围满了来贿赂的女人。

王昭君对这一切的疯狂、荒唐不屑一顾,周围的女性在容貌和才华上都无法与她相比,她也从心里反感数千女人成年住在见不到一个男人的深宫中,却为了一睹传说中的龙颜而拼命向一个平庸画师行贿这事,所以她从来没有向画师行过贿。于是在画师那里她的画像也从来没有好看过,更不会引起皇帝注意。王昭君就这样在深宫里年复一年,和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才子或佳人一样无人赏识,在周围的喧哗之中冷清地过自己的日子。终于有一天,一个机会出现了,皇帝要在后宫里选出宫女去和匈奴和亲。在周围人又纷纷大惊失色的时候,王昭君平静地出来,要求应征。

这时候皇帝终于见到了昭君容貌并大惊失色:”竟然有如此绝色的女子而我从未见过!"一怒之下他杀了那个画工,可是,昭君毫无改变主意的意思,她义无反顾地撇下这些闹哄哄的男女,走上了和亲的路,在那里她嫁给了匈奴单于并最终掌握了权力。和果断理智,看清了朝廷腐败又敢于冒险的王昭君比起来,那些为私欲驱动的皇帝和画工,是多么地委琐可笑!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第四首五美吟的主题是绿珠,绿珠是以好夸耀斗富的富豪石崇的侍妾,有另一个豪强想向石崇要绿珠,石崇出于占有欲不肯给,最后终于引起他人的嫉恨而导致自己被整到家破人亡,在被杀之前,石崇对绿珠说“我有今天都是因为你啊。”而绿珠也干脆地回应“那我就以死报答你好了!”说完便坠楼而亡。

那么,绿珠的死真的是为了感谢石崇的情意么,当然不是,因为石崇最多只把她当一个稀有的宝贝或者玩具,出于他极强的占有欲和竞争心理,才会和想要绿珠的人死磕以至于最后落得惨败。绿珠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可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物件,一个道具玩物,而不是一个平等的人,他也没有为绿珠付出过真心,他只是死于自己的胡作非为、炫富和愚蠢的争斗欲望而已。而绿珠作为人间尤物,一个美好的少年女子,最终惨烈地死在瓦砾之间,与其说是为了报答石崇,不如说是反抗自己身为玩物的命运。绿珠与石崇,这么一对在古代社会地位悬殊的男女,就这样在莫名的占有欲,抢夺欲和暴力的交织下,同归于尽了。既是荒唐的人生,更是荒诞的世界。

红拂

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黛玉的第五首五美诗是称赞红拂女的,在封建制度下,红拂女作为杨素的侍女,就如一匹马一样人身都属于杨素所有。然而她卑下的身份和女性的柔美之下却是豪迈有决心的女丈夫气魄。所以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心仪的,即使是暂时处于穷途末路的英雄李靖,并不畏惧反抗社会制度,摒弃了陈腐老朽杨公幕,最终和李靖一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是古代那个黑暗压迫的世界里不多的亮色。

从历史的角度看,五美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作品。之前对这五位美人的诗咏其实也为数不少,大多数是歌颂,想象她们的美丽和忠心,或者是报家为国的奉献,少数有良心一点的哀叹她们的苦命。但只有《红楼梦》里的五美吟和以前的极少数作品(以后会介绍)这样直接地,赤裸裸几无保留地,把她们真切地看成一个个和作者自己一样有独立思想的,有自尊心的,有勇气敢于抗争,即使是用生命为代价也要反抗的人,并给予她们一个有良心和同理心的人最强烈的感同身受,对她们面临的黑暗社会的残酷压迫的同感,对她们美好外表下崇高的人格,深刻的自尊心的热爱和赞美,对她们反叛和反抗行为的深切理解,以及对她们悲惨命运在同情之下,又有一种理解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大环境的悲凉后的解脱和嘲讽之感。五美吟更是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社会里掌权男性的腐朽,昏庸和愚蠢,而被他们当玩物,附属品,工具和战利品的女性却往往更有智慧和人性,只是在这种率兽食人的社会里,她们要么效仿人猿星球里的人类,找机会抛下一切约束枷锁寻找自己的命运;要么就只能毅然自杀,以生命向这个荒诞的社会表达最大的鄙视;要么就只能像西施一样被别人安排命运了(包括最后被弄死)。

