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民歌?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音乐世界里一个有趣又深邃的话题。要说有没有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民歌?答案是:绝对有,而且数量不少,它们是许多地方音乐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先来聊聊这个“十二平均律”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音律体系,把一个八度(比如中央C到上面的C)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每一个半音之间的音高关系都是固定的,这样一来,我们用同一个调性演奏时,无论是在哪个调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熟悉的。这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方便演奏和创作,尤其是为了能方便地在所有调上转调而形成的“通用语言”。

为什么民歌会“不符合”十二平均律?

这其实是源于民歌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民歌,顾名思义,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劳动、节庆、婚丧嫁娶、祭祀等各种场合自然而然创造出来的歌曲。它的生命力在于地域性、口传性、情感的直接表达,以及与特定文化、乐器、歌唱方式的紧密结合。

1. 历史的烙印与乐器限制:
在十二平均律作为西方主导音律体系广泛传播之前,甚至在一些地区,十二平均律的观念尚未普及,很多传统的音律体系是基于不同的物理原理或对音高的主观感受来确定的。比如,一些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当然,民歌也深受其影响),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五声调式”或“七声调式”,这些调式在音程关系上与十二平均律的半音阶并不完全对应。

中国的例子: 很多中国的民歌,尤其是来自相对封闭的地区,或者传承自古代音乐的,可能在音高上就存在一些“微调”或者我们听起来“不那么准”的音。例如,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中,相邻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如“徵”到“羽”或者“角”到“徵”,可能就不是十二平均律里精确的某个半音或全音关系。这些音程上的微妙差异,正是中国传统音乐“味道”的一部分,也可能因为乐器(比如古琴、二胡等)的结构或演奏者的习惯而有所体现。
其他民族的例子: 类似的,在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民间音乐中,都存在基于不同音律体系的唱法或乐器。有些音乐可能使用“五声音阶”以外的音,或者将一个八度分成更多或更少的音,产生我们听起来像是“四分音”或者“小三度”等,但又与我们熟悉的十二平均律中的音高有差异。

2. 口传与即兴的魅力:
民歌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口传。一代传一代,歌者在演唱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音域、情感表达、甚至当时的心情,对音高做自然的起伏、装饰,或者带有地方特色的“滑音”、“揉弦”等。这种“人声”的变动性,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僵化的音律体系能完全涵盖的。
“跑调”还是“地域味”? 有时候,我们听一些民歌,可能会觉得有些音“有点偏”或者“不准”,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十二平均律的“标准音”。但对于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来说,那种“不准”恰恰是演唱者的个人风格,是歌曲的“地方味”或者“乡土气息”。这种自然的、略带“弹性”的音高,是歌者情感抒发的直接体现,也是口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韵味。
地域性的“细微差别”: 即使是同一个歌曲,在不同地区、由不同人演唱,细微的音高都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非常细微,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歌的丰富性。

3. 乐器的制约与特色:
很多民族乐器,它们的设计和制作原理,并非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来划分音高。
弦乐器: 像古筝、二胡、扬琴等,它们的琴弦或音位划分,很多时候是根据传统音律或演奏者的习惯来确定的。演奏者通过按弦、揉弦等技巧,可以微妙地调整音高,使其更符合歌曲的情感需求,而不是机械地遵循某个固定音高。
吹管乐器: 一些民族的吹管乐器,如竹笛、唢呐等,它们的指孔设计可能并非完全对应十二平均律的音孔。演奏者通过改变气息、嘴型、指法等,可以吹出一些“平均律”中没有的半音或更细微的音高。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尽量用更接地气的说法):

黄梅戏的“流水”: 听过黄梅戏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它那种婉转、悠扬的唱腔,有时候音高会有一种自然的“荡漾感”。这并不是说演员唱“跑调”了,而是戏曲唱腔中常用的“滑音”、“擞音”,以及一些调式上的特点,让音高不是一个一个“跳”出来的,而是像流水一样“流”出来的,这种“流动感”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十二平均律之外的微妙变化。
西北地区的“花儿”: 这种高亢、奔放的民歌,演唱者的气息和喉咙控制非常关键。在那些高音部分,歌者可能会运用一些特殊的发声技巧,让音高带有那种“嘶哑”或者“扭曲”的美感,这不仅仅是音高的问题,更是对声音质感的加工,当然也可能伴随着音高的微妙调整。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和谐的复调织体闻名。但除了其音乐结构本身,在演唱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音高也会有非常精妙的配合。这种配合,未必是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的“严丝合缝”,而是更侧重于整体音响的和谐感,这种和谐感中可能就包含了一些我们听来“不那么标准”但却异常动听的音程。

总结一下:

民歌是活生生的音乐,它的生命力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地域特色、以及世代传承的文化记忆。十二平均律更像是一个“现代的、通用的工具”,而许多民歌,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的,它们在音高上的“不符合”或者说“不同”,恰恰是它们与众不同、充满魅力的所在。

