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子弹的单位是一发两发?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咱们平时说买弹药啊、射击啊,总会听到“一发”、“两发”,或者说“装了一夹子弹”,这“发”到底是个什么单位?为什么不是按重量算,也不是按体积算,偏偏是这么个叫法呢?

其实,这事儿得从子弹的本质和使用方式上来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是个啥。一颗子弹,咱们通常说的,它其实是一个组合体,里面有弹头(也就是那个尖尖的、会飞出去的东西)、弹壳(金属做的套筒)、发射药(装在弹壳里的化学物质,一点火就能炸开产生推力)和底火(在弹壳底部,用于引燃发射药)。而咱们平时说的“一发子弹”,指的就是这样完整的一个组件。

所以,“发”这个单位,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指“一整套可以独立发射的子弹组件”。它不是指弹头有多少克,也不是说发射药有多少毫升。它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自主发射能力的单位。

为什么会这么计数呢?这和火器尤其是早期火器的使用方式息息相关。

早期火器(火绳枪、燧发枪等)的装填方式: 那个时候,射手要把火药、弹丸(可能是铅弹)分开从枪口塞进去,再用通条捣实。这个过程相当繁琐,而且每次装填的火药量、弹丸大小都可能略有不同。当发明了纸包弹之后,情况有所改善,就是把一定量的火药和一颗弹丸用纸包好,一包就是一发。装填的时候,直接把纸包塞进去咬开,把里面的东西倒进去就行了。所以,“一发”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计量单位,因为它是装填的最小独立单元。

现代枪械的弹药构成: 即使到了现代,弹药包装和使用也继承了这种“独立发射单元”的概念。现代子弹虽然是工业化生产,精度很高,但本质上还是由弹壳、弹头、发射药、底火组成的整体。在装弹时,我们是把一颗颗完整的子弹装进弹匣或弹仓里,然后从弹匣或弹仓里逐一送入枪膛击发。所以,当你说“我装了五发子弹”时,意思就是你往枪里放了五个完整的子弹组件。

操作和概念上的直观性: “发”这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动作感,像是“发射”,也暗示着一次独立的射击动作。用“发”来计数,非常直观地对应了每一次扣动扳机,子弹从枪膛中射出的那个行为。你打出去一颗,就是一发;又打出去一颗,就是两发。这比说“我消耗了X克弹头”或者“消耗了Y克发射药”要方便和直接得多。想象一下,在战场上或者射击场,你要报数或者汇报弹药消耗,说“我打出去两发了”远比说“我打出去了20克铅和10克火药”要来得清晰高效。

保险和标准化: 子弹之所以设计成现在的样子,也是为了方便储存、携带和装弹。包装时也通常是按定数量(比如10发一盒,20发一盒)来包装的。这样,“一发”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容易计量的最小单位。

历史传承和习惯: 很多计量单位的形成都有历史的烙印。火器出现和发展了这么久,这种以“次独立发射组件”为单位的计数方式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习惯和规范。就像我们说“一打铅笔”而不是“十二根铅笔”,虽然数量一样,但“打”这个单位包含了更多历史和习惯的因素。

所以,“一发”、“两发”并非一个科学的度量衡单位,比如公斤、米那样。它更多的是一个基于“一次独立射击的组件”这一概念而产生的习惯性计数单位,并且这个单位从早期火器的装填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承载着历史、操作和直观性的多重含义。它直接关联到你每次扣动扳机后,子弹从枪膛中“发射”出去的那个瞬间和那个完整的物体。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子弹是以独立组件的形式被制造、装填和发射的,而“发”这个字恰好非常形象地代表了“一次发射的单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量词细化的语言,在表达过程中,一般为数量词+(量词)+名词的结构,而其中的量词的使用与否和量词选择的不同都会导致这一短语的表达产生差异。

如:

一碗水;

一杯水;

一水(方言,表示全部的意思)。

而题主为何会留意到发字做量词时专指武器的弹药这一问题,其实是很正常的。

现代发字,是“发”和“髪”两字合并简化后诞生的,现代发字的字音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作一声的fa,另一则为四声的fa。“髪”古意为人头顶的毛发,后可泛指一切生物表皮的毛发;而“发”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向上或向前运动之意,后来字形演变转义为向前投掷的意思,后来则有了使用弓箭射出箭矢和投掷矛枪的意思。

