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的说法?

回答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悖论。明代文风鼎盛,藏书家众多,刻书业也十分发达,为何反而会导致“古书亡”?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代刻书的特点、动机以及它对古书命运产生的复杂影响。

一、 明代刻书的繁荣景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代确实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刻书的黄金时代。这一点毋庸置疑。

官刻的规范与推广: 朝廷对文化典籍的重视,使得官方组织编纂和刻印了一系列重要的书籍,如《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后续的散佚,以及由朝廷主导的儒家经典、史书、方志等的刻印。这些官刻书籍往往质量精良,流传广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
坊刻的蓬勃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商业性的刻书(坊刻)也日益活跃。士人、书商出于学术研究、知识传播、经济利益等多种目的,大量刊印古籍。其中,著名的如福建建阳、浙江杭州、江苏苏州等地的刻书中心,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刻书坊,如许氏、陈氏、汪氏等。
私人藏书与刻书: 许多文人雅士将藏书、鉴赏、校勘、刻书视为毕生事业。他们不仅搜罗各地善本,还亲自参与校勘、审订,然后委托刻书坊进行刻印,以供自己和同好阅读,或是作为对先贤的致敬。

二、 “明人好刻古书”的背后动机

“好刻”二字,背后隐藏着多层含义:

1. 学术的需求与价值: 明代是理学深入发展,并催生了阳明学的时期。学者们对儒家经典、哲学著作的钻研尤为勤奋。刻印古书,能够使这些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便于学者们的研究、辨析和传承。许多重要的古籍,若非明代刻本的流传,可能早已失传。
2. 士人的品味与风尚: 在文人社会中,拥有和阅读古书是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刻印古书,既是对先贤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不少文人将“搜奇索逸”、“乐于刊刻”作为自己的乐趣和责任。
3. 经济的驱动: 坊刻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一旦某种古书有市场需求,书商就会组织刻版,从中获利。这种商业化的运作,虽然能够加快古书的流传速度,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4. “重刻”与“伪托”: 明代对古书的“好刻”,有时也体现在对现有刻本的“重刻”上。因为战乱、流火、损毁等原因,许多旧刻本已经难得一见。明代学者和书商往往会搜集当时能够找到的最好版本,重新雕版刻印。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为了迎合市场或出于私利而进行的“伪托”(例如,以某个名家的名义去刻印并非其著作的书籍),或是简单粗暴地“续写”、“改写”一些古籍,以致古书的原貌受到扭曲。

三、 “古书亡”的深层原因

那么,为何在这种“好刻”的繁荣景象下,反而出现了“古书亡”的说法呢?这并非简单地指所有古书都消失了,而是指向一种古书的“变异”与“失真”,以及部分古籍的“实质性消失”。

1. 版本讹误的泛滥:
校勘不精: 明代的刻书,虽然不乏精良之作,但由于刻书量的巨大,以及部分刻书者(尤其是坊刻)对学术严谨性的忽视,导致大量刻本存在着校勘不精、错漏百出的问题。一本原本价值连城的古籍,经过多次翻刻,可能已经面目全非,原有的精妙之处荡然无存。
“以讹传讹”: 刻书是一个精细的工艺,一旦雕刻出错,便会一代代传下去。明代的重刻行为,常常是在已经存在讹误的版本上继续进行,使得错误更加根深蒂固,难以纠正。

2. “失真”与“变异”:
为迎合读者而改动: 坊刻出于经济考虑,有时会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口味,对古籍进行删削、增补、注释,甚至改写。这种做法虽然可能使古书在短期内更受欢迎,但却破坏了其原本的风貌和学术价值。例如,一些古文作品可能因为语言过时,而被刻意“白话化”或“通俗化”,失去了原文的韵味和典雅。
“伪托”书籍的充斥: 为了满足市场对特定作者或书籍的需求,也出现了许多伪托的作品。这些书籍借用了著名学者的名号,混淆了真伪,使得后人难以辨别。

