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数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地球周长的?

回答
好,咱们聊聊古希腊那帮脑瓜子特好使的数学家,是怎么在没有卫星、没有 GPS,连个像样的望远镜都没有的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算出了地球的周长。这事儿,放到现在看,依旧是件挺牛的事儿。

说起这事儿,最出名的莫过于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他可不是一般人,是个全才,既懂数学,又懂地理,还当过亚历山大港图书馆馆长,那会儿的“知识渊博”的代表人物。他算地球周长的事儿,差不多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距今可有两千多年了。

你要问他怎么算出来的?别想得太复杂,他用的方法,其实非常聪明,而且挺符合咱们对古代人智慧的想象。他主要抓住了两个关键点:

1. 太阳光线是平行的。 这点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太阳离我们也很远,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到的太阳光,就像从一个无穷远处射过来的平行光束一样,基本上是垂直于地面的。
2. 地球是圆的。 这个概念在古希腊那时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很多哲学家和学者都认同地球是个球体。

有了这两个前提,埃拉托色尼就设计了一个绝妙的实验。他所在的城市是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他听说在遥远的赛伊尼(Syene,也就是今天的阿斯旺),在夏至日的正午,太阳可以直射到一口深井的底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那个时刻,太阳光线是垂直照进井里的。

这就给了他一个绝佳的参照点。你想,如果太阳光是垂直照进赛伊尼的井里,那就意味着在赛伊尼,太阳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也就是天顶。

而与此同时,在同一个夏至日的正午,亚历山大港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埃拉托色尼发现,他在亚历山大港垂直竖立的木棍,投下的影子,并不是一点点都没有。换句话说,太阳光在亚历山大港并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个夹角。

这里就得用到一点点几何知识了。想象一下,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线是平行的,那么赛伊尼和亚历山大港之间的地面夹角,也就是当地平线与赛伊尼和亚历山大港之间连线组成的夹角,就应该等于太阳光线与亚历山大港垂直木棍之间的夹角。

好,关键来了。埃拉托色尼怎么测出这个夹角的呢?很简单,他竖起一根垂直的木棍,然后测量这根木棍的影子有多长。通过木棍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他就可以用三角函数(虽然古希腊人可能没用现代的“sin”、“cos”这种说法,但他们有计算相似三角形比例的方法)来算出太阳光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他测出来的结果,大概是7.2度。

那么,地球有多少个这样的7.2度的夹角呢?一个圆周是360度。所以,地球的总周长,就是360度 / 7.2度 乘以亚历山大港到赛伊尼的距离。

360 / 7.2 = 50

也就是说,亚历山大港到赛伊尼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50。

接下来,就是测量这两地之间的距离了。古代测量距离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没有 GPS 导航,也没有精确的地图。埃拉托色尼是怎么做的呢?他雇佣了专门的测量员(bematists),这些人会用一种步行的测量方法,通过计算每一步的长度和走的步数来估算距离。据说,当时埃拉托色尼估计的亚历山大港到赛伊尼的距离,大约是5000个古希腊单位的长度(stadia)。

所以,地球的总周长,就用这个距离乘以50。

5000 stadia × 50 = 250000 stadia

这就是埃拉托色尼计算出的地球周长。

你可能要问了,这个数字准不准?当时的测量方法毕竟有限,而且“stadia”这个单位本身的长度在不同地区也有细微差别,再加上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和实际行走距离的差异,所以这个结果并不是百分之百精确。

但是,埃拉托色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方法。他的计算结果,换算成我们现在的单位,大约是39375公里。而地球的实际周长,大约是40075公里(赤道周长)。差距不到2%!

