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天津大学因经费大幅度缩减而暂停订购大量论文数据库?

回答
天津大学近期传出因经费大幅缩减,暂停订购大量论文数据库的消息,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高等教育和科研生态的启示。

事件背景:经费压力下的艰难抉择

近年来,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经费压力,尤其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等指标导向的投入模式下,一些高校在基础运行和教学科研保障方面的资金可能受到挤压。天津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老牌工科强校,其在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直享有盛誉。此次暂停订购论文数据库,无疑是校方在严峻的财政形势下,为了维持整体运转而做出的一个极为艰难的、不得不为之的决定。

论文数据库的订购费用向来是高校图书馆预算中的“大头”,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费用,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不是小数目。这些数据库收录了全球最前沿、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是科研人员进行文献查阅、获取学术信息、开展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暂停订购,意味着师生们将无法便捷地获取这些重要的学术资源。

事件的影响: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冲击

1. 对科研的影响:
信息获取的阻碍:科研工作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如果研究人员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将大大增加研究的难度和效率。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替代途径,例如通过其他已订购数据库的链接、同行间的文献分享,甚至是通过一些非官方的渠道。这不仅降低了研究效率,也可能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难以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研究创新能力的削弱:许多颠覆性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论文数据库的限制,可能导致研究人员视野受限,难以触碰到跨学科的最新进展,从而影响到研究的创新性和原创性。
项目申报和成果质量的隐忧: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献数据库的缺失会影响项目申报的充分性和说服力。同时,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对现有研究的充分引述和批判性分析也离不开详尽的文献支持,这可能影响到最终成果的质量和发表的成功率。
国际学术交流的可能受阻:虽然数据库订购与国际学术交流看似是两个概念,但事实上有时是紧密相连的。很多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知名期刊的最新论文,都需要通过数据库来获取。如果无法及时获取,可能间接影响到参与国际学术研讨的积极性和准备的充分性。

2. 对教学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局限:本科生、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毕业论文撰写、科研项目参与等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持。数据库的暂停订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获取一手研究资料的能力,可能导致他们的学习停留在一些相对陈旧的知识层面,难以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教学质量的潜在滑坡:教师在备课、更新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作业时,也需要参考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教师们也面临文献获取的困难,他们的教学内容可能难以及时更新,影响到教学的生动性和前沿性,进而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
拔尖人才培养的挑战: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而言,广泛的学术阅读和深入的文献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数据库的限制,无疑为拔尖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深层解读:高校经费与学术生态的博弈

天津大学的这一举动,并非孤例,而是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钱”与“人”的平衡:高等教育的发展,既需要顶尖的学者和优秀的学生,也需要充足的经费来支撑其教学和科研活动。当经费成为瓶颈时,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环节。论文数据库的订购,本质上是高校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战略性投资。暂停订购,可以看作是经费紧缩下,学校在有限的资源中进行的优先级排序,或许是为了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更关键的领域,例如实验室设备、人才引进、基础科研项目等。
“效率”与“公平”的考量:传统上,高校图书馆通过购买数据库来为全体师生提供公平、便捷的文献获取渠道。暂停订购,则可能引发新的不公平。一些经济条件更好的院系或实验室,或许能够通过其他途径(例如个人订阅、项目经费支持的特殊采购)来弥补这一缺口,而普通师生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
对学术生态的重塑:这一事件也可能促使高校和学术界反思当前的学术资源获取模式。是否可以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文献获取和管理方式?例如,加强开放获取(Open Access)资源的推广和使用,鼓励科研人员发表开放获取论文;与全球其他高校建立文献互借和共享机制;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下,更有效地进行数据库的遴选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政策导向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如果存在某些政策指标导向过于侧重某些看得见的“成果”,而忽视了如文献数据库这类“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上的失衡。如何让政策更加灵活、接地气,更能回应学术研究的真实需求,是需要深思的。

反思与展望: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

天津大学的这一决定,虽然令人担忧,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在高歌猛进的发展模式中,不能忽视对基础性、保障性投入的关注。

1. 校方应积极作为:
公开透明沟通:学校有必要向师生解释暂停订购的具体原因、时间以及后续的解决方案,增强信息透明度,减少猜疑和不满。
探索替代方案:积极寻求多元化的文献获取方式,例如与国外高校合作,共享文献资源;加强与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实现资源互通;引导师生充分利用开放获取资源;以及,对已订购数据库进行精细化管理,优化使用效率。
争取外部支持: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基金会等争取经费支持,或者探索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建数据库的可能性。

