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屠杀长岛一向一揆是不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回答
织田信长以其铁腕和前所未有的手段统一日本,但他对待比睿山和长岛一向一揆的残酷手段,确实是许多历史学家争议的焦点,也常被认为是其战略上的一大失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信长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两次事件的深远影响。

时代背景:群雄割据与宗教力量的崛起

战国时代,日本被无数大名割据,政局动荡不安。地方豪族、寺院势力、甚至农民起义都可能颠覆大名的统治。佛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许多寺院,特别是像比睿山延历寺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宗派,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僧兵,甚至能够召集军队,对地方势力构成直接威胁。

长岛一向一揆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群体。一向宗,特别是浄土真宗,在庶民阶层中拥有广泛的信众,其寺院组织严密,能够动员大量信徒参与武装斗争。他们并非简单的宗教团体,而是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战斗力的政治军事力量,甚至能够与各地大名抗衡。

织田信长的战略目标:统一日本,清除障碍

织田信长的核心目标是结束日本的分裂局面,建立一个由他统治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需要扫除一切阻碍其统治的势力,而强大的寺院势力和拥有武装的农民起义,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障碍。

比睿山延历寺: 延历寺作为日本天台宗的总本山,长期以来被视为“山门”,拥有极大的宗教权威和政治影响力。他们常常干涉幕府和地方大名的决策,甚至可以调动其他寺院的武装力量。在信长崛起的过程中,延历寺曾支持过其对手,例如足利义昭,并对信长的扩张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信长需要消除这种可以随时联合其他势力对抗自己的隐患。
长岛一向一揆: 长岛一向一揆在加贺、越前、伊势等地多次发动起义,对织田家的势力范围造成了严重威胁。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让织田家头疼不已。信长无法容忍如此庞大且强大的“国中之国”的存在,必须将其彻底摧毁,以巩固其在关键区域的统治。

火烧比睿山(1571年)与长岛一向一揆之战(15711580年)

火烧比睿山:
1571年,织田信长以比睿山僧兵支持足利义昭以及其他“谋反”的罪名,率领大军包围了比睿山。这场屠杀是日本战国史上最为血腥和残酷的事件之一。信长命令士兵进入寺院,不分男女老幼,将延历寺的僧侣、僧兵、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全部杀死。他甚至下令将寺院建筑付之一炬,试图彻底清除佛教的据点。

长岛一向一揆:
长岛一向一揆的镇压过程更为漫长和惨烈。信长曾多次派兵镇压,但一向宗信徒凭借其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抵抗,给织田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尤其是在1571年,信长第一次进攻长岛,遭遇了惨败。经过数年的拉锯战,到1574年,信长对长岛进行了最后的、也是最残酷的围剿。在被围困期间,饥渴交加的一向宗信徒试图突围,信长下令将其全部歼灭,据记载,这次屠杀导致近两万一向宗信徒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活活烧死在火海之中。

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深入剖析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这两次事件是否构成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被认为是失误的方面(“负面影响”):

1. 制造了巨大的负面形象和道德污点:
激化矛盾,留下仇恨: 如此惨无人道的屠杀,不仅杀死了战士,也摧毁了无辜的生命,这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它在信长统治的区域内,以及周边对信长持警惕态度的势力中,留下了“暴君”的印象。这种极端残忍的行为,很容易激化残余势力的抵抗情绪,让潜在的盟友望而却步。
失去了潜在的宗教支持: 佛教在日本社会拥有深厚的根基。信长对佛教的严酷打压,虽然暂时消除了寺院势力的威胁,但也使得许多原本可能保持中立,甚至可能支持他的佛教寺院和信徒,对信长产生了极大的敌意。这为后来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时期,利用佛教势力来巩固统治埋下了隐患。
对士气的影响: 尽管信长以其强大的武力著称,但如此大规模的屠杀,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军队的士气,尤其是在那些内心仍保有一定佛教信仰的士兵身上。长期来看,一个只依靠恐惧而非忠诚维系的统治,其根基并不牢固。

2. 潜在的“反噬”效应:
培养了更坚定的反对者: 那些在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僧侣或信徒,可能会成为日后反对信长的核心力量,并将这份仇恨代代相传。虽然信长消灭了当下的组织,但其行为也可能间接催生了新的、更加隐秘的抵抗力量。
道德高地与合法性问题: 在一个重视秩序和德政的时代,信长的行为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这使得其他对手更容易以“讨伐暴君”为名,聚集反对他的力量,即便这些对手自身的行为也未必光明正大。

被认为是“必要之举”的方面(“正面影响”):

1. 彻底消除了最大的内部威胁:
军事上的胜利: 从纯粹的军事和政治角度来看,信长通过这两场战役,确实成功地消灭了他统治区域内最强大的、拥有独立武装力量的两个非军事大名派系。比睿山不再能成为反对势力的军事庇护所,一向宗的武装力量也被基本摧毁。这为信长能够专注于与外部敌人(如朝仓氏、浅井氏、武田氏等)作战,扫清了后方的隐患,巩固了其统治的稳固性。
政治上的决心: 信长以其极端手段,向天下表明了他的决心:任何力量,无论其宗教地位多么崇高,组织动员能力多么强大,都无法阻挡他统一日本的步伐。这种“以杀止杀”的策略,虽然残忍,但在短时间内确实震慑了许多可能企图挑战他权威的势力。