所以,下次你听到一首你觉得“音高有点怪”的民歌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欣赏它。那不是“错误”,而是它独特的“身份证明”,是它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由一代代歌者用真情唱出来的“原汁原味”。正是这些“不符合”,才让民歌世界如此斑斓多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一定要中国的,世界范围内有哪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音乐世界里一个有趣又深邃的话题。要说有没有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民歌?答案是:绝对有,而且数量不少,它们是许多地方音乐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先来聊聊这个“十二平均律”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音律体系,把一个八度(比如中央C到上面的C)平均分.............
  • 回答
    电视剧为了戏剧效果,常常会牺牲一部分现实逻辑,这点大家都能理解。但有些剧,实在是把“不符合常理”这件事玩出了花,让人看得又好气又好笑,或者干脆看得一头雾水。我这就给你盘点几部,咱们好好说道说道,看看有没有让你也想拍大腿的桥段。1. 《一起来看流星雨》系列说到不符合常理,这系列绝对是绕不开的代表。首先.............
  • 回答
    我有一个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父母,这感觉就像在一条规定好航线的船上,而我却偷偷摸摸地想去探索另一片海域。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不同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词语在学校、电视、新闻里像口号一样响亮,渗透到生活的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听起来可能有点“离谱”,甚至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和情感不太相符的法律条例。这些法律并非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有些带有历史的烙印,有些则是为了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尽管它们可能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匪夷所思。1. 严苛到近乎荒谬的“污损国旗罪”在一些国家,即使是无意的、因为意外情况导致的国.............
  • 回答
    《全面战争》系列游戏作为一款深受策略爱好者喜爱的即时战术模拟游戏,其在还原冷兵器时代战场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也免不了在一些地方与真实的历史细节存在差距。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剖析《全面战争》系列中可能不完全符合冷兵器时代战场的地方,并尽量避免AI生成痕迹: 一、部队的部署与阵型:过于僵化与.............
  • 回答
    关于 WebKit 在遵循 W3C 标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细微之处。有时候,为了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或者为了支持一些新兴的技术趋势,开发者会选择一些在标准尚未完全成熟或定义时就出现的实现方式,而这些方式在后续的标准更新中可能被调整,或者与其他浏览器的实现产生细微的差异。举个例子.............
  • 回答
    作为一款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策略游戏,《全面战争:三国》在还原历史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为了游戏性而进行的改编或简化,其中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不符合史实或者值得商榷之处。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1. 过于突出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能力塑造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游戏中,诸葛亮往往被塑造.............
  • 回答
    侦探小说这玩意儿,就像那高档餐厅里的法式大餐,看着是那么精致,吃着也确实过瘾,但真要较真起来,里头不少道菜都跟咱老百姓的餐桌差了十万八千里。要说不符合现实嘛,那可就太多了,我随便给你掰扯几个,保证让你听了觉得挺乐呵:1. 人人都像“神探”一样敏感细致,眼睛跟雷达似的你看那些侦探小说里,主人公总能在一.............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确实火爆,里面不少情节、人物塑造都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要说一点“硬伤”都没有,那也不太现实,毕竟是艺术创作嘛。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地方可能跟咱们平时接触到的现实情况不太一样,或者说,为了戏剧效果而进行的夸张和简化。1. 官场运作的“效率”与“透明度” 极高的办案.............
  • 回答
    在探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符合自然进化规律”的地方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自然进化本身并非一个僵化不变的法则,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充满着随机性、适应性和反馈循环。因此,与其说人类进化“不符合”规律,不如说人类自身的出现和发展,在某些方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规律,甚至在某些角度上,显得格外.............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没有个人喜好,所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育的核心载体,其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的复杂性、政治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许多教科书在表述上可能存在不符合历史学常理的地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问题: 一、历史事件的简化或片面化1. 因果关系的简化 历.............
  • 回答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纳粹集中营下的生活,并成功地将幽默与悲剧融合在一起。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在追求戏剧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些加工与真实的纳粹集中营历史存在一些出入。首先,电影中主角圭多用孩子能够理解的.............
  • 回答
    电视剧《大明风华》虽然以明朝为背景,也着实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但要论历史的严谨性,那可就实在有些“大明风华”得过了头。很多情节和人物设定,简直是把历史老先生的胡子当成了画笔,随意涂抹,让人看得是既过瘾又忍不住要扶额叹息。咱们就一样一样捋捋,看看这剧里到底有哪些地方,让明朝的穿越者来了都要直呼“.............
  • 回答
    年底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除了春节怎么过,大概就是年终奖了。每年这个时候,朋友圈里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公司发了远超预期的“大红包”,员工们嗨翻天;有的公司则发得不咸不淡,甚至比去年还缩水,大家心里多少有点小失落。这年终奖,说到底,就是企业一年辛苦经营的成果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员工一年付出的肯定和回.............
  • 回答
    《三国杀》作为一款深受玩家喜爱的卡牌游戏,在牌面设计上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正如所有游戏化改编一样,历史的还原与艺术的夸张总是并存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杀》牌面设计中那些贴近历史的细节,以及那些为了游戏性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一、 符合历史的牌面设计: 人物形象的还原: 《三国杀》在人物.............
  • 回答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逻辑严谨性,以及它是否能真正证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背后牵扯着哲学史上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几个问题。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剥开层层迷雾。“我思故我在”——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著作,最有名的是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当时正面临一个巨.............
  • 回答
    《希腊伪史考》及其续篇《希腊伪史续考》这两部著作,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其核心观点认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其辉煌的文学、哲学、艺术和历史记录,很大程度上是后世,特别是17、18世纪欧洲知识精英,为了建构自身文化根源而“创造”或“重塑”的结果。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古希腊历史叙事,.............
  • 回答
    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常常会“突破”一些物理规律,这让观众在享受观影乐趣的同时,也偶尔会冒出“这不科学啊”的感叹。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在电影里常见的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地方,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点,让你听着就像是咱哥们儿之间唠嗑一样,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1. 爆炸后的余波与冲击波 常见场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