3. “厚今薄古”的倾向(间接原因):
对“新”的追求: 尽管明人“好刻”古书,但不可否认,当时也有着对新事物、新思想的追求。一些明代的学者和文人,更倾向于创作自己的著作,或者对现有学术进行“发展”,而非仅仅是“复刻”和“整理”旧籍。这使得一些真正属于“古”的、价值尚未被完全发掘的书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保护。
“古”的定义模糊: “古书”的范畴本身也在变化。明代人眼中的“古书”与今天我们认知的“古书”可能有所不同。他们更热衷于刻印宋元时期的名著、元刊本,而对于更早期的、流传更为零散的先秦、汉魏古籍,其保护和刻印的力度相对而言可能不够。

4. “刻本”的局限性:
易损耗: 木刻书籍虽然精美,但毕竟是物质载体,容易因火、水、虫蛀等原因而损坏。大量刻印,虽然增加了数量,但如果质量不高,保存不善,反而加速了某些版本或其承载的文字信息的损耗。
“刻本”时代的“失传”: 在那个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纸质书籍的时代,即使一个版本的古书被刻印了成千上万册,但如果它未能被广泛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收藏机构,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刻版被毁,而后续的流传也断了,那么这个“版本”的古书,以及它所代表的文献,可以说也是一种形式的“亡”。

四、 对“亡”的辩证理解

因此,“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句话,更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不是所有古书都亡: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明人的“好刻”,才使得许多在宋元时期已经非常珍贵的古籍,得以在明代被大量刊印,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许多学者认为,宋版的流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明代的翻刻。
“亡”的是“善本”与“原貌”: 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刻书的繁荣背后,也伴随着“善本”的流失和古籍“原貌”的扭曲。那些经过严谨校勘、保存完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原版本,可能在明代的翻刻浪潮中被忽视,或者被损毁。同时,许多古籍的学术精神和文字细节,也在反复的翻刻过程中被稀释、改变,变得“失真”。
“亡”的是“版本”的多样性: 尽管明代刻书量大,但其版本来源往往集中在一些当时流行的善本上。对于一些流传稀少、尚未被广泛认识的古籍,明代的刻书可能并未顾及,或者未能有效地将其“救存”。
“亡”的警示意义: 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对原始文本的尊重和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仅仅追求数量和速度,而忽视质量和原貌,终将导致文化精华的流失。

总结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论断,而是一个包含着复杂历史和文化现象的概括。明代刻书的繁荣,既是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是古籍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这份繁荣之下,也隐藏着版本讹误的泛滥、古籍原貌的失真、以及部分珍贵文献的被忽视或“变异”等问题。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反思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是以何种方式对待“古”的,以及我们追求的“好”是否真正有助于“真”的保存和流传。这是一种对“质”与“量”、“真”与“似”、“本源”与“演变”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从题目开始,分析一下“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病后杂谈之余》,原文为: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鲁迅认为古书除了传统的水火兵虫四大厄之外,还有“明人刻古书”、“清人修四库”、“今人句读”这三大厄,可以说从明朝到民国,基本被diss了个遍。

那么文中的“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个考据家是哪一位呢?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句话改变自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

明人书帕本,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

陆心源是治汉学的藏书家,一般来说搞小学的人眼光都很高,就像刘文典佩服陈寅恪瞧不起朱自清一样,因为那些不精小学之人写出来的东西,在他眼里全是破绽。但是又不敢diss《四库全书》,就只能鞭尸明朝过过嘴瘾了。

实际上明朝刻书的成就如何呢?一言以蔽之:善莫大焉!

古书的刻本,宋元就算上古了,可遇而不可求。

宋朝刻书的质量十分高,就像少室山人胡应麟在《经籍会通》中所说“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产量不高,存世极少,元刻本数量多一些,但是也很难得。宋元刻本从明清开始,就已经是十分难得的本子了。说到宋元刻本,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儿。如今的古书拍卖行里,有一种十分珍贵的版本叫:顾批黄跋。也就是清人顾千里批注,黄丕烈序跋。任何一本古书,有了这两样东西中的一样,立刻身价倍增。黄丕烈和顾千里都是清初有名的藏书家,两人关系也十分要好,好基友中的典范。大藏书家黄丕烈号“佞宋主人”,极为喜爱宋刻本,穷尽一生终于收集齐了一百部宋代刻本,兴奋到不能自己,特意建了一个藏书楼。叫“百宋一廛”,十分得意的让好基友顾千里给自己写了一个《百宋一廛赋》,然后黄丕烈又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写了一篇《百宋一廛赋注》,把自己的百部宋刻本挨个介绍了一遍。后来大藏书家吴骞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给自己的书斋提名:千元十驾。两位都是有钱人,惹不起惹不起,有钱果然能够为所欲为。