这一论点在古汉语中多有体现,例如百发百中(发射)、早发白帝(出发)、野芳发而幽香(发芽/发花)。(感谢 @淹死的鱼 的补充更正)

可见古汉语中的“发”字本身继承了汉字草创时代的本意,一切发字意项都由向前移动而衍生,而箭矢与矛枪等武器都是从后向前高速移动被投射出去的。同时在古时,发字的意项不论是量词意还是动词意都是常用意项,故古人有以发做箭矢量词的情况,其与支字同时可做箭矢量词。

但是随着时代演变,发字更多被用于动词,而数量词中的一与作动词的发字连用时,额外会产生条件意项,即“一旦满足何种情况,就……”,如”一喝水就咳嗽、一发箭就进攻“等,同时,发字与箭字连用会产生歧义,发箭易被误解为射箭,所以箭后来多与支字连用,但若是不省略箭矢的矢字的话,发与箭字的联系可被打断,一发箭矢不会产生歧义。自此,发字可做双音节词量词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

综上所述,子弹既然属于武器弹药/武器本身,且投射原理也是从后向前移动,所以可以使用发字做量词,但也只局限于不简称子弹的时候,如将子弹简称为弹字,发字则无法做子弹的量词,否则也会产生上述歧义。

另外我们习惯将子弹冠以发字做量词与量词本身的含义也是有直接联系的。

一发子弹,短语句意包含发射前、发射中、发射后这三种不同的子弹状态,具体在理解中选择哪种,可在不同的语境中加以区分。如:他有一发子弹(发射前)。他向我打了一发子弹(发射中)。他浪费了一发子弹(发射后)。

而其他的量词则无法做到包含子弹的三种状态。

如一颗子弹,只保留了发射前的意项;一枚子弹,只保留了发射前的意项;一粒子弹,只保留了发射前和发射后的意项,同时在语言习惯中无法代指大口径或比较长的子弹,因为粒字在汉语中比较强调所指的物体体积较小。


本科学历,学业不精,欢迎指正。

接下来的所有文字都与题主的问题无关,请各位选择性的阅读。

注意。

接下来的文字戾气有些浓重。



之前还有人说我的答案有知乎遗风,属实谬赞。

因为今天我就要挂人了。

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语言之研究在您口中不过糟粕而已?

您口口声声在说文化无用,只有实业和科技才能提升国力,保护国民。这本身没什么问题,毕竟我等文学系学子从高中时选择文科时就知道了,我们所学的,所钻研的东西很难对国家有直接的帮助,这无可厚非。

但是,您觉得我们这些人,我们学的东西毫无作用,从您这句话开始,我就开始怀疑您是香港废青或者每年拿着美元日元的公知了。哦不,公知也不会说出这种话来。

论点1:理科生和实业家提升国力是为了什么?

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再被别国欺负对吧?

那你们到底在保护什么?

保护国家?

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

保护国民?

外敌入侵国民恐怕不需要你的保护,因为大部分国民都有为祖国流尽鲜血的觉悟。

那你们到底在保护什么?

鄙人认为,我国现在的一切举措都是在保护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民族,从而建立物质与心理的双重防线保护自己的祖国。

何为民族?

由相同血脉的!有共同文化认知的!人类群体所组成的!单有相同血脉可否?不可,君不见欧陆德意志与英吉利、俄罗斯与巴尔干。

单有共同文化认知可否?不可,君不见欧罗巴的千年分裂。

故而,血脉与文化认同缺一不可。这也是我中国延续五千年却没有如欧罗巴一样碎成一地的原因所在,而在其中的文化认知之纽带为何?宗教?我中国有所谓的全民信仰的统一宗教?语言?君不见我国各地方言差异甚大,难称同语同族。那我等之文化纽带为何?不若沉思片刻,为何不论我等还是世界史坛都将秦始皇视作我中国统一之始?只因其统一了我等的文字!我等的度量衡!

如若无汉字,我等皆为异国国民,我等华族四分五裂。

论点2:一只猩猩拧一千年的扳手也无法改进这个扳手,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不想思考扳手是什么。

咬文嚼字确实无法使我们产生直接利益,无法让我们提高使用汉语的效率。

但是!

