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吃野味会感染病毒?

回答
吃野味之所以会感染病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来详细阐述:

一、病毒的来源:野生动物与“宿主”

1. 病毒的天然宿主: 绝大多数病毒都存在于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体内,这些动物是病毒的天然宿主。这意味着病毒在这些动物体内能够长期存在、复制并维持其种群。野生动物通常对这些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或者病毒在其体内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它们成为了病毒的“携带者”和“储存库”。

2. 病毒的巨大多样性: 自然界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病毒种类,许多病毒我们甚至还没有发现或命名。这些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和感染细胞类型各不相同。很多病毒只感染特定的动物物种,并在此物种中高度适应。

3. 病毒的进化: 病毒是快速进化的生物。它们的高变异率是其生存和传播的关键。当病毒在宿主动物体内复制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对宿主特异性发生改变,或者增强其传播能力。

二、病毒跨物种传播(溢出事件):

这是吃野味感染病毒的关键环节。病毒原本只感染某些野生动物,但因为人类的某些行为,导致病毒有机会“跳出”其原有宿主,感染到人类身上。

1. 接触的增加:
狩猎与宰杀: 当人类狩猎、捕捉或宰杀野生动物时,会直接接触到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如唾液、尿液、粪便)以及被病毒污染的组织和器官。这些接触为病毒提供了入侵人体细胞的入口。
处理与烹饪: 在处理和烹饪野生动物的过程中,病毒也可能通过受污染的砧板、刀具、双手等传播给人类。
活体交易市场(湿货市场): 这是病毒跨物种传播的重灾区。在这些市场中,各种不同物种的野生动物被近距离、不卫生的条件下饲养、交易和屠宰。这不仅增加了病毒在动物间传播的机会,也为病毒与人类提供了高度集中的接触机会。动物的粪便、尿液、血液以及死亡的动物都可能成为病毒的来源。

2. 病毒的适应与重组:
近距离接触: 当人类近距离接触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时,如果病毒恰好具备了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或者其基因组中发生了能够使其感染人类的突变,就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
中间宿主: 有时候,病毒并不直接从一种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而是通过一个“中间宿主”。例如,某种蝙蝠携带病毒,但病毒直接感染人类的能力不强,可以通过一种中间动物(如穿山甲、猪等)进行复制和变异,使其更适应感染人类。当人类接触到这个中间宿主时,病毒就更容易传播过来。
基因重组: 当不同的病毒同时感染同一只动物(包括人类)时,它们可能会交换基因片段,产生新的、具有不同特性(例如更强的传播性或致病性)的病毒株。

3. 病毒的“入侵机制”:
受体结合: 病毒需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细胞。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可能偶然获得了能够结合人类细胞表面受体的能力,或者其基因发生突变,使其能够结合人类细胞的受体。例如,SARSCoV病毒能够结合人类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
细胞内的复制: 一旦进入人体细胞,病毒就会利用细胞内的机制来复制自身。如果病毒能够有效地在人体细胞内复制并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那么感染就会持续下去。

三、人类免疫系统的脆弱性与易感性:

1. 缺乏预存免疫: 人类历史上从未接触过某些特定的野生动物病毒,因此体内没有针对这些病毒的预存免疫力。这意味着一旦病毒进入人体,人体免疫系统无法立即识别和有效抵御,病毒能够迅速复制并引起疾病。

2. 免疫系统的反应: 有时,正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过度或不当反应,导致了严重的症状。比如,一些病毒本身致病性不强,但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会严重损害人体组织。

四、未知的风险与“黑天鹅事件”:

1. “未知”是最大的风险: 我们对许多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知之甚少。在尝试和食用之前,我们无法确定某种野味是否携带具有潜在危险的病毒。这种“未知”是最大的风险来源。

2. “跨物种传播”的偶然性: 病毒跨物种传播并非必然,而是多种因素偶然结合的结果。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野生动物的接触机会增加,这种偶然性发生的概率也在提高。