额,不扯淡了,言归正传。从大藏书家夸耀自己的“百宋一廛”和“千元十架”,我们就能知道宋元刻本是多么难得。

刻书业到了明朝,才真正开始腾飞,明朝算古书刻本的中古期,也是繁荣期。明刻本也分三个时期,嘉靖之前的刻本叫明初本,嘉靖到隆庆的叫明中期刻本,万历之后的叫做明末刻本。其中,嘉靖本是中国刻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嘉靖之前的本子,也就是明初本,每一个版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时要刻书,并没有统一的字体,需要首先找名家手写样本,然后找刻工雕刻。名家手法不同,所刻出来的书自然就不同。后来在嘉靖年间出现了一种叫做“宋体字”的字体,这个“宋体字”和严格的宋体字是有区别的,这个字体瘦且长,于是又被叫做“枯柴体”,流变到今天,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宋体”。枯柴体出现之后,刻书逐渐有了统一的字体,也就不需要找名家手写样本了,刻工直接按标准字体去刻就行,使得刻书更为容易,但是也减少了刻本的多样性和收藏乐趣。

明刻本对于中国刻书业有哪些贡献呢?就不一一列举了,简单的举两个例子,就当管中窥豹。

先说国初的皇皇巨著《永乐大典》,这部巨著现在存世的残卷很少了,但依旧是古书宝库。早在清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就从里面收集了上百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珍贵书目,若没有《永乐大典》,这上百种书目注定是要失传的,并且,由于明取代元,天命所归,所以永乐修书的时候心态是十分开放的(当然,你不要作死的去写靖难),对于所收集的宋元书籍,不删减,不篡改,照本直书,可信度十分高。这一点是《四库全书》很难比拟的;

再说《水经注》这部书,这部书现如今自然是声名赫赫,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在明朝以前,这本书还是一本默默无闻的书。直到宁献王朱权七世孙朱谋㙔,重新校注《水经注》,才让这本书成为显学。明代藩王府的刻书业是十分发达的,明代皇室的司礼监本和藩王本也都是古书版本中的佼佼者。

清朝算是刻书业的余韵期,虽然有皇室的武英殿本和地方政府的扬州诗局本等优良的刻本,但是清初文字狱对刻书业那血与火的打击实在太大,有清一朝的私人刻书十分消极,人们一般评价是清朝“校书却不印书”,所以说,如果按照鲁迅先生的路子,我也可以说一句“清人好校书而古书亡”。甚至在清朝,校书也是如履寒冰的,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至元朝而止,不涉及《明史》,可谓意味深长。

PS:参考:

韦力 《古书之美》

谢国桢《江浙访书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悖论。明代文风鼎盛,藏书家众多,刻书业也十分发达,为何反而会导致“古书亡”?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代刻书的特点、动机以及它对古书命运产生的复杂影响。一、 明代刻书的繁荣景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代确实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刻书的黄金时代。这一点.............
  • 回答
    猪腹腔镜手术,这个本该是人类医生施展精湛技艺的领域,如今却被机器人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颠覆。而且,更令人深思的是,机器人在这场变革中,展现出了远超人类医生的卓越表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腹腔镜手术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医生拥有极其稳定的双手.............
  • 回答
    高学历年轻人选择“就地躺平”,这一现象确实令人费解,尤其是在他们本应手握“好牌”的情况下。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剥开表象,探寻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原因。一、 什么是“好牌”? 传统认知与现实的落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好牌”在传统认知中的含义: 高学历本身: 过去,一.............
  • 回答
    柳暗花又明的新书,主角名字叫陈平安,而作者本人更是放出豪言:“我写得好,名字就是我的!” 这句话一出,那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在咱们读者圈子里,立马就炸开了锅。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陈平安”这个名字。 在咱们这些混迹网络文学的老油条看来,“陈平安”这个名字,带着一股子朴实、内敛,又透着点儿历经世事的沧.............
  • 回答
    关于明德先生举报方方6套房产来源不明一事,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举报人与被举报人: “明德先生”是一位微博上的匿名网友,以其言论犀利、经常发表批评性观点而闻名。“方方”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在新冠疫情初期撰写的《武汉日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举报内容: 明.............
  • 回答
    《明日方舟》的“燃灰行动”主题曲疑似抄袭风波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涉及到游戏音乐的原创性以及版权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事件的起源与发展:1. “燃灰行动”主题曲的发布: 2023年6月,《明日方舟》开启了全新的夏日活动“燃灰行动”。作为活动的标志性内容,由游戏.............
  • 回答
    明星贺军翔因“不想女儿当处女座宝宝”,让妻子提前两周剖腹产一事,在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这件事情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事件本身: 明星光环与公众形象: 贺军翔是一位公众人物,他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放大和解读。作为一位父亲,他希望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出生日期(星座.............
  • 回答
    “明朝多昏君,清朝少昏君”这句说法,其实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民间观察,但要说它绝对准确,我倒觉得未必尽然。它更像是一种笼统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概括,反映了人们对这两个朝代君主的一些普遍印象,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说法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背后隐藏的复杂性。一、 为什么会有“.............
  • 回答
    《明日方舟》这次关于美术设定集内容引发玩家不满的事件,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关注的点。要说“真的不行”,这个结论太绝对了,但说它“完全没问题”可能也偏离了事实。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捋一捋。1. 玩家不满的“点”在哪里?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玩家们到底在“不满”什么。从社区的讨论来.............
  • 回答
    “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这句俗语,虽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但却巧妙地概括了明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几个关键节点,也折射出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细究起来,这几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明朝晚期统治者昏聩、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精炼总结。“始亡于嘉靖”:埋下衰败的种子嘉靖皇帝,.............
  • 回答
    关于“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产生的背景、论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汉奸”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一、 “汉奸”论的来源与核心论点这种言论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与清朝的经济往来与合作: 最核心的指控在于,.............
  • 回答
    关于《明星大侦探》第六季圣诞元素被打码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让人玩味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错位感”和“遗憾”。 мы 모두知道,《明星大侦探》这个节目定位就是轻松、有趣,有时候还会带点奇幻色彩,圣诞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仪式感、欢.............
  • 回答
    明日方舟的夜莺,这个角色相信很多玩家都不会陌生。她身披圣骑士的辉煌铠甲,手持能净化一切邪恶的圣钉,在战场上如同行走的天使,为干员们带来希望与治愈。而这次的改版立绘,可以说是在这位“白鸽”身上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她的形象更加饱满,也更具故事性。首先,从整体风格上来说,这次改版立绘并没有颠覆夜莺原.............
  • 回答
    关于明日方舟取消碎石上限以及知名重氪玩家在NGA论坛发表的言论,这可以说是近期游戏圈里一个相当有话题性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碎石上限取消这件事情本身意味着什么?碎石,在《明日方舟》里指的是玩家花费源石(游戏内的付费货币)来恢复理智(相当于体力,用于进行关卡战斗)的行.............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王朝,关于它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而“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种说法,则代表了一种相当负面的评价视角。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审视: 一、 关于“三无朝代”的指控:1. “无明君”?这种说法.............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明朝的言官制度,说起来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唏嘘的印记。要评价它,咱们得把它的起源、运作、效果以及最终的走向都捋一捋,才能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缘起:皇权下的“刹车片”与“扩音器”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深谙“君善纳谏”的道理,或者说,他深知独断专行的弊端。作为.............
  • 回答
    听说了丹·阿里利(Dan Ariely)这事儿了,真是挺让人唏嘘的。毕竟他可是行为经济学界响当当的人物,写《怪诞行为学》那本书的时候,我可是看得津津有味,觉得这哥们儿把那些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东西讲得既明白又有趣,简直就是普通人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启蒙导师”。他那种用实验数据说话的方式,加上时不时冒出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实在是太让人揪心了。你看,一个人有了家,有了爱人,有了孩子,这本来应该是人生最温暖、最坚实的港湾。可偏偏有些人,却要在里面滋生出那么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他们明明拥有着看似完整的一切,却还要往外伸手,去招惹另外一个人。说实话,这种行为,无论怎么看,都挺让人费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可耻的.............
  • 回答
    关于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是一场政治审判,更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手段的集中体现。要理解空印案,我们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朱元璋的性格以及案件本身的运作机制这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时代背景:新朝的初建与统治的挑战明朝初年,朱元璋刚刚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