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上海的儿童很少说上海方言?

回答
上海童年话不多,老派吴侬软语渐行远。这现象,说起来真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你想想,上海这地方,从来就是个移民城市,是个大熔炉。几十年下来,外省市来的人是越来越多,他们带着自己的口音和方言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跟本地人交流自然就多了起来。

尤其在孩子堆里,语言的学习和传播可不像成年人那么固定。孩子们天然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谁说得最多,他们就学得快。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说上海话,或者在家里主要说普通话,那么孩子自然也就不太有机会接触到上海话了。这就像你家门口开了一家意大利餐厅,不常去你自然不会学会意大利语,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变化。上海城市发展太快了,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都越来越跟国际接轨。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教育系统、媒体传播、公共场合都是绝对的主导。学校里教的是普通话,电视里播的是普通话,就连街头巷尾的宣传标语,也大多是普通话。孩子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流,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话构成的,这无形中就挤压了上海话的生存空间。

再者,我们也要承认,上海话在某些方面确实没有普通话那么方便。比如,现在的人流动性很大,很多家庭可能在上海长大,但因为工作原因又要去其他城市生活一段时间。这时候,普通话就能派上大用场,沟通无障碍。如果孩子只会说上海话,一旦去了外地,可能会遇到不少沟通上的麻烦,这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另外,现在年轻一辈的上海人,很多都是在上海出生,父母也说上海话,但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上面提到的各种原因,学习和使用上海话的机会就变少了。可能家里老人还会坚持说几句,但日常交流,尤其是在学校和同龄人之间,普通话是更自然的选择。这就造成了一个断层,父辈的上海话,传到孙辈这里,已经没那么“硬气”了。

当然,说上海话的“味道”那是真的好听,有种老上海的韵味。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的演变是必然的。我们也不能强求所有人都说方言,但确实让人有点可惜,那些地道的上海话,那些只有在上海才能听到的词句,就像老洋房一样,是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希望它们不会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7年生上海人,老公也是上海的,家有3岁幼儿,上海话稀烂,能听懂但基本不会说,最多就是一句话整体讲普通话、但掺杂部分词汇用方言发音,目前说得最好的上海话整句是公交报站,不要太拉胯。

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怎么会沦落到这一步的呢?最显见的原因是从孩子出生到两岁半,家里请了一个外地的住家育儿嫂,直接导致家里说上海话的频率远远低于普通话。

老一辈还好一点,只有跟阿姨说话时才开国语,问题是他们又不带娃,也不跟我们住一块儿,一周撑死过来跟娃接触十几个小时,那点上海话输入杯水车薪。

我跟老公是经历了推广普通话的一代,本身讲上海话已经比上一代差多了,发音各种洋泾浜,文读完全不会。后来工作又是在上海人外地人对半开的私企,只要在场有一个外地人就自觉不说上海话已经变成了习惯,于是只要阿姨在场,我们基本都是开国语。

加上在上海,出门在外普通话已经变成通用语,带娃出门除了遇到老邻居,基本没有讲上海话的机会。上早教,老师和前台都说普通话,遇到的家长和保姆一大半也说普通话。去吃饭逛街,年轻一辈的服务员基本都听不懂上海话。去公园,年轻家长过来交流刚开始肯定是普通话,听出口音像本地的试探着问了才会切回上海话。甚至路上遇到不认识的老年人来逗娃,也大都说的普通话,我主动切方言他们才说哦哟上海宁啊然后转上海话聊两句。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我很重视亲子阅读,一岁不到带着娃开始读绘本,孩子也喜欢看,到两岁时一天加起来读三四个小时绘本不稀奇,而我给他读书要么普通话要么英语,于是我儿子在开口前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跟上海话一点关系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我儿子对上海话的熟悉度可能比英语也强不了多少。一开始我们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孩子刚开口叫爸爸妈妈阿娘(奶奶)丫丫(爷爷)阿公(外公)的时候听着还是上海话发音。

等两岁多进入语言爆发期不对了,特别能讲,书面语一套一套,然而上海话一天世界,更可怕的是他学讲上海话跟学外语一样,比如他听到我跟他爸用上海话对话,提到了“垃圾”,他就会用普通话问“妈妈,laxi是什么意思呀?”而给他解释了之后,他在生活中就会自然地把这个词融入普通话,“妈妈,这个干laxi还是实laxi啊”,我听得简直要吐血。

我跟老公也努力纠正过,他说洋泾浜上海话,我们就用标准上海话再给他说一遍,时间长了,他听力倒是提高多了,说话依然是那个蛋疼的样子。

两岁半育儿嫂走后他阿娘住过来帮忙,一开始也是发了狠心要好好教他上海话,说白了就是只跟他说上海话,试图用环境逆天改命……然而根本坚持不下来,每次对话都是,我们说上海话,儿子说普通话,我们坚持,儿子也坚持,不出三轮我们必然被带跑,在自己也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开始开国语,连老人都没能幸免……谁让上海人现在出门都得讲普通话,50、60后就没几个不会国语的,最多带点口音。