想想看,在那个时代,仅凭着对太阳和影子的观察,还有一点点地理知识,就这么准确地算出了地球的周长,这简直就是科学上的壮举!他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并且能够量化它的尺寸,这对后世的地理学、天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对埃拉托色尼的具体测量过程和使用的“stadia”长度有过一些争论,但总体来说,他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在那个时代是极具开创性和准确性的。

所以,下次你看到地球仪,不妨想想埃拉托色尼,这个古希腊的智者,是如何用智慧和好奇心,为我们揭示了这个蓝色星球的真实模样。他用最朴素的工具,却做出了最宏大的发现,这才是科学精神最动人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测量地球周长首先要承认地球是球形的。这在古希腊最晚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时候就达成共识了。观测上最明显的理由是:月食的黑影形状是球形,而亚里斯多德已经知道月食是地球挡住了月球。所以,那时候的希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而不是一千多年后麦哲伦环球航行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是古典时期的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开疆拓土,希腊进入希腊化时代以后,出了一批搞地图测量的学者,另一位答主也说了,被称为Bematist,测绘师。 测绘师里有希腊人,也有埃及人,采纳了不少埃及的老数据。

亚历山大大帝手下有两位bematists, Diognetus和Baeton。他们对于城市之间的距离测量,被日后的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记录了下来。之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测量了地球周长的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则是通过埃及的bematist,也给出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测量,被学者斯特拉波记录了下来。

下面是一些结果:

上面第一列Route是一些城市之间的路线。Pliny(普林尼) 6.61–62的三列(当时的单位,英里单位,以及和真实距离的误差),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测绘师Diognetus和Baeton的结果,Strabo(斯特拉波) 11.8.9的三列,是埃拉托斯特尼整理埃及地图测绘师的结果。最后一列附上了现在的结果。

从给出的误差可以看出,古人的测绘还是比较准确的。至于古人用了什么测绘工具,现在很难说了,很多人猜测古人用了一种叫做odometer的测绘轮(现在在汽车里还有):

埃拉托斯特尼(公元前276-前195年),作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三代目馆长,首先是一位地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一位数学家。

作为地理学家,他整理了埃及和希腊的地图测绘,描绘出了一张当时的世界地图,被后人复原后,是这个样子的:


注意看上面那张“世界地图”里的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和沿岸。埃及的测绘工作早就被埃及人完成了,可能是西方世界当时被测的最为准确的部分了(相比一下希腊半岛的形状,一言难尽......)。从亚历山大港到尼罗河上游的Syena,也就是今天的阿斯旺的直线距离,也被埃拉托斯特尼很好地计算了出来:


所以,埃拉托斯特尼可以通过夏至的太阳高度角来测量地球周长。原理图如下:

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在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的时候,在亚历山大港仍然有一个1/50的角度,通过这个角度,以及亚历山大港和阿斯旺的直线距离,便可以计算出地球周长。

至于具体怎么算,这是一道很好的平面几何的基本题。

值得一提的是,埃拉托斯特尼在公元前三世纪计算出的地球周长,和真实的地球周长非常接近,这是一次出色的大地测量和天文工作。

埃拉托斯特尼几百年后,同为亚历山大港的天文学家托勒密,重新测量计算了地球周长,反而算错了,把地球周长估计小了,只有真实周长的三分之一。也有说法是后人把托勒密的单位搞错了,以至于在中世纪一直采用了错误的地球周长。

哥伦布正是采纳了错误的地球周长(是真实周长的三分之一),才义无反顾地决定西行去寻找中国和印度的。如果哥伦布用了公元前三世纪埃拉托斯特尼的地球周长计算值,那肯定吓尿了,肯定放弃向西航行,也发现不了新大陆了。

