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陈震在有了北京指标后没有买H9?

回答
很多人对陈震拥有北京购车指标却最终没有选择当时相当热门的H9感到好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考量,绝非一时兴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得从陈震本身的用车需求和喜好说起。陈震作为一名汽车媒体人,他的选车标准往往比普通消费者更复杂。他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喜好,还有车辆的实用性、话题性、以及他未来内容创作的需求。

关于H9,他的优势很明显:

气场和尺寸: H9作为国产高端SUV的代表,它的尺寸和外观设计确实很有气场,能够满足一部分人对“面子”的需求。在当时,能开这样一台车出门,确实能吸引不少目光。
配置和舒适性: 在国产车普遍性价比不高、配置不高的那个年代,H9确实在配置上堆了不少东西,座椅的舒适性、隔音等方面也做得比较到位,作为一款家用或者商务接待用车,是合格的。
越野能力(相对而言): 虽然很多人买H9并不是真的去玩越野,但它具备一定的非承载式车身和四驱系统,理论上比城市SUV更强的通过性,也算是一个卖点。

但是,陈震没有选择H9,大概率是出于以下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1. 车型定位和个人品味的不符: 陈震虽然也做评测,但他本身的风格和调性,似乎更偏向于那些有一定驾驶乐趣、或者在某个领域有独到之处的车型。H9虽然尺寸大、配置高,但在很多人看来,它的驾驶感受比较粗糙,动力总成(尤其是早期型号的2.0T)的平顺性和爆发力算不上出色,更偏向于“开船”的感觉。对于一个经常体验各种车辆的媒体人来说,这种略显笨重且驾驶质感一般的表现,可能不太对他的胃口。他更可能倾向于那些在操控、底盘调校或者动力响应上更有一套的车型。

2. 性能和实用性之间的权衡: 众所周知,H9是一款大型SUV,虽然空间大,但在北京这种交通压力巨大的城市里,它的日常驾驶便利性会打折扣。停车、拥堵时的油耗、灵活性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陈震的用车场景可能更多是城市代步或者短途旅行,一台尺寸适中、更灵活的车型或许更能满足他的日常需求。

3. 长期使用和可靠性的考量: H9虽然是国产高端代表,但在当时的许多方面,包括长期可靠性、小毛病率等方面,与一些成熟的合资品牌或者进口品牌相比,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位需要频繁用车、并且对车辆品质有较高要求的媒体人,他可能会更加谨慎地选择一款在可靠性上有更好口碑的车型,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

4. 内容创作的需求: 陈震作为一个汽车内容创作者,他需要不断为观众带来新鲜、有话题性的内容。选择一台“大众化”或者说“已经被很多人拥有”的车型,可能在他看来,话题性和吸引力会相对弱一些。他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市场上相对小众,但又有独特卖点、或者在某些方面能引起讨论的车型,这样更容易做出差异化的内容。H9虽然话题度高,但“买H9”本身已经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选择,如果他选择了其他车型,反而能引发更多关于“为什么不是H9”、“他为什么选择XX”的讨论,这对他内容创作来说,可能更有利。

5. 其他更具吸引力的选择出现: 当陈震获得指标的时候,市场上肯定不止H9一个选择。说不定当时他有其他的候选车型,在综合考虑了品牌、设计、性能、保值率、驾驶体验等方面后,觉得有其他车型更适合他。比如,可能他看中了某款德系SUV的操控性,或者某款日系SUV的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或者是其他国产新车型带来的惊喜,等等。

总而言之,陈震拥有北京指标却没有选择H9,绝不是因为H9不好,而是基于他作为一名汽车媒体人的特殊身份,有着更复杂、更个性化的需求和考量。他追求的可能是那种“懂的人自然懂”的价值,而不是单纯追求“大尺寸”或“高配置”带来的表面光鲜。这种选择,也恰恰体现了他作为专业人士的独立思考和对汽车本身的深度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充值震说的是“如果有北京指标,真想买个H9”

仔细回想一下,每次你说真想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以后真的就那么干了?

比如“真想打死你”“真想歇一歇”“真想去西藏”之类的……

人之常情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