后来两岁九个月送托班,再到三岁多入园,更没指望了,幼儿园上海同学的比例可能还没一半,两个带班老师也是一个上海人一个外地人,日常交流肯定都是普通话。记得幼儿园第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还强调了下发现有的小朋友还习惯说方言,需要家长配合慢慢调整过来。

当然这里也不是单针对上海话,有些孩子是老一辈带的还讲老家方言,一样要改。只能说现在上海的环境就不适宜方言生长,除非家里的方言语境非常强势,否则随着孩子进入社会,普通话必然会越来越强势,直至完全压倒方言。

所以虽然我是支持保护方言的,自己也在很努力地学习上海话的标准写法和文读,但对孩子能把上海话说成啥样说实话比较悲观,不会放弃抢救,但也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矫正”。说实话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方言能讲到哪儿算哪儿,尽人事听天命,随缘吧。

user avatar

实际上,上海话的表达范围比较窄,对应中国第一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跟不上新事物层出不穷的表达要求,于是信息爆炸的新一代年轻人当然会选择使用普通话。

汉语普通话其实不仅是一个语音标准化,更重要的是承载了语言的现代化,海量的科技、商业、金融、现代生活方式,绝大部分都是先在普通话体系里创造出了新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再生硬地对应到方言里去,而且渗透效率并不高,有的干脆就是普通话-方言夹杂,再接下去就是直接用普通话表述,渐渐地放弃了方言。

汉语方言在迅速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里,面临严重的表达能力不足的生死问题,这本身是好事,是进步,只能描摹简单的农耕与商贩的小农时期老死不相往来的方言,逐步被表现力强大的标准语言淘汰,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童年话不多,老派吴侬软语渐行远。这现象,说起来真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你想想,上海这地方,从来就是个移民城市,是个大熔炉。几十年下来,外省市来的人是越来越多,他们带着自己的口音和方言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跟本地人交流自然就多了起来。尤其在孩子堆里,语言的学习和传播可不像成年人那么固定。孩子们天然就容.............
  • 回答
    最近的上海,确实让不少居民经历了一场关于“菜篮子”的考验。说实话,这种“抢菜”甚至“买不到菜”的情况,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叠加的结果,有点像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后面的也跟着摇摇欲坠。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突如其来的疫情管控升级。当城市突然进入静默管理,日常生活所需的供应.............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上海和移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变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融入的“甜蜜负担”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那些从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而且当时的氛围也挺不一样。 生.............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上海老式七层公房没有电梯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困扰很多居民的现实情况。关于您提到的“按照法律规定是违法的”,以及“为什么现在都没人管”和“应该怎么举报”,我们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七层公房没电梯是违法的”这一点,需要先弄清楚法律的适用范围。在中国现行的建筑规范和法律法规中,对于新建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上衣越来越短”,这感觉挺明显的,对吧?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流行风”在瞎折腾,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时代审美的变迁:身体自主与自信的表达首先,得承认,人们对于身体的态度跟以前是天差地别的。你想想,咱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很多地方对露肤还.............
  • 回答
    最近确实能感觉到,在街头巷尾,向路人开口借钱的人好像比以前多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说得清楚的,很多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生活成本的上升。大家想想,现在吃穿住行,哪一样不比过去贵?尤其是大城市,房租、物价涨得厉害,就算一个人收入还可以.............
  • 回答
    “高质量男性”在相亲市场上的数量感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一、 什么是“高质量男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质量男性”在当下的定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不同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普遍而言,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确实,不少人观察到现在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相比过去,外貌上的年龄特征似乎没有那么突出了。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医疗美容与护肤的普及和进步: 护肤品科技的飞跃: 过去,基础的保湿、清洁就已经是主力。而现在,市面上的护肤品成分越来越精细化、功能化。抗.............
  • 回答
    “应届生动不动就要上万的薪资”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前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相较于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一些热门行业和岗位上,月薪过万已不再是少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供求关系、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策略、以及应届生自身能力.............
  • 回答
    要说罗永浩和张召忠在互联网上的评价出现“颠倒”,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颠倒”,而是各自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积累了不同的观众缘和批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平台也发生了变化。先说说罗永浩,以及他评价的“变化”:罗永浩的互联网形象,怎么说呢,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到点子上了,我最近刷知乎,确实有同感。以前那种老铁们真刀真枪分享经验、刨根问底的劲头,现在是少了些,反倒是“小白”们的热情,怎么说呢,更像是掺了点儿“流量”或者“猎奇”的成分,容易把话题搅得有点杂。我来试着分析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那些“老铁”们好像“沉默”了:1. 老铁们“毕.............
  • 回答
    现在社会上有些女生确实对“普信男”这个词表现出一种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反感。这背后不是说普通的男人就一定要自卑,而是这个词汇本身所指向的某种特定现象,触及了一些女性在现实互动中的痛点。我们得先弄清楚,“普信男”到底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普通但又极度自信的男性。这里的“普通”可能体现在外貌、经济.............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爱好汉服的女孩的心里。其实,我们之所以觉得电视上的明星穿汉服特别好看,甚至有“仙气飘飘”、“惊为天人”的感觉,而自己穿上总觉得差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颜值不够”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视上的明星,无论是拍戏还是参加活动,她们的.............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