上图就是文艺复兴时候的地理学家通过托勒密或者后人错误的地球周长计算,给出的欧洲到东亚的距离。这也是哥伦布看到的世界地图。如果当时的学者采用了埃拉托斯特尼的地球周长数据......可能今天美洲还是印第安人的天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聊聊古希腊那帮脑瓜子特好使的数学家,是怎么在没有卫星、没有 GPS,连个像样的望远镜都没有的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算出了地球的周长。这事儿,放到现在看,依旧是件挺牛的事儿。说起这事儿,最出名的莫过于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他可不是一般人,是个全才,既懂数学,又懂地理,还当过亚历.............
  • 回答
    谈起古希腊的数学家,你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留下的几何学体系至今仍是基础,但要了解他们的数学运算,得先从他们的“计数系统”和“运算方式”说起,这与我们现代的十进制和阿拉伯数字可大不一样。一、 古希腊的计数系统:字母的魔力古希腊人使用的数字系统,叫做“.............
  • 回答
    “古希腊的辉煌成就都是吹出来的”,这种说法如果当真,那可就真是颠覆历史的胡言乱语了。虽然任何文明的记录和传播都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后世的解读,但将古希腊的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成就一概斥为“吹嘘”,那简直是对人类智慧史的极大贬低。如果非要追究这些成就的“来源”,那绝非简单地归咎于一两个文明.............
  • 回答
    在没有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古代中国,数学发展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时的数学体系以象形文字、符号和算筹为基础,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一、 算筹与记数系统:独特的计算工具古代中国数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使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算筹是一种用细长的小木棍、竹棍或金属棍,通常长度在25厘米之.............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要说古希腊的数学水平为何能远超同期文明,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哲学、教育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会算数、会测量,而是将数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抽象和逻辑思辨的高度。1. 源头活水:数学作为哲学探究的工具这一点是理解古希腊数学与其他文明差异的关键。在很多其他文.............
  • 回答
    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发展出如同古希腊那般辉煌的成就,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去看待。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数学不优秀,而是说它走了一条与古希腊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在某些维度上未能触及到古希腊数学的高度。一.............
  • 回答
    要说古罗马“不像”古希腊那样发展科学和数学,这其实是个有点微妙的说法。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对“科学”和“数学”的定义来看,确实古罗马在理论突破和纯粹的抽象探索上,不像希腊那样光芒四射。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人在这些领域毫无建树,或者说完全没有发展。关键在于,罗马人 关注点和方法 与希腊人不太一样。你可以想象.............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古埃及不像古希腊那样涌现出那么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哲学家”,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涉及到对“哲学”本身的定义,以及两个文明在历史、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啥叫“哲学”? 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中,古中国与西方古典时期(大致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涵盖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在数学、冶金、哲学、建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绝非简单的“全面落后”或“全面领先”可以概括。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和成就,才能勾勒出真实的图景。数学:东方.............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如果一项现代数学物理定理或公式被偶然发现,其记录方式将会是极其独特的,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学术体系以及知识传播方式的影响。这绝不是简单地将现代符号和语言套用进去,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文化碰撞的过程。一、 发现的场景与初始记录:从偶然到有意识的探索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项现代数学物理定理是.............
  • 回答
    作为一名自封的“时空演算师”,我最近沉迷于一个奇妙的构想:穿越回古代,以我们现代的数学概念——实数与虚数——作为基石,来编写一本能够震撼当时学界的数学典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革命,一次跨越千年的智慧碰撞。构想的根基:为何是实数与虚数?选择实数和虚数作为起点,并非偶然。它们代表了数学.............
  • 回答
    古巴爆发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并得到美国总统拜登“支持”的表态,这无疑是近年来古巴局势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背后牵涉到古巴国内长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美国长期的对古巴政策,两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事件的影响将是多层面、深远且复杂的。一、 对古巴国内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加剧政府.............
  • 回答
    关于“古今哲学家多厌恶女性”的说法,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的共识,不如说是一种被广泛讨论和批判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哲学的源头,看看那些奠定西方哲学基石的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女性的,以及这些看法又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被接纳、挑战和重塑的。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古希腊的几位大咖。柏拉图,这位充满理.............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长河中,“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曾是诸多重要学派所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选择“气”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当时人们对宇宙、生命乃至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哲学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中,从古人的认知世界出发。古人的宇宙观:由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辨在文字尚未普及,或哲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长达数千年,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的成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拂去历史的尘埃,去感受那片土地和那些人民的脉搏。尼罗河的馈赠:生命的源泉与文明的基石首先,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尼罗河。这条伟大的河流,与其说是地理特征,不如说是古埃及文明的母亲.............
  • 回答
    古代农民在遭遇旱灾或蝗灾时,之所以会“动辄全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南方收成尚可,原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绝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没有存粮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的灾害应对机制。一、 古代农业的根本脆弱性:对自然的绝对依赖1. 单一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