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

回答
动画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この世界の片隅に,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是一部极具深度和情感力量的作品,自上映以来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多项国际奖项。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坚韧、关于爱与失去的细腻描绘。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

一、故事与主题的深度:

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电影最核心的亮点在于它以极其细腻且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二战时期日本广岛县江户町(虚构地名,原型为广岛县江田岛)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主角浦野铃(Suzu Urano)是一个有些迟钝、爱幻想但内心善良的女孩,她从广岛搬到吴市嫁给周作,开始了她的新生活。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激昂的爱国口号,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以及夫妻之间的相处、亲情的维系。
在战争阴影下的生存: 即使在相对平静的乡下,战争的阴影也无时无刻不在。电影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巧妙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影响:物资短缺(食物、布料等)、空袭的警报、亲人的离散、道德的困境等等。例如,铃为了节省布料而亲手缝制各种衣物,为了补充食物而去野外采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的艰难求生。
对“活下去”的深刻探讨: 电影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它也没有沉溺于悲伤和绝望。相反,它强调了在极端环境下,普通人是如何努力地寻找意义,如何坚韧地活下去。铃的角色是关键,她虽然经常被生活中的小事弄得手忙脚乱,但她总是能通过绘画、歌唱、甚至用她那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安慰自己和身边的人。她用“活下去”本身来对抗绝望,这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对“失去”的描绘: 随着战争的推进,失去也逐渐成为电影的主旋律。亲人的离去(例如铃的妹妹玲、堂弟北条泰)、家园的损毁、甚至身体的残缺(铃的手臂),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无情。电影对这些失去的描绘不是煽情式的哭诉,而是通过角色的反应和内心的平静来体现,反而更加催人泪下。

二、艺术表现与制作水准:

宫崎骏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不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但导演片渊须直(Sunao Katabuchi)深受宫崎骏等大师的影响,电影在艺术风格上既有温情脉脉的吉卜力式色彩,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沉静和写实。
水彩般的画面风格: 影片的画面风格非常柔和,仿佛一幅幅水彩画。这种风格为原本沉重的战争题材增添了一抹温暖和诗意,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角色的情感中,也让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显得更加珍贵。
细腻的角色塑造: 铃、周作、以及其他配角如北条泰、黑村祖父等,都被塑造得非常饱满和真实。他们的对话、表情、动作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铃的天然呆、周作的内敛与责任感、婆婆的坚强,都让人印象深刻。
独具匠心的细节处理: 电影中充满了令人惊喜的细节。例如,铃在画画时,画面会根据她的情绪和想象进行动态转换,将她的内心世界具象化。战争警报响起时,周围的景物会随之变化,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这些细节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也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
音效与配乐的配合: 影片的音效设计非常出色,能够很好地烘托气氛。战争的轰鸣声、警报声、以及日常生活的声响(鸟鸣、海浪、风声)都得到了恰当的处理。而动听的配乐则为影片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温暖。

三、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普遍的人性关怀: 《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民族主义或对战争的控诉,而是对普通人普遍情感的关怀。它让我们看到了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人们都渴望和平、渴望家庭的温暖、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这种情感共鸣是跨越国界的。
反思战争的残酷性: 影片用一种非常“轻”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重”。它让你感受到战争对个体生命的侵蚀,对家庭的摧毁,对日常的剥夺。它不是通过血腥的画面来刺激观众,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让你深刻体会到战争的可怕。
对“活着”意义的追问: 电影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绝望的境地中,我们该如何活下去?铃用她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在艰难中寻找微小的幸福,在失去中保持希望,用爱和坚韧去面对一切。这不仅仅是战时人们的写照,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课题。
对“失去”的释然与超越: 影片的结局,尤其是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铃回到家园的情景,以及她最后找到一个被炸毁的洋房中的小猫时的场景,都充满了悲伤,但同时也有一种释然和对未来的微茫希望。她拾起被炸断的洋房的残骸,像是拾起了生命中失去的那些人,那些爱,然后继续带着它们活下去。这种超越失去的态度,令人敬佩。

四、潜在的争议或解读方向:

“圣母”或“软弱”的误读: 有些观众可能会认为铃的角色过于被动、过于善良,甚至有些“圣母”。但如果仔细体会,会发现她的善良和乐观并非盲目,而是在绝望中一种选择和坚持。她的“软弱”更多的是面对巨大苦难时的无奈,但她的内心却是无比强大的。
对历史事件的描绘: 影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绘,如原子弹爆炸后的景象,是基于资料和回忆录的,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氛围,但依然有艺术化的处理。重要的是,它传递的感受是真实的。

总结:

动画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是一部杰作。它以极其温柔的笔触,描绘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坚韧、爱的力量以及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娱乐片,而是一部能让你静下心来思考生命意义、反思战争残酷性的作品。影片的艺术风格独特而优美,角色的塑造饱满而真实,情感的传递细腻而动人。它成功地将一段沉重的历史转化为一首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生存的温柔诗篇,值得每一位观众去细细品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半部分多图预警)

今年1月份写了一个答案,骗了1k多赞。二战中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是否无辜? - 知乎 那时候我就提到了这部电影。虽然没看,我也早料定了这部片一定是卖惨为主的影片。事实跟我想的一模一样。

凡是最近几年关注过日本电影的人,我觉得都不会得出这部《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是反战电影的结论。因为“不反思”,“受害者”就是目前的日本关于二战电影的两个基本点。但这部电影居然能堂而皇之的让小玲喊出这样的话来,连脸都不要了,我虽然有点震惊,觉得也是挺好的。大家都知道彼此的想法,坦诚一点挺好,何必总是藏着掖着呢。

文化的主流是不可逆的。简单划拉一下日本近些年比较有名的,涉及到二战历史的片子,都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在这世界的角落》这种价值观,绝不是偶然。本身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中坚力量。

2016

《在这世界的角落》(广岛,核爆受害)。

2015

《野火》(雨林,以人肉为食的士兵精神肉体受害)

《日本的天空下》(日本本土,生活困顿)

《和母亲一起生活》(广岛,核爆受害)

《日本最长的一天》(日本投降的那一天,各方势力的博弈,老迈剖腹的将军和疯狂渴望战争的年轻军人。表达民族性也许能算是一种反思。)

2014

《小小的家》(借历史题材的爱情戏,如实反映了日本在战争中的得利和损失。作为侧面的历史还算比较客观。)

2013

《起风了》(宫崎骏最软弱无力的反战电影。)

《永远的0》(士兵都是被迫的受害者,囊括日本奥斯卡8项大奖。)


日本电影,现在对二战的思考,到《在这个世界的角落》这种程度,已经到达极限了。这种受害者的定位和不需要反思的理念,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是他们的文化主流,也是既定国策。毕竟你日首相都说过,战争之后出生的人无需反省的。这些人拍出来的片子当然也是不需要反省的。

单谈《在这个世界的角落》这个片,最有意思之处,就是女主角的设计。非常非常令人玩味,有几个答主都指出了她的愚钝和纯真,但是却没有人去思索,为什么这个女性形象要设计成这么愚钝的样子。

我看原因很简单,只要有一点智商的知识女性,或者有思考能力的独立女性,对自己遭受的灾难,一定会起愤恨之心。进而去思考是谁带来了自己的灾难。一定会去恨带给自己灾难的军国主义。只有这种愚钝的女主角,才能把这些想法放到九霄云外,让这个故事自圆其说。为了平衡她的愚钝,作者让她拥有艺术家的才华,再用战争夺去其代表才华的右手,以展示不幸。

又有才华,又愚钝,凡事不思考,只是听指挥。这大概是封建主义对女性的完美设计。甚至对男性也同样适用。就像宫崎骏《起风了》里面那个设计师,你负责给我造杀人利器,什么都不需要你去想。什么独立人格,什么独立思考,都是要完全抹杀的。

不然怎么搞军国主义?