你口中的穷酸文人,你口中的迂腐穷儒,一直在帮助这整个民族文化团体了解自己在使用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直在帮助这个民族规范化自己的语言,一直在帮助这个民族记住自己从何而来!

实名挂人。

@信守合同


各位,继续看戏咯。

user avatar

“發” 字确实很早就用于描述箭矢,“十二矢为一发”。

但是到了火器时代,虽然“射发”之意保留,但是子弹炮弹的量词不再像箭矢一样用发。个人查到的,明朝在描述铅子多少时,少的时候量词用个或者颗,多的时候用则用斤(子弹炮弹在当时都是各种贱金属所制,而且不咋讲究口径,塞严实就行,干脆按斤算),没见过用发的。

翁万达《复河套议》:

“今欲复套,须备熟铁盏口抱六千位,长管铁銃一万五千把,手把铁銃一万五千把,手把小铁鎗二万根,长鎗二千根,生铁炸炮十万箇,焰硝十五万斤,硫黄三万斤,包铁铅子大小二十五万斤。”

而清末描述炮弹时 ,用颗


个人认为从民国开始用发主要是受日本影响,因为日本对于弹药的量词用的就是発(はつ) ,应该是个出口转内销。

清末发现科举选的人不敷使用后,就开始使用留洋人才,要求必须留洋有外国学历。而留洋包括日本,日本离的又最近,所以大量的地主子弟都是留日镀金,尤其以军事人才为甚。一直到民国,都是陆士(蒋公的精神母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教保定(蒋公的肄业母校北洋保定军校),保定毕业教黄埔。汪蒋之外,蔡锷,李烈钧,唐继尧,许崇智,徐树铮,汤恩伯等诸多北洋、民国将领都是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列强的加一块都多。很多日本用词都被这些留日的大佬们沿用,并教给徒子徒孙。在苏联介入前的几十年,中国军队受日本影响最大。


其它还有一些中国人觉得有些奇怪的量词,比如大炮的门(中国用尊或者位,而日本人对大炮的最深刻印象是西方风帆战舰上的大炮,炮从侧舷的炮门里伸出来开火,所以用门),和机枪的挺(或者丁),都是日本的用法。

PS:《满文老档》里面炮用门,炮弹用发,是因为满文老档是1962年翻译的。

user avatar

军旅文学里也经常用“颗”,此时可能有感情色彩,比较新的军事小说(2010后)不常见。可能是很早的军宣遗存。

要问具体是什么感情色彩的话,发个这类书的名字说明一切:

源头可能是某些“英雄事迹”报道。


用“发”确实有个标准的日式例子,不好说是不是来源,倒可能体现了从“大炮”(海军舰炮也是“gun”)到“枪”的扩展:

一门百发百中的(舰)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炮。
——东乡平八郎

奥登多夫:哈哈不好意思啊兄弟,你说反啦………

user avatar

题目让我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深深怀疑。因为有首歌是这么唱的: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所以很不懂某些胡编乱扯的答案在说什么。修饰子弹的量词多了去了,除了发颗,至少还有粒枚。回忆箭的量词,一般都是枝/支、根,用发这种相当不直观的词倒是很有可能是日语带的

user avatar

放出;射出。如:百发百中。《诗.召南.驺虞》:“壹发五犯。 ”一发,谓射箭一次。今亦用为枪弹、炮弹的计数词。如:五十发子弹。——辞海

user avatar

这个不是固定的,只有发射(或准备发射)的子弹量词才是发,平时也可以用颗、粒这样的单位,量大的话按包装还有箱、盒、梭子这样的单位。比如:

他枪里还有两发子弹。

他兜里装着两颗子弹。

他包里有一盒子弹。

他车上有一箱子弹。

他一次打出一梭子子弹。

这些说法都是可以的。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这是子弹的演变史决定的

现在的子弹如果较真的话全称应该叫做“弹头、发射药、底火一体全金属披甲定装弹”,所以你觉得可以是“一颗”、或者“一粒”作单位。但在子弹的发展的漫长历史里,不是这样的。

手持火药动能武器最早能追溯宋代,《宋史·兵志十一》寿春府“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当时的枪是用铁做的枪管,子窠就是弹药,而且这个弹药不像我们今天的是金属规范颗粒物。里面塞的东西是随机的,小石子、袖箭、砒霜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塞,发射时类似于现代的霰弹枪。

这种东西的子弹怎么称呼合适呢?

