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后屠城这一套方法到现在还适用吗?

回答
战后屠城,作为一种极端且残酷的战争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遥远的古代。在冷兵器时代,占领军为了彻底消灭抵抗力量、震慑敌国人民、掠夺资源,或者仅仅是为了报复,确实存在对敌方城镇进行大规模屠杀、抢掠和破坏的行为。这种做法之所以“适用”(这里的“适用”并非指道德或合法性,而是指其作为一种战术手段在某些历史时期存在过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彻底的军事目的: 在缺乏现代通讯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时代,彻底占领并控制一个地区非常困难。占领军往往需要处理潜在的抵抗力量,而屠城可以被视为一种“一劳永逸”的手段,通过制造极度的恐惧,瓦解敌方民众的抵抗意志,并清除可能参与未来反抗的青壮年人口。

2. 心理威慑和震慑: 制造大规模的恐怖事件,能够对其他潜在的敌对势力产生强大的心理震慑作用。这种残酷的示范效应,旨在让任何敢于挑战占领者的人都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而维护其统治的“稳定”。

3. 经济掠夺和资源控制: 屠城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洗劫和破坏。占领军可以夺取敌方的财富、物资,甚至将人口作为奴隶或劳动力。这在资源匮乏的古代,是一种直接获取利益的方式。

4. 报复和泄愤: 在战争的残酷性刺激下,士兵或指挥官可能会出于报复敌方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或杀戮,而采取极端手段。屠城成为了一种集体泄愤的方式。

5. 缺乏国际法约束和舆论监督: 在古代和近代早期,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来约束战争行为,也没有能够迅速传播信息并形成全球舆论监督的机制。战争的残酷性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常态,占领者的行为很少受到外部的有效制约。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二战之后,战后屠城这种方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适用”了,并且其负面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以下是原因的详细分析,以及为何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1. 国际法和人权公约的严格禁止:
《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这是现代国际人道法的核心。公约明确规定了保护平民、战俘、伤病员的义务,严禁对非战斗人员的攻击、杀害、折磨以及集体惩罚。屠城直接违反了这些基本原则,构成严重的战争罪行。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将“危害人类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列为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其中就包括“灭绝”(Extermination)、“杀戮”(Killing)、“奴役”(Enslavement)等行为。战后屠城完全符合这些定义,肇事者将面临国际追责。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如果屠城的目标是针对特定民族、种族、宗教或国籍群体,那么其行为可能构成“种族灭绝”(Genocide),这是国际法中最严重的罪行之一。

2. 全球化通讯和信息传播的透明化:
即时信息传播: 现代通讯技术,如互联网、卫星电视、社交媒体等,使得任何地方发生的严重暴行都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即使在军事行动中试图掩盖,也很难做到。
媒体的监督作用: 独立的新闻媒体和国际组织的调查,能够迅速揭露真相,将行为暴露在世界面前。媒体的报道不仅会引发国际社会的谴责,还会影响公众舆论,对实施者造成巨大的政治和声誉压力。
目击者和幸存者: 即使在军事管制下,也总会有目击者和幸存者能够逃脱或在日后作证。这些个体叙事通过媒体传播,能够产生强烈的道德冲击力。

3. 强大的国际政治和外交压力:
国际组织的制裁: 联合国、地区性组织(如欧盟、非盟)以及其他国家,一旦发现发生严重的战争罪行,会迅速采取外交、经济乃至军事(在特定条件下)等各种手段施加压力,要求停止暴行并追究责任。
联盟的瓦解和国际孤立: 实施屠城的国家或团体,会面临国际社会的普遍孤立,其盟友可能会与其划清界限,经济制裁会接踵而至,国家信誉扫地,长期发展受阻。