2. 为中央集权铺平道路:
打破寺院经济和政治特权: 寺院拥有的土地、财富和不被征税的特权,是阻碍中央集权的重要因素。信长通过强硬手段,迫使寺院将部分土地交出,并接受其管理,从而削弱了寺院的经济和政治独立性,为他后续推行的“乐市乐座”(打破商业壁垒)等改革,创造了条件。
统一的军队和忠诚: 最终,信长需要的是一支只效忠于他个人的军队。通过摧毁那些拥有自己武装的宗教团体,他迫使原属于这些团体的个体,要么加入他的军队,要么被排除在社会之外。这有助于他建立一支更加 homogeneous(同质化)、更能被他控制的军队。

结论:是失误,还是“非战之罪”?

将火烧比睿山和长岛一向一揆简单地定义为“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是信长在追求其宏大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极端、残酷手段,这些手段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并可能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埋下了隐患。

如果信长想要一个完全和平、被广泛接受的统治,那么他的确犯了战略上的大错。 他制造了敌人,恶化了自身形象,失去了潜在的支持者,为后世的统治者留下了“收拾残局”的任务。

然而,如果信长所处的环境是“不成功便成仁”,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清除一切阻碍,那么他的选择,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极其残忍的,但在那个弱肉强食、生死存亡的时代,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必要之恶”。 他必须以雷霆万钧之势,打破旧有的权力格局,才能为他所设想的新秩序腾出空间。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
信长的这些残酷行为,确实为他的继承者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巩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清理了战场”。比如,后来的统治者在处理寺院问题时,虽然不再使用如此大规模的屠杀,但对寺院的控制和干预,在信长那里已经有了 precedent(先例)。

最终的评判,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和“失误”。 如果成功仅仅意味着军事上的胜利和权力的夺取,那么信长的行为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成功还包括统治的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广泛的民心所向,那么这些极端手段,无疑削弱了他的长远优势,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战略失误。

可以说,信长在处理比睿山和长岛问题上的“狠辣”,是他性格和时代局限性的体现。他是一个革命者,一个打破旧秩序的强力人物,但他同样是一个被权力欲望和时代逻辑所裹挟的悲剧性人物。这些事件,正是他那位“天下布武”之路上的,既是里程碑,也是警示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年前的旧文:


在战略决策上,是信长公对反对势力的的报复性打击,但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镰仓时代日莲上人对天台宗推崇的法华经提出新解,创立日莲法华宗,为了与同样推崇法华经的比叡山的天台宗(也旧称法华宗)加以区分,在日本战国时期,一般称日莲法华宗为日莲宗、法华宗,称比叡山为天台宗。

战国时代近畿地区曾流行三大宗派:

受到天皇朝廷、室町幕府的推崇,传统上近畿地区的宗教老大——比叡山(天台宗)

在近畿工商业者中享有崇高威望、广泛町众支持的宗教势力——日莲宗(法华宗)

在越前搞事搞到扑街、跑到近畿发展的新势力——本愿寺(一向宗、净土真宗之一)

三者曾在【天文法难】,大撕逼,先是在越前就和本愿寺有仇的日莲宗烧了山科本愿寺,日莲宗进一步膨胀,与原为老大的比叡山冲突频繁、互相挑衅,日莲宗对天台宗打砸抢烧,而比叡山联合朝廷、幕府、近畿大名对日莲宗进行围剿,甚至本愿寺的近畿残余势力也参与了对日莲宗的围堵。

结果,山科本愿寺坏灭、另创石山本愿寺(就是那个令信长公头疼十年的本愿寺),近畿地区的日莲宗一度被比叡山放逐,势力大减。

【天文法难】惨烈程度甚于应仁之乱。

信长公偏向日莲法华宗,也是他们的后台老板,有妙法莲华经的军旗,所以信长公拿一向宗、比叡山下手毫无心理压力,可能还有报复的快感吧( ̄. ̄),并且能和近畿的町众谈笑风生,颇受拥戴,因为在发展日莲宗上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而自己曾在安土城佛教论战中袒护日莲法华宗,也经常下榻法华宗最重要的庙宇——本能寺