一把?一管?一子窠?一包?还是一喷?

所以,选用了“一次发射”,来直接的命名,其实还是比较准确的。

行军打仗口令逐渐简化为,“一发”。某种意义上和西方的“one shot”意思相似。

shot:可以做动词“射击; 发射”的意思。也可以是名词,代表射击开枪(或炮)一次。

再后来,子弹变成了相对比较标准的圆形弹丸,但依然是和火药分离,一次一捧或几颗。

铁质的弹丸熔炼起来比较费工夫,比较硬容易损伤枪管。所以到了16世纪,熔点比较低,质量比较软的铅弹丸开始流行起来。

因为铅的熔点低,所以压根不用后方补给弹药,直接生火架锅融铅块,然后把铅水灌到下面这种夹子里就行。

加上铅本身质量较重,击中人体之后也容易扩张变形,提供非常好的停止动能和杀伤力,所以材质甚至沿用到了现在。

到了17世纪左右,才有人提出将弹丸和火药整一个用油纸包好,要装枪的时候把纸尾部用嘴撕开的定装弹概念。

到了这个时候,所谓的“子弹”已经是“一颗”了,但其实指的还是弹头。

这个时候还没有底火,发射前需要倒一点火药在燧发枪的药池上当药引。然后从枪口装进去,拿棍子捣实。利用击锤上的燧石引燃。也就是所谓的“前装燧发枪的概念”。

当然了,严格说此时称呼的不是“子弹”,应该要细分是“一包”发射药,或“一颗”弹头。

不过相对来说,人们还是习惯了用“一次燧发”,或“一次发射”的单位。来指代一次射击。

子弹的“一发”概念也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而这个时候,火枪的利用是密集队形轮排发射。

这种燧发枪的战争应用传到明朝和日本已经出现了“三段击”的概念。军官下命令的时候,一般是连续发射“几轮”,一般三组人为一轮。

一组站立或半跪射击,一组装填弹药,一组调整火绳和扳机复位。

具体到底是人员轮换,还是人不换,将枪传递给不同的人来操作,不同记载和历史上有不同应用。

因此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诺顿船长发明了锥形尾部空心的弹头。它可以使得子弹的直径比膛线略小,发射之后通过火药燃气冲入空心尾部使其扩张来贴紧膛线,以让弹头跟着膛线旋转。

这样的好处是能大大增加发射的稳定性和减少因为子弹在枪膛振动对枪管的磨损。

诺顿上尉将他的发明提交给英国枪械特别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发明,理由是“球形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唯一弹丸形状”。

如果这种固执延续到现在,子弹的单位可能是“一球”更合适和。

随后英国人格林纳改进了这种设计,在空心尾部后边加了一个木塞以增强扩张效果。但这两个设计都没被英国军方采纳,反而是最后法国人参考英国人的设计而发明了米涅弹。


这段时间,随着欧洲战争密集,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快速改良枪械,各种不同的子弹和发射模式如雨后春笋诞生。

这类在“膛线”辅助下可以旋转的射出的子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也就是所谓的“滑膛步枪”时代的到来。

但此时的子弹依然是“前装弹”。在实战中,需要士兵从弹药盒中取出一个弹药筒,用牙咬开后部,将其中的火药倒入枪管。

然后将弹药筒倒转过来,将另一端的弹丸连同外面的弹药筒一起塞入枪口,再撕掉外露的弹药筒,然后使用装弹杆将其装到枪管底部。

这种子弹有两个问题,一是装填需要比较大的力气逆推子弹到达火枪底部,导致速度很慢。

二是整个过程需要战力或半蹲完成,非常容易在这个过程里被对方击中导致伤亡会比较大。

不久之后,德国人用射速以及趴着装填的优势开启了后膛装填的时代。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诞生了金属弹底,横针击发的技术,让易延展的铜底壳在火药膨胀时能极好的贴紧枪机闭锁面,让弹壳内的火药燃气全部做功于弹头。