2. 学术界应共同思考:
推动开放获取:学术界应更大力度地支持和推广开放获取的理念和实践,减少对商业数据库的过度依赖。
理性看待数据库:虽然数据库很重要,但也不能将其视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培养师生独立检索、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同样重要。
改革评估体系: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应更加注重研究的实际价值和创新性,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的影响因子。

总而言之,天津大学暂停订购大量论文数据库是一个复杂且令人遗憾的事件。它暴露了高校在经费保障方面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然而,危机也可能转化为契机,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资源获取模式,探索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这需要学校、学术界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的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网只是小头,大头是买国外的论文数据库。

现在国内好的论文一般都会写成英文发表到国际期刊上,这就算了,有时候还要给人家版面费,完事了还要再花大笔钱把论文数据库买回来。

这...

所以,是时候把「提升国内的期刊水平」提上日程了。

一方面可以省下买数据库的这一大笔钱;

另一方面是我国科研话语权的提升,评价体系不用把国际期刊当王冠捧着,也可以把自己的好论文留在祖国大地上,顺带降低阅读成本。

user avatar

有这类现象的中国大学并不少见,过去经常会让学生借其他学校的账号来看论文。

天津大学可以通过正规途径申请专用通道去访问创世纪图书馆[1]、Sci-Hub等网站,免费下载论文;学生和研究人员也可以选择自己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来浏览。

  • 根据ISI研究,开放获取期刊和非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力并无本质区别,例如开放获取期刊PLOS Biology的影响因子是13.9。
  •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原名PLoS ONE)是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科学期刊,由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自2006年起发行,是全世界文章刊载数量最多的期刊。
  • 包括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荷兰科学研究基金会等在内的20多个组织表示,从2021年1月开始,他们资助的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可立即免费阅读。这项被称为“S计划”的论文开放获取计划可能意味着期刊订阅的终结,并允许任何人免费阅读科学文献[2]

作者自存档是作者在向传统期刊投稿的同时将自己的论文以电子档存放在专门的开放获取知识库中供读者阅读,例如arxiv[3]存放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计算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medRχiv[4]和bioRχiv[5]存放医学、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近年来许多重要论文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大量的情报和研究进展在medRχiv和bioRχiv上展示并交流。

201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niel Himmelstein研究了Sci-Hub,发现当时该网站上的论文有8160万篇,包含所有学术论文的69%,可以满足学生和研究人员对论文浏览的需求的99%,因为没有收录的那31%的论文是研究者们并不想获取的论文——自2011年建立以来,Sci-Hub平均每一天接到40万个请求,如果一篇早已发布的论文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没被人们请求过一次,你很难期待它有什么值得看的[6]

当你重点关注付费墙的时候,Sci-Hub可以帮助用户直接获取订阅式期刊上85%的已发表论文。对于某些主要数据库,例如爱思唯尔,超过97%的论文能在Sci-Hub的服务器上免费获取——退订这类数据库省下的经费,大概不但能拿来访问,还能支援Sci-Hub。

  • 对于论文数据库们的质疑,Sci-Hub创始人埃尔巴金通常援引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七条来反驳,这条谈到“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之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并共享科学进步及其利益”。
  • 爱思唯尔对Sci-Hub的诉讼引起了针对爱思唯尔的广泛批评,在2015年的判决后,一些研究人员、作家、艺术家写了一封支持Sci-Hub和创世纪图书馆的公开信,称这起诉讼是对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的“巨大打击”,“它(爱思唯尔)贬低我们作者、编辑和读者,它寄生于我们的劳动,它阻挠我们为大众服务,它阻拦我们进入”。

如果此事促成中国与Sci-Hub进一步加深合作,那就更好了。

如果你担心学校公开支持Sci-Hub对形象有影响,你可以说那只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校官方是不建议的——就像“本汉化版仅供学习,观看后请删除,喜欢请购买正版”。

参考

  1. ^ http://libgen.rs/
  2.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徐锐
  3. ^ https://arxiv.org/
  4. ^ https://www.medrxiv.org/
  5. ^ https://www.biorxiv.org/
  6. ^ Sci-Hub服务器里的文件,是通过世界各地的学者匿名提供的账号来获取JSTOR、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赛吉出版公司、爱思唯尔等出版社所拥有的论文并整理出来的。当用户向Sci-Hub提交论文请求时,网站会先搜索创世纪图书馆里有没有该文件;如果创世纪图书馆里没有,Sci-Hub会以相应数据库的账号下载该文章,然后发送到创世纪图书馆进行备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