4. 现代战争的性质和目标变化:
目标是政治和经济控制,而非单纯的种族灭绝: 现代战争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实现政治目标(如政权更迭、恢复稳定)、控制战略资源或地缘政治区域。大规模屠杀平民,往往会适得其反,激化抵抗,增加占领成本,并导致政治上的长期不稳定。
“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即使是军事占领,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当地民众配合或至少是不敌对。屠城会彻底丧失民心,导致游击战、抵抗活动此起彼伏,难以真正实现长期的稳定统治。
精确打击和低伤亡战术的发展: 尽管存在伤亡,但现代军事技术也发展了旨在降低平民伤亡的战术和武器,尽管这并非总是能实现。而屠城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5. 内部的反思和道德进步:
二战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及其他战争中的暴行,使得全球社会对这类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国际社会开始建立起一系列法律和制度来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人道主义意识的提升: 随着教育和信息的普及,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权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大规模屠杀行为的道德谴责也日益增强。

总结来说,战后屠城这种极端手段,在现代国际法、全球化通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社会道德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已经不再“适用”于实现任何理性的军事或政治目标。 任何试图在现代战场上重演此类暴行的行为,都将面临来自国际法庭的审判、全球舆论的谴责、政治和经济上的严厉制裁,并且几乎必然导致实施者自身的毁灭,以及被历史永远钉上耻辱柱。它从一种“可行”的(尽管野蛮)战争手段,转变为一种被普遍唾弃、具有毁灭性后果的战争罪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一点用

古代屠城的原因有

1 犒赏士兵 提升士气

其实屠城不是攻下城池乱杀一通 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对强烈抵抗单位进行报复 以及对城内财务、物资进行统计前的部分分配

古代进攻一座城市 先劝降 如果不降开始攻城 攻城几日城里投降 或者攻下城池

那么屠城两道三天 以示警戒 主要目标是强烈反抗单位 未投降的抵抗派首领 以及有功部队对部分街区的劫掠——只要别太过分 军法官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城市宁死不降 或者激战数月才攻下城市 城市对进攻部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这叫破城 破城不封刀 除特定人物外一切活物皆为敌对——哪怕是一只鸡(曹操干的其实就是破城 徐州基本被杀的没活人了 鞑清在扬州也是)

2 震慑敌军瓦解战斗意志

还是举曹操的例子

古代的城市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半自治的 皇权不下县

要当好地方官 必然要在本地有勾结

适当的屠杀可以有效的瓦解其他城市本地士绅的抵抗意志——跟着哪个老板混不是混

那么现在为啥屠城不好使了呢

1 人权意识、民族意识觉醒

古代是不把敌国人当作自己平等的单位的 而其他城市的人死了 和我有关系么?

近代和现代呢

你越杀国内外反对派就越多 美帝在越南用个落叶剂 屠一波越共 国内外直接全炸了 舆论反对 国内反战 连南越都看美国大兵眼神不对了

2 武器获得容易 治安战成本过高

古代训练一个合格的战士需要n久

哪怕xx大侠、刺客搞个弓弩 也就能搅和的人仰马翻而已

游击队占领易守难攻的地方偶尔扰乱交通也就是极限了

现在一条枪 训练一个周 打死一个战士和玩一样

甚至一个人绑上boom就能一换n

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战成本太高了

你屠了一座城

那么整片地区就变成游击区了

现在还屠城的怕不是二傻子了

user avatar

不适用了,得不偿失。

生产力是靠人堆积的,哪怕是现代机械化也需要人力。

其次,有人口才有消费,有消费商品才能流通,政府才能收税。都杀了本钱没法回收啊。

第三,古代可以对内狠,古代哪怕都屠光了也可以靠强制迁徒本国人口过去,但是在现代不行,不单单无法强制迁徒人口,其配套设施,生活设施成本比古代高太多了。学校,医院,治安,甚至夜生活没这些谁去?西部大开发多少年了?