总结来说,吃野味感染病毒的过程是这样的:

病毒潜藏在野生动物体内,是其天然宿主。
人类通过狩猎、交易、宰杀等方式,与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发生异常密切的接触。
接触过程中,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
病毒通过突变、重组或通过中间宿主,获得了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
人体由于缺乏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导致病毒迅速复制并引发疾病。

因此,为了避免感染病毒,最根本的方法是避免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尤其是在来源不明、处理过程不卫生的环境中。这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保护,也是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病毒听起来很可怕,但是这玩意儿的战斗力真的是挺渣的:

首先,这玩意儿只要离开宿主,基本上很快就会挂掉——哪怕是HIV病毒也一样。

其次,这玩意儿不耐高温,56℃以上30分钟,直接挂掉。

第三,这玩意儿对传播路径的要求还比较苛刻,也不是说想传谁就传谁的。

现代工业化的肉类生产流程保证了大多数人都不会感染病毒。一方面,猪牛羊鸡鸭这些动物都要在经过检验检疫的环境下屠杀和运输;另一方面,很多屠宰场为了保证肉类品质,还要进行排酸等操作,这进一步减小了病毒传播的可能。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只要正儿八经的吃肉,基本上也不会感染病毒。病毒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蛋白质,这种东西被水一煮基本上就会挂掉。但是,有些地区或者有些人的习惯,却给病毒或者其他寄生虫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比如很多人可能都听过的猪肉绦虫——其实这东西只要煮上半个小时,绦虫自己也就变成优质蛋白质了,完全可以跟猪肉一起吃掉。然而,有些人就爱吃生肉,还有些地区的人习惯于用汆烫的办法吃猪肉,这个做法也会让一部分绦虫成为漏网之鱼。(当然,只要经过正规检疫的,都不用担心)

所以,就武汉这个事来说,吃野味本身并不会直接感染病毒——因为大多数野味都是被做熟了端上桌的,病毒早就死了。但是,处理野味的人——比如捕捉者、运输者、摊贩、厨师(有些厨师习惯亲自屠宰野味)等等,反倒很容易感染病毒。而且,目前阶段专家认为病毒来源可能性最大的地方是华南海鲜市场而不是那些做野味的饭店。当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吃野味的人也就不会有多少人去捕捉野生动物。

user avatar

不是吃野味会感染病毒,是处理野味会感染病毒。

最开始被感染的几个人都是市场里的工作人员,不是食客!