当然,一旦开始对暴力和破坏力的崇拜,受害者绝不限于生理上的女性,更会涉及文化上的女性,也就是不以破坏力和暴力见长而同样依赖人性和情感力量的文人,在蒙古人手下做奴隶的文人,其命运不会比在男人手中做玩物求生的女人好到哪里去。这五位红颜在历史上的悲剧命运,也是无数文人士子人生悲剧的抽象;大观园里众多女儿,其前生都是饱读诗书的老头子,不过他们在强权之前的处境,也令人很容易联想到 红颜薄命这个词。人之为人在于人性、智慧和灵性,无论性别,而一旦进入以性别归属凌驾于人性之上判断尊卑的标准,就难免退到暴力至上,率兽食人的陷阱中去。而一旦人的智慧和灵性在刀锋前面确实是脆弱不堪一击的,在毁灭和肃杀的力量下寸草不生是常态。所以,大观园中的孤女黛玉,在一片戚风苦雨之中,等待她的又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林黛玉的《五美吟》,单论其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用“绝代风华”来形容,绝不为过。这组诗,以女性的视角,重塑了历史上五位著名女性的命运和精神,每一首都是一幅精心描绘的画卷,又是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息。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五美吟》选取的五位美人:西施、虞姬、明妃(王昭君)、绿珠、红拂。这五位女子,无一不是才貌.............
  • 回答
    林黛玉的身世,确实值得细细说道。她是否算平民之女,这问题背后牵扯着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她极为特殊的家庭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平民”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非常明显。最顶层是皇族和士大夫阶层,其次是商人、工匠,最底层则是农民和劳工。而“平民”这个词,通常指的.............
  • 回答
    林黛玉的病,如果非要用现代医学的词汇去套,那可真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难题。毕竟,《红楼梦》成书于封建社会,所描写的疾病观与现代医学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硬要我们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解去“解读”一下,我们或许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尝试,并且尽量将这个过程描述得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分析,而不是生硬的条条框框。首先,.............
  • 回答
    关于林黛玉的原型,这是一个在红学界流传甚广但又异常扑朔迷离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确切、唯一的“原型”,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红楼梦》的创作,曹雪芹であろうか、是集他一生经历、观察与情感于一体的艺术结晶,而非简单地照搬某一个现实人物。不过,如果非要探讨林黛玉在现实中可能有的影子或者灵感来源,我们倒是可以.............
  • 回答
    试想一下,一个身躯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林黛玉的敏感与薛宝钗的圆滑在此人身上奇妙地融合,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升华,是两种极端特质的碰撞与淬炼,最终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首先,从林黛玉那里继承的敏感,并非是那种容易被外界言语或态度轻易刺伤的脆弱。相反,经过宝钗式圆滑的过滤,.............
  • 回答
    说起林黛玉在《红楼梦》里的人缘,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她这个人太特别了。她不是那种一味讨好别人,见谁都笑嘻嘻的姑娘,她有自己的小性子,有自己的骄傲,也有一份敏感和忧郁。所以,你不能简单地说她人缘“好”或者“不好”,这得看跟谁比,也得看在什么情境下。总的来说,林黛玉在贾府这个大观园里,人缘算是.............
  • 回答
    确实,在咱们聊《红楼梦》的时候,林黛玉的出身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且常常被拿出来说事儿。这背后,我觉得不光是因为她这个人自带光环,更是因为这“出身”二字,在那个时代,乃至现在,都承载了太多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白林黛玉的爹是谁——林如海。这可不是一般人。他这个人身上有几个标签,每个标签都分量十足: .............
  • 回答
    关于林黛玉的身体状况和睡眠质量,《红楼梦》中的描写是相当细致且充满艺术性的,绝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曹雪芹用极其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病弱却又聪慧绝顶的少女形象,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相互影响,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身体状况:风刀霜剑,体弱多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林黛玉的身体确实是“不好.............