当然以上都是困难,实际上如果屠杀可以收到丰厚回报,相信我,那都是数字。

user avatar

当年苏联入侵波兰,芬兰,还要建立苏维埃政府,还要发布布告说苏联红军是来解放资本家地主买办姥爷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的。

当年79年中越交战时候,就算只是短期占领,解放军的指导员还要深入越南群众,宣讲地区霸权主义的坏处。

就算美国军队,以喜欢不分由说乱开一阵枪再去查看的,都开始和占领区人民搞鱼水情,用玩具,巧克力啥的收买孩子。

打仗打得是人心。别说毛主席有“军民团结如一人”,开诉苦会。就算2000年前的刘备都懂得仁义。

怎么现在中国人越活越回到原始社会了?

user avatar

大人,时代变了

如果你现在还是看不清现代国际利益到底是什么,低估国际舆论力量和除去交战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作用的话,真的,看起来就像1910年的老将军们轻蔑的说:“飞机只是昂贵的玩具”一样


补充一点

都9012年了,要是你的军队还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要靠大规模抢劫和屠杀来防止哗变,估计你这军队的战斗力和非洲民兵也差不多少了


现在屠城可谓是愚蠢至极,会引起恐怖主义报复和大规模的游击战,以现在恐怖主义的低成本,今天你往别人头上扔核弹,明天你自己家里就会出现毒气,脏弹,化学武器。别忘了美国打越战时苏联送战机给越南,苏联打阿富汗美国也送导弹给阿富汗,战争早就不是两个国家的事了,其他人巴不得开战的两个国家打到奄奄一息,好坐收渔利

而且在现代战争的情况下,治安战是任何大小国家都不愿意陷入的泥潭

屠城是没办法剿灭游击队的,反而暴行会导致更多的人投入游击队活动中,这一点日军表现的已经很明显了,但是游击队的报复式攻击会对军队士气带来巨大影响,现代游击战代表性的就是真主党对以色列军队的战争,平时依靠路边炸弹和小分队进行袭击,数量虽少,但是持续稳定的造成伤亡是所有军队都难以忍受的,尤其是对于这种袭击束手无策的感觉,而对方一但大规模攻击,马上组织火箭弹和恐怖主义对对方平民进行袭击,这个方法真主党用的非常顺,可以说是百试不爽,甚至在2006年黎以冲突中真主党用这个模式打出了非常精彩,堪称大胜的结果