什么病毒都耐不住锅里煮,就算没煮熟,我们的胃酸也不是白给的。吃,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而处理野味,会碰到野味的血,如果血溅到眼睛,伤口上,就有可能感染病毒,还有可能被野味咬伤,被咬伤是感染病毒概率最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吃野味之所以会感染病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来详细阐述:一、病毒的来源:野生动物与“宿主”1. 病毒的天然宿主: 绝大多数病毒都存在于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体内,这些动物是病毒的天然宿主。这意味着病毒在这些动物体内能够长期存在、复.............
  • 回答
    很多人喜欢吃野味,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句“好奇”就能概括的。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细说说,希望能讲得更明白点:1. 口感与风味的独特性: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野味,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生长在野外的动物。它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与圈养的家禽家畜截然不同。 天然的饲养环境: 野外动.............
  • 回答
    人们喜欢吃“野味”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经济、心理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认知等多个维度。以下将从这些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文化与传统因素: 历史悠久的饮食习惯: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狩猎和采集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野味”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这种食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许多人对新冠疫情源头和病毒传播的疑问。蝙蝠野味这个问题,其实和疫情的突然爆发,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蝙蝠野味本身由来已久,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食用野生动物(包括蝙蝠)并.............
  • 回答
    四川巴中野猪泛滥成灾,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生态问题,其背后涉及复杂的自然、社会和人为因素。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包括野猪数量增加的原因以及捕杀后野猪的食用安全性。 四川巴中野猪泛滥成灾,为何会出现这么多野猪?野猪数量的激增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四川巴中地区,可能存在的.............
  • 回答
    澳大利亚那片广袤的土地,在不少人心中是袋鼠、考拉和悉尼歌剧院的代名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大陆上还栖息着一个庞大的、不请自来的客人——野兔。这些毛茸茸的生物,如今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巨大难题,它们的数量之多,简直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一场充满.............
  • 回答
    刺客信条奥德赛(Assassin's Creed Odyssey)和荒野大镖客2(Red Dead Redemption 2)都是非常优秀的游戏,它们在还原世界和生物习性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不过,游戏中对野猪行为的设定,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疑问,特别是和我们认知中的野猪实际习性相比。刺客信条奥德赛中的.............
  • 回答
    近些年,随着篮球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运动,尤其是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野球场”。然而,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国内野球场的整体水平,似乎和人们对篮球日益高涨的热情并不匹配,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令人恐怖地低”。要探究这个现象,我们不能.............
  • 回答
    咱们平时看纪录片,或者听一些关于野外生存的故事,有时候会听到,也可能会看到,一些动物在冬天因为太冷而死的时候,身体会保持一个很奇怪的姿势,比如站着,或者呈弓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返老还童”或者“最后的舞蹈”之类的神秘说法,其实背后是有挺实在的生物学原因的。你想想,动物在野外,不像咱们有暖和的.............
  • 回答
    要说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火影忍者》里的春野樱是“新时代女性代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一部少年热血漫画里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出现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所体现出的那些特质,在很多方面都契合了我们当下社会对女性独立、成长和价值实现的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火影忍者》这个.............
  • 回答
    《董小姐》中“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句歌词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符号、情感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析: 一、意象的象征性:自由与现实的辩证1. “野马”作为自由的隐喻 野马是草原上的自由生灵,象征着不受束缚的生命力、奔放的天性与对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感受,很多国人在观看国外风景视频时都有体会。这种“祥和”和“干净”的直观感受,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的 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环境管理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1. 环境保护意识与政策的差异 悠久的自然保护传统与成熟的法律体系: 许多西方国.............
  • 回答
    猫咪在野外本就是顶级的捕猎者,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们拥有迅捷的身姿、锐利的爪牙和出色的夜视能力,这些都是为了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而进化的本能。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潜行,以惊人的速度扑向比自己体型小得多的猎物,无论是活蹦乱跳的老鼠,还是振翅欲飞的小鸟。这种天生的捕猎技巧,构成了它们野性的一面,是它们力量和.............
  • 回答
    关于《魏野仙踪》水浒副本最后魏文成和魏野打起来的原因,这确实是书中一个令人费解且引发读者诸多猜测的环节。与其说这是什么“副本”的设定,不如说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高潮,用来揭示人物内心深处隐藏的矛盾和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头梳理一下魏文成在整个故事中的定位,以及他与魏野之间那复杂的关系网。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关于“一、二野、四野正职负责战役指挥,唯独三野副职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说法,以及为何形成这种“体系”的问题,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前提: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关于宠物狗待遇和食用狗肉之间存在认知差异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文化、伦理以及动物福利的讨论。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一下,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用更贴近日常的语言来解释。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给宠物狗“阉了”(绝育)、“砍掉尾巴”(通常是指断尾,但现在很多地区已经禁止这种做.............
  • 回答
    这云南的象群,真是一出令人惊叹的“动物大迁徙”。15头野象,浩浩荡荡地一路向北,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被戏称为“逛吃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些庞然大物?它们为何要走出熟悉的家园,开启这趟漫长的旅程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野象虽然体型庞大,但它们并非喜欢冒险的“旅行家”。它们的迁徙,尤其是如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为什么超市里买的鱼,很多时候感觉不如野生的好吃?再者,为什么我们好像很少听说“鱼肉改良”能像猪牛羊那样达到“皮毛一体”的效果?其实,这里面牵扯到几个挺关键的生物学和养殖学上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肉质改良”背后是什么。对于猪牛羊.............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