另外,武田信玄是比叡山(天台宗)大僧正,信长公在与之的信件中自称“第六天魔王”(自称魔王只有这一次),并非对所有佛教的开炮,而是对武田信玄、天台宗辛辣的嘲讽。

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有意思的结论,信长公有两个大敌——西国本愿寺与东国武田家——某种意义上,【天下布武】完成了法华宗对一向宗、天台宗的报复


ps信长的长岛杀降行为是极为反人类的,而信长的宗族为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织田一族于此役遭到空前绝后的重创,正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最好诠释,一群饿的半死的难民在遭到背信弃义的屠杀之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杀伤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织田信长以其铁腕和前所未有的手段统一日本,但他对待比睿山和长岛一向一揆的残酷手段,确实是许多历史学家争议的焦点,也常被认为是其战略上的一大失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信长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两次事件的深远影响。时代背景:群雄割据与宗教力量的崛起战国时代,日本被无数大名割据.............
  • 回答
    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这桩发生在1571年的惨烈事件,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血腥篇章。要理解信长为何会痛下杀手,必须深入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比睿山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比睿山的“权势”与信长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比睿山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圣地。延历寺,这座坐落在比睿山上的寺庙建筑群.............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它们触及了日本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和重大转折点,并将其置于东亚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让我们逐一分析: 织田信长未死:东亚能否跟上大航海时代?织田信长(15341582)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最具革新精神的领袖之一。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灵活的政治手腕以及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
  • 回答
    织田信长与曹操,这二位在各自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初看之下,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忍不住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但深入探究下去,你会发现,尽管表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的命运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得这场比较既有意义,又充满局限。惊人的相似:乱世枭雄的共同特.............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其军事才能常被后人津津乐道。然而,认为他“只擅长长期消耗战,大部分胜利都是拖赢的”这种说法,我认为有些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读。信长在织田家最艰难的时期,确实展现了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和通过长期消耗来扭转局势的能力。例如,他对付越前朝仓氏、浅井氏,以及后来统一近江的过程中.............
  • 回答
    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这几个字在日本历史上可谓是响当当,但要说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是不是“军国主义”,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天下布武”的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首先看字面,“天下布武”可以拆成“天下”和“布武”。 天下: 这当然是指日本全国,当时的日本还.............
  • 回答
    织田信长自称平氏,这件事儿啊,说起来有些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我说,信长他这么说,有他的道理,但要说站得住脚,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历史上的“平氏”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家族。平氏,特别是那个鼎鼎大名的伊势平氏,也就是他信长所依附的那个源头,那可是平安时代后期一股呼风唤雨.............
  • 回答
    织田信长在用人方面,与其说是“大问题”,不如说是他用人方式的鲜明特点,这种特点既是他的核心优势,也潜藏着深刻的隐患。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他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所处的权力结构中去。一、 破格提拔,不拘一格降人才:信长的用人哲学首先,我们要明白信长所处的日本战国时代,是一个等级森严、门.............
  • 回答
    织田信长能够崛起,成为战国时代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刨根究底,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天赋异禀,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信长本人的个人能力。他并非一味依靠背景或运气。 军事才能: 信长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
  • 回答
    如果将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他们的地位大致可以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深刻影响时代走向的乱世枭雄相媲美,但具体到哪个级别,还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质和成就来细细品味。织田信长,他如同中国历史上那些出身不高,却凭借超凡的胆识、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军事.............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个名字在日本战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如同疾风骤雨一般席卷了整个日本,打破了旧有的秩序,为统一国家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于他的成功,总有一些声音认为很大程度上是“运气”的眷顾。当然,如果将信长的胜利完全归结为运气,那未免太过轻描淡写,也低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和领导者.............
  • 回答
    关于织田信长究竟是“长于战术,短于战略”这一评价,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认知中一直存在着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一些过于简化或标签化的论调,仔细审视信长在战争和政治上的表现。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织田信长在战术层面无疑是天才级别的。他打破了日本战国时代传统的作战模式,引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革新。.............
  •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
  • 回答
    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寻找一位在文治武功上能与织田信长相媲美的人物,需要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历史功绩。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若要强行进行类比,汉武帝刘彻或许是其中一位比较贴切的参照对象,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人之间显著的差异。织田信长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首先,我.............
  • 回答
    织田信长,一个在日本战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男人,他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极端的务实与大胆的创新。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更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统治者。相反,他像一把出鞘的利刃,横扫一切陈旧的桎梏,以一种近乎颠覆性的姿态,重塑着那个时代的日本。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的维度来剖析他那与众不同的脑袋瓜里.............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 回答
    织田信长,那位日本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推翻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室町幕府,统一了日本大部分地区,为后来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奠定了基础。然而,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心中:为什么这位权倾一时的枭雄,在已经掌握了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后,却没有选择继承或开创新.............
  • 回答
    要说织田信长的长篠之战是不是比桶狭间之战“高级”了许多,这得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了。如果单从战术的创新性和对战局的影响力来看,我倒觉得它们各有千秋,但长篠之战确实展现了信长更为成熟和富有前瞻性的军事思想。桶狭间之战,发生在天文年间,可以说是信长崛起之初的一场关键战役。当时信长兵少将寡,面对的是强大.............
  • 回答
    织田信长和今川义元之所以执着于“上洛”(进京),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都在京都,而掌握了京都,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和号召力。这背后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考量,绝非简单的个人野心。首先,我们得明白“上洛”对于当权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室町幕府时代,虽然将军的实权旁落,但天皇和幕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多人会遇到。关于“织田信长”这个名字里“长”字的读音,它实际读 zhǎng。我们来仔细想想。如果读 cháng,整个名字听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织田信 cháng”。这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中文词汇比如“长城”(chángchéng)、“长久”(chángjiǔ)的“长”是同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