在此的基础上,配合火药的改进,弹头的改进,子弹的整体从“三个部分”开始慢慢向整合在一起发展。

到了现代,得益于精确加工技术和金属冲压等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子弹变得越来越标准化和速度、精度高。

1884年,法国维埃尔制成了硝化棉无烟火药,并很快用于枪弹。闻名世界的瑞典诺贝尔何成了巴力斯特无烟火药,英国制成了柯达型无烟火药。

无烟火药所产生的火药气体压力大于黑火药,因而不仅提高了枪弹的初速,还使得枪的口径可进一步减小。

无烟火药还有温度高的特点,往昔的铅弹丸已无法承受,容易产生破裂和变形,于是,又诞生了新的弹丸一被甲弹头。

就是将铅心装入镍铜或软铜的被甲之中,被甲弹最初用圆头,后来为减少空气阻力改为尖头,后又改为流线型或船形。

到了这个时候,子弹才越来越像今天的整体流线型的漂亮造型,也越来越可以用“一颗”来称呼。

但人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依然在沿用早期“子弹”还是“弹头”“火药”“引线”三个部分时候用来称呼一个完整系统的“一次发射”的简称“一发”来作为量词单位。

扩展来看,这种现象其实挺多的,比如今天我们说电话“一部手机”为啥不是“一块”呢?

因为最早的移动电话真的是“一部”(用于车辆、机械等复杂大型设备量词),部组的意思。

user avatar

百发百中=one shot one kill


所以……英文里为什么不说one bullet one kill,要说one shot one kill?


个人猜想,这和语言的目的有关。我们说话,是为了向别人传达我们脑中的某个“意象”——比如某个画面、某个动作、某种情绪……


为了更准确生动的传达“意象”,我们说话时更偏向那些更“活灵活现”的词——拿信息论的说法,就是提供了更多信息的词。


事实上,如果你留意过的话,还会发现大多数人说话时并不仅仅是嘴皮子在动,而是一边说一边伸手比划——要抑制这种比划的冲动反而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你要表达的东西越艰深、越反直觉、你的听众理解力越差,你的比划冲动就越强……

换句话说,抑制“比划的冲动”并不是把手绑起来就行,而是要通过专门的训练,提高语言的精确度、逻辑性,使得表达清晰、无歧义、易理解——当你有自信“我说出来你听了肯定懂”时,自然就可以抑制比划的冲动了。


话说昨天刷知乎看到个视频,忘了是关于什么机械的。很简单的东西,但我忽然发现主播说话我好像不怎么听得懂:我是看视频看懂的,而他的解说却好像动不动就无声了一样,但他明明还在说话。

调大音量,专门听。没错,他把每个字都吐出来了。
但是,单独看视频,连贯的,无缺无漏全都能懂;单独看字幕,清晰的,无缺无漏该说的都说到了。
可一旦你听他解说,你就总是有极为明显的空白感,总觉得有大量关键信息漏掉了、听不懂。

又看一遍,明白了。一遇到关键处,他的音量就会显著下降、吐字嗫喏,严重影响了辨识度——恰似面试时,你问到了面试者简历上写的清清楚楚的技术要点/难点、他也的确背会了相关字句,却在你的逼问下惊慌失措、因为不自信而试图嗫喏过去一样。

当然,这也有两个可能。一是内容是抄袭的,自己没搞懂——不过这种反而可以通过机械的、大声的朗读糊弄过去;二是身边没人能听懂,久而久之“对别人能听懂”不自信,甚至反而怀疑自己……

此时不妨态度平和的追问几句。比如谈谈自己的理解、问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不懂的会答的牛头不对马嘴,真懂的在发现你居然能懂时就会自信起来,这才会“打开话匣子”,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充分表露出来。

有一点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过:程序员说话普遍啰嗦。很多一句话就能带过去的东西,他们习惯性的把所有参与者、所有互动细节以及背后的规律统统给你说清楚……


嗯,我是大约十年前发现自己有这种倾向的。后来费了不少心思纠正。可惜效果不佳……


这也很容易理解:我们的工作需要教会“愚钝死板”的CPU做事,那么整个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疏漏。