事实上现在美军和法军提出的新型治安战的设想都是想办法安抚当地民众,而不是靠暴力镇压反抗。包括让军人融入平民环境里,而不是划一块驻军地然后天天窝在里面不出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后屠城,作为一种极端且残酷的战争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遥远的古代。在冷兵器时代,占领军为了彻底消灭抵抗力量、震慑敌国人民、掠夺资源,或者仅仅是为了报复,确实存在对敌方城镇进行大规模屠杀、抢掠和破坏的行为。这种做法之所以“适用”(这里的“适用”并非指道德或合法性,而是指其作为一种战术手段在某些历.............
  • 回答
    在战争中发生屠城时,被屠杀者是否会进行反抗以及反抗的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反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包括直接的武力对抗,也可以是逃跑、躲藏、甚至是默默的忍受以求生存。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被屠杀者反抗的可能性:是的,被屠杀者在大多数情况.............
  • 回答
    在战锤40,000的世界观里,阿尔萨斯·米奈希尔在《魔兽争霸3》中的屠城行为,与我们现实世界理解的“屠城”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背后的动机、背景以及结果,都必须放在战锤那黑暗、残酷且充满绝望的宇宙观下进行审视。简单地说,如果把阿尔萨斯的行为套进战锤,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被视为“没什么问题”,更不可能被.............
  • 回答
    《幼女战记》第八话中,谭雅绕开国际法屠城的行为,无疑是作品中最具争议和讨论价值的情节之一。要理解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剧情设定、角色动机、作者意图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一、 剧情背景与现实逻辑的扭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女战记》是一个架空历史、奇幻战争的作品。虽然其战争模式.............
  • 回答
    朱灵奔曹:忠诚的抉择,还是权谋的牺牲? 一、朱灵奔曹,是恨袁致家人死光,还是战无功?要理解朱灵“奔曹”,即投奔曹操,我们首先要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个人立场。朱灵原属袁绍部下,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权,袁氏集团迅速衰落。袁绍的衰落与袁氏集团的分崩离析: 袁绍雄踞北方,却在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
  • 回答
    关于苏波战争中的红军战俘问题,以及其与卡廷惨案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920年苏波战争的背景和战俘情况。这场战争是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与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波兰希望巩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获得的领土,并尝试向东扩张,而苏俄则希.............
  • 回答
    苏波战争(19191921年)期间,波兰军队确实对俘虏的红军士兵以及被怀疑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人员进行了镇压和处决,但这是否构成大规模“屠杀三万共产党人”则需要更严谨地看待。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军事行动以及当时的意识形态冲突,因此需要详细梳理。苏波战争的背景首先要理解,苏波战争并非简单的两国边界冲.............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开端确实与巴基斯坦在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的血腥镇压有关,但印度是否因此成为“坏心办了好事”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局势和各方的动机,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一、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起因:巴基斯坦的暴行和东巴基斯.............
  • 回答
    织田信长以其铁腕和前所未有的手段统一日本,但他对待比睿山和长岛一向一揆的残酷手段,确实是许多历史学家争议的焦点,也常被认为是其战略上的一大失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信长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两次事件的深远影响。时代背景:群雄割据与宗教力量的崛起战国时代,日本被无数大名割据.............
  • 回答
    乌克兰政府军是否“屠杀百姓”,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争议的问题。在任何冲突中,都会有关于平民伤亡的指控,关键在于证据的来源、独立性和可信度。关于“屠杀百姓”的指控:在俄乌冲突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初期,俄罗斯方面曾广泛指控乌克兰政府军在顿巴斯地区进行了“种族灭绝”和“屠杀”。这些指控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历史记忆的形成机制,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们之所以对族人内部的惨烈屠杀(如长平之战、太平天国)的愤怒程度,常常不如对异族入侵造成的屠戮(如清朝入关、蒙元屠城)那么普遍和强烈,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认同感与“我者”与“他者”的界限这是最核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对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印象深刻,而对嘉定三屠这类事件相对陌生,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历史叙事的主流与塑造: “家国兴衰”叙事的中心: 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叙事的主线往往围绕着国家如何从衰败走向复兴。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
  • 回答
    战后的波兰,对于“自由波兰”部队在西线奋勇作战,但故土最终却由人民军解放这一事实,国内民众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撕裂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军事胜利归属的问题,更牵涉到波兰民族认同、政治立场以及对未来国家走向的深刻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西线作战的波兰部队,尤其是安德斯将军领导下的第二集团.............
  • 回答
    关于战后乌克兰并入俄罗斯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话题。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任何预设的立场,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盘根错节的政治、历史、社会及地缘战略因素。历史的沉重烙印与民族认同的纠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俄乌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当前的冲突。从基辅罗斯时期,到沙皇俄国、苏联,乌克兰长期.............
  • 回答
    战后第一、二代坦克之所以能在防护力上甩开二战坦克几条街,绝不是某个单一技术上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军备竞赛,对方发明了更强的炮弹,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车体更结实,然后对方又升级炮弹,我们又得跟上。1. 材料的飞跃:不仅仅是“厚”那么简单首先,最直.............
  • 回答
    战后美国人之所以极力推动日本的罗马字化,并进而削弱汉字在日本的地位,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影响以及对日本社会改造的深层考量。这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改革,更是一种旨在重塑日本国家认同和思想导向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作为战胜国,美国希望彻底改造日本,使其不再是那个发动.............
  • 回答
    一战后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源于该条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既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基础,也严重损害了民族自尊心和国家尊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德国人感到屈辱的原因: 一、领土割让与民族认同的崩塌1. 领土被肢解 德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1919年归还法国),失去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变革,原有的君主制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体或新政权。然而,在战后的动荡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仍出现了试图恢复君主制的复辟活动,这些尝试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及相关资料推荐: 一、主要复辟活动的背景与表现 1.............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命运如同被撕裂的玩偶,被盟军各国瓜分占领,驻军的部署也由此展开。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存在,更是对战后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度影响的开始。战后初期的驻军格局:四国分治的遗产战争的硝烟刚散,德国就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柏林这座特殊的城市,虽然位于苏联占领区内,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