  • 回答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女主角的喜爱程度,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要说究竟是喜欢黛玉的读者多,还是宝钗的读者多,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数字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射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喜好,从大众的普遍反应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在“大众读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红楼梦》的读者群里,这话题一聊起来,那可真是能吵翻天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都是《红楼梦》里举足轻重的大美人,性格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林黛玉,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方面细品。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喜欢”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喜欢的可能是心里的那个“理想女性”,.............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薛姨妈对宝黛姻缘的态度,在《红楼梦》的脂砚斋评语和文本细节中,其实透露出一些微妙之处,并非一味地乐见其成,也夹杂着她自身家族的考量和现实的算计。首先,从表面上看,薛姨妈似乎是宝黛姻缘的“顺水推舟”者。她真心疼爱宝玉,将宝玉视如己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可能将宝玉视为自己女儿宝钗的理想夫婿。原因有几点.............
  • 回答
    林如海之所以聘用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先生,这背后绝非全然是“不知其人品”那么简单。事实上,这位曾经的“经济学教授”如今正走在一条充满曲折的道路上,而他能够被林如海看中,背后隐藏着多重考量,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当然,也少不了那位“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的独特之处。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林如海当.............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和林黛玉,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两位各有千秋的美人。而你提到“饰演薛宝钗的演员总是比饰演林黛玉的演员美”,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可能牵扯到一些选角、观众审美以及角色塑造的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选角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夹杂着一些观众的先入为主。在观众心中,薛宝钗往.............
  • 回答
    关于曹雪芹为何安排贾雨村这样一个“反面人物”来担任林黛玉的老师,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设定就能解释的,这其中包含着曹雪芹对世情洞察的深邃,对人物塑造的匠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叹息。与其说贾雨村是“反面人物”,不如说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非常普遍的“俗人”,他的.............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细细掰扯掰扯《红楼梦》里这几位姑娘的管理能力,这几位可都不是省油的灯,各有各的本事和局限。要说管理,其实咱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目标设定、资源调配、人才使用、风险控制、沟通协调,以及最终的执行效率和成果。一、 王熙凤:权谋大师,雷厉风行,但也心狠手辣,管理半径过大凤姐的管理,那绝对是“.............
  • 回答
    林黛玉的病,如果硬要套用现代医学的说法,最贴切的恐怕要数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感染,当然,还有可能伴随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基因基础。但这只是一个推测,毕竟《红楼梦》中的描写毕竟是基于当时的医学认知,与现代医学的诊断体系有很大差异。我们不妨从黛玉的种种症状来分析一下:首先,她从小就身体羸弱,体质虚寒,这一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反映出的《红楼梦》在反封建方面的一些微妙之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里林黛玉喊袭人为“嫂子”,这事儿在书中确实是存在的。最早的脂批里就有提到,比如庚辰本里,在宝玉和袭人发生一些亲密关系后,黛玉在得知宝玉身上有袭人的脂粉味,就半开玩笑半.............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林黛玉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她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这无疑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因为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那份敏感易碎的情感,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或许会以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绽放。首先,她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会很不一样,但内在的“林黛玉”精神内核却可能依然鲜明.............
  • 回答
    林黛玉式的女人,与朱棣、胤禛这类身处权力巅峰,肩负江山社稷的男人之间,他们的幸福,是一种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交织,而非简单粗暴的“多幸福”可以衡量。这幸福,掺杂着极致的怜惜、深刻的理解,也伴随着难以摆脱的忧虑和无法言说的痛苦。对于事业型男人而言,林黛玉式的女人,宛如在钢铁丛林中偶尔闪现的一抹湿润绿意。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