同样的,当我们向其他同事交代工作时,也必须留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怎么说呢……或许大多数人办事得过且过或者能力不足,总之,他们办事总是会有疏漏,总是考虑不到很多很明显的状况;同时,软件一旦引入bug,想找出来改对,麻烦可就不止十倍百倍甚至千万倍了:光找出来就费了老鼻子劲儿,比重新写不轻松;好不容易找出来了,如何在不影响其他部分的前提下、把整个逻辑改对(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时候都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一个看起来很不明显的bug把整个架构相关部分推倒重来的事,我们干的可不是一次两次……

因此,与其等他们犯了错再改正,不如从一开始我就把边边角角都交代清楚……这样哪怕最终他们还是错了,但起码错的还有点谱,还救得回来……


类似的,枪这种东西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工业品;后膛枪定装弹的历史并不久……


很容易想到,排队枪毙时代,如果不说清楚,那些土老帽们不免搞出这种事:

——接下来一场战斗是一场硬仗!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子弹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每人500颗,足够打十天的!

——嗯,好,为了胜利!

……

……

——军需官!军需官!子弹呢?

——子弹都在!

——火药呢?

——啊?你只说每人要500颗子弹……

——你长脑子了吗!有子弹没发射药,你当是玩弹弓呢?

——那怎么办?

——白旗准备了吧?

——准备了准备了……

——旗杆呢?

……


你看,为了尽量不出差错,你最好别告诉后方“我需要500颗子弹(子弹头)”,而是直接告诉他们“我需要射击/发射500次所需的弹药(包括500颗子弹头和配套的足量火药)”——不然闹了乌龙你就得举白旗!


总之,只要你做过实事、只要你尝试过“使唤人”,那么你一定在“表达必须清晰无歧义”上吃过亏……

吃一堑长一智。一旦有过实践经验,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选择那些最精确最生动表达我们意愿的说法——没错,生动。因为不够生动马大哈们就会听漏、就会搞错!