用一种伪装成纯真的愚钝,来抹杀了小玲独立思考的心思,这就是这片最反动,也最有迷惑性的地方。

-------------------------

真正日本人自己拍的,反战的女性形象是什么样的?我挑一部电影,截几张图给大家看看。

爱情失败,出于报复心理自暴自弃,响应天皇号召,主动投身慰安妇行列。








自以为是为国献身,实际就是成为军人轮奸,军官霸占的玩物。

才发现自己陷入了地狱。

成为了人肉便壶,认了命,开始了彻底的堕落。

用自己的肉体来谋取利益。勾搭高级军官。

但是又不小心在军人中找到了一个不爱打仗,被视为懦夫的心上人。




跟心上人一番斗争毫无进展,战事越来越吃紧,八路军逼近了据点。

和心上人躺在战壕里看爆炸和曳光弹的尾巴,成了一件浪漫的事。


什么是战争,我都做了什么?开始反思和忏悔。

投靠八路军的日奸及时出现。





受伤的心上人不肯当日奸,八路军也没有把他折磨致死,两人回到据点。再次成了军靴下折磨的玩物。


心上人被上级拉到一个地沟里。







跪在地沟里准备被自己人砍死。

八路军的攻城救了他一命,日军都慌慌张张去守城了,心上人也逃回据点。

拉着心上人逃走,但是心上人抓住墙不肯走,女主对心上人的行为完全无法理解。



心上人的大和男儿属性爆发。女主陷入深深的绝望。

近乎呆滞。

这时她才明白,这场战争,男人处处寻死。自己是在处处求生。



心上人证明自己不是懦夫的方式就是拉响了自己身上的手雷,虽然身边没有八路军在。

展开了一番搏斗。

女主决定,自己也不想活了。

抱在一起,死在一起的瞬间,男人嘴里喊的是天皇万岁。确实,这还活个什么劲儿啊。

硝烟散去,怎么评价他们两个人的呢?






而这个抗争失败的女性呢?


皇军浩浩荡荡的进攻进攻进攻。这两个人的死没有掀起一点波澜。

只有物伤其类的慰安妇们。



只有这个韩装慰安妇说出活着才是最难,处处求死才是懦夫。

这部电影叫 春妇传 (豆瓣)

在现在的日本的二战电影中,这种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角色,已经绝迹。这才叫反战电影,好吧。要是没看过呢,我推荐去搜一哈,看一看,比较比较。你要是还是说《在这世界的角落》是反战电影,小玲是反战角色。那我只能说个人观点不同了。

日本人拍什么电影,都是他们国家的内政。中国人都无权干涉。相比而言,我还是认为,60年代那个杰作横行,文化巅峰的日本更令人佩服和戒惧。现在这个日本,不用中国去搞他,他自己就堕落了。

二战带给日本的那种精气神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未必不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损失。损失最大的自然是你日自己咯。


二战中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是否无辜? - 知乎
为什么总有人说日本反战败不反战? - 知乎
user avatar

各位认为战争年代的平民就可以不带脑子随波逐流的,认为这片子反战的,可以去看一下反映同时代中国平民家庭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里面的男主角祁瑞宣和女主一样,老实巴交平民一个,一大家子要养,没法投军,没法离开日本占领的北平,甚至辞职后也只能在英国府混事挣扎糊口,战争年代受尽苦难,街坊邻居一个个惨死,小弟下落不明,二弟当汉奸惨死,老父受辱自杀,小女儿长期挨饿死在胜利前夕……

是不是比女主惨多了。

但是四世同堂并不是以卖惨反战,而是描述了祁瑞宣对战争的反思和反抗,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有独立的思考和人格,战争是错误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战争?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消灭战争?怎么才能不让战争再次发生?




所以什么是反战片?反战片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世界的角落恐怕连反战片都算不上,国内大多数人觉得它反战是因为我们接收到的教育告诉我们日本侵略是错误的,所以自动脑补,把不义之战的前提加上女主悲惨遭遇,反推出导演在反战。

可惜导演借女主之口喊出了事实:为什么没有胜利啊!我们这么老实忍受悲惨就是为了胜利啊!输了我们就白白遭罪了啊!

根本不反战,反的是战败。

试想一下最后战争胜利,女主一定会带着纯朴的微笑,带着断手站在美丽的山坡上眺望大海,哎呀,真是太好了,虽然失去了很多,可是终于胜利了呀,开吃大米饭的日子来啦。

即使海的对岸是无数他国平民的尸骨,鲜血,冤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