我们要做的事情越是困难、越是复杂、越是后果严重,这个说法就必须越是生动、精确、严谨。


这大概就是最初选用shot/发射这样的词来表达所需弹药量的原因。

然后,人又总是讨厌啰嗦的;那么在长期使用中,相关说法必然逐渐精炼、直到一些专有的、精炼同时生动精确的说法出现。

比如一“发”子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咱们平时说买弹药啊、射击啊,总会听到“一发”、“两发”,或者说“装了一夹子弹”,这“发”到底是个什么单位?为什么不是按重量算,也不是按体积算,偏偏是这么个叫法呢?其实,这事儿得从子弹的本质和使用方式上来说。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是个啥。一颗子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观察也很仔细。其实,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手枪子弹,弹头形状确实大有讲究,而你观察到的“圆的”弹头,更准确地说,大多是圆头弹(Round Nose),而确实很少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尖头弹用于手枪。这背后是有非常实在的技术和安全原因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手枪子弹的弹头要.............
  • 回答
    《让子弹飞》的台词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普适性,其核心原因在于它巧妙地将深刻的社会洞察、精妙的语言艺术、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极具张力的情感表达融为一体。这些元素相互作用,使得影片中的台词不仅能够 resonate(引起共鸣)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更能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跨越时间和.............
  • 回答
    在老式步枪的时代,你看到的那些圆头弹头,确实比我们现在熟悉的尖头弹要“笨重”得多,初看之下,似乎与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军事科技发展方向有些格格不入。但仔细深究起来,那时的圆头弹头并非设计上的失误,而是综合考虑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弹药生产、武器性能以及战场实际需求后的最优解。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前尖头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子弹壳都是圆柱形的,而不是方方正正的?这背后涉及到不少学问,从物理原理到实际应用,都有它的道理。首先,咱们得说说子弹壳最基本的作用。它不是一个摆设,而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并且要保证子弹能够顺利地发射出去。子弹在枪膛里被点燃火药,瞬间会产生.............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霰弹枪的子弹需要占用这么长的弹托,咱们得先聊聊这玩意儿的工作原理,以及霰弹枪的独特性。不像步枪或者手枪那种能把弹头用金属壳紧紧包裹住的子弹,霰弹枪的“子弹”是个有点特别的东西。霰弹枪的“子弹”其实是个组合体首先得明白,咱们平时说的霰弹枪子弹,其实是一个叫做“弹壳”(Shotgun She.............
  • 回答
    汉语中“枪”这个词,用来指代发射子弹的武器,其演变和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历史发展以及技术革新之中。要理解为何是“枪”,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从字源上看,“枪”字本身就带有“长柄、刺击”的意味。古时候的“枪”是指一种长杆的兵器,比如我们熟知的“长枪”、“大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物理学中几个非常关键的概念,而且从历史角度看,这也正是当年长兵器和早期火器在战场上博弈的真实写照。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一把锋利的枪尖,即便用足了力气刺出去,也可能在坚硬的金属板甲面前铩羽,但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却能轻易洞穿它。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两者攻击方式的本质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形象!“出了枪口的子弹轨迹发光”这个说法,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或者是在电影、游戏等艺术作品中为了增强效果而设计的画面。咱们来仔细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子弹轨迹发光”的印象,以及现实中子弹离开枪口时会发生什么,让它的“轨迹”看起来比较特别:一、我们为什么会觉得.............
  • 回答
    电影里子弹打不穿墙壁,这简直是银幕上屡见不鲜的桥段了。每次看到主角被枪击,子弹叮叮当当落在墙上,或者只是在墙壁上留下个浅浅的印子,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其实,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有些是现实的考量,有些则是为了让电影更刺激、更符合观众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是为了娱乐,而不是纪录片。如果真的按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看到子弹都是圆圆的,就觉得“是不是尖的穿透力更强才对?”但其实,手枪子弹的弹头形状,尤其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那些,并非尖头,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可不是简单的“好不好看”就能决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手枪子弹跟步枪子弹的“使命”不太一样。步枪弹通常是为了穿透更厚的障碍物,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现实武器原理的一些有趣结合。在《和平精英》(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吃鸡”)里,冲锋枪的子弹看起来确实比步枪大,但论起单发伤害,却往往不如步枪。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弹药的“口径”不直接等于“威力”。在现实世界里,弹.............
  • 回答
    看《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确实能感受到灰原哀这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让人觉得她比小兰更讨人喜欢。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是对小兰的不满,而是哀在这一部电影中的表现,以及她与生俱来的复杂性,让她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首先,我们来聊聊灰原哀在《绯色的子弹》里的表现。这部电影的剧情围绕着.............
  • 回答
    张艺谋的《影》和姜文的《让子弹飞》在艺术手法、叙事节奏和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也都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您提到的《一步之遥》未能复制《让子弹飞》的口碑票房双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两部电影都出自名导之手,也都尝试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但它们在核心的观众接受度和市场契合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玩游戏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游戏里,冲锋枪(SMG)往往不是最强的那个?尤其是跟突击步枪(AR)比起来,冲锋枪的伤害和子弹速度似乎总是不那么给力。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考量和游戏设计上的权衡,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从冲锋枪的“本职工作”说起。在现实中,.............
  • 回答
    张麻子的孤独,那可不是凭空来的,是这“花花世界”亲手把他推向深渊的。你想啊,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从黄四郎手里抢回了属于人民的东西,最后却落得个孤身一人。这背后,藏着太多让人心酸的故事和无奈的真相。首先,他的事业目标太超前,太理想化了。张麻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当个土匪头子,他想的.............
  • 回答
    把子弹做得更小更细,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想法,在军事和弹药研发领域,这一直是探索的方向之一。不过,这背后涉及到很多权衡和技术挑战,不能简单地“越小越好”。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子弹现在的尺寸大致是那样。子弹的大小,也就是口径,主要关系到几个关键因素: 能量传输与穿透力: 子弹的动能(可以简单理解.............
  • 回答
    中国生产的子弹弹壳,绝大多数是使用黄铜,而非钢。虽然在某些特定用途或历史时期,也可能出现过钢壳弹,但主流和广泛使用的弹药,尤其是军用和民用枪支,都倾向于使用黄铜作为弹壳材料。为什么黄铜是主流选择?黄铜之所以能成为弹壳制造的首选材料,是基于它一系列非常优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弹药的可靠性和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军事和特工行动的实际考量。关于为什么各国特工不倾向于使用“毒子弹”,尤其像你设想的那种将氰化钾添加到开花弹中的做法,原因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效率、可靠性、操作风险、目标选择以及后续影响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开花弹”和“毒药”各自的原理和限制。开花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